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水画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67
颗粒名称: 九水画廊
分类号: K928.9
页数: 17
页码: 61-77
摘要: 站在高峰遥望九水,好似一条蔚蓝色的缎带,飘舞飞扬在耸山峻岭间。枯水季节,一壑磊磊白石,远远望去,又像一条闪光的玉带,萦绕在苍翠的山腰。外九水,内九水,曲曲折折,随山转了一十八道弯,汇合了一十八道涧溪。在每个转弯处,几乎都留下一个美丽的景观。漫步在十里九水路,仿佛进入一座长长的画廊。一幅幅山水画卷自天垂下,迎面展开。
关键词: 九水画廊 景观

内容

站在高峰遥望九水,好似一条蔚蓝色的缎带,飘舞飞扬在耸山峻岭间。枯水季节,一壑磊磊白石,远远望去,又像一条闪光的玉带,萦绕在苍翠的山腰。常言道:山高水长。崂山北九水的源头一一太乙泉,位置就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巨峰之巅。它本是一泓清水,涓涓细流,沿途接纳了来汇的条条涧溪,形成一道明亮的小河,昼夜奔腾在深山幽谷里。它一路上叮冬地唱着,哗哗地笑着,和崖岸的山花水草窃窃耳语着,与挡道的顽石激怒地争论着……,遇到悬崖峭壁,它就纵身跳下,溅起一身明珠,遍体雪花;遇到宽阔点的山谷盆地,它就舒展下腰身,铺开一滩云锦,泛起轮轮涟漪 。
  外九水,内九水,曲曲折折,随山转了一十八道弯,汇合了一十八道涧溪。在每个转弯处,几乎都留下一个美丽的景观。漫步在十里九水路,仿佛进入一座长长的画廊。一幅幅山水画卷自天垂下,迎面展开。
  一、珠帘空明
  由大崂观东行,跨过一水桥,在公路北侧,群峰突然北折。中断处一山独昂首西向,兀立云空。山上岩石皆呈铁黑色,状若猛虎雄踞天半,故名“黑虎山”。南岸群山中,一峰傍崖峭竖,如雨后春笋,刚刚挣破=衣,露出青翠的节茎,生机盎然,景名“玉笋峰”。黑虎山和玉笋峰夹水对峙,这就是“九水画廊”门前的雕楹画柱了。
  进入画廊,随二水绕山转了个陡弯,道路升上半山腰。站在那儿看三水涧壑,显得格外险峻幽邃。一座新月形的石坝,巍峨矗立在两崖之间,拦住了自东来注的四水去路。坝后一库碧水,宛如一面玉镜斜挂东山。坝高二十四米,长达一百四十米。盛水季节,洪峰掠过坝顶,凌空飞落,轰然坠入白石嶙峋的涧底,遥望如一挂又宽又长的珠帘当空抖撒。山风情射,扬起颗颗玉珠,缕缕银丝;流光空明,眩眼生花。俯视涧底,白浪翻卷,怒涛拍岸,壑底雷声隆隆。崖岸树丛间,烟笼雾绕,升起水云袅袅……洪峰过后,库水渐落,坝上只有三个凹处溢洪。宛如三条玉龙,摇头摆尾自天而降,另是一福景观。
  坝后南岸,群山起伏,中有一峰孤立云表,貌似身披袈裟的老僧,在深山修静入定,名“定僧峰”。每值皓月当空,清风徐来,白云悠悠,夜阑人静之际,得以饱览“珠帘空明”幻景的清福,只有让给这位“空山高僧” 一人独享了。
  二、驼峰烟云
  外六水在河西村碰到对面的峭壁,猛然转个弯,俯冲直下,在乱石丛中夺路奔腾,一条涧水自西北天际来汇。整个山势在这里也顺着涧壑向东南倾斜,和对岸的山头险些相撞。人行峡谷中,仰见青天如带,脚下则是急湍回旋的深壑。滔滔流水沿着天梯峡,直泻环翠谷。北岸山涧上的峻岭,岩层和周围群山迥异,皆为平行层,渐叠渐高;一直叠向山巅。山顶上有几块巨大的岩石堆积着,望去象只骆驼。阴雨天,烟云绕峰飞渡,形成一个雄伟的景观,名叫“驼峰烟云”。有人说它不太像,那是没选好角度。如果从西北角望去,看那隆起的驼峰,昂扬的长颈,临空翘起的驼头,真是栩栩如生,形神毕肖,牵人遐思:恍惚间仿佛看到这条素有“瀚海之舟”美称的骆驼,当年曾身负重载,颠簸起伏在漠漠沙海中,跋涉在“丝绸之路”上……突然一阵龙卷风,把它裹挟到黄海之滨,崂山之巅……千百年过去了,游人但见它依然昂首天外,气吞长空,烟云过处,更是神采奕奕,不减当年。
  三、滚水桥畔
  九水村座落在一环绿色的盆地里,村头起伏的岗峦上树木郁郁葱葱,一直绿向四周的山巅。北九水疗养院中的楼台亭榭,和对面几座小巧玲珑的别墅式建筑,式样别致的红色屋顶,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地点缀在翠岗苍峦间。整个盆地从高处望去,象一团锦簇的花蕊,那环绕四周的重峦叠嶂,奇峰怪石,和点缀其间的苍松翠柏,正象石莲的花瓣那样攒聚着。九水深深地隐藏在浓密的树荫下,沿着白石磊磊的河床蜿蜒流过。把个小山村分为南北两半。两岸各有一个弧形的石坡,一直铺到河床上,连接着一座长长的漫水桥。桥西落差较大,河水漫过石桥后,陡落在由几条长长的桥墩构成的窄渠里,卷起滚滚白浪,这也许就是“滚水桥”命名的由来吧!桥西是外九水的尽头,桥东则是内九水的开端。滚水桥畔的河堤上,参天的古槐蔚然成林。每年“五一” 前后,槐花成穗开放的时候,河风阵阵飘香,滚水桥畔就成了游人纳凉休息的胜地。桥的上游,南岸崖岩下有一深潭,即便在枯水季节,九水变成了石头河,潭里仍然是清水一泓,澄明如镜。水面上倒映着岸上的树木、花草、山光、云影,宛然一幅水墨画,镶嵌在一个椭圆形的石雕镜框里,景名“澄潭印影”。
  滚水桥东南角,有条涧溪自观崂村流来,在疗养院门前和内一水相会。涧深崖陡,一桥飞架两崖之间,桥单孔,象座高大的城门洞。傍晚在桥上小憩,抬头可见“山高月小”,低头俯视漾漾水月,粼粼波光,恍若身在画图中。“得月桥”的命名,的确颇富诗意!
  与世久违的山喜鹊,近年来又回到滚水桥畔的槐树林中安家落户了。山喜鹊遍体乌黑,只有翅膀是雪白的,栖止时,翅膀缩成两个雪白的月牙儿,紧贴在黒得发亮的胁下,姿态十分娴静淑雅。在那乱捕乱打的年代,它们也许都是些“惊弓之鸟” 了罢,夜间一点小动静,都会惹得它们扑楞楞惊飞不定。常常可以看到,千百成群的山喜鹊,挟带着沙沙风雨,盘旋在九水村的夜空,不知它们是“择尽寒枝不肯栖”,还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四、石门远眺
  在内四水转弯处,对岸有一石崖,成弧形突临在一泓碧水上。崖上有亭,亭盖颇象苗家姑娘的尖顶雨笠,不过上面涂有丹漆,点缀在苍翠的丛林中,远远望去,万绿丛中一点红,却也十分清新别致,引人注目。亭子背依南山谷,谷中二石对峙如门,因而取名“石门亭"。踏着乱石跨过河去,站在亭上远眺,四周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双石屋对岸,一峰高耸,状如古代的,一位将军,头戴金盔,身披金甲,威风凛凛,峰名“将军崗”。但是,站在石门亭后面,换个角度望去,“将军”头盔垂下的一块方巾,和头盔下的一个平台,恰恰形成一把庄严古朴的“交椅”, 摆在天庭上,正虚席以待。当然,等待的不是寻常人,只有权势在握的太师爷,才能高高上坐,于是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叫“太师椅”。
  石门亭斜对面,自蔚竹庵方向流来一条山涧,与内三水会合。崖岸陡削,后连峻岭。岭上巉岩攒聚,古木槎枒。石面上布满爬山虎,秋霜微染,凝血般的叶片红得照眼,崖上人迹罕到,却是苍鹰栖息的地方,崖下的涧溪因而得名“鹰窠河“。
  站在石门亭遥望内五水,南岸山岗上有两块苍岩,面对面竖立,石纹下垂如古人的锦裳,石形若两个士大夫久别重逢,相揖问候,故名“大夫石”,当地居民却称它为“父子岩”。换个角度瞧瞧,却也很像:年迈的父亲正在对面前的儿子谆谆告诫些什么。本来山石像形,美就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的丰富想像力留有广阔余地。环顾石门亭四周山岭上,无名的奇峰怪石还多得很,它们千姿百态,自然成形,正翘首恭候游人,为它们起个名实相符,妙趣横生的美名儿,来给山水增色。
  五、彩凤展翘
  踏进内五水,夹岸崖壁上的石色,渐渐由瓦蓝变为赭黄。峡谷虽然渐行渐窄,眼前景物的色调,反而逐渐明快起来。位于五水尾、六水头,岸上有一悬崖飞临水面,形状像一只丹凤,展翅欲飞。崖壁石纹纵横,错落有致,色彩斑驳绚烂,如凤鸟披拂下垂的锦毛翠羽,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烟,这就是著名的“丹凤崖”。
  美丽的景色总是和美丽的神话结为挛生兄弟的。据说,古代即墨县有个村姑,心灵手巧,绣花花香,绣鸟鸟飞,县太爷一心想霸占她为妾,便限令她三天三夜绣成件袞龙袍。若是绣成了,他好向朝廷进贡请赏;绣不成,就来抢人。那知,三天未到,龙袍竟绣好了。等衙役取回来,县太爷打开一看,三条巨龙从袍上飞下,张牙舞爪向他扑来,抓破了他的黑胸膛,掏出了他的黑心肠。皇帝闻知他的“忠臣”遇害,便派御林军来抓村姑。姑娘正在炕上绣凤凰,听到门外人喊马叫,吓得手一哆嗦,绣花绷子落在炕下,转眼飞出一只凤凰,驮着村姑就飞到崂山北九水未了。美丽的风景使人心旷神怡,美丽的神话也总是给人以梦幻般的慰藉。不知有什么心思至今仍牵扯着丹凤,你瞧,它已经身为化石,仍然在抖动着翅膀,凌空欲飞。
  六、锦帆溢彩
  进入内六水,石磴道铺在河床上。流水顺着山势蜿蜒起伏;石磴道沿着流水曲曲折折,时上时下,时左时右。南岸道旁有一巨大的磐石,上如平台,台上设石椅、石桌,石台下临"镜天潭”,潭水倒映着对岸崖壁上的丹书:“山高水长”。
  坐在台上可以望见对岸丛峦叠嶂间有一金黄色的石壁,石层和周围直竖的斧劈巉岩截然不同,皆平行横向,岩面凹凸不平,层次却非常清晰,阴阳纹路中隐隐现出一组风帆的轮廓。由于色彩呈赭黄色,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灿烂如锦,故名“锦帆嶂”。
  看着“锦帆溢彩”的美景,悠悠情思,不由人渐渐神游遥远的太古……那时候,崂山巨峰不过是飘浮在大海中的一个小岛,九水区自然是一片汪洋了,一条华贵的龙舟航行到这里,突然一声霹雳,发生了天崩地裂的大震动。百里崂山耸耸肩膀,抖落了身上的海水,从此就巍峨矗立云端了。那条龙舟就搁浅在这条山涧里,锦帆贴在崖壁上。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终于变成了化石,但仿佛仍然听得见它日夜在呼唤潮水,在呼唤长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仙李白当年遨游崂山时,行经“锦帆嶂”,也许对它吟哦过这雄浑的诗篇罢!七、金谷圈天
  内八水奔泻在一条狭窄陡峭的涧谷里,崖岸岩石都是金黄色的。秋天一到,崖壁石隙间的山菊黄了,树叶黄了。满谷金光闪烁,前人给它起了个美丽华贵的名字,叫“金华谷”。
  金华谷西口,冷翠峡自南注入内七水。峡中岩石皆呈青黛色,黑松蔚然成材,四季苍翠欲滴,和金华谷的景色对照鲜明。冷翠峡两岸山头上,一崮突起,上面覆盖着一块奇石,方方正正,看去好像帝王的印玺,取名“天印石”。可是,站在金华谷口从侧面望去,“印玺”的一面拉长了,变成马头状。一石两形,大自然好像在做历史的见证,象征性地向世人表明:历代帝王的印把子,都是从马上得来。另据民间传说,当年薛仁贵征东,路过这里,山道崎岖,林莽丛生,大军忽然迷失了方向。薛仁贵立马山头,士兵高呼:“唯薛元帅的马首是瞻!”大军过后,马也累死了!马头变为化石,所以,这块景石又称为“马首是瞻。
  金华谷口有一峭壁,如斧劈刀削,高插入云,向路侧倾斜,名为“连云崖”,紧贴“连云崖”,有块半米厚的石片,高高耸起,状若利剑直刺青天,名曰“刺天剑”。游人从下面紧步走过,回头一看,“刺天剑”和“连云崖”之间,还有一道拳头宽的隙缝,从云端直贯崖基,眼看着摇摇欲倾的样子,无不瞠目咋舌。一九五七年朱德总司令经过这里,特地为它命名为“一步三回首"。一辈子出生入死,身历千险的革命老前辈,话说得总是语重心长。
  一带碧水在金华谷中蜿蜒起伏,石磴道随水曲折回环,人在石上走,水在石下流。当穿过“大龙洞”时,石磴道一半没在水里,一半隐在断崖形成的拱门下,人要躬身才能走过。在“大龙门”、“小龙门”之间,四围崖壁形成一个小小的城圈,人处其间,恍若坠入枯井。抬头仰望,但见青天一环,状似十五的月亮。整个城圈又象是“龙门”的拱卫。所以取名“月城”,俗称“圈子”。又因为它圈在金华谷中间,这一带景色就称为“金谷圈天”。
  身处“月城”,尝尽了“坐井观天”的况味;跨出“二龙门”,眼界豁然开朗,漰潀之声轰鸣耳际,天外传来了 “岩瀑潮音”。
  八、空潭泻春
  走出金华谷,从鱼鳞峡绕过一座小石箇,转出“蜗牛口”,迎面便是一座幽静的深谷。四面环峙着耸山峻岭,岭上怪石巉岩,森然罗列,石隙间老藤苍松,倚崖倒垂,山岩多呈青黛色,石面上密布着黑石花。循声望去,但见:四围山森森,一水天半明,那就是著名的“潮音瀑” 了。
  谷口南山脚下,突出一座悬崖,拦住了流水的出路,逼得冲向北面的山崖,狠狠地碰了壁;然后转个陡弯,泻入“鱼鳞峡”,“观瀑亭”就翼然飞临在那座悬崖上,和下面的“仙舫”遥遥相对。瀑布分三折飞下:山泉从一个石洞里冲出崖口,斜着射向左边的一个平台,形成第一折。站在观瀑亭上可以清楚地望见,第二折从平台上反射向右下方冲去,落进一个靛蓝色的天然石缸里,然后翻卷出来,泛起朵朵白莲,又斜着向左下方冲去,形成第三折。那天然石缸中的水深蓝如靛,故名为“靛缸"。遥观整个瀑布象一条蜿蜒曲折的玉龙,挟带着风雨雷电,轰然钻进澄潭,激起的飞花碎玉,急雨般溅落在临潭的石壁上,又从石壁反射回来,形成一团濛濛的水雾, 弥漫在石潭上空。
  石潭因承接了“靛缸”中注入的水,也蓝得象靛,故名“靛缸湾”。潭水清澈晶莹,潭底彩色的鹅卵石历历可数。水面上倒映着崖壁上的苍岩绿树,显得格外湛蓝。也许当年女嫡氏炼五色石补天,遗在崂山北九水的一块蓝宝石,年深月久,竞融化在这空谷石潭里了!从潭中捧一掬碧水入口,顿觉甘冽清爽,还含着淡淡山花的芳香。这就是从崂山巨峰之巅,“太乙泉”流下来的真正崂山水!虽没经过(唐代)陆羽那样的专家品评过,列它为天下第几泉,但它却以自身的芬芳甘醇,富有青春活力的水质,早已名扬四海了。仰望着澄潭上日夜飞泻的瀑布,不由人不发出衷心的赞叹。
  潮音瀑,在与巉岩拚博中夺得出路;在跌宕翻滚中展露丰采;在最后的冲剌中拚得粉身碎骨,给人间留下了飞花溅玉的美,留下了一曲响彻云霄的高歌一一在这空谷石潭里,倾注下多少玉液琼浆,多少青春的活力!
  游完“九水画廓”,站在观瀑亭上,会觉得神思飞越,气爽神清,仿佛自身也已跳出三界外,浴入画图中了!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区,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东南部,黄海之滨。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西北邻李沧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区。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7千米。本书内容分为古迹寻踪、锦山秀水、岛屿考记、珍品集萃、佛教拾零、碑记辑佚六个栏目,既是第一辑内容深度、广度的补充,又是崂山文史资料征集的继续。

阅读

相关人物

木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驼峰烟云
相关地名
澄潭印影
相关地名
太乙泉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