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观与刘海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584
颗粒名称: 望城观与刘海蟾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12
页码: 18-28
摘要: 望城观与刘海蟾,本不同名目,理应分别行文,只因篇幅的关系,也因二者之间总还有些联系,姑且放在此处一并论列。其次,望城观与刘海蟾虽均实物实人,然事逾千年,留传下来的文字记载极少,且充满抵悟,而民间传说则更纷纭莫辨,以至本来面目已鲜为人知。笔者曾以现存两碑文为圭臬,参校其它古籍及民间传闻,略事考稽,这里付梓的仅为其结论部分。实际上几为两碑文的注解。其中或多乖谬,还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关键词: 古建筑 古城

内容

望城观与刘海蟾,本不同名目,理应分别行文,只因篇幅的关系,也因二者之间总还有些联系,姑且放在此处一并论列。其次,望城观与刘海蟾虽均实物实人,然事逾千年,留传下来的文字记载极少,且充满抵悟,而民间传说则更纷纭莫辨,以至本来面目已鲜为人知。笔者曾以现存两碑文为圭臬,参校其它古籍及民间传闻,略事考稽,这里付梓的仅为其结论部分。实际上几为两碑文的注解。其中或多乖谬,还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望城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堂西侧,有一座戏台子样的古建筑遗址,其上芳草没膝,佳木成荫;草木丛中,有三块石碑:一刻《重修碑记》,另外两块重文,为《海蟾公入道歌》,其中一为原刻,一为仿刻。
  《重修碑记》碑立于一七三O年(清雍正八年),记载重修望城观事。碑座今已不存,碑身断为四段,全长二百一十三厘米,宽八十厘米,厚十三厘米,字方四厘米。因风雨剥蚀,断裂破损,部分碑文或模糊,或残缺。兹据可识者抄录如下(标点为引者所加,缺字处参照旁行,以“口”填充):
  重修碑记
  昌阳西南,相距六十里,有观曰“望城”,海内名地。嵯峨峙其东,姑、尤环于西者,其□□;元朝重修,海蟾公□□之所也。戏蟾③之井犹在,入道之歌尚存,上下满丈许。□□□远,山林之隔,村庄之蔽,若遇夭清日白之际,登其顶眺而望之,莱邑之城如在目□,□□望城之名所山来也。其间,有□殿一座,内塑三清④,□有海赡小像。观其庙大□□□□□蟾其象全无,偌靡之气,但□□塌,多年道众旋来而旋去,门窗不闭,风土无阻,□□□□□非有无宝之仙景乎?,=然生之兮,久败则成。今幸有主持道人镇阳珄同会首,广募赀□,于康熙六十年起而重修,□至雍正八年大殿告成,□□重修,但千万年后之好善乐施者过而见之,鼓舞而观□□,便有□□ 地,岂非要举! □是为记。
  雍正八年庚戌三月既望⑤后学弟子□学生李枢谨撰。
  按:其下尚有许多小字,方二厘米左右,模糊不清,不可复识。
  《海蟾公入道歌》碑早残。碑文实际竖排七行,每行下失二字。“文革”中此碑再遭厄运,被砸成二块,若干文字破坏。现存总长一百六十七厘米,宽九十厘米,厚二十二厘米,字方八厘米,尚属完整的字共四十四个,残缺不全的十七个。补齐的碑文是:
  海蟾公入道歌长春子书
  余缘太岁生燕地,忆昔三光分秀气⑥。丱角园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科甲第⑦。纡朱怀紫金章贵,各各绮=轻挂体。如今位极掌丝纶,忽忆从前春一寐⑧。昨宵家宴至三更。儿女夫人共侍婢;被余佯醉拨杯盘,击碎珊瑚真玉器。儿女嫌,夫人恶,忘了从前衣饮乐。来朝朝退怒犹存⑨,些儿小过无推托。因此事,方顿悟,前有轮回谁救渡⑩。退官纳印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
  望城观历史悠久,但最早建于何时说法不一。《重修碑记》说“元朝重修”,无疑说是在元代之前就已存在了。
  元代是道教的兴旺时期。大概在这前后,望城观也是很兴盛的,连被成吉思汗尊为“国师”的长春子邱处机也在这里修行过。其规模,至少有大殿一座,内塑三淸仙境,有海蟾供像;想香火也自不弱。这之后,整个明代到清初三百多年间的详细情形不得而知,大概是逐渐没落了。及至清康熙末年重修。经过历时八、九年的修缮,面貌“重新”,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一件大事,所以立碑以志,到一九四七年望城观还依然存在。据一些老年人回忆,观中常驻道士数人,一应塑像俱全;大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琉璃盖顶,前檐由高大的石柱支撑,仍不失金碧辉煌;殿前偏西南三十米处有一口土井(即“戏蟾之井”)。在那种战乱不己的兵荒年月,望城观尚能烟火不断,也算很不容易了。一九四七年秋季,“还乡团”还乡时,曾将在附近抓到的革命干部、群众拉到大殿严刑折磨,后又全部活埋于那口土井内。不久二次解放,人们愤人及物,一怒之下将道观拆掉了,观中人、物随之散失。从此,这所存世千年以上的道教名场成了一堆废墟。
  刘海蟾何许人也?除入道歌之外,《中国人名大辞典•刘海蟾》条的记载是:“刘海蟾,后梁陕西人,名哲,字元英,号海蟾子,事燕王刘守光为相。喜黄老之学。一日,有道人自称真阳子来谒,假事设譬,海蟾大悟,遁迹终南山下。丹成,化鹤飞去,道家南宗奉以为祖。”
  入道歌是一篇自叙,粗略地勾勒出了海蟾入道前的生平轮廓。他出生在"燕地”一一具体那里说法不一,但都不出古幽燕的范围。海蟾从小聪颖过人,还在天真烂漫的十六岁时就科场扬名,荣华富贵随之加身。其后官运亨通,直到位极人臣“掌丝纶”的宰相。接着就出家当了道士。
  海蟾为什么要入道呢?他自己说是家宴纠纷,但很不足信,况且所谓家宴纠纷又是故意导演的呢(“被余佯醉拨杯盘,击碎珊瑚真玉器”)?要明了这个问题,有必要先看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另外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异常混乱时期。自唐末农民战争以后,藩镇割据发展到全国,所谓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实际上就是五个藩镇,刘守光的“大燕国”就是后梁的“国中国”节度使刘仁恭的儿子,逐,后趁其父兄失势, 立,囚禁其父刘仁恭,刘守光本是后梁幽州因私通其父爱妾而被驱自谓得天之助,将兵自杀了其兄刘守文,于公元九一一年自立为“大燕皇帝”,改年号"应天”。刘守光是个平庸之辈,有勇无谍,却极残忍,曾大造铁笼、铁刷,凡人有过错,就置于铁笼之中,周围生火烧烤;或者以铁刷涮剔人的皮肤至死。将士多不堪其荼毒,纷纷逃走,而刘守光的“大燕皇帝”前后也只做了三年,就国破人亡了,全家被杀,海蟾入道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刘守光这样的人做宰相。大概他自已也并不感到有甚荣耀。正在这时,有道人自称真阳子的前来拜见他,对他晓以大义,说明刘守光僭伪称帝、穷凶极恶、难以久长,劝海蟾急思退路,悬崖勒马。海蟾因而大悟,认清了如履薄冰的危势,遂下入道避难的决心。为了掩人耳目,有意导演了一场家庭闹剧。
  海蟾入道后,先在就近的终南山修行。不久刘守光兵败国亡,他的一班文武臣僚也大遭其殃。海蟾此刻虽已出家修道,但仍不能摆脱干系,不得己而远走东方,到了望城观隐居起来,直到以后死在这里。
  四
  海蟾在望城观修行的传说很多,其戏蟾一事还被形诸戏剧《刘海戏金蟾》、《刘海遇仙》等搬上了舞台。然而遗憾得很,事到如今可信赖的资料却儿乎一点没有,我们所知道的只剩下了他死后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望城观内为海蟾造像。海蟾入道之前即喜黄老之学,大概在道学方面已有些造诣,入道后钻研道学更成了他精神上的寄托,成就更大;加之他的富于传奇色彩的特殊身世,遂成为道家南宗的一派宗师。在他死后,望城观的后人,或许就是他的同门后人,把他奉若 “神灵”,为“祖师爷”塑像,长期供奉。从另一方面说,尚非一派祖师,也难以享受立像供奉之殊荣。直到近代,西部和南方还不断有道人前来望城观朝拜。
  第二件事是长春子邱处机手书了«海蟾公入道歌》,邱处机系栖霞人,为道家全真教鼻祖王哲的弟子,自己又手创“龙门派”。他早年曾在胶东地区各处活动,《莱阳县志》说入道歌“当为长春观中修道时书”。想是他见了海蟾的入道歌,感念其一代宗师,故而予以书写,并勒之于石。这二人的名气都相当大,因此现存的《海蟾公入道歌》碑无论从史料价值,还是从艺术价值说,都是难得的珍品。
  〔注释〕:
  ① 嵯峨:山名,在今莱阳县境内。
  ②戏蟾之井:传说海蟾在望城观修行时,傍晚闲游至一井旁,见井底有一金蟾,颇通灵性,与海蟾时常逗玩,后海蟾为其引诱,下井捞取,未再上来。说是升仙了,实即淹死于此井。
  ③ 三清:道家的所消玉清、上淸、太清三境,称为三清,都是仙人住的地方。
  ④ 既望:农历指某月的十六日。
  ⑤太岁:木星的别称,古代用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纪年,十二年是一周。又,太岁为传说中的神名,在地上的住所与天上的岁星(木星)的运转对应移动。燕地: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封召公=于燕,建都蓟。后代以燕地为河北省的代称。此处系泛指,范围可能还要大些。
  三光:指日、月、星。
  ⑥ 丱角:古时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
  ⑦ 丝纶:青丝绶,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丝带、此处的掌丝纶,比如统辖众官。
  ⑧ 朝朝:前者读zhao,指早晨,后者读chao指朝廷。
  ⑨轮回:佛教名词。原意是流转。佛教沿用婆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挥,认为众生各依所作善恶业因,一直在所谓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相续,升沉不定,有如车轮的旋传不停,故称轮回,也叫六道轮回。道教是个大杂烩,其中掺杂了较多的佛教成份,轮回说似为一例。海蟾入道歌碑拓片

知识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第二辑

《莱西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主要为莱西县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名人传记等史料,有文章《邹卢故城与长广故城简介》、《话说桃花乡》、《龙女祠忆旧》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柳香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海蟾
相关人物
刘仁恭
相关人物
刘守光
相关人物
刘守文
相关人物
邱处机
相关人物
王哲
相关人物
河北省
相关地名
《重修碑记》碑
相关作品
海蟾公入道歌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