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知青献身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057
颗粒名称: 下乡知青献身教育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4
页码: 237-240
摘要: 响应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从1964年9月开始,青岛市各区知青分期分批落户胶州,插队农村。当时插队在铺集、张应、小麻湾、洋河、张家屯等各个公社的青岛知青共有300余人,其中最大的不过二十四五岁,最小的只有16岁,文化程度高的有大专、高中,最低的为小学毕业。这在当时的胶州农村已经是一批有文化的青年了,所以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 下乡知青 农村教育 赵玉兰

内容

响应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从1964年9月开始,青岛市各区知青分期分批落户胶州,插队农村。
  当时插队在铺集、张应、小麻湾、洋河、张家屯等各个公社的青岛知青共有300余人,其中最大的不过二十四五岁,最小的只有16岁,文化程度高的有大专、高中,最低的为小学毕业。这在当时的胶州农村已经是一批有文化的青年了,所以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下乡知青的远大理想,“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是下乡知青的执着信念,他们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来到农村,大显身手的。针对当时农村文化落后、文盲较多的状况,下乡知青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从扫盲做起,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知识献给了农村,投身农村的教育事业。他们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一面办起了夜校、耕读班、农中班,利用收工以后的时间开展文化教育,组织村里青年、妇女学认字,学写字,学唱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知青中有参加短期培训的民办教师,也有义务教学的夜校教师,夜校教师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点上罩子灯、汽灯照明,组织青壮年农民学习;耕读班教师用村里的旧屋当教室,自编教本,组织儿童利用石板、瓦片、石笔、粉笔学习乡土教材;农中、联中教师则通过划片建校,组织周围几个村的学生就学。
  农民身上那朴实善良的品格,深深感染着这些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他们深深地爱上了农村的每一寸土地,爱上了每一个农家孩子。他们决心改变农村落后的文化面貌,立志扎根农村,献身农村,为农村的教育事业甘洒热血,奉献青春。我就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作为一名青岛下乡知青,我于1965年4月来到胶州张家屯公社辛屯村,同年8月成为一名民办教师,1978年经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后历任张家屯中心小学教导副主任、胶州市教工幼儿园主任,胶州市实验小学工会副主任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副校长,胶州市师范附小副校长,现在退休在家。扎根农村34年,我把自己的大好年华无私地献给了胶州,献给了我所深爱着的“泥娃子”们。“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堂课都上成扎实有效的高质量课”是我教学工作的座右铭。我爱每一个学生,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与学生心相通,情相连,既做学生的 “良师”,又当学生的“益友”。农村生活艰苦,大人干农活顾不上孩子,我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头发长了,我给他们理;衣服扣子掉了,我给他们缝;没有棉鞋过冬,我就把自己孩子的棉鞋送给他们;学生生病了,我又亲自背他们去看医生......有多少次,我为了在学校给学生批改作业而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锁在家里,为了给学生上课而不顾自家雨水进屋、雏鸡被淹死,为了把学生领回家补课而耽误了做饭、缝衣。又有多少次,我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而顾不上照顾病中的孩子,只能以负疚的泪水表达那份母亲的爱意! 我力求把“师爱”与“母爱”融为一体,奉献给我所爱的学生,奉献给我所爱的农村教育事业!
  我只是怀着一颗爱心来到农村,从事我所热爱的工作,孩子们、乡亲们、党和政府给了我更多的爱,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我不会忘记左邻右舍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不会忘记远在美国留学的昔日学子送来的问候,更不会忘记党和人民给我的诸多荣誉:我曾先后被评为胶州市教学能手、青岛市教学能手,1983年被吸收为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并先后获得“胶州市优秀教师”、“胶州市优秀班主任”、“青岛市德育先进工作者”、“青岛市优秀保教工作者”等多项桂冠。1984年荣获山东省“园丁奖”,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同时,我还当选为胶州市第九届人大代表,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妇女人才联谊会教育分会会长。回顾自己插队农村的从教之路,我深深地感到:“扎根农村,献身教育,是我毕生的心愿,也实现了我人生的价值。我无怨无悔!”
  我知道,自己只是众多下乡知青的代表,还有许许多多知青教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扎根农村、献身教育的感人篇章。历史没有忘记,胶州人民没有忘记,这批心存高远、献身胶州教育事业的青岛知青们!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才干和热情,为胶州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胶州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玉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玉兰
相关人物
青岛市
相关地名
胶州市
相关地名
张家屯公社
相关地名
辛屯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