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胶州教育名家张云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020
颗粒名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胶州教育名家张云廷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6
页码: 71-76
摘要: 张云廷这个名字,胶州教育界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是当今胶州教育界的名家,是胶州师范人的骄傲。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这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人才对国家、民族来说太重要了。张老早就明白这一点,他也深知人民培养人才的不易。因此无论是当普通教师还是担任领导干部,他都注重以人为本,爱护学生,保护人才,调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 张云廷 教育名家

内容

张云廷这个名字,胶州教育界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是当今胶州教育界的名家,是胶州师范人的骄傲。通过走访其本人及老同事,备感其思想的深邃和无穷的人格魅力,作为晚辈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需从他身上学的东西是很多的。在此,仅把感觉最强烈、最深刻的几点写下来,与大家共享。
  以人为本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这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人才对国家、民族来说太重要了。张老早就明白这一点,他也深知人民培养人才的不易。因此无论是当普通教师还是担任领导干部,他都注重以人为本,爱护学生,保护人才,调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他是1953年从山东师范学院(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分配到胶州二中的,当时每月工资仅是48元。当然学生的生活也很苦。看到有些学生冬天冻了脚,他二话没说就用自己并不多的工资为他们一人置了一双草鞋。有一个叫逢春茂的学生(后来在高密教研室工作)当时差3个半月就毕业了,因家里穷供不起要退学,张老觉得这太可惜了,就为他支付了3个半月的生活费,使之完成学业。还有一个叫徐英兰的上着上着没有经济来源了,张老又资助了他一年半,直至毕业。后来这个学生在北京工作,他经常利用假期回胶州探望张老这位恩师。还有两件事也很感人,60年代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师范曾开除过25名学生。当时这些人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还不至于被开除学籍,比如其中一个就是因为往墙上扔个墨水瓶。开除学籍后,这些人的境遇很不好,有的很惨,作为“四类分子”看管。张老担任师范校长后,其中有人找到他,希望能给自己落实政策,以便趁年轻干点事。按理说,这不是自己任职内的事,管不管也都无所谓,但张老还是根据省里相关政策为这些人跑前跑后、解释说明,最终使市里为他们落实了政策,分配了工作。再一件就是发展孟浩等一大批老教师入党的事。事情是这样的,张老任师范校长后想方设法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他发现孟浩等老教师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其中孟浩老师的入党申请书竟达30多份。这样强烈要求进步的老同志不能让他们徘徊在党组织的大门之外了!于是很快提报了孟浩、王野等老同志在内的26位教师、学生为党组织的发展对象,使一些强烈要求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师生及时获得政治上的新生命。这大大激起了全校师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师范党总支的党员一度达90多人。仔细想想,这些事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张老对人才的珍视以及他以人为本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何尝不表现出他高尚的人品!谈到人品,在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胶州师范的劳技教育办得红红火火时,劳技项目每年为学校创收50多万元,但张老从来未为自己报销过一分一厘,其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敢为人先
  张老还有让人钦佩的一点就是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当时,张老正在文教局任副局长,他大胆办起高中中专复习班、大龄青年复习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一年的升学率就达10%,第二年又提高到80%,引起了邻县市的惊讶与关注。在担任师范校长时,对中师生的分配问题,率先使用优秀毕业生留城的办法,改进了分配制度,从而也调动了中师生学生知识、锻炼能力的积极性。其它县市也纷纷效仿这种办法。在胶州师范工作期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举措,是搞劳动技术教育。据张老讲,劳动教育的思想得自于他对日本、德国等国家职业教育的思考、分析和研究。他发现中国的教育缺乏劳动教育这部分。劳动教育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而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需要这样的教师,因此在中师生中进行劳技教育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在胶州师范率先搞起劳技教育。当时,劳技教育确实是新生事物,周围县市没有人搞,整个山东也没人搞。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胶州师范靠劳技教育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当时,劳技项目很多:水净化处理、花卉栽培、农业良种培育、饮食服务等,可谓硕果累累,享誉全国师范界。1990年9个省的劳技教育现场会在胶州师范召开。1991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大会在沈阳召开时,共表扬了7处师范,胶州师范就是其中之一。省长赵志浩在参观胶州师范时曾对我市陪同领导高志喜市长、林君副书记说过,胶州师范成了胶州联系全国的窗口。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国家教委师范司孟副司长也曾来胶州师范视察,并高度评价了胶州师范的劳动技术教育。
  强烈的事业心
  张老始终有这样的信念: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教师,我要为国家、为人民做事,做事就要做好。在工作中,他总是勇挑重担,不怕吃苦、不怕压力。在二中工作时,一周16节课,一个班的班主任、兼任教研组长、工会主席,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工作量是巨大的,工作成果也是突出的。1954年,根据教学能力及班主任工作成绩每县推荐一人参加地区优秀教师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老就因这两方面突出而被选。1957年全青岛市初中统考,所任班级获全市统考第一名,他作为青岛地区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全市群英会。在一中工作期间,正逢“文革”,面对军队参与学校管理,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学校乌烟瘴气的现象,他有力使不上,心急如焚。1969年,在得到上级的指示和支持后,雷厉风行,及时扭转混乱局面;组织整党、落实干部政策,使一中成为全县第一个恢复教学秩序的学校。在师范工作的最初一年半里,整天听课,把全校教师的课听了个遍,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他都说出个一二三。1984年,他出任师范校长。首先,转变教职工的工作作风,改变了县里领导原有的对师范工作落后的看法。他所做的汇报材料《从我做起》成为全县整党工作的典型材料。然后通过加深内部管理,使师范进入青岛各师范前列。在内部管理上是根据教职工各自特点进行要求,对老教师鼓励他们入党。通过解决他们的组织问题、调动其积极性;对青年教师则针对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业务不熟的特点,要求他们发表论文、出示公开课,提高业务能力;对炊事员则帮助他们养猪。针对后勤的生活管理总是上不去的情况,张老想了这样一个办法:学校拿钱给炊事员买猪,等他们把猪养大卖了,再把买猪的钱还给学校,其余的属于自己。结果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充分利用了剩菜剩饭,避免了浪费。在学生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细化管理规则,学管会的作用发挥充分。国家教委师范司孟副司长在参观胶州师范时高度评价了这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在1984月一1992年间,胶州师范发展迅速,各项工作都上了新水平。在建设规模上也是空前的,一年一座楼,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艺术楼、教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体育馆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起来的。市委领导曾说过,他们愿意为胶州师范投资,因为这个学校的领导是干实事的,象老百姓所说的钱扔出去能听到响。几年间,胶州师范的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荣获青岛市绿化先进单位、青岛市花园式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全省德育教育总分第一名。张老自己也获得了不少荣誉,198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赢得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尊重。所有这些都与张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分不开的。在文教局工作时,上级曾要调他到医院任总支书记,被他婉言拒绝。以后也有很多机会到别的行业里去,但张老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出身的人,还是应该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出力,这是一种纯朴的思想感情,也是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如今他已年逾古稀,仍心系教育。新三中的成立、一中的改制、教体局的工作、乡镇教育都是他关注的。
  的确,我们可以这样说,张老为胶州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怀着崇敬的感情向张老学习时,也愿我们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教育事业,把胶州建设得更美好!
  (本文作者贤玉贞系胶州三中教师)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

相关人物

贤玉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贤玉贞
相关人物
张云廷
相关人物
逢春茂
相关人物
徐英兰
相关人物
胶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