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81
颗粒名称: 白龙洞
分类号: K928.3
页数: 4
页码: 157-160
摘要: 白龙洞座落在上苑山东北,太平宫后的山涧北侧。它是由一块长约18米,宽约12米的橢圆形巨石扣压在五块鼓形的圆石上支撑而成的天然洞穴。
关键词: 白龙洞 上苑山

内容

白龙洞座落在上苑山东北,太平宫后的山涧北侧。它是由一块长约18米,宽约12米的橢圆形巨石扣压在五块鼓形的圆石上支撑而成的天然洞穴。
  据过去在洞中修行过的道士们传说:当年有一条白龙在此山修成了正果,便冲开山石,腾空而去,从此,这里便留下了一个空洞。这便是 “白龙洞”洞名的由来。
  白龙洞面向西南,洞口高1.7米,宽0.9米;洞深8米,宽10米,高2.5米。
  洞顶平整光滑,如同用水泥加工制成的顶板。进入洞中,犹如走进高大轩敞的厅堂,毫无压抑之感。洞正中和左右两侧,过去供奉着老君等三排神像。可惜十年内乱中,神像全部被毁,现在只有高约0.8米的石砌神像底座依然存在。洞口东侧刻有直径约0.7米的正楷“白龙洞“三个涂着蓝漆的大字。刻字在阳光照射下,光彩夺目,鲜明而古朴。大字下方刻有一行小字:明嘉靖壬辰六月廿五日山东都指挥戚景通书,武举周鲁刻石。
  白龙洞口正上方刻有元朝名道邱处机(邱长春)的咏景诗二十首。据说,这是邱道士在崂山留下的刻诗中数量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一组诗,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独具一格。特别珍贵的是,这一组诗不但是邱处机的.真作,而且是他的真实手迹。刻诗的石面,留有当年刻石的时间,是“泰和戊辰三月”。但元代只有“泰定”(公元1324一一1328年)“致和”(公元1328年),为泰定帝的年号;并无“泰和"之名。“戊辰”即公元1328年,二月间“泰定”改号为“致和”。这大约是三月刻石称为“泰和”的原因。
  白龙洞洞前平台下是白龙洞,涧水四季欢唱不歇,犹如一支弹不完的仙曲,千百年来日夜为庙上的道士和山村人家弹送着悠扬悦耳的乐章.洞前不远处,便是远近闻名的涧中奇石,名“仙人桥”。如今,“仙人桥”已被凡间石匠凿成方石,拦涧垒起一条长40余米,宽8米的人工石坝,蓄起一个半月形的水池。池水明净湛蓝,清可见底,人称“半月湾”。湾水虽然深不过膝,却明如宝镜:朝托旭日东升,暮迎星辰沐浴,形成一处别有风致的景观。
  白龙洞对面,隔河相望,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陡峭山峰,它就是崂山十二名景中“狮岭横云”的“狮子峰”。
  白龙洞在崂山的天然石洞中,虽说不算最大的,但因过去太平宫道士们不断地推崇、渲染,加以神化,洞额上又有曾被成吉思汗封为“国师”的邱处机的刻诗二十首,更为白龙洞增添了不少光彩,因而吸引了不少寻幽探胜的游人。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区,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东南部,黄海之滨。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西北邻李沧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区。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7千米。本书内容分为古迹寻踪、锦山秀水、岛屿考记、珍品集萃、佛教拾零、碑记辑佚六个栏目,既是第一辑内容深度、广度的补充,又是崂山文史资料征集的继续。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崇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上苑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