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传统名吃一一蝈蝈笼水煎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529
颗粒名称: 即墨传统名吃一一蝈蝈笼水煎包
分类号: TS972.132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即墨传统名吃水煎包,俗名炉包,旧时又有“蝈蝈笼"水煎包之称。它是即城胡家村胡姓之祖所创,迄今已有五百多隼的历史。而今,即墨的炉包尽管不是以“蝈蝈笼”为铺,但其制作工艺和特有风味却仍然盛名不衰,1985年被山东省商业厅列为地方名吃之一。
关键词: 水煎包 即墨县 传统名吃

内容

即墨传统名吃水煎包,俗名炉包,旧时又有“蝈蝈笼"水煎包之称。它是即城胡家村胡姓之祖所创,迄今已有五百多隼的历史。为什么叫作“蝈蝈笼”水煎包呢?这里面有一段美妙的历史。
  据即城胡姓后裔追忆,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其始祖兄弟三人为避战乱和灾荒,由原籍河南省洛阳县迁至即墨城南胡家村定居,以垦荒种田谋生。年复一年,省吃俭用,家境日臻宽裕。于是,胡氏三兄弟便在耕作之余在即城港涉河沙滩的集市上做起了水煎包生意。初时,他们只在沙滩上用高梁秸编排成二米多高的帐子围墙,顶部搭盖上红秫秸席,用以遮荫纳凉,御风挡雨。内设简易炉灶,上置直径为六十公分左右的平底锅,几块长木板、部分小木橙当餐桌,就算是建起了一个餐馆。因为这个用高梁秸和秫秸席搭成的方形棚子,从外形上看酷似一个大形蝈蝈笼,所以人们便将他们所经营的水煎包称之为“蝈蝈笼”水煎包。
  胡家的蝈蝈笼水煎包在制作工艺上非常讲究。面的硬软,调料的比例,火候的急慢,都有一定规范,其面口、火口、味口恰到好处。选料因季节而异,一般来说,冬季多用大白菜,夏季多用韭菜、菱瓜,和以上好猪肉,佐以油、盐、面酱等。刚出锅的包子,看上去金黄晶莹,松软透亮,溢油欲滴,使人望而垂涎;吃起来脆嫩可口,香而不腻,味道鲜美,大有忘饱之感。因此,蝈蝈笼水煎包便很快名声大振、誉满县内外,简陋的蛔蛔笼包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胡姓三兄弟也因此发家。至万历年间,胡家出官并与黄家(嘉善)联亲,从此便放弃了水煎包生意。
  蝈蝈笼水煎包扬名后,即墨城的饮食业相竞学习胡家技艺。胡家停业,即城南关董文卿便继之出手经营。至此制作水煎包的技艺广为流传,蝈蝈笼炉包铺遍及全县城乡,到清末民初,即墨的蛔蛔笼炉包便进入了鼎盛时期。1953年秋,青岛市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期间,即墨饮食业户应邀参加。会上,即墨的炉包倍受各界人士赞赏,纷纷相争品尝。而今,即墨的炉包尽管不是以“蝈蝈笼”为铺,但其制作工艺和特有风味却仍然盛名不衰,1985年被山东省商业厅列为地方名吃之一。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即墨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据以确认远在4000年前,人们就在这一地区过着原始的社会生活。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1938年1月17日,即墨城沦陷。日伪政权于1939年6月将即墨县划属青岛市,设“即墨区”。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日伪政权随之消灭。1941年,国民党领导的即墨县政府在莱阳成立。1942年9月2日,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于即墨县西北部的堤前村(今属移风店乡)建立。1943年8月,大致以烟(台)青(岛)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民主政权。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解放战争时期,即墨县、即东县民主政权同属胶东区南海专区。1949年5月26日即墨城解放,即墨、即东两县也随即全境解放。

阅读

相关人物

姜修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即城胡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