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风味小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697
颗粒名称: 胶州风味小吃
分类号: TS972.14
页数: 15
页码: 195-209
摘要: 余出生在胶州城,在这古老的城镇生活居住18年。自小好奇心盛,对一些风味小吃尤感兴趣。嗣后为了革命走南闯北,异地思乡,常从进食开端,东品西尝,倍觉家乡昔日吃食风味独佳。现聊述几种,为振兴“金胶州”、发展饮食业、改进服务质量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风味小吃 胶州

内容

余出生在胶州城,在这古老的城镇生活居住18年。自小好奇心盛,对一些风味小吃尤感兴趣。嗣后为了革命走南闯北,异地思乡,常从进食开端,东品西尝,倍觉家乡昔日吃食风味独佳。现聊述几种,为振兴“金胶州”、发展饮食业、改进服务质量方面提供参考。
  —、大锅饼
  每个出炉的大锅饼约10来斤。其特点是正面的烙渣薄脆而软,反面的烙渣硬厚而香,内瓢绵软微甜。这是一种发面饼,制作时首先将面发起,然后掺干面狠搋
  ,直至把面揉到硬而光滑时,才开始制饼。
  制饼时不用擀杖,全凭双手按压,压至戚型,再以左掌压在右手背上,沿边磨压出宽约四指微薄的圆边,再在圆边内稍厚处用手指纵横按压,做成围棋盘似的小方块。
  烙饼时,先将平底锅(炉)用渍油的布擦过,使其油滑,然后双手托起饼胎,让小方块朝下轻轻放入炉内,盖上特制炉盖,再把炉内的重底拉开,让火直冲锅底,催那饼快些发硬成型。待饼发硬成型后,将饼翻过,炉内重底稍盖住火眼,慢慢烘烤。待两面都有烙渣时,把有小方块的一面刷上少量清水,让其朝下,为了防止因火烘太久而潮,可将几块干净瓦块放在平炉底,将饼垫起。如此一小时左右,饼即烙熟。
  二、小饼
  小饼每个重约半斤,其特点与大饼差不多, 只是正面有木模印压的花纹,双面烙渣香而不硬,甜香之味尤为明显。旧时干重力气活的人,常爱剥着花生配合食用,又香又甜,别具风味。
  三、油饼(葱花瓢子饼)
  每饼成品约四、五斤,时人多喜以此饼配杂面一碗食用,饶有风味;如佐以卤面一碗,当可谓高餐矣。
  这饼是用烫面与冷水面各半混合制成。先将这种所谓阴阳面放在大瓦盆(当时被称为“缸盆子”)内,将拳头、掌心蘸着水用力城捣,反复揉搓,直到那面不沾盆子为止。然后将些油洒在案板上,将面置于油上,用力将富有拉力和弹性的面抻开拉平,于饼上洒些油、盐、葱花,将其另一边折合在一起,再行整圆压平,即可上炉。
  制作以上饼类之专用灶具一一饼炉,全高约一米左右,下以砖做两腿高约半米左右,上以砖砌炉身高亦半米左右。炉膛烧火处与普通火炉差不多,但它上边加一层封闭,只留拳头大一个圆孔,让火苗由此窜起,这样火势更集中更硬,在圆孔(也叫火眼)四周放三、四块小砖头,将专门制造的沙器状的圆薄片遮火,其名叫重底,此物半径为20厘米。另有一小点约拳头大的同样薄片置于火眼上,使用时同样都可根据需要盖上或拉开,后将平底约70厘米直径的炉(锅)放上即成。那时用无烟煤者尚少,多系将些有烟煤和以黄土制成的煤饼子作为燃料,故而屋内煤烟熏人,实在难受。
  四、辣汤
  此食品香、辣、鲜、咸。做法与民家做疙瘩汤差不多,只是佐料齐全,疙瘩小而均匀,汤水适度,诚为冬季御寒充饥之最佳早餐。一般赶早市的人喝上一两碗,佐以香油馃子(油条),纵然三九寒冬,也暖发自心.汗流满身。
  辣汤材料:炼猪(牛)油之油渣、黄豆芽、细粉丝(最好绿豆粉)、豆腐、白莱、萝卜、精白面粉。出锅时加以油炒葱花、胡椒粉等。
  过去卖辣汤多用一暖瓮盛着,棉盖盖严,以保温度。舀辣汤的勺子多用椰子瓢(当时人不识此物,称挂蒌瓢,其实挂蒌是难结此又硬又大之瓢的),配长竹把,每勺正好一大碗.辣汤出锅了,卖辣汤掌柜亮开嗓门吆喝:“喝 ——辣汤了一一来哪一啊一一”甚是好听。
  五、灌肠
  幼时,每日12点前后到下午4、5点钟,便会听到嗓音嘹亮的吆喝声:“稀烂唠嚎一一灌肠一”那声音传出数里外都可听清,这便知是西南关的连掌柜卖灌肠来了。连老人家如健在,最少也是80来岁。他的灌肠味道鲜美,制作用的都是当天的新鲜猪肠、潴血。佐料明显地表现出奇香,特别是葱姜香味格外明显。每当他从冒着热气的桶锅里拿出那浅灰色的灌肠,人们看着就想吃。他把桶盖翻,过来,用那锋利的刀子将灌肠切成片,顾客们蘸着雪白绝细的精盐吃起来,那真是别具风味。
  余多年在周围邻县活动,从未见过这等特殊食品,此可谓胶州城独一的风味小吃。
  六、黄酒
  黄酒呈褐色、汤状,味醇香,入口时舌微感苦,颇具炒米豆之类香气。酒性绵软,入腹后性发慢,无急剧冲撞感。
  此酒系黍米、老曲酿制而成。往时乡下小康之家,新年(春节)之际,除烧地瓜烧酒自饮或待客储备外,也酿些黄酒过正月。
  那时城里黄酒店有数家,最有名气的数“介北居”,座落坊子街东头朝南的门面,店主人乃一清朝不第秀才,人称赵三爷或赵三师,名环复(音),家住西南关郭家庄。在那万恶的日伪统治时期,人民生活很苦,哪有情绪去饮这略带雅意的“文酒”。数家酒店相继倒台,“介北居”又挣扎数年,也便倒闭了。
  今处盛世,设或选一繁荣之域,请出制黄酒高手开设门面,前店后厂,设以雅、俗之座,佐以胶州清雅之莱肴,随着旅游事业之发展,生意当会兴隆也。
  说起胶州的莱肴,有许多高手厨师,其中西门外宋戈庄李克仁老师傅就做得一手好莱。他的拿手莱糖醋鱼是佐黄酒最好的菜肴,酒干肴尽,真是香、甜、酸、鲜,爽口清腻。胶州人叫做“大杂烩”,其实在湖南则美其名曰“全家福”,经我在湖南品尝比较,与李老师傅的这一手菜不分上下。此外,如炒肉腊皮(或炒肉两张皮)、软炸里脊、焦皮肉、清蒸白菜等,均是佐黄酒的好菜。当时,胶城内菜馆如“春和楼”、“义聚合”、“中华饭庄” 等,也在席上供应黄酒。那时这种温和的酒,是登大雅之堂的。
  七、清汤羊肉
  清汤羊肉过去制作最好的要算菜市南头那家,肉烂而不腻,高超的刀法切肉成片,碗内配有清汤,佐以上好的香油、胡椒粉、精盐、髙醋、香菜末等,如再佐以小饼实为佳餐。
  八、四股香油馃子
  昔时,最好的四股馃子要算“蜚虹桥”西头那家。其制作火候颇佳,炸出的馃子酥脆透香,可以说,一个馃子掉在地上能跌个粉碎,只可惜记不起他家姓氏了(此人姓李名全欣,夫妇专营此业。嗣后其子、孙继承。50年代因全家迁徙,此艺无传人一一编者)。
  九、白糖馌子
  白糖馌子的特点是;白如雪,甜如蜜,软如棉,形如画。从磨上收头遍面粉萝过后,再用细萝过好几次,得出的是精粉中之精粉,所以特别白。馌子模雕刻精密,刻纹深细,所以做出的馌子小巧玲珑,花纹清晰。忆想当时一个两寸来长的小金鱼馌子,用手轻轻一攥便缩成桃核大小,放开手它便能恢复原样。馌子的模型一般有:金鱼、荷叶、莲花、莲蓬、花篮、小燕等。一般做此生意者,多用较小的模型,可能是为了获利多些的缘故吧。
  最好的糖传子,要数阜安街西胡同吴维登家的,他们一家专以此业为生。每日将糖馌子使白线串起,十个一提,到火车站赶客车去卖。当客车进站时,便大声吆喝“白糖——馌子”,其声粗短,不甚好听,但买卖却十分兴隆。
  十、点心
  说到胶州城有特点的点心,人们往往会说枇杷梗,其实不然。日时“和意”点心铺是最有名的点心铺,前店后厂,自制点心十几种”顺便说几样“叫门头”的货,如:水卷、水饼就特别好,入口酥甜香软,却不觉油腻享人,还有兰花根也酥脆清甜。这几种点心都是笔者数十年南走北转均未见过的。此外,各种应时的节日点心也很丰盛,如八月仲秋酥皮月饼就很有特点,月饼有大有小,大的几斤,小的四个头一斤,瓢子也各不相同。
  “和意”掌柜姓吴(吴继洲一一编者),家住北关灵神庙,现在通称阜安南街。吴老先生不仅是商业家,还是位全城著名的画家。记得先父遗下的折扇面就是老先生所画,只可惜此扇已被毁坏了。
  “和意”的点心在胶城能叫得开,抵得过数家点心铺的竞争,主要原因是:用料讲究,技艺精湛,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那时办红白喜事的多,各种用品家什,他们都有备物出借,光举办白事的香烛九碟、猪头三牲所用的盘子就有许多。某事主要用时只派人去,连挑盒俱已齐全地挑去即可,用完他们及时收回。当然,店铺所处地角好,也是生意好的原因。只可惜有关这方面的材料,能记忆的太少,如有机会在乡邻街坊中作些访问,材料定会更充分些。
  十一、酱菜
  “东升泰”的酱菜胶州城第一。这铺子座落在小鱼市街和粮食市街交会处,那里当年最繁荣。它与“和意”相距甚近。那时马路南头有座小石桥,只要走到桥南头,首先嗅到的是 “东升泰”酱菜的香气,接着往南走,鼻子自动转换味觉一一“和意”点心出炉的另一种香气。
  “东升泰”酱菜的特点是;咸菜不咸而香,味鲜美,种类多,如海带丝、龙须菜、萝卜丝、花生仁、甜蒜苔、甜蒜、酱芥菜、五香咸菜皮,还有酱油、豆酱、米醋、香油、芝麻酱等。最令人满意的是经营方式,要什么随便挑。八宝菜一般都调在一块儿卖,共有十几种,分门别类,任顾客挑。他们会以迅速的动作,准确的分量按顾客要求配办齐全,分量合适。当然,如要配好的,那早已装篓准备好了。
  由于货好,服务态度好,又处在好地角,所以生意十分兴隆,特别是集日生意越发的好。可以说当时胶州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尤其令人赞赏的是,他们始终以“生意不成仁义在”的态度面世,从不欺客。
  回忆当时去“东升泰”买东西,听他们讲话口音不象是胶州地面人,现在想也许是章丘一带人,但不知他们的姓氏名谁。听人讲,他们偌大的店铺很少雇人,从上到下,从掌柜到伙计,都由他们自家人充任。
  十二、烧饼馃子油炸糕往时常听小孩子尖着嗓子叫卖:“烧饼、馃子、油炸糕一一”在油腻腻的大浅元宝式的篮子上摆着这三种食品,走街串巷叫喊,至今犹有深刻印象。现只就所知说说烧饼吧。
  一般是豆沙馅,将赤小豆煮熟,盛于布袋中用力挤压出细汁,将白糖熬成水状调于汁中,搅拌均匀,待其干硬后做成馅芯,以待包用。
  烧饼皮面是发面与冷水面混合而成,将包好的饼集置于着了糖稀的案板上,用手掌按压成扁圆状,面上撒些芝麻,即准备入炉。
  烧饼炉是个特殊的灶具,将锅扣在炉上,锅底冲上,圆周用砖垒起密封,前面做一灶门,炉内加谷糠燃烧,待锅热后,将烧饼置于手背上反贴在锅上,然后慢慢烘烤而成。
  此饼入口香酥,内里软甜。
  十三、烧肉(也叫烧货)
  胶州城的烧肉与许多城市大同小异,似乎无甚说处,其实不然,它也有自己的特点。过去城里也有许多家卖烧肉的,最叫好的莫过于纪、蔡两家,这两家中以纪家为最。
  那时制做烧肉多以猪的头蹄下水为主,间或也做几只烧鸡。头蹄以毛多皮黑污浊最为讨厌,但纪家能下苦功失,收拾得特别干净,皮上不带一毛,皮层洗刷白嫩粉细。他们做货不着颜色,全凭佐料着色和肉的本来颜色,所以做出来的烧肉表皮油漉漉,红黄本色放光,叫人看了不禁食欲大振,愿意品尝。其特点是肥而不腻,烂而不泥,口味鲜美。
  记忆中,纪家不开铺店,只背只椭圆形的烧肉柜子走街串巷叫卖。那吆喝声很好听:“还有——烧肉一啊!”在那个时代社会环境卫生很差,到处是嗡嗡的苍蝇群。但他的烧肉柜子从外到里都很干净,既当柜盖又当切板,柜盖擦抹得油亮油亮。那对没有不锈钢刀,但他那刀的刀片真是光亮可鉴,非常清洁。十四、油酥花生仁油酥兰花豆
  "油酥花生仁一油酥兰花豆——”每当夕阳将下时,便可听到这高亮的叫卖声,声音很脆,可和他那玻璃盒子中的油亮的花生仁相映照,这也算胶州城内一小名吃。笔者所到之处未见同类。
  将花生仁红皮衣搓去,过油后加白糖,又酥又甜又香;加上精盐后,又酥又香还带有咸味。将蚕豆过油,炸开硬皮泛花,加上糖,外皮硬而内里酥,这就是有名的油酥兰花豆,在当时也算酒仙们下酒的好菜了。
  此外还有面悖悖、糕悖悖、糖麻花、猪肉杂碎,这些就不一一赘述了。
  1987年3月24日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收入“日军铁蹄下的革命基点村-回忆抗战中期河荣庄的革命斗争”、“回忆在南海第一武工队的战斗生活”、“火烧日寇汽车”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俊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胶州城
相关地名
大锅饼
相关专题
小饼
相关专题
油饼
相关专题
辣汤
相关专题
灌肠
相关专题
黄酒
相关专题
清汤羊肉
相关专题
四股香油馃子
相关专题
白糖馌子
相关专题
点心
相关专题
酱菜
相关专题
烧饼馃子油炸糕
相关专题
烧肉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