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八角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107
颗粒名称: 胶州八角鼓
分类号: TS953.26
页数: 7
页码: 3-8
摘要: 胶州八角鼓又称“鼓子”,因有一张八仙桌便可演唱,故也叫“桌戏”。胶州八角鼓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胶州茂腔、胶州大秧歌一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数百年来曾广为传唱,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胶州市 八角鼓

内容

胶州八角鼓又称“鼓子”,因有一张八仙桌便可演唱,故也叫“桌戏”。胶州八角鼓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胶州茂腔、胶州大秧歌一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数百年来曾广为传唱,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胶州八角鼓的产生及发展胶州八角鼓最初是由北京“旗人八角鼓”蜕变而成的。清朝雍正年间,一位在北京做官的胶州人因故遭贬,携眷属返回乡里,带回了一批旗人八角鼓段子。据说这些段子内容大多是现成的传奇故事或历史公案小说的选段,也有些是其返乡后为抒发失意情绪而自编自演的唱段。这位遭贬的京官起初逢年过节便组织妻妾子女亲朋好友于一堂,自娱自乐。后来也几家联合起来赴郊外演出,借助酒兴。久而久之,八角鼓便在一些财主和乡绅中逐渐传播开来。他们自称为“厅房戏”、“学士戏”、“清客戏”。普通百姓则称之为“财主戏”、“财主八角鼓”、“财主帮”。胶州八角鼓就这样在官僚乡绅及有钱人家中的厅房、学屋、闺阁中被垄断了近百年。
  清道光年间,“财主帮”出现一位匡姓叛逆者,绰号“匡四痴” (约1823-1907),其人原是富家子弟,对演唱八角鼓有较高的水平,因家境败落,沦为乞丐。起初,他手敲破铁筒,唱着胶州八角鼓走街串户,靠乞讨度日。后来,匡四痴又与他的儿子匡戟如 (1861-?)一起演出。他们父子除了赶堂会、庙会之外,也唱桌戏,听唱的多为普通百姓。由于八角鼓唱词优美,曲调悦耳,所以听者络绎不绝,人人争而传唱。这样,胶州八角鼓这个曲艺形式,终于走出了“财主帮”的深宅大院,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胶州城南关马台子(现水寨街)有个叫孙瞎汉(?-1930)的盲艺人,名字失考,原是鉴古堂药店的帐房先生,后来双目失明,对八角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去世前几年,与塾师赵华南(1880-1954)、商人王述堂(1880—1950)等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八角鼓的改革。他们结合胶州八角鼓的特点,吸收外地鼓书艺人王麻子(名字、生平不详)的唱腔、唱段及胶州地方小调等,历数年时间,把“财主八角鼓”大胆地加以改革、创新,改革了缠绵冗长的曲牌唱腔,改编了原来那些晦涩难懂的唱段和词汇,并陆续创作了一批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生活、通俗易懂的唱段,如《劝世词》、《渔翁乐》、《母女顶嘴》等(像这样的唱段据说有80多个)。
  经孙瞎汉等人的改革和一段时间的推敲,胶州八角鼓以崭新的面貌活跃于街头巷尾和各行各业之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普通百姓中越唱越好,影响越来越大。当时,人们有“听着鼓子戏,就把营生撂”的说法。到宣统三年(1911),胶州里巷市井之中能演唱八角鼓的已超过百人。
  民国九年(1920)开始,胶州八角鼓进入全盛时期。据老艺人回忆,这时期胶州八角鼓已有500多个段子40多个曲牌,并出现了河头源帮、白水泉帮、麒麟街帮等各派竞艺的局面。从艺人员显著增加,演唱人员的身份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财主垄断演变成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演唱。根据当时对36位八角鼓演员统计,其身份包括绳匠、画匠、木匠、扎彩匠、弹花匠、鞋匠、瓦匠、小职员及财主。当时,胶州城每天晚上都有三五处演唱八角鼓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魔爪伸向胶州,胶州城百业萧条,普通百姓衣食尚不得温饱,哪还有唱鼓子的闲情逸致?再加上当时日寇驻胶州的石井部队经常夜间抓人,为避免聚众结社之嫌,惨遭日军迫害和杀戮,演唱者不得不忍痛割爱,偃旗息鼓。从此,胶州八角鼓也就度过了它的兴盛期。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这朵曲艺奇葩给予充分关注,并派人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原胶县文化馆组织专门排演,也曾多次在比赛中获奖。
  胶州八角鼓的演唱形式胶州八角鼓是从说唱为主的曲艺演唱形式开始的。大家围着一张桌子,由一个人拿着八角鼓边说边唱,伴奏为一个三弦,所以当时也称八角鼓为“桌戏”和“鼓子”。起初,胶州八角鼓演唱形式均为坐唱,演出人数不定,有自弹自唱,也有一人用三弦伴奏,另一人手持八角鼓边唱边打边表演。后来,随着演出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员们逐渐摆脱了桌子的束缚,演员也由一个人表演发展为几个人表演,由一人独唱一个段子改为齐唱、伴唱、分角色唱。乐器又增添了竹板、单钹及坠琴、二胡等,大大提高了演出效果。
  胶州八角鼓演奏和伴奏的乐器
  1、八角鼓。演唱胶州八角鼓时,主要演员手里持一个八角形状的,用檀木、红木等硬木制作的手鼓,鼓面是蟒皮。八角鼓共有八个角、八个墙面,有七个墙面的中间装有两面小钹,鼓动时,两面小钹可碰击作响,一个墙面中间安有鼓柱,以便执鼓,柱端环上系有鼓穗。
  ①执鼓。用左手执鼓,其拇指、食指、中指在鼓内,中指勾住鼓柱,无名指和小指在鼓壁外,托住墙面,中指和无名指夹住鼓壁。
  ②打法。胶州八角鼓的打法有八种:弹、打、颠、轮、搓、晃、双、推。
  弹:用右手食指指甲盖有节奏的弹击鼓的背面。
  打:右手用食指弹打鼓面(手腕也一起活动用劲)。
  颠:执鼓的左手有节奏的做握手动作,使其鼓背壁击左手拇指下方的手掌部位而震动鼓钹发出的响声。
  轮:右手以拇指作推动力,由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迅速均匀地弹击鼓面。
  搓:右手用拇指均匀用劲,在鼓面上搓半圆而震动鼓钹连续发出的响声。
  晃:执鼓的左手以左手腕为轴,摇晃鼓身,使鼓钹互相碰击,连续发出的响声。
  双:左手弹,右手打,在鼓反正面上交叉有节奏均匀的击鼓,形成双点。
  推:用右手的拇指肚轻推鼓面,稍有搓的动作,左手做颠的动作。左手颠右手推同时进行,形成优美动听的花点。
  2、竹板。演唱胶州八角鼓时,除主要演员手执八角鼓外,其中还有的演员左手握两块竹板,用来做演奏的乐器和导具。两块竹板为长方形,长约10厘米,宽约4厘米,竹板的一端系有红绸布。
  3、单钹。根据节目的角色,有的演员手里还拿着一面铜钹和一根钹锤来进行演奏和表演。
  胶州八角鼓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另外还可加坠琴、二胡、扬琴、四弦等。
  胶州八角鼓的艺术特色胶州八角鼓是属于曲艺唱腔中板腔体与曲牌相结合的曲艺演唱类型,音乐优美动听,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柔美婉转的曲调、迂回曲折的旋律、和谐流畅的唱腔、朗朗上口的鼓词,使演唱者一开口便可吸引住观众。
  胶州八角鼓艺术的发展,从其历史渊源看,可以分为:初期、发展期和鼎盛期三个阶段。
  初期:清雍正至道光年间,时间约127年,八角鼓传入胶州,主要在封建士大夫阶层流传。这个时期的八角鼓在唱词上,平仄、韵辙、格调非常讲究,很象长短句的填词,文字晦涩难懂,内容多是反映老爷、太太、公子、小姐等上层社会生活。如《春景》中的“佳人雪藕”、“公子调冰”、《及第荣归》中的“乌纱罩顶”、“宴赴琼琳"等,与普通百姓生活根本不沾边,普通百姓也很难听懂这些唱词。这个时期八角鼓的另一个特点,演唱者既是演员,又是听众,乐器伴奏也很简单。
  发展期:清道光至二十世纪初。其特点是:八角鼓走出了财主的深宅大院,来到了普通百姓中间。在孙瞎汉等人的改革推动下,胶州八角鼓改变了缠绵冗长的曲牌唱腔和晦涩难懂的大量唱段,陆续岀现了一批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新段子。如诉说妇女受压迫的《佳人悔》、《母女顶嘴》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贫苦的《袍子托梦》等;宣传伦理道德的《分居》等。这些唱词不拘泥于阴阳平仄,不受长短句填词形式的束缚,唱词贴近普通百姓生活,通俗易懂,浅显明白,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百姓称之为“拴老婆撅子”。
  鼎盛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日寇入侵胶州前。由于胶州八角鼓开始在民间日益兴旺,到1920年以后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三个派别。一是河头源帮。演员阵容整齐,以吐字行腔注重音韵平仄见长,多演唱一些较文雅的段子。二是白水泉帮。此派由河头源帮派生,以演唱其它两派所不能演的罕见段子见长,如长篇八角鼓《杏儿上坟》,曾在胶城轰动一时。三是麒麟街派。演员多为文盲,功底弱,有些段子属于随意编出来的,由于通俗易懂,也吸引了不少听众。
  胶州八角鼓是板腔与曲牌的综合体,即一个段子用几种不同曲调的曲牌联成一起演唱一个节目,有板有眼,快慢交错,说唱结合,散韵兼并,与山东琴书是同类体制的曲艺形式。
  胶州八角鼓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开头与结尾不硬套起字句和尾声,演唱者可根据词意任选适合演唱的某一个曲牌,所以曲调写作可千变万化。胶州八角鼓在唱词上讲究平仄、韵辙,故事通俗易懂;在唱段上既可演唱传奇和公案故事,又可演唱反映新人新貌的故事,可长可短,观众乐于接受,因此深得群众喜爱。
  胶州八角鼓的艺术价值胶州八角鼓在中华民族的曲艺园地里独树一帜,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据了解,山东省有三种八角鼓:聊城八角鼓、济宁八角鼓和胶州八角鼓。胶州八角鼓与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山东柳琴、聊城八角鼓等曲艺形成了并驾齐驱的局面。其部分音乐被收入到《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之中,其中24个曲牌的录音已被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存档。
  我市的曲艺艺术——胶州八角鼓与我市的戏曲艺术——茂腔及舞蹈艺术——胶州大秧歌,形成了胶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特色,都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充分显示了胶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胶州人民的勤劳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做出了贡献。因此,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胶州八角鼓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胶州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傅嘉蕙和女儿宋志清合影(宋志清提供)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胶州文史资料》

出版者:胶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对胶州地方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锡璧
责任者
高峰
责任者
蔡铁原
责任者
郑文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匡四痴
相关人物
匡戟如
相关人物
孙瞎汉
相关人物
胶州市
相关地名
厅房戏
相关专题
学士戏
相关专题
清客戏
相关专题
财主戏
相关专题
财主八角鼓
相关专题
财主帮
相关专题
劝世词
相关专题
渔翁乐
相关专题
母女顶嘴
相关专题
胶州八角鼓
相关作品
八角鼓
相关作品
竹板
相关作品
单钹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