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佛教拾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89
颗粒名称: 崂山佛教拾零
分类号: D635.1
页数: 19
页码: 219-237
摘要: 佛教传入中国较早,影响很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说达到了极盛时期。"天下名山僧占多”,但佛教在崂山的活动范围、规模、影响,却远不如道教。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过,佛教传入崂山,却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关键词: 崂山县 佛教

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较早,影响很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说达到了极盛时期。"天下名山僧占多”,但佛教在崂山的活动范围、规模、影响,却远不如道教。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过,佛教传入崂山,却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1980年在夏庄镇法海寺附近出土的残破石雕佛像,多、是髙髻、隆准、大耳、坦胸、跣足;刃法粗犷,朴实无华。据专家考证系南北朝时代的作品。有一块佛座上就刻有“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公元571年)五月丁未朔七日癸丑……“字样。
  早在魏末西晋初,崂山就已建成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崇佛寺"(即荆沟院),当时寺内驮碑的大石龟(正式名称应为"赑屃”),至今犹存。1967年在该寺原址所在地院后村(惜福镇东),村民李永业在挖菜窖时,挖出了一块残碑,上面刻有“魏甲申”的字迹,是该寺建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五年(甲申,公元264年)的佐证。
  中国僧人到“西天”取经最早的使者,恐怕要属东晋的高僧“法显”了,比唐僧玄奘还早二百多年。他在取经回来后就到过崂山。《高僧传•三》中说,法显“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嵬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这时法显已六十五岁。后来同伴死去,他独自历尽了千辛万苦,“凡所经历三十余国,后到天竺“。二年后又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又二年,带着丰富的藏经资料“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归途中遇到风暴,飘流到“耶婆提国”(今爪哇),停留五个多月才又搭船赴广州。谁知又遇风暴,飘流多日,“忽见藜藿依然,知是汉地……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经询问才知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就是现在沙子口的楮栳岛。
  法显在牢(崂)山住了半年多,在太守李嶷的支持下,集资修了一座“石佛寺(后更名“潮海院”),他才“南造京师”;"后卒于荆州辛寺,享年八十六岁”。
  到东晋末年,“潮海院”的法事活动已具较大规模。以后又修建了“大士庵”与“崇德庵”为下院;继而崂山西北隅也修起了一座小庵名“石竹庵”(后改名“慧炬院” )。这些寺庙均属早期崂山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法海寺”,创建于魏武帝时期(据法海寺碑铭)。后来在南北朝动荡战乱年代,佛、道两家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窝。据道宣 《广弘明集》载,“(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灭齐”,周武帝宇文邕认为“佛生西域,朕非五胡……可以废之。”又据《房录》载,一切寺庙、佛像、佛塔、经典都遭到破坏,三百多万僧尼被遣散还俗。这时崂山铁骑山西麓的“荆沟院”有和尚二百余名,平日就和村民有田亩地界争执,在这种政治气候下,遭到官府、士绅、村民的巨大压力,庙宇被毁,还有许多和尚丧生。法海寺此时也遭到破坏,前文提到的1980年7月在该寺附近出土的一百多件残缺石造佛像,就是历史的见证(这些佛像现保存于崂山文化馆内)。北周宣帝即位后,于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取消了废佛毁寺的禁令,至隋文帝时才又重修了被毁的寺院。佛教再兴,法海寺也得以重建。
  据《慧光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佛教南派四分律始祖慧光的再传弟子道凭游东海军山法海寺,至华楼山之阴石竹涧(原楼底村,现原址已没入崂山水库)山谷中,见"石竹庵”虽已倾圮,但环境幽静,便出资重建;为纪念慧光祖师,定寺名“慧炬院”。道凭在此当住持数十年,至炀帝大业末年图寂。道凭的墓碑直到1958年尚完好,后修建崂山水库时淹没于水下。
  这一时期,法海寺在崂山地区影响很大。该寺和尚死后都实行火葬。寺东南约一华里处有一座高约二百米的山埠,是石门山西侧的支脉,这里就是和尚死后实行火葬、诵梵呗偈赞的地方,所以当地称之为“烧山”。直到“文革”时才更名为“少山”。
  唐朝初年,佛、道两家均受重视。有冯氏兄弟,在荆州玉泉寺同时出家;兄法名普济,弟名普丰。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普丰至四川峨眉山,后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又东行至崂山各寺挂单,并遍游名胜。他此时在烟台顶之南的桃林幽谷中修了一座寺庵,名“峡口庙”;其后又在今铁骑山之东修了一座分院名“桃花庵”,在“峡口庙”东五里许之东台村建起另一座分院名“普济寺”(后改名“姑子庵”)。普济寺中有一棵中国槐,树龄已逾千年,至今生机盎然,十分茂盛。树旁原有一座石碑,上刻“五百年树仙槐卿德”,并附有小字“唐僧普丰植”。此碑在
  “文革”中虽遭破坏,但残石至今犹存。
  “峡口庙”于唐末废弃;至明末,又由即墨黄氏出资重修,为华严庵下院之一。三十多年前毁于暴雨山洪。
  据《圆仁入唐巡记》载,日本名僧“圆仁”于“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搭船到中国扬州登陆,后到密州诸山(大、小朱山,牢山)”;回国时又一次游览“登密二州各山”说明崂山佛教还曾与东瀛有过交流。
  唐会昌年间,唐武宗崇奉道教,又发生了一次废佛风波,据《玄畅传》载:会昌五年四月,“年四十以下僧尼尽勒还俗“,后又令“五十以下还俗”。“五月终,长安僧尼尽”,连天竺沙门难陀、宝月,日本僧人圆仁也遭到厄运。据《职官志》•载:“八月,武宗诏载天下共拆寺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这一席卷全国的废佛风暴,当然要波及崂山,法海寺又遭了一次洗劫。在前文谈到的1980年出土的佛像中,有一部分即为唐代石雕像。
  唐宣宗即位后,却一反前令,对道士进行了残酷镇压;崂山道教又遭到一次厄运。直到五代时崂山的道教宫观尚未完全恢复。宋王朝建立之后,道教重兴,在崂山的势力渐大,佛教无明显发展。直到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才由住持宝寿重修了法海寺。据元泰定三年《重修法海寺碑》碑文载称,住持宝寿,法号圆通,至于本寺,乃重修庙寺,内外面貌一新,香火大盛。圆通圆寂后,弟子们追念他的功绩,在寺西建塔祀之。后来明代永乐年间又为僧人广进、玉柱分别建了两座塔,"崂西三塔”,成为一处胜景。可惜“文革”期间已遭破坏。
  这一期间,佛、道关系较好,在同一座庙内同时供奉“如来”和“老君”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和宋徽宗提出佛道合一的主张有直接关系。如铁骑山南的“百福庵”,原来就叫“百佛庵”,因为庵中有一个天然石洞名“萃园洞”,洞里供奉着一百尊铜铸小佛像,因而得名。到清顺治年间道士蒋青山为该庵住持,才更名“百福庵”。这些小佛像直到“文革”前,散落在院后村民间的还有数尊。
  宋、元两代,崂山道教虽盛,但佛道两家一向和睦相处。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明朝万历初年。此时的太清宫,实为和尚、道士、道姑分院并存的庙宇。万历十一年,僧人憨山来到崂山,,在巨峰顶前铁瓦殿上面的慈光洞内面壁静修;洞口上镌刻的“慈光洞”三字就是憨山的手迹,至今犹存。这时憨山与附近白云庵的道士耿义兰相识,并过从甚密,十分融洽;但谁也没料到两年之后,两人竟反目成仇,引起了一场轰动一时的佛道斗争。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憨山在太清宫三清殿前耗巨金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刹“海印寺”。憨山是凭太后的"口谕”支持建造的,在修建过程中损毁了不少太清宫的碑碣,并因争夺建庙基地与道士发生纠纷。这时耿义兰挺身而出,带领太清宫道士多次到州府告状,却毫无结果。因为憨山有太后做靠山,有恃无恐,而地方官吏,谁也不敢冒着风险处理。耿义兰破釜沉舟,亲自进京告“御状”。万历皇帝与太后在政治上本是两派势力,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分歧,所以这时的宗教矛盾实际是政治斗争的表现。皇帝为了打击太后一派,便积极支持道士,万历廿八年降旨毁寺复宫,憨山被远戍雷州(今海南岛)。于是这场官司,便以道士全胜而告终。
  佛家虽遭到严重打击,但并未一蹶不振。此时又有两位名僧达观与桂峰来到了崂山,开展佛教事业。
  海印寺被毁之后,憨山的弟子洞闻与汉月携带藏经、法器等西迁至慧炬院;憨山写的《华严玄谈》、《楞严通议》等七部阐发佛教教义的著作,终于保存了下来。后代佛教信徒为纪念憨山,在海印寺废墟旁立了一块刻有"海印寺遗址”字样的石碑,碑上并刻有小字说明:“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县进士黄宗昌辞官归里,在崂山三标山西麓建“玉蕊楼”隐居著书。那罗延山原是黄家在崂山放牧、狩猎的私人山场,黄家又出资在山阳修建佛寺“华严庵”;但即将竣工之际,毁于兵燹。后黄宗昌之子黄浦仁及后人黄坦将黄家花园修成佛寺"准提庵”,由黄家的客僧慈沾作住持。慈沾又在黄家资助下重修华严庵;庙址迁至那罗延山东濒海之处,由慈沾作住持。华严庵殿舍俨然,宏伟壮丽,法事兴旺。慈沾八十四岁圆寂于庵中,弟子们筑了一座六级青砖塔以纪念他的功绩。此塔至今犹存。
  华严庵虽建庵较晚,但影响较大。这里存有清雍正年间刻印的大藏经一部,还有明代手抄本《册府元龟》等经书。解放后经郭沫若鉴定,系稀有之珍贵文物。
  华严庵继慈沾之后另一位主持是善和。据《莱州府志》与《于七抗清记》载,善和即抗清英雄于七。于七又名孟熹,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已酉(公元1609年),栖霞县唐家泊村人。曾广学诗文,并师事胡登选学习剑法武艺,性好见义勇为。又据《莱阳县志》载,于七在明末曾考中武举,因对清廷暴政不满,乃揭竿起义,领导当地农民队伍,打下了胶、莱、登等十五个集镇州县,朝廷震惊。后清军大举镇压,起义军终以寡不敌众而告失败,官兵多战死。于七于康熙元年五月突围,逃至崂山脚下港东村潜居;后以莱州府追缉吃紧,乃避入华严庵,被慈沾法师以沸水毁其面容,骗过了捕役,于康熙五年出家为僧,法名“通澈”,受戒后法号“善和”。慈沾圆寂后,他继任华严庵住持。
  这一时期,由黄氏重修的佛庙除华严庵外,还有烟台山前的峡口庙,劈石口北、三标山东麓之灵圣寺,鳌山卫王村海边的黄山院,金口的天后宫(现庙殿保存完好),即墨东关的关帝庙、西关的观音庙。这些庙宇都受华严庵管辖,华严庵直接受黄家控制。当时华严庵内有和尚八十余人,土地四百余亩,出租给农民耕种,每年可收米粮两千余升。
  通澈善和(于七)圆寂后,僧徒们为他建了一座石塔,上书“庄严示寂弘戒大师澈公上善下和塔”。石塔在“文革”中被毁,倒塌之石柱、石碑至今犹存。
  乾隆初年,法海寺香火日渐兴旺,原有的临济支宗与曹洞、黄龙共三个宗派的僧徒共居该寺。因殿舍年久失修,三派僧人遂共同发起募捐修缮。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重修法海寺碑》碑文称,该寺是由喜乃、喜祥等十二个和尚共同募资重修的。并将该寺“戒腥荤、戒贪财、戒色欲、戒离析、戒破坏、戒纵酒"六大戒法铭刻在碑上。凡犯戒者要遭到“责逐”,永不许归寺,可见庙规很严。“六戒”中第四戒特别规定了“戒离析”,这是因为三个佛教宗派同居一寺,需要强调各派的团结。
  康熙年间崂山尼姑庵也有发展。据即墨蓝水述:胶州城有一王姓女子,削发为尼,法名广住。她先去京师受戒,后至浙江普陀山学法多年,后来至崂山白云洞没日岭,自己动手修复了原来已废的普庆庵。又由胶州邓夫人与白云洞道士合力资助,在日起石扩修了清风洞(又名高石屋)。广住在此苦修了十八年,殁后葬于洞下。
  即墨黄家本为明代望族,祖孙三代都在明王朝覆亡后不再做官,多隐居崂山。黄宗昌之堂弟黄宗宪之子黄培,原为明末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官,清代遭文字狱被杀,黄培之子黄贞明把他父亲的灵柩迁葬至水清沟南山,然后隐居崂山。黄贞明的妹妹也到潮海院削发为尼,法号喜岩。她居室内悬挂着父亲黄培的画像,不忘杀父之仇。后来她又迁到巨峰前髙山古庙白云庵独居。白云庵前的白木槿即这位尼姑手植,至今犹生长十分旺盛。
  另据凉水河一百零三岁老人朱新科口述:僧人海靖俗姓曲,沙子口石湾村人,与朱新科为结义兄弟。海靖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先在石湾庵出家,后又至潮海院拜文武双全的住持僧觉成为师。光绪廿四年(公元1898年)觉成七十六岁时逝世;二十二岁的海靖便担任了潮海院的住持。他与众僧募化集资,于光绪廿九年重修了殿堂,扩建了围墙,增修了大金鱼池和娘娘殿,僧众达二十余人。朱新科曾任军阀吴佩孚的幕僚,他请吴佩孚亲笔题写了“潮海禅院”四字,由海靖制成巨匾,悬于殿檐下(匾在“文革”中被毁)。吴佩孚军阀势力失败后,朱新科便回凉水河隐居,后至潮海院与海靖合居,协助管理庙务。1948年海靖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海靖之弟由石湾庙转到潮海院继任住持,朱新科仍在庙中协助主持庙事,讲授禅法,所以朱实际是潮海院中未削发的僧人。
  到清末民初,华严庵、法海寺、潮海院已成为崂山佛教鼎立的三大寺院。
  民国建立后,崂山佛教仍有发展。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即墨东关帝庙和尚能义,接受能辉、能悟、能凯三僧的邀请,至华严庵担任僧职。庵中和尚莲桥,法名仁栋,拜能义为师,学习禅法。后来仁栋募资修建了一公里多长的盘山石道;石道从庵内直达海边,两旁密植松竹,使华严庵更加清幽壮丽。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崂东黄山村民、高山族后裔林玉瑞,年方十一岁,在华严庵出家,法名君页衡、在仁栋的教导下精心学习诗文、经典,成为一时名僧。1931年华严庵更名 “华严寺”,頵
  衡南游镇江金山寺、宁波天童寺等名刹,学习南派经韵禅法;回崂山后积极推广江南梵呗韵牌,结合北派的经韵,创出独树一帜的崂山梵呗赞偈。此时华严寺在当时青岛市长沈鸿烈支持下,维修、扩建,大为改观,寺僧达三十二人、1950年頵衡曾将他保存多年的于七画像一帧,献给了文物管理部门,是文物中的珍品。
  1942年后,国民党流亡青岛市政府和代市长李先良曾驻在华严寺,统辖崂山地区的“青保大队”与日寇作战。此时頵衡又收弟子果澄,是华严寺“文革”前最后一代传人。应该指出的是,二十年代以后,直到解放前夕,华严寺中僧人莲桥、法舟、知客僧圣瑄等,与官府勾结,参加“中统”和国民党,欺压乡民,无恶不作(详见《崂山餐霞录》第一辑《华严寺》篇)。他们完全背叛了佛教教义,成了披着宗教外衣的恶霸,是崂山佛教界的叛徒和罪人。
  崂山东李村文书(殊)普贤庙解放前也是较有名的寺庵。尼姑隆界,俗姓华,崂山双石屋人。因女儿被骗卖入青岛妓院,悲愤愁苦,到即墨茶棚削发为尼,时年四十六岁。后又迁居普贤庙。1947年又有益都二十三岁之王姓女子,父母双亡, 生活无着,到普贤寺出家,拜隆界为师。这时普贤庙是道姑、尼姑合居的庙宇,有尼姑八人,道姑二人。
  1950年后,法海寺已近荒芜。青岛湛山寺僧春智自愿来到该寺,自耕自种,对宙宇加以保护和经营。
  “文革”期间,崂山各寺院均遭洗劫,破坏惨重。但华严寺的藏经被有关部门保护下来;沙子口东风船厂的同志把当年潮海院(石佛寺)、石湾庵等寺院的五尊铁铸佛像完整地加以保存;源头村居民把法海寺的乾隆年间重修碑拉到家中隐藏起来,避免了破坏。这都是极难能可贵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崂山县两级政府,非常重视佛教事务的恢复,拨出专款,委派专人,对各重要寺庙进行修复。当前,华严寺的修复工程已初具规模,法海寺的修复工作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区,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东南部,黄海之滨。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西北邻李沧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区。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7千米。本书内容分为古迹寻踪、锦山秀水、岛屿考记、珍品集萃、佛教拾零、碑记辑佚六个栏目,既是第一辑内容深度、广度的补充,又是崂山文史资料征集的继续。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振涛
责任者
杞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法显
相关人物
慧光
相关人物
道凭
相关人物
普丰
相关人物
宝寿
相关人物
蒋青山
相关人物
憨山
相关人物
耿义兰
相关人物
黄宗昌
相关人物
慈沾
相关人物
善和
相关人物
广住
相关人物
黄培
相关人物
喜岩
相关人物
海靖
相关人物
朱新科
相关人物
尚莲桥
相关人物
林玉瑞
相关人物
果澄
相关人物
莲桥
相关人物
法舟
相关人物
圣瑄
相关人物
隆界
相关人物
崂山县
相关地名
崇佛寺
相关作品
法海寺
相关作品
华严庵
相关作品
潮海院
相关作品
普贤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