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岛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867
颗粒名称: 灵山岛记
分类号: K917
页数: 3
页码: 80-82
摘要: 灵山岛位于胶南县东南面的海上,隔海与灵山卫相望。《灵山卫志》载:“灵山岛,在卫城正南海中,方广四十余里,北至岸四十里。嵌露刻秀,俨如画屏,屹立于巨浸之上,草色山光,翠然夺目,林木茂密,不生毒虫”。因岛上风光秀丽,曾被誉为胶州八景之一 “灵岛浮翠。”灵山岛自古以来就是渔船的避风之所。灵山卫早在战国时代已成为齐国的海上门户,而灵山岛则为海运的交通咽喉。明初建立灵山卫,灵山岛也在其巡逻治下。如今,岛上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全岛正在逐步绿化,大力种植经济林木和各种果树,“灵岛浮翠”已开始成为现实。
关键词: 名胜古迹 灵山岛

内容

灵山岛位于胶南县东南面的海上,隔海与灵山卫相望。《灵山卫志》载:“灵山岛,在卫城正南海中,方广四十余里,北至岸四十里。嵌露刻秀,俨如画屏,屹立于巨浸之上,草色山光,翠然夺目,林木茂密,不生毒虫”。因岛上风光秀丽,曾被誉为胶州八景之一 “灵岛浮翠。”
  为什么叫灵山岛呢?类书引《名胜志》曰:“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故名灵山岛。素日,若云雾罩顶,即为降雨的先兆。当地农谚云:灵山岛戴帽,大雨三两天到。”
  灵山岛海拔五一三米,面积七点五平方公里,四周陡峭,不宜攀登,只有岛西一面地势较为倾斜,是灵山岛的交通门户。进出该岛都由西部的城口子码头上下。城口子以东,群峰高耸,丛山林立,有前阳山、象鼻山、歪头顶、望海楼山等。象鼻山形似巨象,歪头顶在南面歪头望海。而岛中央的里海楼山,则因峰顶的亭阁一“望海楼”而得名。登止望海楼,全岛凤貌尽收眼底。远眺碧波荡漾,近看雪浪拍岸。岛上梯田层层,作物繁茂。清代诗人周于智曾有七绝一首,描写了灵山岛上的秀丽风光:“山色波光辨不真,中流岛屿望嶙峋。蓬莱方丈应相接,好向居人一问津。”
  灵山岛自古以来就是渔船的避风之所。灵山卫早在战国时代已成为齐国的海上门户,而灵山岛则为海运的交通咽喉。前几年,在岛西部的沙嘴子村出土了西周时代的铜鼎、铜铮、陶垒等文物。说明两千多年前,这里不仅有人居住,而且经济文化也有相当发展。《胶州志》上说:“岛上多竹木,居民数十家,鸡犬桑麻,以樵苏为生”。《海疆道里图》也注有“灵山岛内有居民”。明初建立灵山卫,灵山岛也在其巡逻治下。现岛上还有明朝初年从四川迁来的王姓人家在祖茔地栽种的古树数株。
  现在,灵山岛是灵山岛乡的所在地。全岛有三个自然村,五百多户人家。解放后,渔业、农业和交通都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建成了环岛公路,敷设了海底电缆,还有定期班轮来往于岛陆之间,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如今,岛上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全岛正在逐步绿化,大力种植经济林木和各种果树,“灵岛浮翠”已开始成为现实。

知识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总理生前倡导的。它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政协的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文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对于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景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灵山岛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