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大秧歌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莱西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628
颗粒名称: 莱西大秧歌概述
分类号: J722.211
页数: 12
页码: 57-66
摘要: 莱西大部分的人是明朝初期从山西云州之南迁来的。明史和其它文献,如《山西洪洞大槐树志》可证。明初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先后共有七次大移民,还有河北移民,陕西移民。莱西人称秧歌为“跑秧歌”。它不是以“演”为主,主要是跑图案、花样,整个形式给人以长途跋涉的感觉。它是移民从老家带来的,还是移民根据自身远移它乡的经历自创的,有待考查。但在群众中有"明朝秧歌"之说,并流传着一些关于秧歌的民间故事。
关键词: 秧歌 民间舞蹈

内容

莱西大秧歌,源远流长,普及面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
  据考,秧歌产生的年代可追溯到560年前的明朝初期,兴盛于清朝末期,建国初期达到高潮,流传至今。
  莱西大部分的人是明朝初期从山西云州之南迁来的。明史和其它文献,如《山西洪洞大槐树志》可证。明初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先后共有七次大移民,还有河北移民,陕西移民。莱西人称秧歌为“跑秧歌”。它不是以“演”为主,主要是跑图案、花样,整个形式给人以长途跋涉的感觉。它是移民从老家带来的,还是移民根据自身远移它乡的经历自创的,有待考查。但在群众中有"明朝秧歌"之说,并流传着一些关于秧歌的民间故事。
  据《莱阳县志》第九册“游戏娱乐”篇记载:“……秧歌率于新年灯节及时取乐。”今日庄镇芽场老艺人于世香说:“我们这儿,祖辈就有跑秧歌的。”这足以说明莱西大秧歌源远流长。
  (一)
  莱西大秧歌的行当大致可分为六个,一个秧歌队由八至十个角色组成。服饰视行当的不同而异。道具简单朴素。
  乐大夫(俗称打伞的),身着黑大褂,头戴礼帽,脚穿黑布鞋,手持一把弯把黑色的旱伞。
  老婆,身穿蓝色大襟褂子,黑布便裤,黑帮软底鞋,头戴老婆帽子,一手持一芭蕉扇,一手拿一白色毛巾。丑婆(也称黑老婆、狠婆),穿着与老婆相同,唯独脸上画有蝎子、蜈蚣或公鸡等凶毒之物,耳朵上戴一对红辣椒,以示丑陋、狠毒。
  大嫚(也称腊花,一个秧歌队有四一六个大嫚),身穿绸缎花大襟便衣、便裤,头戴偏凤,珠子及各色的花,手持舞扇或腰束六尺长的红或绿色的彩绸。
  小生,内穿对襟、镶边的便衣,红或绿色彩绸束腰,外套大襟小生披,头戴前镶有牌镜插有一对红球缨的小生巾(武生帽)。
  老头,身穿白对襟袄,外套黄色老斗(素道袍),下身穿浅灰色或咖啡色便裤,腰束布或绸腰带,头戴白色鸭尾巾,脚穿白色高腰布袜和黑帮白底布鞋,手持拐杖。
  有些秧歌队有时也根据剧情,增加一些角色,如丑角或浪当子等。(二)
  秧歌是一种民间舞蹈。莱西大秧歌演出不用舞台,只要找一块较宽敞的平地(俗称拉地摊)即可进行。秧歌舞蹈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秧歌队“一”字排开成横队,乐大夫把伞撑开,跑一圆场,再用伞指着丑婆领其出场,然后把所有的角色一齐领出场。秧歌队被领出场以后,乐大夫用伞势指挥秧歌队在锣鼓和音乐声中跑、扭,摇摆起舞。
  角色,行当的不一,表演、舞蹈的动作也各有不同。在秧歌开场以后,小生的动作是“台”步和“丁”字步,同时两手扯着衣襟,左掩右遮,侧身行进,动作是顺手顺脚的。
  大嫚,在解放前是男扮女装,脚下踩15公分的跷脚;解放后尽是女的扮嫚。她们手持舞扇或彩绸,翩翩起舞,以扭为主,兼做一些别的舞步,基本上是手腕活,脚步轻,腰身软,头顶平,武场一溜风,文场袅婷婷,手帕舞扇上下翻转,宛如彩蝶飞舞。
  黑老婆的动作,随心所欲,丰富多彩。可归纳为三十六路,七十二变,花里加花,套里出套,三步大,二步小,三快两慢。三十六路是孙悟空大闹天宮,孙猴塑像,孙猴坐大顶,孙猴施礼;燕儿掠水,燕儿别翅;凤凰穿牡丹,凤凰单展翅;蝴蝶捜山,鹞子翻身,双飞雁,鲤鱼跳龙门;关公骑马,前踮步,后踮步,八满步;穆桂英百步穿杨,右转,左转,青衣步;刘媒婆单操,坐凳,拨愣鼓,耍花枪,跑八字;武大郎显魂,旋风脚;瘸拐李、翻筋斗,双抖膀,插花盖顶。再花里加花延为七十二变。上述的舞姿动作必须在打击乐和管弦乐的伴奏下做出的,方显风采。
  莱西秧歌,以跑路子(队形图案)为主。主要的路子有双龙揽柱,龙摆尾,别剪子股,蛇蛻皮,四门斗,三鱼爭头等十几种。跑几个路子停下来全场角色齐唱一阵子,再跑几个路子,再唱一阵子,如《十二月》、《跑福山》……这些仅有唱词没有剧情。《十二月》唱词是:王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 二月里来,龙抬头……。这种形式称为跑秧歌。另一种称为唱秧歌,剧情大多反映民间小事,内容贴近生活,教育人们扬善弃恶,称“劝人方”。流行较广的主要剧目有《跑四川》、《儿女哭坟》、《张郎休妻》、《光根哭妻》等。这种形式的秧歌,以演戏为主,跑场为辅,跑一场,唱一阵,舞舞唱唱,喜逗有趣,引人入胜,这种形式解放后广为流行。
  莱西秧歌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由“乐大夫”带领秧歌队到商人或有钱的富户或办喜事的人家跑几个路子,然后由“乐大夫”顺口编一段吉利、祝福的话,唱出来。唱词要“乐大夫”随机应变地即编即唱,这种形式称“拜场”。被拜的人赏给秧歌认一些钱、物,作为还礼。
  莱西秧歌队的组织形式有三种:一是子弟班;二是掰伙班(掰伙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子联合办的);三是江湖班(是由“领庄”招募各地的秧歌好手,即表演技艺高的,组织排练,走村进城演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秧歌,都是冬季农闲时进行排练,农历正月演岀。前两种偏重于自娱性活动,素有“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之说;后一种纯属以挣钱为主的江湖艺人,因此,艺术性较高。秧歌队除在本县演出外,还经常到邻县演出。有些秧歌队方圆百里闻名。
  茉西农村的习俗是,新春伊始,每天做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兴旺象征日。按民国版《莱阳县志•礼俗》载:“'人日’。新年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九日为果,十日为菜,十一日为庄稼会。亦有谓,三日猫,四日鼠,五日猪,六日羊者……”。这个期间演出的秧歌不仅限于自娱,还有“祭五谷、兆丰年”之意。“正月十五闹元霄”、“二十五日满囤姑姑过生日、”和“二月初二撒灰囤”之日,都有秧歌耍场。
  海阳大秧歌和胶州大秧歌,在胶东各有特色。莱西县地处海阳、胶州之间,秧歌的形式、舞姿、唱腔、音乐、行当、角色等都不同于这两个县市的秧歌。
  莱西大秧歌是“跑路子”与演唱交替进行,舞一阵,唱一阵,舞舞唱唱,穿插进行。在舞蹈上可总结为“乐大夫打伞在前为领路,小生在尾飘衣袖,嫚的舞步似流水,老婆双双乱打逗”。它的主要特点是诙谐幽默,细腻紧
  凑。丑婆动作的三十六路,七十二种变化,是莱西大秧歌独有的特点,她的动作随心所欲,情绪性很强,所有的动作必须在情绪高涨时才能作出来,有时有腾空驾云落人间之势,有时似花小姐扭扭捏捏出门庭之态,有讨自我陶醉,有时与观众交流,有时与同舞者相互逗趣,有时出几个怪样子引观众发笑。她动作的特点是滑稽而又风趣。
  (三)
  莱西大秧歌伴奏的乐器分为两类。一是打击乐器,有大锣、鼓、钗、钹和手锣。它的曲牌有“农家乐”(俗称秧歌皮)、“急急风”和“煞头”等;一种是管弦乐器,有喷呐、笛子、笙、板胡、二胡等。它的曲牌有"句句双”、“老十番”、“大赞”、“小开门”、“大开江”、“劳子调”和“福山调”等。
  莱西秧歌行腔时,没有乐器伴奏,一律清唱。男的唱腔苍劲有力,女的唱腔缠绵柔情,老婆稳健、丑婆刁滑、小生儒雅、老头深沉。不论哪个角色的唱腔后边都要加个“喂…” 唱词口语化,通俗易懂。
  莱西大秧歌,经过了历史的考验,莱西人民继承发展了它,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同类艺术的长处,在不改变自己风格特点的前提下,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它愈来愈受到莱西广大人民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支开在莱西大地上的奇花异葩,将永远放射出它的异彩。乐大夫
  丑婆
  大嫚
  老婆
  老头
  小生

知识出处

莱西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莱西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莱西县文史资料》第四辑为莱西文史资料,分为莱西方志略述、基督教史略、大秧歌概述、民间艺术史料、人物传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姜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于世香
相关人物
莱西市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胶州市
相关地名
乐大夫
相关专题
老婆
相关专题
丑婆
相关专题
大嫚
相关专题
小生
相关专题
老头
相关专题
秧歌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