明代青岛的云南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120
颗粒名称: 明代青岛的云南移民
分类号: C924.255.2
页数: 6
页码: 8-13
摘要: 明代初期,青岛确有云南移民,而且数量较多。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汉人,更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朱元璋派遣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在今青岛地区,云南移民多分布在滨海地带,尤以旧时的即墨、胶州为最。
关键词: 青岛市 云南移民

内容

明代初期,青岛确有云南移民,而且数量较多。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汉人,更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朱元璋派遣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在今青岛地区,云南移民多分布在滨海地带,尤以旧时的即墨、胶州为最。全面研究青岛的云南移民是一个大课题,本文只能简明扼要述其崖略。
  一
  明初,今青岛地区有大量移民迁入,由于史籍不载,源流无考,故对其来龙去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难解之谜,不仅历代史书无载,即使在当代编修地方志中亦未涉及。
  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莱阳县志》中,有一段记述云南移民的文字:“征诸历史,度以理势,滇洱蛮荒,久寄化外,安有迁民之举?”滇即滇池,洱为洱海,系泛指云南,意为云南乃政令、教化达不到的边远地区,在明代初期,不可能大举向东部沿海移民。故该书武断地认为:俗云之云南,乃是山西省云中、云冈、云阳、云泉等地之南,而云南移民应是山西移民。
  县志是记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的,如果莱阳县的云南移民皆来自山西,本县的地方志作如是记述,原无可非议。如果以此概全,认为所有的云南移民都来自山西,不仅失之偏颇,而且也与历史有悖。
  不可否认,某些关于青岛云南移民之记载中,确也有扑朔迷离之处。如,今胶州市于洪武二年(1369年)创建的34个村庄中,就有16个是由云南移民立村的。今胶南市由云南移民立村的249个村庄中,也有51个建于洪武二年。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才派兵平定云南,在此之前,云南大部是由元代的梁王统治,大理一带则是由白族段氏统治的大理国,不隶属于明朝,不可能在洪武二年(1369年)从那里移民到山东。
  二
  青岛地区的云南移民数量多且分布较广,大多集中在今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城阳区、崂山区、黄岛区和市内各区,平度市和莱西市较少。根据有关史书和族谱的记载,粗略介绍如下:
  即墨市的1000余个自然村中,约有225个是由云南移民立村的。如段村镇单家疃之《单氏族谱》记有:“明永乐二年,单氏自云南省凤仪县迁至段村东偏北立村,称单家疃。”凤仪县在汉代为叶榆、云南二县之地,明代属大理府,设有洱海卫,民国后改为凤仪县,因该姓修谱是在民国年间,故用凤仪县之名。仅此一例,可窥全豹,其余诸多姓氏之详情,不及备载。
  城阳区是云南移民较集中的一个区。该区现有230个行政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155个,有些镇还相当集中,如城阳镇的30个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达25个,而且移民大多来自乌撒卫,时间则在明永乐初年。
  崂山区的314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94个,大多集中在王哥庄和中韩两个街道办事处。有些移民的行踪记述颇详,如北宅街道办事处乌衣巷村的《徐氏族谱》记有,其始祖于永乐二年由云南到达今上海的徐家汇,然后北上徙居崂山老鹄巷。
  胶州市的800多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112个。其中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的16个,显然与云南移民无关,余下的80多个村庄,大多为永乐年间来胶州屯垦的军户。
  胶南市的1104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249个。其中创建于洪武二年的51个应予剔除,其余近200个村庄,大多集中在滨海的几个乡镇,如隐珠镇的73个自然村中,就有32个是云南移民创建的。
  黄岛区的143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23个。这些村庄大多与明初的灵山卫设防有关,如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的南营村,就是明代的驻兵处,该村的移民是从云南到灵山卫后又迁此处的。
  在青岛市内的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四个区中,当时有许多村庄,约有半数以上是由云南移民创建或后来迁居至此的。对各区云南移民的姓氏及所建的村庄,只能作简略介绍。市南区有青岛村的胡姓,会前村的王姓、郭姓,浮山所的葛姓、刘姓,大湛山村的孙姓,田家村的田姓,辛家庄的辛姓等;市北区有杨家村、扫帚滩、西吴家村、错埠岭、杨家群、夹岭沟、埠西等村庄;四方区有阎家山的阎姓,香里村的李姓,湖岛村的王姓,沙岭庄的曹姓,保儿村的王姓和许多个村庄的袁姓等;李沧区的云南移民村庄约占半数以上,村名更是不胜枚举。
  三
  明代青岛地区的云南移民,还有几个很明显的特色,研究这些特色,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云南移民。
  云南移民到达青岛的年代,大多为永乐年间(1403年一1424年),尤为集中的是永乐二年(1404年)。如城阳区城阳镇的30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25个,而建于永乐二年(1404年)者达10个。据《明史》记载,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在加强中日之间的官方往来同时,又加强沿海防务,以防御倭寇侵扰,把一部分驻守在云南的汉族军士调往沿海,便是其重要举措之一。
  云南移民在青岛地区的分布地域,大多在沿海一带。如今即墨市东部沿海的金口镇、田横镇、温泉镇,胶南市的灵山卫镇、隐珠镇,特别是环胶州湾地带,云南移民的村落更为稠密。
  云南移民最密集之处,大多在防倭卫所的附近。崂山区的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靠近“鳌山卫”,这里的云南移民村庄近34处,占村庄总数的1/3。中韩街道办事处靠近“浮山备御千户所”,这里的40个村庄中,有30个是云南移民立村的。
  云南移民来源之地,多已不可考,已查实者大多来自云南乌撒卫,在他们的祖谱中,有的还写为乌沙卫、五沙卫或乌纱卫。“卫”是明代的军事单位,乌撒卫的境域包括今贵州省的威宁县、赫章县和云南省的镇雄县,卫的治所在今威宁县。明初未设贵州省,其地皆归云南,故习称云南乌撒卫。据清代《登州府志》附录之《乌撒考》记载,朝廷曾于永乐二年将乌撒卫的大批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达重庆后,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至江苏扬州转入大运河,北抵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等地,到达即墨之东南沿海。城阳区肖家村之《肖氏族谱》中,也有类似记载。
  云南移民中,有的并不是直接到达青岛地区的。城阳区流亭村之胡姓和白埠村之杜姓,皆从云南乌撒卫迁至青州,永乐年间由青州来此。莱西市韶存镇之封姓,是从云南到黄县后,又辗转来到莱阳县定居。城阳区古庙头村的云南移民,是从诸城迁来的。
  四
  在弄清青岛地区云南移民的规模和特色后,用翔实的史料说明他们的来龙去脉,是研究这一课题的重要内容。
  洪武十四年(1381年)9月,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兵13万出征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云南全境,命沐英镇守云南,设卫、所分置军士,设军屯实行屯垦,故《明史•沐英传》记为“留守屯田”。自此,许多从征将士便在云南安家立业,繁衍生息。
  洪武中期,明王朝有感于用海上巡航的方法防御倭寇,既劳师动众,又收效甚微,故拟改弦更张,另谋良策。据《明史》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卫所,以逸待劳,严守海防。自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今青岛地区设置了鳌山卫、灵山卫和雄崖所、浮山所、夏河所等沿海防倭重镇,嗣后的几十年间,又不断地向这里调兵遣将,并将大批军户迁来设立军屯,生产粮草,供应军需。
  青岛地区的云南移民,就是出征云南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其中有一大批来自乌撒卫,还有的来自云南的大理县、交趾城、凤仪县、永平县等地,也有的来自贵州的毕节、威宁、平浪等地。这些地方都是屯兵之处,不但设有卫所,还设有军屯。
  明代的户籍分为“军户”、“民户”和“工户”,分别归属于兵部、户部和工部管理。明代兵士的正式名称是“军”,凡民户有一丁成军士者,便为“军户”,世代沿袭,不得变更。军户不受地方官吏管辖,由五军都督府分管,统属兵部。所谓云南移民,就是驻守云南的军士及其家属,编入卫所者是军士或军官,充于军屯者则为军户。
  根据“皇诏播迁”到青岛地区的云南移民,有的转为民户,有的仍为军户。如崂山区中韩街道办事处午山村的王姓,该村归即墨县仁化乡郑疃社,属民户;但王姓的另一部分族人,则在至今南泉镇设立了午山屯,为大嵩卫领属的二十八军屯之一,属军户。再如城阳区上马镇之葛家屯,则是浮山所领属的九军屯之一,全部是属于浮山所管辖的军户,浮山所还派遣了一位百户官葛荣在此驻守。
  五
  明代的云南移民,对青岛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功不可没,特别是军民并肩,屯垦戍守,同仇敌代,共守海防,书写了明代青岛历史最闪光的一页。
  据《明史》记载,自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七年(1374年),倭寇曾7次大规模侵扰山东沿海,当时的莱阳、即墨、胶州、诸城受灾尤重。自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青岛地区陆续设置了2卫4所,形成了一道固若金汤的海上长城,致使倭寇不敢觊觑山东沿海。城阳区城阳镇小寨子村的《张氏族谱》记有:“吾张氏闻之,先人祖居小云南乌撒卫十字街大槐树底下,明初以武功得高位,支庶分袭。自千户讳徽、百户讳清兄弟二人筮仕即墨,徽任鳌山卫城,清任浮山所衙,分守海隅。”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置鳌山卫、浮山所后,从乌撒卫向这里调兵颇费周折,所谓“筮仕即墨”,就是用抓凰的方法被派往即墨的,张徽是正五品千户官员,任职鳌山卫,张清是正六品百户官员,任职浮山所,后又被派遣驻守城阳,其家族遂定居小寨子村。许多云南移民的族谱中,都记载着他们戍守海防的艰辛和功绩。
  云南移民大多为军户,居于各卫所领属之军屯,有警则战,无警则农。他们把青岛地区许多荒芜之地,开垦为肥土沃壤,如在今城阳区的棘洪滩、上马、河套、红岛等镇,建立了葛家屯、李家屯、赵家屯、阴岛屯、海西屯等军屯,经军户祖祖辈辈的辛勤劳动,这些盐碱荒滩变成了千顷良田。如今即墨市店集镇、金口镇一带,河水泛滥,海潮侵蚀,十分荒凉,明初的大批云南移民在此定居,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开发,这几个镇成为物产丰盛、经济发达的富庶之乡。
  明代大量云南移民的涌入,使青岛地区的人口规模有了极大的增长,据新编《即墨县志》记载,仅即墨迁入的军士和军户就达7万余人。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为明清两代青岛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青岛云南移民的祖辈,都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他们的祖籍大多为安徽、江苏、河南、江西等地。这些云南移民带来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青岛地域文化风貌。青岛的许多方言、风俗,与江淮地区相似。移民的经历、处境和心态,逐渐形成了青岛地区敦厚、友善、睦邻的民风,并且还铸就了青岛人讲义气、重友情的性格。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青岛市,山东省辖地级市,别称岛城、胶澳,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截至2022年10月,青岛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1293平方千米。青岛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半岛东南、东濒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点。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本刊收录青岛市近现代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社会、自然资源、民族、宗教和人物等方面的资料。本辑共设立了移民寻根、记清遗臣、文苑撷英、医林名粹、外企老板、二战劳工、往事追忆、徐福东渡、先民行踪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侯文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元璋
相关人物
傅友德
相关人物
蓝玉
相关人物
沐英
相关人物
汤和
相关人物
张徽
相关人物
张清
相关人物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即墨市
相关地名
胶州市
相关地名
胶南市
相关地名
城阳区
相关地名
崂山区
相关地名
黄岛区
相关地名
金口镇
相关地名
田横镇
相关地名
温泉镇
相关地名
胶南市
相关地名
灵山卫镇
相关地名
隐珠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