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县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856
颗粒名称: 胶南县建置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胶南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临胶州湾及青岛市黄岛区;北倚胶州;西及西南接诸城、五莲和日照县;南及东南濒临黄海。处北纬35°35'——36°08' 东经119°30' ——120°11'。县驻地为胶南镇(王戈庄)。胶南县建于1946年9月,因地处胶州南部,故名。1956年3月藏马县并入,始有今境。胶南县的远古历史无可考。知春秋时期分属齐、鲁、莒诸候国。鲁有诸邑,齐有琅琊邑,莒都于计。春秋末期琅琊曾为越所有,并徙都于此。计斤后改称介根,亦并入齐,称介。
关键词: 地理沿革 胶南县

内容

胶南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临胶州湾及青岛市黄岛区;北倚胶州;西及西南接诸城、五莲和日照县;南及东南濒临黄海。处北纬35°35'——36°08' 东经119°30' ——120°11'。县驻地为胶南镇(王戈庄)。
  胶南县建于1946年9月,因地处胶州南部(原胶县四、五、六区一部和七区全部),故名。1956年3月藏马县(原诸城县四区大部和五区全部)并入,始有今境。
  胶南县的远古历史无可考。知春秋时期分属齐、鲁、莒诸候国。鲁有诸邑,齐有琅琊邑(今县内夏河城),莒都于计(计有计斤,在今胶县城郊城子村)。春秋末期琅琊曾为越所有,并徙都于此。战国时越为楚灭,琅哪随属楚所有,后归于齐。计斤后改称介根,亦并入齐,称介。今胶南地面属琅琊及介之南部。①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并六国,分郡县。今胶南北部(原胶县部分,下同)属齐郡黔陬县;南部(原诸城部分,下同)属琅琊郡,“邑改为县,其名未详”。②西汉时期,今县境属徐州琅琊郡,胶南北半部有黔陬、计开、祓、邞、柜诸城邑,并两度建有祝兹侯国(故址在今柏乡村西南隅)③;南半部有东武、诸及琅琊县。胶南分属以上诸县、邑。新莽天风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祓日纯德,柜日祓同,东武日祥善,诸日诸并。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诛莽,其所改尽复旧名。
  东汉光武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省祓、柜、邞、计兀四县,以柜入琅琊县,与诸、东武等县均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以计开入黔陬侯国,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
  曹魏文帝初(公元220年)黔陬、东武改隶青州城阳郡,诸改隶徐州琅琊郡。今胶南分属诸及黔陬。
  晋武帝太康间(公元280年)黔陬仍隶青州城阳郡,诸与东武改隶徐州东莞郡。北朝刘宋孝武帝(公元454年)黔陬改隶青州高密郡;诸与东武改隶青州平昌郡,仍设琅琊县。元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改青州高密郡为胶州高密郡,黔陬、东武、诸均隶之,撤琅琊。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黔陬改置胶西县,琅琊置丰泉县。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丰泉县复称琅琊县,并将诸改为诸城县,统属青州高密郡。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省胶西入高密县,省琅琊入诸城县,改隶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五代时于高密县东原胶西县置板桥镇,诸城未变。今胶南境仍分属之。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于板桥镇复置胶西县,诸城仍旧。又于该地区置临海军,后升安化军节度,属京东东路密州。南宋时此地为宋、金拉锯地带,金占领北方后改称山东东路密州,仍设胶西、诸城两县,今胶南境分隶之。
  元代县名仍旧,胶西隶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诸城隶密州。明代胶西改称胶州,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诸城属青州府。洪武五年(1372年)设灵山卫,其建制与州、县同终。明之世未再改动。清袭明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撤灵山卫。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胶州为直隶州,
  诸城隶属未变。今胶南境则分属胶州及诸城。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撤胶州直隶州,改称胶县,与诸城县同隶山东省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称莱胶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道,两县均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十八年(1929年)十月,根据省府通令,两县各划为七个区,县、区大界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1937年)未有改变。今胶南辖境为胶县四、五、六区一部,七区全部;诸城县四区大部,五区全部。属山东省第八专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诸、胶两县,国民党游杂部队及地方势力纷纷自立名号,各据一方。此时诸、胶地区处于日伪与国民党双重政权之下。原诸城属伪山东省鲁中道,后改隶伪青州道;原胶县则隶属伪青岛特别市胶州区办事处;同时两县又仍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八专区。至于县以下政区,无论日伪与国民党均仍沿用抗战前的名称和区划。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先后在原胶县七区“杨家山里”,诸城六区障日山、鲁山地区,五区龙古山一带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和小块游击区。1943年我八路军
  进军诸(城)日(照)公路以东,11月成立诸胶边办事处,是为今胶南县境人民政权之始。属滨北专署。1944年7月根据地进一步扩大,滨北地委指示将诸胶边地区划分为藏马县与诸胶边县。1945年春,根据地缩小,2月撤藏马县,与诸胶边县合并为诸胶县。1945年8月,日寇投降,诸胶县南部重建藏马县,北部仍称诸胶县(当地称珠山县)。不久,诸胶县并于胶县。1946年9月划出洋河以南原胶县南部地区建立胶南县。
  1947年底至1948年初,胶南、藏马、诸城、高密四县各被划出一部建立胶河县,1953年6月撤销,胶河、丰台两区划归胶南县。
  胶南县时辖:王戈庄、环海、张家楼、铁山、丰台、宝山、王台、红石崖、辛安、薛家岛、灵山卫、隐珠十二个区和一个灵山岛镇;藏马县时辖:寨里、琅琊、泊里、藏南、龙马、吉利、旺山、海青、大山、桃林十个区。两县均属胶州专署(滨北专署撤销后改称)01956年2月,藏马县将区划调整为:琅琊、泊里、龙马、吉利、海青、贡口、桃林七个区。
  1956年3月,藏马县撤销,除将桃林区划归诸城县外,其余六个区皆划归胶南县。胶南县时辖:王戈庄、环海、张家楼、铁山、丰台、宝山、王台、红石崖、辛安、薛家岛、灵山卫、隐珠、琅琊、泊里、龙马、吉利、海青、贡口十八个区与灵山岛镇。同年7月胶州专署撤销,归属昌潍专署。同年11月,胶南县区划调整为:王戈庄、环海、张家楼、铁山、丰台、宝山、王台、红石崖、辛安、薛家岛、灵山卫、夏河城、贡口、泊里、海青、吉利、龙马十七个区和灵山岛镇。
  1958年1月,胶南县撤区划乡。划为:王台、田家密、红石崖、徐戈庄、张仓、祝家庄、张家楼、桃园、河南、夏河城、山家、小场、尚庄、林子、关爷庙、六汪、市美、泊里、横河、灵山岛、古镇营、张戈庄、大村、显沟、小店子、茂甲庄、大庄、贡口、河头、北庄、辛安、灵山卫、薛家岛、柏乡、广城、水城、洼子、王戈庄、大场、海崖、石灰窑四十一个乡。1958年9月并为18处人民公社,即:红旗(王戈庄)、明星(灵山卫)、红星(薛家岛)、五星(辛安)、宝山、铁山、东方红(红石崖)、幸福(王台)、先锋(六汪)、钢铁(市美)、前进(大村)、曙光(大场)、灯塔(海青)、卫星(泊里)、爱国(琅琊)、胜利(张家楼)、八一(海崖)、灵山岛。随后,公社名称改为以驻地命名。同年11月胶南县划归青岛市。
  1961年,胶南县又划归昌潍专署。
  1963年,胶南县将18处人民公社调整为24处人民公社,即:王戈庄、隐珠、灵山卫、薛家岛、灵山岛、黄岛、辛安、红石崖、王台、宝山、铁山、六汪、市美、大村、张戈庄、大场、小场、海青、泊里、藏南、琅琊、寨里、张家楼、海崖。
  1972年胶南县撤销黄岛人民公社,并入辛安人民公社。1975年8月又恢复黄岛人民公社。
  1976年4月将辛安、黄岛、薛家岛三处人民公社划归黄岛区领导。同年7月胶南县调整区划,新建塔山、柏乡、薛家庄三处人民公社,县仍辖24处人民公社。
  1979年1月胶南县划归青岛市。
  1984年将24处人民公社改划为8个镇、16个乡,即:胶南镇、王台镇、红石崖镇、灵山卫镇、泊里镇、大村镇、大场镇、六汪镇;薛家庄乡、大珠山乡、隐珠乡、灵山岛乡、张家楼乡、寨里乡、琅琊乡、小场乡、海青乡、理务关乡、塔山乡、市美乡、柏乡、宝山乡、铁山乡、横河乡。1986年8月,大珠山乡、琅琊乡改为镇;1987年8月,柏乡、横河乡分别更名为胶河乡和藏南乡。
  附记:
  本文所用资料,原诸城县部分主要根据清乾隆版《诸城县志•总纪及沿革表》,原胶县部分的资料来源是:清乾隆版《胶州志•沿革表》、民国版《增修胶志•沿革表》、清乾隆手抄本《灵山卫志》。此外,尚有《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其他有关史书。抗日战争以后的部分系根据各级档案部门的有关档案及调查材料。
  附注;
  ①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楚、吴、越》,《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
  ② 《中国历史地图集•二・秦时期全图》清乾隆版《诸城县志・沿革表》。
  ③ 民国版《增修胶志•历代城池建置图》。

知识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总理生前倡导的。它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政协的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文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对于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天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胶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