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县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451
颗粒名称: 即墨县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11
页码: 5-15
摘要: 即墨县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濒黄海,南面崂峰,西临沽河,北控灵山,形势险要,历史悠久。
关键词: 即墨县 地理沿革

内容

即墨县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濒黄海,南面崂峰,西临沽河,北控灵山,形势险要,历史悠久。
  在远古年代,有史以前,无籍可考,唯境内多处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如:东北沿海地帶的北阡、南阡和东演堤,南部丘陵地带的石原,西北低洼地带的徐家沟等。可以说明,远在四千年前,人们就在这一地区过着原始的社会生活。出土的许多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文物,充分显示了先民的智慧,也标志着即墨文化之古老。
  莱夷古地齐东名城在《禹贡》分域中,即墨地属青州,古为莱邑地。周时属夷国,《左传》中记有“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的史实,据《齐乘•考证》记载,夷国故址在壮武县,即今蓝村一带。春秋时,地属莱子国。莱是东夷大国,其地域和海疆非常辽阔,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为齐所灭,"莱共公奔棠”,“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左传》注:“棠,莱邑也,北海即墨有棠乡”。“棠之为国,为邑,为乡,名与时易,而其在墨则确然可据”。据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北古城,县西北七十里,基址宏阔,不减壮武,非古之王侯国,即通都大邑无疑也……此城应为古之棠邑……”清《即墨舆地图》和民国《即墨县地图》,均在今移风店乡的古城村处标以"古棠邑”。《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春秋时齐地之棠,其位置也接近此处,唯棠之座标在今大沽河西,而古城村则在今大沽河东,据传古城村之东曾发现沽河故道,则此一差异当年并不存在。
  莱灭后,齐地扩大一倍以上,即墨属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约在公元前347年左右,齐威王以万家加封即墨大夫,即墨之地名始见于史籍。当时的即墨,治所在今平度县东南朱毛村一带,以地临墨水(源出平度东北之墨山)而得名(明万历《即墨志》),境内包括今之印墨、平度、莱西、莱阳、海阳、佛山等县以及青岛市。史称齐有即墨之饶,连袂挥汗与临淄并夸殷盛。战国时期,即墨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富庶繁华可与都城媲美的地方。早期的货币“齐刀”中已发现面文上有“节墨法化”、、“节墨之法化”、“节艷之法化”等字样的几种,据《钟鼎彝器款识》解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节”通“即”,"=”通"墨”,“化”通“货”,说明当时的即墨可以发行货币,而且其通行的范围较广,亦足见其在经济贸易上的地位。
  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军攻齐,长驱直入,连降七十余城,唯即墨与莒坚持数年未被攻下。即墨大夫战死,众推田单为将,坚守孤城以拒敌。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出奇兵,以火牛袭燕军,乘胜追击,失地尽复,即墨遂成为历史名城。
  秦汉置县北齐废制秦统一中国,设都置县,即墨始定为县,属齐郡。秦末,群雄并起,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间,包括即墨在内的齐地,曾发生田儋起齐、项羽分齐、田荣并齐、韩信平齐、田横殉齐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地处县东横门湾口的田横岛,便是当年田横部属五百义士死节处。公元前206年,项羽徙田市为胶东王;公元前164年,汉文帝立熊渠为胶东王;公元前154年和公元前148年,汉景帝先后立刘彻、刘寄为胶东王,都是以即墨为都城。
  西汉时,今即墨县境内除含有古即墨县的东南部外,尚有壮武县、皋虞县和现已部分划入崂山县境内的不其县。即墨县今城址,当时在不其县内。壮武县系汉壮武侯宋昌的封地,清同治《即墨县志》记为“南古城”,据载:“古城址距栾村里许,《地记》云,古夷国,汉壮武县,属胶东国。汉宋昌、晋张华皆封于此,遗址犹存"。今蓝村镇的古城村,就座落在此遗址上。皋虞县,厲琅琊郡,《汉书》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胶东康王子建为皋虞侯,子孙相承六代”,今温泉镇东皋虞村就在古城址上。不其县,属琅琊郡,古城址在今崂山县城阳之北,境内东有不其山。
  《续山东考古录》载;泛乡在琅琊不其,西汉何武封泛乡侯,食邑千户;和帝时废除。故城址在今大留村乡舞旗埠东,已湮为平野。王莽摄代汉朝政权,改号为“新”,法制多变,曾改即墨为“即善”,改壮武为“晓武”,改皋虞为“盈庐”,为起义军击杀后,原名恢复。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皋虞县废除。魏、蜀、吴三国鼎立时,三县均属于魏。西晋统一后,不其为长广郡治所。“惠帝之后,政权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晋书•食货志》),黄河流域进入了极其混乱的十六国时期,即墨一帶在约一百年间,大致先后属于羯族的后赵、鲜卑族的前燕、氐族的前秦、汉族的东晋、鲜卑族的南燕等国,隶厲关系转移无常。南北朝时期,属宋时,壮武县废除;属北魏时,即墨与不其同隶光州长广郡。北齐“承魏末丧乱,与周人抗衡,虽开拓淮南,而郡县僻小,天保之末,总加并省,洎乎国灭……”(《隋书•地理志》)。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即墨与不其同时废除,并入长广县。
  隋代重建明清因袭隋文帝代周称帝,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沿用旧名(并“因邑而名”城区东南的小河为墨水),兼有原壮武、不其、皋虞三县之地,属于东莱郡。唐及五代时,属河南道莱州东莱郡;宋时,属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金改京东为山东,属山东东路莱州定海军东莱郡;元时,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先后隶益都路、淄莱路、般阳路莱州府等;元太祖二十二年(公无1227年),隶胶州府,元世祖至元ニ年(公元1265年),县废,析地入掖县、胶水(今平度县),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知县吕俊土筑城垣,是县的建制已经恢复。明时,属山东布政使司,初隶益都路,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归胶州领属莱州府,全县划为西移风、东移风、灵山、福海、里仁、仁化、海润等7乡,分82社,城区划为正南、东南、西南3厢。
  元末明初,倭寇不断扰我沿海。即墨东南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海防重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在县东40里边海设鳌山卫(在今鳌山卫镇),筑城守备,并南北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县东北90里边海,在今丰城乡)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县南80里边海,在今青岛市浮山所),直隶莱州府。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从城南70里金家岭寨(现属崂山县)移置“即墨营”于城北10里处(在今营上乡营上村),与登、莱二营相呼应,以加强防务。
  清时,即墨县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全县沿用明时区划,仍为7乡,划81社,城关分为3厢、7铺。当时的县界是:“东尽栲楮岛、黄山界,边海一百二十里;西逾壮武城,至胶州界六十里,至州治一百里;南至浮山寨,边海九十里;北至三都河,接登州府莱阳界六十里,至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尽巨峰,边海九十里;东北至金家口、入莱阳界八十里;西南逾胡埠接胶州界六十里;西北距沽河接平度界七十里,至州治一百四十里。”(清同治《即墨县志•疆域》),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强行租借胶州湾,强迫清廷划出沿岸的部分土地为德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仁化乡的白沙河以南地区(今青岛市及崂山县的大部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失利,无暇东顾,1914年,胶州湾又为日本夺去,至1922年才为我收回。
  民国改制解放鼎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设道,即墨县属山东省胶东道,全县划为东移、文星、海润、福海、西移、移风、城区、仁化、里仁、温泉、灵山、龙泉等12个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划为以序数命名的10个区,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将第二区土寨河以南地区和第四区聚仙河以南、以东地区划归青岛。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1938年1月17日,即城沦陷。日伪政权于1939年6月27日将即墨划归青岛市,成立伪“即墨区办事处"。抗战初期,抗日形势风起云涌,各种武装力量相继组成。1941年,国民党“即墨县政府”在莱阳南部成立。这个时期,全县沿用战前区划,日伪控制区推行保甲制。1942年9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于即墨县西北部的堤前村(今属移风乡)建立。
  1945年7月,原即墨县大致以青(岛)烟(台)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民主政权。1938年5月,即墨城曾一度克服。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权沿用“两即”堤制,属胶东南海地区。即墨县划为15个区镇,即东县划为13个区、1个镇。国民党政用将全县划为25个乡、9个镇,并实行保甲制。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敌我力量相对消长,国民党政府只能控制县城和几个据点。即墨城于1945年8月25日首次解放,1946年6月16日再次解放,1949年5月26日最后解放,当月31日全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春撤销南海地区,“两即”属胶州地区;即墨县划为15个区、3个镇,即东县划为13个区。1952年建乡,即墨县划为172个乡,即东县划为125个乡。1956年4月,“两即”合并为即墨县,改属莱阳地区,全县划为10个区、3个镇、64个乡。1957年改为8个区、2个镇、65个乡、2个办事处。1958年6月撤区,划为37个乡、2个镇;9月改属青岛市,成立37处人民公社。1961年3月改属烟台地区,同时,将城阳、棘洪滩、马戈庄、河套、阴岛等5个公社划归青岛市崂山郊区,全县改划为24处公社。1963年改划为26处公社,1972年划为30处公社。1979年,改属青岛市。1984年4月,以公社的范围为基础改划为10个镇20个乡。
  全县解放以来,县界屡有变动:原属胶县的东七级、中间埠等11个村,原属平度县的女儿村、黄家庄、孙家顶、李家庄等村,原属莱阳县的大小胡埠、天宫院等村和原属青岛市的阴岛区,在当地解放后,遂即划归即墨县。同时,原属即墨县城阳区的流亭、女姑、古镇、牟家村等23个村,划归崂山行政办事处;原属即墨县的南村、凤凰庄等六村划归平度县;原属即墨县的庞家岚划归莱西县。1951年七月,原属即墨县城阳镇的苇芦、南城阳等10个村和原属即东县第十区的东、西铁骑后2个村划归青岛市崂山办事处。1933年12月,原属即东县第九区的秦家土寨、江家土寨等4个村划归青岛市崂山郊区。1961年3月,原属即墨县的城阳、棘洪滩、马戈庄、河套、阴岛等5个公社划归青岛市崂山郊区。1961年11月,原由青岛市崂山郊区于1953年从即东县接管户口的小管岛归还即墨县。1969年10月,原由崂山县于1965年从即墨县接管的大管岛归还即墨县。1976年9月,原属莱西县李权庄公社的埠南、吴家岭2个大队划归即墨县。现在的县界是:北邻莱西县和莱阳县,东北隔丁字湾邻海阳县,西北以大沽河为界邻平度县,西邻胶县,南邻崂山县,东临黄海。地理座标为东经120°07‘一一121°00',北纬36°18'——36°37‘。东西76公里,南北36公里,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

《即墨文史资料》

出版者:山东省即墨县委员会

本书介绍了从“戊戌变法”以来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凡有关即墨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工商、科技、民族、宗教、侨务乃至风俗民情、乡土特产、名胜古迹、民事诉讼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及有影响人物的史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即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