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职业初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008
颗粒名称: 曾经辉煌的职业初中
分类号: G719.29
页数: 11
页码: 13-23
摘要: 改革开放的暖风,吹绿了各行各业的春天,教育战线生机勃勃,欣欣向荣。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催快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脚步,在1986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当时的胶县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举办职业初中,农村每乡镇创办一所,培养具有初中文化知识、有较强劳动观念、粗通技术、初具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的劳动者。到1990年全盛时期,职业初中已发展到17所,在校教学班117个,学生5508人,占农村初中在校生的25%。
关键词: 职业初中 职业教育

内容

改革开放的暖风,吹绿了各行各业的春天,教育战线生机勃勃,欣欣向荣。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催快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脚步,在1986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当时的胶县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举办职业初中,农村每乡镇创办一所,培养具有初中文化知识、有较强劳动观念、粗通技术、初具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的劳动者。到1990年全盛时期,职业初中已发展到17所,在校教学班117个,学生5508人,占农村初中在校生的25%。
  应运而生
  为什么要兴办职业初中?答案很明确,就是要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一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二是为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我县根据《决定》精神,结合“七五”规划的制定,同时组织了两个大型调查:一个是对经济领域、各行各业的摸底调査,一个是对教育的现状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经济建设致命的弱点在于人才缺乏。当时,50多万农民中高、中、初级人才总共还不到100名,不足从农人员的万分之二。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乡镇企业,就业人员12900多人,大都是转产的农民,职工素质低,急需大批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单靠外向招聘,靠退休技术人员,显然已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调查表明,教育的现状也颇发人深思、,有几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第一组数字,每年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与中、小学毕业生数的比例大致为1:12,就是说每一名学生升学,就要有12名学生陪读;第二组数字,每年升入各类高中和小中专的人数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30%左右,即7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要留在当地直接参加经济建设;第三组数字,中、小学95%以上的学校未开设劳动技术课,只是在办“升学教育”。另外,初中阶段的辍学问题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大难题。
  当时,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研究分析了调查资料,一致认为,教育脱离实际的倾向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改革初中学校的教育结构,举办职业初中,从教育着手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社会生产力,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呕心沥血
  办教育难,办职业教育更难。初级职业教育的举办,经历了呕心沥血的艰苦创业。为顺利开展职业教育,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四项“倾斜”、两个“抓紧”的有力措施,为职业初中创设基本办学条件。
  四项“倾斜”:一是待遇倾斜。将职业初中升格,与中心中学、中心小学并列为股级单位,并通过严格的选聘手续和专门培训,配齐了专职校长和教导主任。这样既有利于各校间的横向联系、交流,又有利于职业初中的内部管理和改革。同时,政府还出台文件,规定职业初中毕业生在专业承包、生产贷款,物资供应、科技扶持、对口录用等方面均享受 “优先”待遇。二是人事倾斜。职业初中配备干部可以根据需要到普通中小学选拔,确保职业初中的干部质量;职业初中的师资、特别是专业师资,优先调配;普教师资中适合做职中教师的,优先调配给职业初中;大专毕业生分配时,凡是职中需要,专业对口又有从教条件的,优先分到职业初中任专职教师。三是经费倾斜。教委从1988年开始,实行职教经费单列。规定职业初中维持费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比普通初中高出60%。另外,政府还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发展初级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1989年安排30万元,1990年安排5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窗口学校建设以及表彰先进。四是奖励倾斜。为促进职业初中加速发展,在平等享受其他学校的所有奖项之外,还专设了鼓励职业初中改善办学条件的“十项达标”奖,鼓励学生学文化、学技术、创效益的“在校生科技能手”奖,“毕业生致富小明星”奖,鼓励教师学习专业技术的“一专多能教师”奖。这些特殊的奖励措施,有力地调动了教师、学生教和学的积极性。
  两个“抓紧”,即抓紧基地建设和教材、尤其是专业教材建设。职业初中的基地建设,我们本着“自建基地为主,联建基地为辅,学生家庭基地为重要补充”的原则解决的。这3类基地各有所长,各有作用,相互补充。自建基地学校有自主权,建设、开发、使用自己说了算,可获取育人、创收双效益。但往往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学校不可能各种专业都配上自建基地,这就要求助于有关单位,依靠联建基地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类基地节约投资,主要着眼于育人效益,但也有其选择面大,联系社会广的突出优点。学生家庭基地更是必不可少的。这类基地扩大了范围,不仅丰富了基地模式,而且具有科技辐射、技术推广、校外示范的独特功能,也是学生边上学、边实践、边致富的“用武之地”。以上3类基地,基本可满足职业初中教学、实验之用。有的学校自建基地还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被戏称为学校的“小银行”。
  职业初中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采用“改”、“引”、“编”的办法予以解决。“改”,就是改现行初中教材,使之适应职业初中的需要。政治、语文、数学等重点文化基础课原则上系统保留,稍作改动;理化课删去与专业课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加大并突出了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有农药、化肥、电学知识等;对史地课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使之变为公民常识课;对《植物学》、《动物学》和传统美术课通过改革,使这些课程分别变成了种植基础课、养殖基础课和工艺美术课。“引”,就是引进现成教材为职业初中所用。职业初中的缝纫课,就是选用青岛服装研究所出版的资料作为教材的。“编”,就是根据开课需要,自己动手编写。由教育局职教研究室牵头,调动各方面的专业力量,统一协调安排。对于普遍适用的内容,统一组织编写,有蔬菜方面的《胶州大白菜的高产栽培技术》,畜牧方面的《国宝一一里岔黑猪的饲养与管理》、《奶山羊的饲养与繁殖》等。对于一些新的研究课题或传统工艺,则委托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安排专人编写,如《粮薯油立体布局》、《种养循环增殖》、《刺绣工艺》等。从各职业初中发现有新的建树,哪怕只是一个技术环节,一点成功经验,也抓住苗头,及时肯定,支持帮助他们总结升华,编写成技术资料,在适当范围内推广使用。《西红柿高产栽培技术》、《大椒栽培技术》、《蛋鸡饲养诀窍》等就是这样编写出来的。几年间,大家共同努力,共编写乡土教材18种.实用技术资料6期,总计30多万字,基本解决了职业初中初创阶段的教材需求问题。
  由于职业初中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很多方面都要边探索、边前进,通过各类试点,既避免走弯路,也保证了发展速度。
  第一类是办学模式试点。职业初中开办之初,为选择合适的办学模式,我市先后进行了“三加一式”、“四年穿插式”、“初三分岔式”、“三年一贯式”四种办学模式的探索,经过实践、比较和相互借鉴,我们丰富和选定了“三年一贯式”。这种办学模式将占总课时30%的专业课成比例地安排在三学年内完成,文化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自始至终接受专业熏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也有利于统筹安排,统筹管理。
  第二类是职业初中与成人学校同院共建试点。受人、财、物的限制,职业初中和成人学校同时发展有一定困难,往往是职业初中上去了,成人学校就发展缓慢;而成人学校抢先了,职业初中又无力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计划地在几处乡镇进行了“同院共建”的试点,即:职教、成教同院办学,基地、设施共同使用,专业教师双边服务的试点,使人力、财力、物力做到了相对集中。这样一来,职教、成教拧成一股绳,联合搞技术推广,联合搞短期培训,联合搞科技服务,联合搞实验项目,效果很好。
  第三类是标准化学校试点,为使职业初中上规格,上水平,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我们选定了北王珠、后屯、张家屯、南关、李哥庄五处点校,在校舍、基地、教师、教材仪器、设施、制度等方面加强配套建设。这些学校的任务是树标准,出经验,起示范引路的作用。实践证明,有重点,才会有突破。这些学校作为点校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有动力,乡镇也有积极性,加快了发展速度;其余的学校也不甘落后,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既有紧迫感,又有吸引力。因此,职业初中出现了“点校开路,面上跟进,明竞暗赛,你追我赶”的好势头。各乡镇还逐渐将发展重点向职业初中方面转移。张家屯、南关、铺集、李哥庄四处职中都先后盖起了教学楼;前店口、后屯、夼集都盖起了规模较大的新校舍;北王珠、冷家村、马店、小麻湾等乡镇都重视校园扩大规模,使职业初中越办越红火。
  职业初中从办学的第一天起就注重办学效益,把教育质量视为命脉。
  第一、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能力培养。改革的重点是狠抓三个课堂,建立新的教学秩序。第一课堂是指专业教学课堂,这是职业初中专业教学的主阵地.学生通过第一课堂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毕业生走上生产岗位,不管做工还是务农,都发挥出一定的专业优势。以1988年南关职中第一届30名毕业生为例,第一批就被对口企业——纺织器材总厂录用26名,一进厂就上岗顶班,不到一年,就有3人升为班组长,在厂里个个都是车间的技术骨干。北王珠职业初中的毕业生刘建华,回乡后成了家庭鹌鹑养殖的主角,爸妈都听她的。她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改进饲料配方,创建了鹑——鸡——猪循环养殖模式,年收入5000余元。第二课堂是“燎原小组”,这是学习实用技术的主要形式。包班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班内组建“燎原小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确定意向,加入专业组,学习实用技术。“燎原小组”做到活动时间、学习内容、指导教师、实践场地的落实,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能学会一至两项实用技术。据1989年调查,全市职业初中组建中心“燎原小组”115个,一般“燎原小组”271个,覆盖面占在校学生的70%。第三课堂就是组织学生为社会服务或从事家庭经营。这是检验学生技术水平,展示科技效能的重要环节。全市有三处职业初中配备了土壤速测仪,组织学生义务为农民化验土壤,指导农民按配方施肥。张家屯、北王珠、后屯等职业初中还购置了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小型系列农机具,平时用于教学,忙时外出助农,活跃在生产第一线上。南关职中的大多数学生都在家庭蔬菜大棚里建立了实验畦。学生崔翠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经过反复实验,成功地防治了大棚黄瓜霜霉病。
  第二、加强科技辐射,实施“燎原计划”。自国家教委组织实施“燎原计划”以来,我市就把职业初中作为实施“燎原计划”的基地,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载体,面向农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科技辐射。一是组织短训。以短训班的形式,向农民推广实用技术,有缝纫、刺绣、食用菌栽培、猪的快速育肥等技术。对周期较长的技术或多层次的相关技术,则采取重点培训方式。如后屯乡职业初中与成教结合,在全乡范围内设置四个果树管理培训点,从春季开始,按季节要求,将专业知识分段,因需安排培训。经过一年的周期,学员们熟练掌握了各个技术环节的管理要点,提髙了管理水平。二是挂村联户。选条件合适的村和户,通过示范作用,产生科技吸引力,从点到面,扩大辐射范围。冷家村乡职中推广花生优良品种,先从师生家庭做起,先示范、后推广,农民眼见为实,易于接受。张家屯乡职中,在乡农技站长李登桥同志的指导下,把小寺村作为立体种植示范村,粮、瓜、薯、菜间种,一年四作四收,大面积取得亩产半吨粮、纯收入2000元的高效益,引起轰动。这种模式第二年就在全乡推广。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乡镇的经济活动,张家屯职中育银杏苗,配合 “银杏乡”活动,夼集乡政府决定大面积种植板栗,期中也从育苗到嫁接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农村需要,由教育部门挑头,组织技术力量,巡回到各乡镇,以职业初中为依托,以校内师生为对象,举行科技讲座,再由师生当“二传手”,向农民传授。到1990年我市先后组织了5组技术人员,分别巡回到18处乡镇、街道办事处,举办果树管理、作物种植、禽畜养殖及防疫等讲座,受训的师生达2500多人次。
  由于致力抓了学校基本建设和教育质量,并且突出了专业特色,我市的初级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可以说声名远播,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先后来人参观、学习。
  我市发展初级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初中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1990年,国家教委第152期简报将我市举办职业初中的消息报送政治局、国务院、人大常委会;1991年,山东省分管教育的宋法棠副省长带领省政府办公厅、省教委和青岛市教委负责同志来我市考察初级职业教育,发表了重要讲话,并表示省现场会要来胶州召开。省教委副主任王恩大同志一行五人代表省教委于1990年9月专程来实地调查我市初级职业教育,在调查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王恩大副主任以后又两次来胶州,为我市初级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不少指导性意见。1993年3月底,全国初中工作会议在诸城开幕,孙屹东同志代表胶州在大会上作了《改革初级中等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的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会议第二天,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陈德珍带领全体与会人员,用一上午的时间,参观了张家屯职中和南关职中提供的现场,与会同志齐声赞赏我市教育的改革力度和取得的显著成就。“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连续两次将我市的初级职业教育立项为重点研究课题,孙屹东、杨伟民直接参与研究,先后出版两本专著。为搞好“八五”重点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我市还成立了林君副市长为组长,王可均主任为副组长的实验领导小组。1992年5月,课题组在我市召开了《农村初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验》专题会。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省报、市报的同志,辽宁、黑龙江、云南、广西、安徽、江西、哈尔滨、沈阳等省市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课题组长纪之信研究员在会上讲:“课题起步,是山东胶州农村给我们提供了创办农村职业初中的新鲜经验,大家在那里学习、考察、研讨,在认识上得到了新的升华。”这期间,青岛市也两次来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我们的办学经验。会间除台湾、西藏以外的省、市、自治区都先后来我市参观学习,对我们举办初级职业教育的经验评价较高。职业初中为我市创出了声誉,也为我市的教育提高了知名度。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屹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建华
相关人物
崔翠
相关人物
李登桥
相关人物
北王珠村
相关地名
后屯村
相关地名
张家屯村
相关地名
南关村
相关地名
李哥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