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金口天后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532
颗粒名称: 漫话金口天后宫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1
页码: 203-213
摘要: 金口天后宫位干即墨县东北端黄海丁字湾畔的南阡乡金口村,迄今已有二百二十年的历史。它的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庙产之雄尊,历史之悠久,在全国沿海地区的诸天后宫中应属上乘,闻名遐迩。
关键词: 金口天后宫 发展概况 即墨县

内容

金口天后宫位干即墨县东北端黄海丁字湾畔的南阡乡金口村,迄今已有二百二十年的历史。它的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庙产之雄尊,历史之悠久,在全国沿海地区的诸天后宫中应属上乘,闻名遐迩。
  港口鼎盛南北商旅捐资建宫
  金口天后宫有过美好的过去,无不与当年繁华鼎盛的丁字港有关,可以说金口天后宫是当年金口丁字港商业发达的产物,也是金口丁字港经济繁荣的象征。何以见得?有考为证:据现存的清嘉庆元年(1796年)所立的金口天后宫《庙田碑记》载:“即邑金家口商船停泊之区,于乾隆三十三年南北客商捐资建造天后圣母行宫,乃募我师广聚主持庙事。复念养赡无资,又买地六十二亩有零,分列四乡……”寥寥数语將金口天后宫建造年代、资金来源及庙田数目说得一清二楚。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金口地处丁字湾内,两岸山岭相夹,海口处水深风平,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而且这里物产极为丰富,水路交通四通八达,是一个理想的通商港口。据传,金口开埠始于明末天启年间,由于当时人们对航海业及天气的预测缺乏科学知识,因而对航海的安全及生财之道只能求助神灵保佑,于是在开埠后的清顺治三年(1646年)便干金口港海岸建造了一座佛爷殿,来保佑来往船商的航海安全和生意兴隆。从现在的佛爷殿来看,只不过是三间比较简陋的瓦房而已,可见当时金口港的商业还仅是一个开端,并没有达到鼎盛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金口港已臻初盛,并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华景象。此时的金口港今非昔比,已由一个普通的渔村变成为一个商旅云集、市街宽敞、店肆栉比、生意兴隆的沿海贸易重镇、交通枢纽。同时,随着经济领域的开放,南北方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南北巨商大贾和各地的善男信女们便再一次想到了建庙设寺,立一个更有“权威”的“神”来管辖大海保佑发财。
  相传,宋代福建蒲田有一林氏女,生前曾梦中下海救父兄,死后曾多次显应于海上。元代至元年间被追封为天妃神号,清代康熙时又加封为天后,掌管大海,普救众生,以后在沿海一带多立庙祷祀之。于是,在金口港做生意的南商北旅议定,各捐巨资在此地建造天后圣母行宫,并广招各地能工巧匠于乾隆二十九年破土动工,共用了五年时间,于乾隆三十三年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宫殿。
  规模宏大殿堂楼阁鳞次栉比
  金口天后宫在布局上分为“行宫”和“寝官”两大主体建筑。行宫在前,寝宫在后,其间配以诸多附属建筑,将两座高大的宫殿融为一体,两宫的模式一样,都是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四角飞檐,前后出厦。宫内宽约12米,长约30米,高约10米。两宫加上后面的“议事厅”,共占地8老亩(合18.4市亩)。
  行宫,是天后娘娘升殿理事的地方。共五间,以红漆园柱撑梁,显得高大宽敞。正间北面塑有天后娘娘坐像,象前设有香案。宫门上方悬有“沧海慈云”的巨幅匾额,宫脊上用小瓦构成莲花图案,两边构成“风调雨顺”四个大字,行宫门前建有三米宽的三级阅台,台边围红漆栏杆,据说是专供天后娘娘在此检阅之用,行宫檐前西端挂着一口大铜钟,重180斤。
  行宫左侧是“火神阁”,阁内塑有回禄像,阁的前后上方各有匾额,前面是“朝宗利赖”,后面为“化成天下”。行宫右侧是“财神阁”。阁内塑有赵公明、陈九官、姚少司、曹宝四像。阁前的匾额是“厚德配天”,阁后的匾额为“介尔景福”。二阁相衬,格外壮观。
  行宫前院长约50米,宽约30米,院墙正中建有高大山门,门外有影壁,院墙两边各有一便门。山门两边立有一对石狮,高约2.5米,、昂首怒视,十分威风。据说,这对石狮当年是从南方用专船所运。石狮前面竖有两支高约15米的大旗杆,遥遥可观,犹如设在港口的一对导航航标。
  大院偏南正中建有木制戏楼,座南向北,高约十米,分前台后台。前台上方的匾额是“钧天雅奏”舞台出入门分别为“登风”、“遏云”。台下建有戏班寝室,可容七十余人。盛时,庙中几乎天天唱戏。
  戏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两楼均高约7米。捻军入即时,鼓楼曾被烧毁,后由千家屯村于永显重修。东侧钟楼的匾额是“恩荣离位”,西侧鼓楼的匾额为“福庇海邦”。一天到晚,晨钟暮鼓声韵悠扬,恰似把人们带进了梦幻的意境。
  寝宫,顾名思义,即天后娘娘睡眠的地方。宫中分寝室、梳妆室,东西两间称“东海”、“西海”。寝室内塑有天后娘娘卧像,四周用红漆木板护围,前门用玻璃镶成。梳妆室里有两面大铜镜,高约两米以上。据说当年日寇入侵时,妄图将铜镜装船掠走,幸遇风浪未能得逞,即复还于官。寝宫门前的匾额是“东海如来”。官脊中央镌有莲花图案,两边有“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宫门前亦有三级阅台,跟行宫阅台装修相同。院内植有两株古柏,粗有合抱,高达数丈,杈桠错综,枝叶繁茂,将宫院装点得格外幽雅。
  金口天后宫自建成后的二百余年中,前后共重修过五次,从尚存的宫内残碑中还能看出乾隆五十年(178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次重修的记载。该宫自开山至“文革”前共有25代僧人主持庙事。第25代主持僧人何延清,建国后曾历任县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常委,于1982年去世,享年89岁。
  香火缭绕善男信女门庭若市
  人们对于“天后娘娘”的尊崇,无疑是出于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心理。再加上多年来,那些虔诚的信徒们在本来就是神话的基础上,又制造和增添了不少神话传说,如天后娘娘受封下界后,特为选择在金口这片海域上掌管大海,普救众生;丁字湾每遇雾海,天后娘娘就在旗杆顶上挂一盏红灯为船只导航;山门前的石狮自南方船运途中遇风不沉,化险为夷;日本人从宫中盗铜镜欲运回国,突然起风相阻,迫使将镜复还于宫等等,将天后娘娘的神灵说得活龙活现,维妙维肖。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虽系无稽之谈,但它无形中更加增强了人们对天后娘娘的尊崇和信仰。因此,金口天后宫的建立,不仅给当年的金口港增添了一大景观,同时,它也自然地形成为当地人们的精神支柱。于是,众香客络绎不绝,天后宫门庭若市。
  金口天后官的香火最鼎盛时刻,莫过于每年在这里所举行的几次庙会:
  正月十六日庙会。这次庙会旨在给天后娘娘“拜年”,亦叫“唱灯节”。此日天后宫庙门大开,戏楼开锣唱戏,和尚登坛念经。沉浸在新春佳节欢乐之中的四方百姓,各路香客,身穿节日盛装,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进香的、听戏的、摆摊的、卖艺的,天后宫的里里外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大都要进宫焚香烧纸,祈告一年平安,这天,整个天后宫香烟缭绕,终日不散。
  三月二十三日庙会。据传,这天是天后娘娘生日,因此该庙会无疑是旨在为天后娘娘“庆寿”。阳春三月,春潮正时,各种鱼虾海鲜正值上市,金口街上锣鼓响、鞭炮鸣;天后官前车似龙,人如潮,特别是那些渔、商船主们更是争先恐后,纷至沓来,进宫许愿、还愿。这里“还愿”有个规矩:如果谁的船只在海上遇难而被天后娘娘“搭救”过,还愿时除进纸和请戏班唱戏外,还必须照自己的船样做一只微型的,并刻上其船号,挂在宫殿两侧,来表现天后娘娘的“功德”和“神灵”,表示自己的虔诚及谢意。于是,整个大殿“千帆”竞秀,恰似一个船只“展销会”。此日因南商北旅差不多都要来赶此会,所以庙会数日不散。
  九月九日庙会。据说这天是纪念天后娘娘的“升天成神”日,此日又是重阳节,秋高气爽,百谷进仓,赶会的人们自然很多。天后宫庙会还有一个规矩:据说天后娘娘是位处女。所以逢会时不准唱“粉戏”;不准男女成对在一起看戏;不准“邪耍”入会;不准在会场设赌局,以避免对天后娘娘的“亵渎”。除以上三次庙会外,还有四月八日的“火神会”、七月二十二日的“财神会”;六月十三日的“龙王庙会”、六月二十三日的“马神庙会”,这些庙会都给天后宫增加了不少色彩,同时也给金口港的商业和航海业带来了生机。
  金口天后宫随着金口港的兴盛而兴盛,也随着金口港的衰败而衰败。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金口天后宫现仅存行宫及火神阁、财神阁,其余建筑物均在“文革”时期被拆除。剩下的这几处建筑物,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即墨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据以确认远在4000年前,人们就在这一地区过着原始的社会生活。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1938年1月17日,即墨城沦陷。日伪政权于1939年6月将即墨县划属青岛市,设“即墨区”。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日伪政权随之消灭。1941年,国民党领导的即墨县政府在莱阳成立。1942年9月2日,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于即墨县西北部的堤前村(今属移风店乡)建立。1943年8月,大致以烟(台)青(岛)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民主政权。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解放战争时期,即墨县、即东县民主政权同属胶东区南海专区。1949年5月26日即墨城解放,即墨、即东两县也随即全境解放。

阅读

相关人物

徐伦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何延清
相关人物
金口天后宫
相关地名
天后宫行宫
相关地名
天后宫火神阁
相关地名
天后宫钟楼
相关地名
天后宫寝宫
相关地名
正月十六日庙会
相关专题
九月九日庙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