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568
颗粒名称: 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
分类号: K878.8
页数: 16
页码: 19-34
摘要: 岱墅西汉墓,位于我县小沽河东岸院里乡岱墅村东,群众习称“点将台”的高地上,后面依山,前面傍河。这座墓的发现,是1978年岱墅村的群众整地时,在深约30厘米的熟土层下,发现长方形土坑,内填夯实了的黑黄土。村党支部把这情况立即向县有关部门作了报告,经上级批准后,派人进行清理,历时两个月,共清理了古墓两座。(编为Ml、M2)。 两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距现地表深七米,口底大致相同,墓向95度,南北并列。Ml在北,M2在南,相距1.5米。两墓的墓坑四壁挖凿整齐、规矩。在坑的东北角都凿有两行脚窝。
关键词: 莱西县 岱墅西汉墓

内容

岱墅西汉墓,位于我县小沽河东岸院里乡岱墅村东,群众习称“点将台”的高地上,后面依山,前面傍河。
  这座墓的发现,是1978年岱墅村的群众整地时,在深约30厘米的熟土层下,发现长方形土坑,内填夯实了的黑黄土。村党支部把这情况立即向县有关部门作了报告,经上级批准后,派人进行清理,历时两个月,共清理了古墓两座。(编为M1、M2)。
  两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距现地表深七米,口底大致相同,墓向95度,南北并列。M1在北,M2在南,相距1.5米。两墓的墓坑四壁挖凿整齐、规矩。在坑的东北角都凿有两行脚窝。椁室内均积水40〜80厘米,原来随葬器物的陈设位置已不清楚。
  一、葬具葬式
  葬具全为松柏木构造。M1一椁重棺。椁外四周用灰色砖垒砌。砖外填塞50厘米木炭灰。椁盖上填土夯实。椁室内有木板隔成主室、边箱、脚箱三个部分。主室在南,内置棺木。边箱在北,放置铜、漆器。脚箱在西,放置陶器。外棺系用楸木做成,外髹(xiu髹音休。用漆漆东西)棕色漆,内髹朱漆,棺盖外绘朱红云气纹。棺盖与棺身子母口扣合。棺外用八道双股麻绳梱缚。内棺外髹褐色漆。内髹朱漆,素面。棺盖与棺身无榫,接合处外贴麻织物施漆加固。出土时盖板下塌,内、外棺被挤碎。死者骨架形迹可辨,为仰身直肢。发髻保存尚好。插一支角制发笄。从保存下来的头发看,死者系中年妇女。M2墓坑东西长5.7米,南北宽4.3米。为一椁重棺。椁室四壁各用木板五块垒成,板的两端都凿有子母口卯榫衔接,接合十分严密。椁底板横竖铺两层,上层横铺十四块木板,下层竖铺十块木板。再下横置垫木两根,周围填塞木炭。椁顶板两层,用长3.6〜3.8米的园木,对开平面朝下横铺,接合严密。下层用长2.8,宽0.2〜0.4,厚0.2米的木板十六块横铺,两头底部凿5厘米浅槽与椁壁衔接。
  椁内偏西处,有一横隔板,将椁室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部为脚箱,放置木偶、木俑、六博盘、瑟等随葬品。在东部中间隔两块木板,分别隔成主室和南北两侧边箱。主室放置棺木。南侧边箱主要放置铜鼎、铜釜、六博具等随葬品。北侧边箱主要放置陶壶、漆柙等随葬物。
  盖板两层,上层由六块木板接缝横铺。下层由四块厚5厘米的木板,拼合成长2.7米整板。两层盖板均搭在椁室两侧板壁上。
  棺系用柏木做成。外棺,棺盖与棺身用子母口承合,上下合对后,用漆嵌缝,封闭极为严密。棺板厚均为10厘米。外髹棕色漆,并有彩绘,内髹朱漆。棺盖上面似铺编织物一幅。外棺两端用双股麻绳捆缚,各缠绳十圈。在棺盖两侧各用木楔两根,将绳楔紧,平放在厚10厘米的木板上。
  内棺用十六块厚5厘米的整板接缝卯榫而成,内髹朱漆,外髹棕色漆,盖上用朱红色涂云气纹。清理时内外棺壁靠得较紧,两层棺盖之间留有3厘米的空隙。
  棺底竖铺三块厚10厘米的垫木。
  棺内尸骨朽腐,但形迹可见,仰身直肢。从残存的牙齿观察,齿冠磨损不重,死亡者可能是中年男性。
  二、随葬器物两墓共出土随葬器物二百八十三件,分别放置在棺室、边箱和脚箱内。其中漆器约占二分之一。器型种类之广,为数之繁,在我省这一时期出土的墓葬中还是第一次。这些出土漆器,造型奇特,图案优美,色泽鲜艳,髹漆和镶嵌技术,尤为精湛。如一件仿玳瑁盒,木胎,内髹红漆,甲部满饰黑、红、黄三色花纹,腹下两侧绘四足,头和上颌及背部作为上盖,下颌连在腹部作为盒身。在上下颌中凿长4,宽2厘米浅槽,当中嵌有长3.5、宽2、厚0.6厘米的小木栓,下端固定在下颌上,上端钻一个0.5厘米的小孔,上颌内横一小园柱,插入小孔。使用时合上上下颌、盖便张开,底、盖以子母口扣合。器形新颖,彩绘精工,为这批漆器之冠。
  又如六博具,博具盒正方形长4,宽为2.5,高9厘米。盒底四角有平足。盖素面,盒口沿外四周和平足嵌常形角质图案。棋盘用五块木板拼合成39厘米的正方形。面上刻宽0.5、深0.2厘米的“□”、“丁”、“「”三种规矩形纹槽,再把角质条嵌入槽内,制成局盘。在盒内一边,居中有直径1厘米穿孔一个,孔上嵌角质兽形纹饰,孔内装一园木柱,用于启开盒盖。盒内用三块长木条隔成四个长方格。中心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凹园窝。清理时边箱内积水,博具盒漂散,盛物不详。通体髹黑漆,四周边框用红、白、黄三色绘云气纹、几何纹等。颜色和谐,线条细腻园润,堪称一件珍品。
  六博子八枚。长方形,用乌木制成。正面有浅槽,似曾嵌过东西,背为素面。两枚大的长3.2、宽1.4、厚0.6厘米。六枚小的长2.5,宽0.7,厚0.3厘米。算筹三十枚,银质。长22、宽0.5、厚0.2厘米。有的外部残留一层棕色漆皮,并绘有重环纹,可能是六博筹码。
  再如一件奁盒,为夹紵胎,保存完好。园形,底、盖上下套合而成,通高12、直径17厘米。盖顶嵌银质花瓣,盖与奁身的腹部各嵌银质虎狼各三只,状作瞪目嗥啸,争食格斗,形象生动。内髹朱漆,外髹棕色漆。外壁满绘云气纹、草叶、卷涡等纹饰。色彩艳丽,线条流畅。
  出土的二十一件铜器,多为鎏金,制工精细,器形别致,环剪和镊子的刃部还很锋利.其中一件鎏金“昭明镜”,圆纽,连珠纹座,外凸起一周连弧纹,平沿,外有一周凸带纹。直径10.5、边沿厚0.4厘米,内有铭文:“内清以昭明光天象辉天日月心忽天忠然壅塞泄”二十个字。这面铜镜的铭文,文词不能通读,分析可能在铸造时,因周径很小,容字不多,经工匠随意删改所致。现参考其它材料比较,它所仿效的原文应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
  再如一件鎏金提梁卣。直筒形,子母口盖,盖中心有一小纽套环,腹下近底部有一周凸出的宽条带纹,下有三乳形足。提梁的两端各有一兽头,口衔一串铜环,并固定在盒身两侧纽座上,构成提梁,是一件实用价置完美的器物。
  出土的七件铁器中,一把钢剑,两把铁削全系烤蓝处理,锈迹很少,锋刃犀利,淬火度较强。
  出土木俑十三件,均出自M2脚箱。其中男十一件,女二件。高46〜48厘米,多作立状,双手下垂或拱手作揖,或举手托物,全以整段园木雕刻而成,刀法古朴,体态生动。口涂朱红,头发、眼、眉以黑彩描绘,有的面部和身上残留红、黑色彩。从这些木俑的姿态和衣冠妆束看,可能是侍从俑。另有一具木偶人,出土的木制骨架已散乱,经拼合,除腹部一些细小木骨架腐朽成泥,无法拼合外,余皆复原。全身机动灵活,可坐、可立、可跪。身高193厘米,头颅用整段木块雕成,面部以明快的刀法,雕出耳、目、口、鼻。沿发际处凿以深2厘米、宽0.5厘米的浅槽,槽内嵌木条,当时可能嵌着头发。躯干、四肢,根据骨骼长短、粗细、关节式样,分别雕制。整体用十三块木条组成,在每个部位的卯榫衔接处,并记有“±、=”等红色拼合符号。这说明在制做时,是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的。从木工工艺角度来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两座墓葬出土物还有玉璧、水晶石环、玛瑙串珠,角制发笄,木制梳、篦和陶器等。一墓还出土了“遂彪之印”封泥。
  三、结语
  1、墓葬年代与死者身份问题
  这两座墓葬的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无墓道,它与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相似(1)。墓内填土,夯层厚度,棺椁结构等,有很多相同之处。漆卮、漆盂图案也是大同小异,因之其年代亦应相近,凤凰山八号墓的年代,断定在汉文帝到景帝时期。
  从随葬器物看,这两座墓与山东临沂银雀山一、二号墓也有很多近似之处(2)。如陶器中的罐,漆器中小漆盘,铜器中的釜,木器中的木柄等,造型、纹饰、规格,基本相同,这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年代也应大体相近。临沂银雀山一、二号墓,其年代上限定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这两座墓还可与江苏海州霍贺墓相比较(3),如一件大园漆妆奁盒,内装的长、方、园、椭园、马蹄形等盒和梳篦等物,造型、纹饰、髹漆色泽,镶嵌银饰等极为相似。一件“百乳镜”几乎是出于一范。因之,两者在年代上也应该相近。海州霍贺墓年代断定为西汉晚期。
  从与上面的墓葬比较看,岱墅这两座墓葬的形制和出土遗物与江陵凤凰山八号墓,临沂银雀山一、二号墓,江苏海州霍贺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分析岱墅这两座墓的年代,可能在西汉中晚期。
  关于这两座墓内死者的关系,现从墓葬形制,葬具结构,坑位距离,器物组合,花纹图案等方面观察,都是同一时期风格,分析两者可能是异穴同葬的夫妻。是否男女同时一起造墓入葬,因地面封土被削掉,已无法核实。至于墓内男尸的身份,从厚葬的程度看,再与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出土的大型墓葬对比,分析死者当为地方封建统治官吏。汉初孝文十六年立胶东国,封雄渠为百世候。孝景三年因雄渠发兵应吴、楚反而被诛,国除(4)。景帝中元二年,复立胶东国封其子刘寄为胶东国康王(5),直至西汉灭亡。今岱墅地方,南距诸候王刘寄封地(康王故城),只有二十五公里,分析墓主人还可能是胶东国统治者的亲属或近臣。
  2、从出土遗物中看这两座墓的一些特点这两座汉墓的出土器物中,以漆器最多,在我省是少见的。二百八十三件遗物,漆器即有一百五十八件,占出土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这些漆器,造型大方美观,髹漆色泽鲜趟。尤其是仿玳瑁盒和六博具,工艺精致,十分珍贵。《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山西饶材、竹、谷、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6);又《汉书•地理志》记载:“厥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厥贡漆丝,厥棐织文。浮于泲漯,通于河"(7)。这段颜师古注:“贡,献也。地宜漆林,又善蚕丝,故以献也”。今据文献记载,我省鲁西南地区,在西汉时,漆是向皇帝进贡的重要物资之一。由此推测。当时兖州一带,漆器生产技艺,已有较高的水平。这两座汉墓所出土的漆器,是否产于此地,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这批出土的漆器特点,盘、耳杯,即占漆器总数的百分之七十还多,未见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8)出土的壶、鼎、盒等大件器物,这是明显的不同点。
  其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墓内出土的钢剑、铁削等兵器,全系烤蓝处理。锈迹很少,淬火度很强,锋刃犀利。证明当时在胶东地区铁器业的冶炼、锻打、淬火等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毫无疑问,这是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铁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再次M1脚箱内出土十三件木俑,有坐、立、跪等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具木偶人,身高193厘米,与真人等高。这具木偶人整体用十三段木条(细部已腐烂没有计算),雕凿出关节,构成一具木制骨架。全身机动灵活,可坐、可立、可跪。在腹部腿部,还钻有多只小孔。与偶人一起出土的,还有四只铁铸虎形镇和一段长115厘米,直径0.7厘米的银条。四只虎形铁镇,当系搁置木偶于席上时,用以压席的。银条可能为调度偶人手脚之用。这具偶人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发掘中所仅见的。按《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9)。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又孔疏引皇氏云:“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据这段记载,分析这具木偶人,可能是为死者之侍卫,亦即古之傀儡。这次发现的木偶,当即后世的提线傀儡,可为傀儡戏起源添一佐证。
  总之,这两座墓葬的清理,为我们研究胶东地区,在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注:
  (1)《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1974年第六期)《文物》
  (2)《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简报》(1974年第二期)《文物》
  (3)《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1974年第三期)《考古》
  (4)《汉书•地理志》(三十八卷)《高五王传》
  (5)《汉书卷五》《景帝记》
  (6)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
  (7)《汉书•地理志》(第八上)
  (8)《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1974年7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
  (9)《礼记•檀弓下》

知识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莱西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烟青、青黄、潍石、小掖等公路干线交织成网,兰烟铁路斜贯全境。处战略要冲,系交通枢纽,历为兵家所争。南部百里碟型大洼,北端芝山、周家大山巍巍矗立,产芝水库伏卧中间,大、小沽河南北如带。早在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前期这里就有人类聚居。汉、北魏、隋三代分别置邹卢、长广、卢乡县。清末,曲士文由此举义抗捐。1927年冬,在前保驾山诞生胶东第一个共产党支部。1938年春,渭田、花园头打响半岛西部抗日第一枪。今天,六十七万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为振兴经济谱写新的篇章。 莱西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文史资料极为丰富。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明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院里乡
相关地名
岱墅村
相关地名
莱西县
相关地名
岱墅西汉墓
相关作品
仿玳瑁盒
相关作品
六博具
相关作品
六博子
相关作品
奁盒
相关作品
昭明镜
相关作品
鎏金提梁卣
相关作品
木俑
相关作品
木偶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