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历建国前的教育二三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043
颗粒名称: 身历建国前的教育二三事
分类号: K206.6
页数: 4
页码: 172-175
摘要: 1945年夏季,八路军对前朱陈沟村据点的伪军实施政治攻心战,每晚上在村西沟崖上喊话。不久,日伪军全部在晚上弃村逃跑,八路军不费一枪一弹,即将前朱陈沟村解放,村民们一片欢腾,庆祝八路军人村。解放不久,随之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民兵连各级群众组织相继成立。1946年春,地方政府即着手恢复教育工作,那时仍战乱频繁,教育形式也不完善,主要的有两种教育形式:一是先组织未婚女青年进识字班学习,学习时间大都在午休和晚上进行;二是组织儿童学习。
关键词: 赵培禄 回忆录

内容

胶州市里岔镇前朱陈沟村,四面环岭,小河绕村,环境优美。这里曾是伪张鸿飞部的重要据点,围墙环村傍沟岸而设,有5座大门出入,围墙上碉堡林立,乡人呼之曰“炮台”。在八路军步步进逼的形势下,伪军甚为恐慌,龟缩在据点内,不敢外出,为保全计。将西大门用砖石封死,弄得村民下地劳动只得绕道而行。日伪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夜间则强迫村民壮丁为其“打更”站围子,闹得民不聊生,其已成惊弓之鸟。
  1945年夏季,八路军对我村据点的伪军实施政治攻心战,每晚上在村西沟崖上喊话。不久,日伪军全部在晚上弃村逃跑,八路军不费一枪一弹,即将我村解放,村民们一片欢腾,庆祝八路军人村。
  解放不久,随之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民兵连各级群众组织相继成立。1946年春,地方政府即着手恢复教育工作,那时仍战乱频繁,教育形式也不完善,主要的有两种教育形式:一是先组织未婚女青年进识字班学习,学习时间大都在午休和晚上进行。那时人们受封建思想束缚,未婚女青年只能呆在家,要她们出家门到社会上活动,这可是一家的大事,多有受家庭阻挠而不能参加者。故在开始阶段要动员他们参加识字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上级派来的妇女干部就是从贫下中农的女子中做起,她们本来就经常下地劳动,较少封建思想,家长支持,带头送女孩子进识字班。她们积极参加学习,影响逐步扩大,参加学习的女青年越来越多。他们学文化,也学习共产党的政策,配合土地改革,宣传减租减息,男女平等、保卫胜利果实,参军参战等方面的政策,使群众敢于起来与恶霸地主进行斗争。最使人难忘的是识字班的秧歌队,花棍队,边扭边唱,十分活跃,不仅在本村宣传,而且到邻村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他们中的许多优秀分子,后来直接参加了革命,成了国家干部。我们家乡一带,至今称未婚女青年为“识字班”而不称妇女,其由来即此。
  二是组织儿童学习。学习为半日制。老师是公派的,既是教员,又是工作人员。他们的社会工作任务很繁重,教书似乎是他们的辅属工作。他们和工作队一起吃住与办公,经常要参加各种会议,但半日教学一般能够坚持下来。我就是在这半日制学校里开始启蒙教育的。偌大一个近400户的村子,参加学习的只有20多个男孩子。学习极不稳定,遇有警报,立即疏散,老师则随工作队参加战斗。教材就只一本识字课本,上课时,老师领读,会读了就教写字,每个学生备有一块小石板,用石笔书写,写完老师当面看后,擦掉再写。我记忆最深刻的一课是,“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大雁从北方飞来,有时排成一字,有时排成人字……”虽然学习时断时续,但学习时却十分认真,虽然不留作业,不考试,但回家后,也常常抽空读识字课本,遇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地方,则向父亲请教,也能得到及时的教海。
  我们大部分都是儿童团员,除上学外,大部分在儿童团内接受共产党的政策教育。特别是要求在村头轮流站岗放哨,盘查外来的行人,以防特务混进村内搞破坏活动。那时村民外出,必须到村公所开“路条”,那路条上印有村公所一一长方印章,我们识不了几个字,只要见了路条上这长长的红印章,立即放其入村,否则就休想过去。我记得邻村一老者,外岀装酒,背一“旨”字瓶,未带“路条”,任凭这老者磨破嘴皮我们也不敢放行,只好陪他到村公所交差。谁知村长一见来人,连忙陪不是,以礼相待,最后还表扬我们做得对。那时的自行车,几乎凤毛麟角,乡里孩子很少见到。区长骑车到我村,当然不带路条。老师曾教导我们,能骑自行车的往往是“特务”,我们盘查的就格外严格。我们又不认识区长,自然也不放行,问这问那,十分严肃。区长只是抿嘴笑,我们几个小团员递眼色,意思这人可能是“特务”。“押着”区长进村公所。村长一看,连忙岀来迎接,并告知这是区长,嫌我们没礼貌。区长却说:“这些小团员很认真,你应表扬他们才对。“我们一哄而散。从此,再见区长来我村,远远地就向他敬礼,区长也下车慰问,心里那高兴劲真是无法形容。
  1948年春,我村正式恢复小学教育,上级派贺连城老师任教,大大小小收了30多名学生,复式上课,一至四年级都有。我因参加过识字学习,将我编入二年级,教材是国语和算术,其它象习字、唱歌皆设。我记得国语的第一节课是《山东好地方》:小清河,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课后没有作业,学习很轻松,每学期举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不收学费,学习用品也无统一要求,学习笔记本自己钉制,极少有学生用上自来水笔,一般是买一片“化学片”,找个小瓶子用水化开,即成墨水了,再买一只蘸笔尖,插在高粱杆上,这就是“高级”书写用具了。老师虽然以教学为主,但也要做许多社会宣传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比起现在的学校,是很不“正规”的。老师的教学,仍沿袭以读为主的传统教学法,罚学生站是常有的事,但一般不敢打学生。
  我们的教室像兵营一样,那时解放军几乎天天从我村经过,有时真如课本上《西瓜兄弟》说的那样,队伍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天黑了,解放军在我村宿营,我们的教室就是首选目标。第2天我去上课,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桌凳摆得整整齐齐。老师也借此向我们宣传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最爱护人民的道理。我就是从这些事上加深了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认识的。
  我就是这样在建国前的老解放区度过了极为愉快而又充满活力的童年和学习生活的。
  (本文作者赵培禄系实验中学原副校长,已退休)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培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培禄
相关人物
贺连城
相关人物
胶州市
相关地名
里岔镇
相关地名
前朱陈沟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