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受到叶剑英副主席接见的女教师——姜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022
颗粒名称: 一位受到叶剑英副主席接见的女教师——姜竹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3
页码: 80-82
摘要: 姜竹,1929年出生于胶州,1949年参加教育工作,当一名小学教师,1990年离休。在40余年的教育工作中,她捧着一颗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她无比热爱和为之奋斗的小学教育事业;她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胶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姜竹 女教师

内容

1979年,全国人民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作为山东省青岛市劳动模范代表的姜竹老师,在北京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的接见。一个普通的女教师在如此高的荣誉面前,深深感到了党和人民对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比关怀、信赖和期望,这使她更有信心在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回报国家和人民,回报社会。
  姜竹,1929年出生于胶州,1949年参加教育工作,当一名小学教师,1990年离休。在40余年的教育工作中,她捧着一颗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她无比热爱和为之奋斗的小学教育事业;她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胶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姜竹老师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工作,她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成功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理论,努力探索教学规律,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创造出一套小学低年级的听、说、读、写的科学教学法。特别是识字教学、课堂常规训练和“三算”教学上的成就,丰富了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拓宽了教学套路,使小学低年级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味性,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的智力和潜能的开发。
  在识字教学上,创造了“五准确”教学法。该教学法的特点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狠狠抓住认、读、写和理解、运用等环节,力求在认识、理解和书写上准确无误。运用她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够保证《教学大纲》的全面完成,而且一年内可多教会600多汉字。“五准确”教学法经上级教研机关验证后,1977年在昌潍地区教学经验交流大会上,作了专题介绍,同年在《山东教育》上发表,1978年出席省科学技术大会获教学成果奖。
  在课堂常规训练中,姜竹老师使一些常规管理更符合教育规律。如听课怎样才能聚精会神,问答和说话怎样才能完整准确,朗读怎样才能有声有韵,表达怎样才能声情并茂,写字怎样才能工整规范等。1978年她的论文被《山东教育》发表后,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重视,推广后得到各地区教师的一致肯定。
  在7。年代初,姜竹老师就对小学低年级的算术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她成功地将口算笔算和珠算相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动口、动笔、动手之中,口算具有形象规律,笔算具有规范法则变化,而珠算则具有二者相结合的特点,将三者结合有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也易于操作。到1975年,姜竹老师在“三算”教学上已取得很大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小学低年级算术教学的成绩,改变了过去低年级数学难教、难学的局面,学生的运算准确率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经验推广后,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连续很多年,不管那一级领导和教科研机构进行的现场验查,她教的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及格率都为100%,而优秀率也总在95%以上,真正的“过得硬”。
  姜竹老师在教育管理方面与她的教学一样,执着而具有才干,她所管理的班级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活跃,全面发展,连续十几年保持先进班级称号。她的先进事迹在《青岛日报》和《大众日报》上刊登,鼓舞着胶州市一代教师的成长。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

相关人物

姜悦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叶剑英
相关人物
胶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