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政协委员张少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955
颗粒名称: 记全国政协委员张少铭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8
页码: 109-116
摘要: 全国政协委员、化学家、原青岛维新化工厂厂长张少铭,又名张应泰,山东高密人。“九•一八”事变前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求学,一九三五年毕业,又考取了研究生。他正孜孜攻读之时,“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他毅然中断了研究生学习,返回了祖国。当时青岛及他的原籍高密均已沦陷,出于民族气节,坚决不干伪事,只闭门读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应张克忠教授邀请,到国民党政府鲁豫晋区敌伪产业处担任了技术专员,接收青岛茂昌冷藏公司、啤酒公司、氧气厂等单位。曾任啤酒厂公司技术股长、维新化工厂代理厂长等职务。一九四八年应友人周则岳要求,去台湾筹建染料工业。一九四九年春,他从台湾回到青岛维新化工厂,任代理厂长职。
关键词: 张少铭 全国政协委员

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化学家、原青岛维新化工厂厂长张少铭,又名张应泰,山东高密人。“九•一八”事变前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求学,一九三五年毕业,又考取了研究生。他正孜孜攻读之时,“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他毅然中断了研究生学习,返回了祖国。当时青岛及他的原籍高密均已沦陷,出于民族气节,坚决不干伪事,只闭门读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应张克忠教授邀请,到国民党政府鲁豫晋区敌伪产业处担任了技术专员,接收青岛茂昌冷藏公司、啤酒公司、氧气厂等单位。曾任啤酒厂公司技术股长、维新化工厂代理厂长等职务。一九四八年应友人周则岳要求,去台湾筹建染料工业。一九四九年春,他从台湾回到青岛维新化工厂,任代理厂长职。
  (一)
  在青岛即将解放的关键时刻,张少铭同志勇敢地领导了护厂斗争。当时,上海敌伪产业清理处来电,要求立即将维新化工厂的全部生产设备拆卸装运上海,厂内黄色工会的个别头头,杈力鼓动少数人拆运机器,准备由上海逃亡台湾。少铭同志决心保护人民财产,秘密召集几位可靠的工人、职员,共同研究护厂事宜。他把上海来电讲了之后,斩钉截铁地说:“设备不能拆运,我厂长决不能做人民的罪人。工厂是国家、人民的财产,是全厂几百名职工和家属的饭碗,要坚决顶住,不能拆运。如因抗运出现问题,由我一人承担责任。”大家也异口同声地表示坚决抗运。少铭同志说:“各位回去立即传达,从现在开始,各车间、各仓库各负其责,把设备物资看管好,不经我批准,任何物资不准出厂。”由于全厂职工坚决反对,最后,上海清理处只好撤销了迁运的命令。
  一九四九年五月中旬的一天早晨,守卫人员在工厂大门口拾到一封信交给了厂长,信内是一张传单,内容是说,青岛即将解放,为保护国家财产,欢迎你们组织起来保护工厂,防止国民党败兵的抢刼破坏,为人民立功。张少铭同志看了传单,当天上午就召开了全厂大会,传达了解放军的传单内容,提出了护厂的要求:第一,立即关闭工厂大门,菲本厂职工未经厂长批准不能进厂;第二,按车间科室场区成立护厂小队或小组,划区日夜巡逻。少铭同志同护厂职工一起昼夜吃住在厂内,直到六月二日青岛市解放。
  临解放的前几天,突然来了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说是一个营,实际不到二百人,指定要进驻存有几百袋面粉的八号仓库。他们为什么要住八号仓库?是要把我们的面粉搞走吧?在这紧急关头,少铭同志又挺身而出,直接找营长交涉:“部队要住可以,但不能住仓库,因这个厂是化工厂,产品和原料都有毒。八号库是存放原料和产品的主要仓库,工人进库都要戴防毒面具。为了你们的安全,还是住办公大楼好,我已通知各科室迁到宿舍办公了。”营长听说仓库有毒,就同意住进了办公楼。国民党军队驻厂三天,护厂队继续巡逻护厂,也未发生什么麻烦。
  六月一日清晨,国民党军队营长的勤务兵来找少铭同志,枪口对着他的心口,喝令立即派车送营长到码头。少铭同志开始以找不到司机来搪塞,没想到他们已把司机宋洪武抓来了。少铭同志很着急,车被劫走是小事,司机被抓走,怎么向家属交待?司机被逼进车库开车,少铭同志也进了车库,把身上仅有的八块现大洋塞给了司机老宋,教他送给营长买烟抽,求营长给写个证明,以便从码头开车回厂。结果,人、车安全返回。宋师傅说,幸亏厂长那八块大头,否则,他们肯定是不能让我回来的。
  张厂长勇敢领导护厂斗争的事,青岛地下党组织十分清楚。参加护厂斗争的技术员刘润昌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九四九年四、五月份的一天,党的地下工作者徐宝光,约了他和几位同学到太平角一片礁石间聚餐。讲了全国的形势,说青岛即将解放,要求大家在各自岗位保护好国家财产,迎接解放。当刘润昌问如何组织护厂时,徐说“你们张厂长已经准备好啦,你回去好好协助他,支持他搞好护厂斗争就行了。'‘ 这说明少铭同志是按党的布置行动的。
  (二)
  青岛解放以后,维新化工厂(现青岛染料厂)属齐鲁公司领导。我是当年七月三十一日被公司党委和军代表派到这个厂工作的,我们相处两年,始终是赤诚相处,亲密无间的。
  解放之初,厂里的主要产品之一硫化蓝继续生产,另两种主要产品硫化青和硫化碱,则因缺少原料而未能恢复生产。硫化青的原料二硝基氯化苯,国内暂时无货,唯有少铭同志知道香港尚有本厂的存货。他就积极向公司领导提供情况,由公司派人去香港提回,硫化青很快恢复了生产。硫化碱的主要原料硭硝也没有。硫化碱又是生产硫化蓝、硫化青的重要如果杭化碱不能很快恢复生产,就势必影响到硫化蓝、硫化青的生产。如何能搞到点硭硝?少铭同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派人到昌邑、潍县北部沿海地区,发动群众扫土硭硝,我们收回来加一下工,就可开工生产。这对当地群众来说,也可增加一笔收入。按照他的意见很快恢复了硫化碱的生产;他大胆负责,抓住关键问题亲自动手解决,有时连续几天不回家,日夜奋战在第一线,我深受感动,对他的工作,给予了积极支持。
  生产全面恢复并有了发展之后,产品滞销造成了积压,特别是硫化蓝,市场畅销货的色头为红蓝光,而我们厂产品是红光,影响了销路。当时公司的负责同志认为这是责任事故,主张处分有关的技术负责入。征求少铭同志的意见时,他明确表示,染料光色的红或蓝,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找岀规律,加强操作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处分是不应该的。公司领导同意了他的意见。他下车间和技术入员、工人共同分析研究,改进操作管理,使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产品质量解决之后,少铭同志又主动承担了宣传和推销产品的任务。他带领供销科的同志四个月内跑遍了全国的用户,帮助他们解决使用染料的技术问题,他一不靠请客,二不靠送礼,硬是靠产品质量,靠价格合理,靠信誉,靠服务,打开了产品销路。他当时已年近五十,出发外地不辞劳苦,连续四天四夜坐火车硬席,脚都肿了,诃下了车顾不符休息,就去开展工作。他在生活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一次由北京到天津,坐火车软席多花了四元钱,报销时坚持自己垫付。
  (三)
  少铭同志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在旧社会有较髙的地位,过着富裕的生活,但对共产党却是热爱的。解放初期,他就坚持参加听党课,认真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和党的基础知识。当时,他就要求把剥削阶级家庭留给他的在青岛的三处房产和一处酱园,无条件地交公。人民政府答复他,除敌产外,其他私人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他的要求未被批准。一九五五年,少铭同志被调到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他又提出了把房产全部交公的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同意了为他代管。他在离开青岛时,高兴地对我说:“从此,我可以轻装上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贡献毕生的力量了。”
  一九五九年,建国十五年大庆前夕,北京历史博物馆在筹建。他慷慨地献岀了家藏的四件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一是西周青铜器“召伯虎簋”。据历史记载,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造反,围攻王宫,厉王出逃。召伯虎将太子藏匿家中,以自己的亲生儿子替死,厉王死后,太子即位,为周宣王。召伯虎簋乃纪颂其功勋之青铜器,全国只此一件。二是西周青铜器都(那)公务入簋盖。三是汉石洛侯(石臼所陶洛)黄金印,重二点八两,是汉武帝的子孙封在山东的用印。与金印同时捐献的,还有石洛家丞(石洛侯之大管家)铜印,是解放后张少铭在北京玻璃厂参观,在废料堆内发现买到的。四是金朝山东东路铜钞版。这四件古文物陈列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内,并有捐献人的记载和说明。对张少铭同志的贡献,北京历史博物馆领导亲自致谢,一九六〇年,国务院向他颁发了文化部长沈雁冰署名的奖状。
  一九七〇年初,少铭同志又将他先人及他自己收藏的七百二十九册图书、二十九幅书画,六十五件铜器,一千四百零九枚古币、一百三十五方印章,二十一件玉器,无偿捐赠辽宁省图书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其中的图书,几乎都是古籍善本和关于古书鉴定、文物鉴定的工具书。为此,《辽宁日报》于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八日第一版作了报道,题目是《化学家张少铭捐献大批珍贵图书文物授奖》。
  (四)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日,沈阳化工研究院三室党支部接受少铭同志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九六〇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预备党员资格被取消,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沈阳化工研究院党委才纠正了这一错案。尽管少铭同志入党中遇到了波折,但近三十年来,对党对社会主义仍然抱着坚定的信念,踏踏实实地从事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被评为省、市、院的标兵、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一九七七年十月九日《人民日报》报道:一种防治棉花黄枯萎病的高效、低毒的新农药一一多菌灵,已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农药工程师张少铭和他的助手们研究成功。这种农药在各地推广使用后,效果很好,深受衣民欢迎。
  沈阳化工研究院是一九七〇年接受这种农药的研制任务的。当时任农药一室主任的少铭同志,虽已年逾花甲,却和全室人员勇敢地挑起了这一重担。张少铭从国外资料上看到一种叫“苯莱特”的农药,是内吸性的广谱杀菌剂。内吸性给了他启示。他想,既然病菌在植物体内,就要找出一种能够吸入植物根茎叶内部的杀菌剂,才能奏效。仿制苯莱特?根据他自己的实践经验,苯莱特合成路线太长,而且有一种原料国内尚不能生产,仿制是有困难的。他进一步分析了苯莱特的所冇构造,查阅了关于农药内吸传导的大量资料,发现苯莱特的一部分中间产物苯胼咪唑的一半具有与嘌呤相似的结构,是内吸后干扰细胞核生成起主导杀菌作用的部分。他设想,如果我们只用这部分起杀菌作用的结构来代替苯莱特,就将大大缩短制造工艺。有的同志提岀了疑问:如果中间物就可以内吸杀菌,外国人又何必费那么大劲搞苯莱特?少铭同志认为,外国的技术经验合理的应当尊重,但绝不能奉为金科玉律,束缚自己的手脚,科学技术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不断发展的,绝不是停滞不前的。大家统一认识后,开始对苯胼咪唑的结构进行试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种新药就合成了,编号为“四十四”号。经过室内盆栽棉花的试验观察,证明了 “四十四”号对棉株具有内吸杀菌的性能,在室内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药效。
  一九七二年,张少铭和全组同志同江苏、浙江等省的兄弟科研单位大力协作,同群众相结合,在百万亩农田内进疔药效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十四”号新农药,对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绞枯病的防治效果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用它浸炮棉种,能有效地防治棉花黄枯萎病,保证棉花丰收;它对花生、油菜、蔬菜、果树等作物的二十多种病虫害,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大田试验证明它确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杀菌剂。于是,这种新农药被正式命名为多菌灵,被国家列为农药创新的重大科研成果。对于张少铭的事迹和大田试验效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辽宁日报》都作过详细报道。
  现在,七十七岁高龄的张少铭同志,正根据党组织新的要求,带一名研究生,辛勤地工作着。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青岛市,山东省辖地级市,别称岛城、胶澳,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  、特大城市,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 。青岛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半岛东南、东濒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地处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 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 1891年清政府驻兵建制胶澳,1897年,德国租借建设港口和铁路,遂因“一港一路”而兴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青岛市。  青岛是中国帆船之都, 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之都”  、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品牌之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少铭
相关人物
周则岳
相关人物
刘润昌
相关人物
宋洪武
相关人物
青岛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