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梁殿与果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695
颗粒名称: 无梁殿与果修
分类号: K917
页数: 10
页码: 176-185
摘要: 胶城无梁殿是尼姑主持的菩萨庙。因神殿有標无梁,建筑结构奇特,世人即以“无梁殿”代替了庙名。旧时,胶城之宫、庵、寺、庙甚多。不过,这些都建在四关,远离市井,唯无梁殿正处在城中闹区。至时,无梁殿的里里外外,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常,真可称得上是“庙小香火大,神少灵缘多” 了。1938年1月,侵华日军占领胶州。侵略军除大肆烧杀抢掠外,还利用宗教对占领区人民进行思想麻痹。所以这时胶城的庙宇,不但得到保护,而且多数还进行重修,香火空前兴盛。尤其是各寺院正月十五举行的元宵灯会,我年年都去。对我最具吸引力的“拴孩”,也在这时进行。战争中许多庙宇被国民党军队拆毁修了工事,无梁殿却得以幸存。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无梁殿

内容

胶城无梁殿是尼姑主持的菩萨庙。因神殿有標无梁,建筑结构奇特,世人即以“无梁殿”代替了庙名。
  旧时,胶城之宫、庵、寺、庙甚多。除街头巷尾的关帝庙、土地庙外,较大的寺院即有30余座,象杨家庙、马王庙、药王庙、天后宫、海庙、城隍庙、文庙、伏魔庵等,都是颇有名气的古刹名寺。不过,这些都建在四关,远离市井,唯无梁殿正处在城中闹区。凡遇馬事活动或民间节日,不仅众多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就是一般的赶山上庙的市民香客,也大都进出此庙。至时,无梁殿的里里外外,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常,真可称得上是“庙小香火大,神少灵缘多” 了。1938年1月,侵华日军占领胶州。侵略军除大肆烧杀抢掠外,还利用宗教对占领区人民进行思想麻痹。所以这时胶城的庙宇,不但得到保护,而且多数还进行重修,香火空前兴盛。那时我十多岁,少年贪玩,逢庙会我必去看热闹。尤其是各寺院正月十五举行的元宵灯会,我年年都去。是夜留恋于松蓬下、彩灯间,求知探趣,其乐无比。对我最具吸引力的“拴孩”,也在这时进行。那时城里乡下对观音菩萨顶礼膜拜的男女,凡成亲后没有生儿育女的都来求菩萨赏赐贵子,名曰“拴孩”。有娘为闺女的,有婆为儿媳的,有夫为妻妾的,也有自己直接前来求取的。每年春节过后,正月初头,庙里的尼姑就到市上去购买大量民间泥塑孩子,然后把这些本来是玩具的泥孩,摆布在神像的肩上、腿上、臂上和神座上,供各位施主拴领。正月十五这天,一俟天黑,那些穿红着绿、油头粉面的财主妇人们各自乘着轿车来到庙里,那些穿着简朴整洁的殷实人家也扶老携幼涌进山门。在神像前,这些求子心切的人们,虔诚地作揖,双膝跪下,口念愿辞,然后,拿出一条绒线绳,走向神像,选个中意的泥孩,把红绳套在它的脖项上,念道:“我的儿,跟娘(爹)走。到咱家有吃有穿,有福享”每逢看到这里,我们这帮观景的孩童,就忍不住笑出声来。若让尼姑听见,往往会不客气地把我们赶出去。施主拴完孩子后,就向庙里交“香钱”,不拘多寡,这是庙里一笔可观的收入。
  到无梁殿烧香、拜观音的人多,来看光景的人更多。除了该庙地处闹市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无梁殿共有三位尼姑:一位是年过八旬的老师爷(佛教尼姑称谓用男称);一位是30来岁的尼姑,法号果修,还有一位刚收来的小徒弟,年方二八,长得眉清目秀,招引得众多香客施主和远近居民,争相前来观望。人们纷纷赞叹:“这样俊的闺女,怎么舍得送入空门!”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占据胶城。在三年解放战争中,胶州古城经过解放军的多次战斗,终于在1947年11月21日最终从敌人手里夺回。战争中许多庙宇被国民党军队拆毁修了工事,无梁殿却得以幸存。但这里的主人也同其它庙庵的僧尼一样,终日庙门紧闭,坐吃庙产,过着隐居生活。无梁殿庙小力薄,尼姑们只好艰苦度日,也算维持了几年。
  1949年5月间,我在胶城区委做青年工作时,为了吸引那些在战争中盲目跟随国民党军队跑到青岛去的青年知识分子返乡(此时青岛尚未解放);同时,也为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打下群众基础,区委命我建立胶城区青年读书会和青年俱乐部。建读书会得有个合适的地点,经过多次筛选,我选中了无梁殿下。这里距区委近,又处城中心。经上级批准后,我就约了几个青年去叫开庙门,那时老师爷已过世,果修主持庙务。我对她说服来意,她显得很惊恐,连声拒绝。我耐心地讲了一番破除迷信的道理和建立青年读书会、青年倶乐部的意义,说明要用这里的大殿作为活动场所,接着我就和青年们一起动手,将神象套上绳子拉倒,拆了神台,把大殿打扫得干干净净,放上桌椅条凳,摆上书籍。庙门口左右挂上“胶城区青年读书会”和“胶城区青年俱乐部”两个大牌子。从此这里成了青年之家,从早到晚,人们出出进进,有的看书(书籍多是胶东新华书店出版的马列著作和大众哲学常识及报刊、杂志),有的排演文艺节目,热烈的气氛,打破了无梁殿的沉寂。通过青年联系青年,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许多跑到青岛敌占区去的青年陆陆续续地返胶探亲,有的在读书会活动几次后,增进了对解放区的了解,明白了共产党的政策,打消了思想顾虑,在家住下了,并且逐渐地参加了革命工作或生产劳动。为进一步扩大青年们的活动场所,我又找果修商量,让她再腾出西屋和南屋,果修很不同意。我就又向她讲道理,同她啦家常。我问她:“你什么年纪了?”
  “四十x岁。”果修回答。
  “你没有看大众报吗?”
  “没看过。”
  “现在解放了,不同过去了。报上提倡和尚解放,尼姑翻身,和尚可以找媳妇,尼姑可以找对象。你才这样年纪,为什么不去找个男人,成家立业呢?”
  果修的脸唰地红了,并带有怒气。她说:“你这个同志怎么不会说话。俺是出家人,出家无家,哪能再返俗成家呢?”我知道自己伤了她的感情,连忙道歉说:“对不起,你不愿成家,我们不勉强。你还住在庙里吧,我们再不动你的庙殿了。”我向果修赔礼后,她很高兴,面带笑容地问我:“同志你说心里话,共产党长远呢还是国民党长远?”我听出她存有怕变天的思想顾虑,就语气肯定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你放心,国民党是长不了,也回不来了!共产党长远,人民革命一定胜利。” 她听得很用心,脸上流露出欣喜的笑容。我很惊奇,想不到自己仅讲了这么一点看法,表白了对党的信念,竟会使她化怒为喜。从此果修在南屋念经,青年们在北殿读书,互不干涉,各行其是。
  建国初期,我在外地工作,陆续听到一些关于她的事。果修本姓雷名赤,同胶州早期党员刘风扬是邻居。二人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相投,1929年刘风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雷赤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一一互济会,两人更加志同道合,共同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刘风扬被捕关押在济南监狱,她曾化装去济南探监,借在济南靠当佣人的微薄收入,买些吃食之物照料刘风扬。刘风扬殉难,她为之料理后事,后出家为尼。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对果修的看法由同情转为尊敬。50年代,她当了政协胶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后,有关部门发给她一定的工资,生活也有了保障,使她晚年的精神生活很充实。
  13年后的1962年冬,我从外地调到胶县县委宣传部工作,又回到了胶城。从此我又时常见到果修,但我从不向她重提当年麻烦过她的事,她也认不出我是谁了。“文革”中县政协活动被迫中断,果修也遭到磨难,没了工资收入,生活无着落。她只好到粮食市场去扫些土粮米,经淘洗后食用,日子过得相当艰难。有一次我在街上见她正在扫土粮,就掏出五元钱给她,她再三谢绝。到1970年春,县委恢复了。领导指示有关部门仍发给果修工资,她感动地说:“天又晴了!”
  有一次,我在姜克同志家又见到果修。她看了看我后,问我:“同志你贵姓?”我说:“姓仲”。她说:“我向你打听一个人。1949年有个小青年也姓仲,到庙里找我说要用大殿,办什么读书会,把神象都拉倒了。这个青年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再没见着他。”我说:“如果现在你见了他还能不能认得?”她说:“那时候他很年轻,30多年了,再没见着他。
  只记得他说过一句话,’共产党长远,你放心吧’,从那时候起,我心里就有数了,有了希望。”听她这一说,我不禁笑出声来,忙说:“这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仔细地望了望我说:“噢!就是你!”我们大笑一场,笑得那么惬意,那么爽朗。想不到我们这次见面,竟是最后一别。
  1971年,我调到洋河党委工作。13年后,重回胶城,已是1984年了,我又打听果修的消息。有人告诉我,果修与世长辞了。后来,我偶然发现了当时政协发的讣告,文中印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胶县委员会常务委员雷赤,因患病,医治无效,于1982年12月19日上午逝世,享年78岁。”从此,每当我路过无梁殿时,总有一种若有所失之感。今撰拙文以为纪念。
  愿果修师傅安息。
  1987年12月9日
  (阜安办事处文史组供稿)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收入“日军铁蹄下的革命基点村-回忆抗战中期河荣庄的革命斗争”、“回忆在南海第一武工队的战斗生活”、“火烧日寇汽车”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仲兆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果修
相关人物
雷赤
相关人物
无梁殿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