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先父刘季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949
颗粒名称: 忆先父刘季三
分类号: K826.2
页数: 9
页码: 60-68
摘要: 刘季三名簊,字季三,号松荫。新中国成立后,刘季三以满腔热忱投身于中医事业建设,党和人民给予很高的荣誉。历任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中医学会第一副理事长、青岛市中医院院长、青岛市中医学校校长、青岛市科协副主任、青岛市中医学会理事长,青岛市医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人民代表、市政府委员等职,曾出席中华第十届全国医学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一九七五年二月初八日二十时四十五分因心肌梗塞于青岛辞世,终年七十岁。
关键词: 刘镜如 刘季三 人物事迹

内容

一、生平事略与家世
  先父名簊,字季三,号松荫。晚年寓居青岛伏龙山下,宅旁有丹桂一株,先父爱其春敷夏绿秋华冬荣,因号老桂山房老人。丙午(1906)年正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逢戈庄(今属高密县),乙卯(1975)年二月初八日二十时四十五分因心肌梗塞于青岛辞世,终年七十岁。
  余家世业歧黄,不废诗书,九世祖刘奎公,为清代名医,载于医史,著《松峰说疫》一书传于世。祖父景文公,悬壶济人,名噪乡里。先父昆仲三人,均工文章书法,伯父少文公、稚文公毕生致力教育事业。先父继承祖业,行医于齐鲁间,垂五十年。
  先父六岁由祖父亲授四书五经,熟读成诵。甲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伯父少文公辞去青岛礼贤书院国学教师职;返回故翌,居涨洋河畔,结洋许学社,硏究文学,先父复从兄学习。先父聪慧好学,肄业十载,熟读经史及伤寒、金匮诸医书。十七岁,侍祖父应诊,抄方按脉,精心实习三年,理论、实践融会贯通。年二十,开始独立行医,应诊于诸城、高密、胶县间。癸酉(1933)年夏祖父去世,秋间先父来青岛小住,求诊者日踵于门,旋即返里。次岁,应青岛同生药房(在无棣二路)徐幼平先生邀请,再来青岛悬壶,丁丑(1937)年,“七七”事变后,先父返回诸城故里,因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不遑宁处,戊寅(1938)年举家来青岛定居。
  新中国成立后,先父以满腔热忱投身于中医事业建设,党和人民给予很高的荣誉。历任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中医学会第一副理事长、青岛市中医院院长、青岛市中医学校校长、青岛市科协副主任、青岛市中医学会理事长,青岛市医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人民代表、市政府委员等职,曾出席中华第十届全国医学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二、为振兴中医勤奋治学
  自清末以来,西医学传入中国,随之出现了废弃中医的主张,先父坚信中医学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科学的。撰写《医贵通中西论》指出“使能以彼之长,易此之短,岂非大善” “中医之科学,发扬势在必成”。竭力反对废弃中医的思潮,愤而埋头著述,讲学授徒,著有《伤寒论约注》、《伤寒论提要》、《伤寒论药品简方》、《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医方歌诀》、《本草一览》、《外科提要》、《疡医宝鉴》、《病症全书》、《眼科秘要》等。四十年代初组织青岛中医研究会,主编《医药针规》杂志,以期振兴中医学术,启迪后学。建国以来,先父同山东的中医专家刘惠民等通力合作,为发展我省的中医事业勤奋不懈,并有所贡献。先父治学刻苦严谨,持之以恒。主张“愈困愈奋愈进"。“必殚竭精神,漠无他累,不好名,不趣利,穷毕生岁月而习之”,方可攀登医学高峰。一曝十寒,浅尝辄止,是绝对学不好中医的。先父曾以自己的治学经验诲人:“初学贵择师,学成贵择友,学医贵有恒,医贵不废书,经典贵熟读,实践贵活法,涉猎贵斟别”。先父认为,习医最难者,厥为《伤寒论》,研读应分三期:初期应全篇背诵;二期应遍读各家之论注,是非互相印证,始觉有批判之力;三期应由博返约,取各家所长,逐句揣摩,探求真髓。先父取自宋以来释《伤寒论》者数十家,朝夕精研,既久乃尽屏诸书,独取《伤寒论》原文,危座而读之三载,始而惑,继而明,;既而恍然大悟。一部《伤寒论》掌握纯熟,运用自如,乃是其长期奋进之结果。
  先父主张医贵不废书,在其所著《松荫庐医话》中说:“医者学成应世,往往将平时所习之书,束诸高阁,不知此大谬事也。十日不读文,则作文时觉难,三日不理弦,则按弦时手涩,何况医道?医生大言炎炎,云当年用功时,业将有用书籍,熟复于胸中,此时何劳再读,不知此乃自欺欺人耳。一有难疾,立见其束手无策,平时惟藉熟套以蒙人。”先父著《伤寒论约注》四卷,虽脱稿已十六年,然对伤寒论之研读未曾稍废。先父认为《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著作,是一个中医应毕生熟读不懈的经典著作。《松荫庐医话》中说:“医道非易事也,古圣研精覃思,竭一生精力,始成~书,然义尚未尽,数圣于仍,而斯道始大明,后人无古圣之识,而期举数圣之书,浏览而知之,岂非至愚四部经典的学习,先辈的经验是先《内经》,次《伤寒》,次《金匮》。先理论,后方药,循序而进。先父的经验是先《伤寒》,后《金匮》,后《内经》,后《本草经》。因为《伤寒》、《金匮》两书的字数,只占《内经》字数的十分之一,一鼓作气,半年之内可以学完,再用《伤寒》《金匮》的钥匙,来开《内经》《本草经》的锁,就能事半功倍。《伤寒》《金匮》数书,初读似甚难,然后曲难返易「他书初读似甚易,然其终由易而弥难。初学之时,当先取《伤寒论》熟读,熟读后,当求其章节旨义,句句自释,后取全部《伤寒》及各家注解互考之,辨其优劣,笔诸册而藏之,作日后之参考。《伤寒》礬后,再依次读《金匮》和《内经》,皆如前法。三经熟后,无书不可读,所以然者,本既立,自不能随人转移也。
  先父主张学习经典著作,必需集中精力,不读与经典著作无关的书,不但《汤头歌诀》、《本草备要》一类的书不看,就是历代名著《巢源》、《甲乙》、《千金》、《外台》之属也不读,待经與菁作渎之纯熟后,便可由约及博,遍看上下古今医籍,找出其渊源和发展变化,分清他们的流派。因为自己的基本功已经巩固,自不至经纬不分,东见东流,西见西倒。《松荫庐医话》中说:“古经既熟,不能不事乎涉猎,然自汉后之书,类皆瑕瑜互见,故读者必须斟别,诸子百家,不背六经者从之;标新立异论据充分者考之,如此斟别,庶免歧路亡羊之患。”学习各家著作,应批判的阅读,保持独立思考,莫因循守旧,陷于迂腐,障碍思路开拓。先父大力提倡辨证医学,一生研读四部经典著作之外,对历代医著无不览读,广纳博采,由博返约,吸取精华,互为印证。以此为用,专心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先父认为《伤寒论》奠定了辨证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医辨证医学的先河,其理奥,其意深,言简意赅,立法严谨,组方灵活,用药精当,确为医学之宗。对《伤寒论》的注解本,百数十家,均有独到研究,后学要分清瑕瑜,明辨是非,提出自己的见解。先父早年即对《伤寒论》的序文提出异议,认为非出自仲景之手,系后人伪造。
  先父曾云:“为了学好医学,择师择友,甚为重要。医道之求师,较他道尤不可缺,盖有师教之,则正邪不至于漓,功无误用之患,至教诲股殷,捷径独得,……青年才士,竭力无成,而志钝之人,艳声独享者,半由于此。为学之道,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而医道尤贵求友,盖医道理学也,独处静思,终无一得,及友好聚谈,往往于无心中遇之,茅塞顿开,情思昂然,……友好之益,不减良师也。” 先父强调要善于学习别人经验,应当尽可能多学习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吸收现代医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开拓中医药研究的新途径、新领域。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应在医疗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创造新的经验和理论,在继承祖国医学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丰富祖国医学宝库。
  先父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医事业,暮年体力已很衰弱,行动时气喘不已,仍应邀为青岛西医学习中医班授课,因心肌槐塞病倒讲席。后经治疗,体力有所恢复,又着手著述,冀总结五十多年的临床经验,期惠后学。先父一生,绝诸恶习,不事应酬,唯爱书成癖,除医书之外,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碑帖考古,无不涉猎。遇有善本,不惜重金购藏,医疗之余,常以诗文书法自娱。著有《松荫诗稿》、《唐诗绝句选》、《清代名人七律选》、《渔洋初白七律选》等。常与日照丁揆野,安丘赵孝陆、张公制,潍县陈鹤侪,莱阳丁春圃,诸城张季骧、王统照诸先生往来恳谈。
  三、救死扶伤,行医五十年
  先父一生十分注意医德修养。在旧中国,诊费微薄,所得聊资糊口,为了解决穷苦民众看病困难,先父曾倡议,对赤贫无力者免费,不仅自己率先力行,并建议中医研究会开设义务门诊,在《医药针规》杂志上刊出通告:“本会为市民诊病概免诊费,应诊时间,每日上午十时至十二时,下午三时至五时。地址:莒县路二号。”先父在《松荫庐医话》中说:伪医不可为,良医尤难为也。风骨太峻,则近于傲;同流合污,则近于谄,见富贵而谄谀者,固为鄙夫,而视富贵若泯己者,尤属好名。疾病当前,无论贫富贵贱,要当详察病之轻重,而为治之,先父一生以此自勉并勉励学生。垂暮之年,犹抱病应诊,叩门求医者不绝,先父均悦色相迎,详为诊治,行医五十年,始终不渝。
  先父认为不能读死书,临诊尤其不能“按图索骥”。学习中医不能记死方死法,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主义,不要舍本求末,不要随波逐流,不仅要学好理论,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松荫庐医话》中说:《内经》仲景之书,不过予人以规矩,非使人印板法也。盖病变万端,惟明理者能穷之。如下痢忌发热,而《金匮》下痢条,有发热不死之义。产后恶寒凉,而《金匮》产后风痉,乃有竹叶汤之治。使按死法而求,岂非大错,是知《内经》《难经》有定论,仲景无死法。”诊病治病不能胶柱鼓瑟,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谨察病机,以意调之。先父专于内科,对溫热病高血压等病症,有独到的经验,在温病治疗中,胺卫、气、营、血的分证原则处理,但必须灵活运用。年龄长幼,身体强弱,男女之别,起居饮食,生活习惯,尤其气候寒暖燥湿等,都是辨症施治须注意的。温病的治疗用药,以辛凉、芳香、开窍、通络、化湿、解毒、甘寒育阴之为用。切禁发汗、升提、燥烈、温补、益火、助阳、劫阴等品。治疗后遗症,须在阴虚阳旺处着眼,依其见症,随症洽之,兹举医案三例,以资印证:
  病案之一:甲申(1944)年夏,安丘刘松五夫入,因夜深纳凉,当晩忽患腹痛,烦躁,消渴,气上冲心,吐蛔,四肢厥逆,往来寒热,平素胁下有痞气,此次新病致令旧病亦发,连在脏旁,疼引少腹,一夜之间昏厥数次,诊其脉沉弦有力,症状时静时烦。经曰:“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此病有往来寒热;“藏结无暂安时”,今病时静时烦;“藏结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今脉沉弦有力。据此本病系蛔厥之病,非藏结也,急治当有效,缓则内外合邪,难为力矣。投以乌梅丸,腹痛与吐蛔俱止,厥逆亦回。次日唯来往寒热,吐而不食,投以小柴胡汤一剂,寒退而热增,大渴引饮,热已入阳明,邪之将去不复矣。投以白虎汤,嘱饮水时频频而予之,令胃气和则愈。因病者渴极,尽量饮之,次日热虽退而心下悸,此停水之候也,投以茯苓甘草汤而愈。
  病案之二:李XX,女性,29岁,会计,1963年12月3日初诊。病人二年前开始两额部,上额部腋下皮朕颜色加深,日甚一日。近一年皮肤现灰黑色,伴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初诊时,眩晕阵阵,少气懒言,困倦不适,腰背冷痛,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记忆锐减,性机能减退,闭经,食欲不振。诊查发现:舌质淡,舌苔白,齿龈兰黑,脉沉细而涩。血压78/5C毫米汞柱,X线检查心脏较正常缩小。病后曾服强地松等药,症状缓解,停药后症状如初。服中药,以瘀血论治,亦不见效。分析此病案说:此病西医诊断为阿狄森氏病。按中医辨证,表现为脾肾阴虚,阴损及阳,久病入络,内有瘀血。助阳则虚火愈炽,益阴则瘀血不去,攻瘀则正气难支。故本症之治疗,不可只顾其一,不顾全局,当全面权衡,斟酌下药,采用补阳益阴,佐以活血化瘀之法。
  处方:党参15.0沙参12.0寸冬10.0萸肉10.0黄精10.0枸杞12.0龟板10.0桃仁3.0炙草6.0鸡血藤15.0阿胶(悸化)15.0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五剂后,眩晕、疲乏,短气、腰背冷痛略减。按上方去桃仁、鸡血籐,加炒蒲黄6.0坤草10.0继续水煎服,服十五剂后再诊。五心烦热消失,眩晕,疲乏,腰背冷痛又减轻,食欲增加,脉沉细。见于虚热减退,应增补阳之药,上方加附子1.5克。服十五剂后复诊。腰背冷痛去,经水来潮,性欲恢复,眩晕、疲乏、短气、失眠盗汗逐渐减退。体重增加二公斤多。按上方,又加减服药九十余剂。1964年5月复诊,皮肤黑色沉着已消退,症状已减退,身体舒适。测定皮质素水试验已正常。宗上方配制丸药,每次服十克,一日三次,巩固疗效,服丸药三个月停药。
  病案之三:1956年夏,朝鲜留学生某,由北京来青岛休养。住纺织工人疗养院,次日发热、头痛、迅速昏迷。当即转传染病院,经检查确诊乙型脑炎。其时病情危笃,西医尚无良法,先父参加会诊,诊时病人壮热不退,斑点隐隐,舌色深,脉大而数。病入血分,逆传心道之证。由于昏迷不能服药。采用鼻饲方法,给安宫牛黄丸三克研末冲下,同时进服清瘟败毒饮。水煎800毫升,每服200毫升,六小时服一次。服药后,热渐退,神渐转清,三日后转危为安,十日后病入康复出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医学确无捷径,唯赖勤奋刻苦;行医治病救人,须树高尚医德。在此略记先父毕生治学行医之经验,以资自勉,并期有助于后学者也。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青岛市,山东省辖地级市,别称岛城、胶澳,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  、特大城市,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 。青岛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半岛东南、东濒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地处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 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 1891年清政府驻兵建制胶澳,1897年,德国租借建设港口和铁路,遂因“一港一路”而兴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青岛市。  青岛是中国帆船之都, 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之都”  、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品牌之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镜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季三
相关人物
刘奎公
相关人物
景文公
相关人物
少文公
相关人物
稚文公
相关人物
徐幼平
相关人物
刘松五
相关人物
青岛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