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县古地名六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341
颗粒名称: 苍山县古地名六例
分类号: K916
页数: 4
页码: 189-192
摘要: 苍山县境历史悠久,大约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居住。比较古老的地名有鄫(缯)、蔇、向、次室(兰陵)、襄贲、柞等。鄫据志书记载,为古国名,姒姓。西周实行分封制,把夏的后裔封为子爵,称为“鄫子国”。庄公八年齐国以霸主的身份征发各国的奴隶大筑鄫城,并扩充自己的地盘。“役人”忍受不了严冬的苦役,举行了起义,筑城只好停止。西汉时仍为县治,属徐州剌史部东海郡。东汉时称缯国,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现鄫国故城墟尚存,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晋时,曾称“蔇。始封无考,但从柞城历次出土的文物推测,属战国时期的遗址。
关键词: 历史地理 历史地名

内容

苍山县境历史悠久,大约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居住。比较古老的地名有鄫(缯)、蔇、向、次室(兰陵)、襄贲、柞等。
  鄫(读zeng增,俗读Ceng层)据志书记载,为古国名,姒(读Si似)姓。位于县城西北16公里,是夏朝的第七代王杼(读Zhu注)在位五年(公元前2053年),给他的二儿子曲烈的封地。西周实行分封制,把夏的后裔封为子爵,称为“鄫子国”。春秋时期,属鲁国。庄公八年(公元前644年)齐国以霸主的身份征发各国的奴隶大筑鄫城,并扩充自己的地盘。
  “役人”忍受不了严冬的苦役,举行了起义,筑城只好停止。因鄫国弱小,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属齐国。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鲁国又收复了鄫国。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在原鄫国设县,名缯县(改鄭为缯),属东海郡。西汉时仍为县治,属徐州剌史部东海郡。东汉时称缯国,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三国和西晋时,均为县治,属徐州琅琊国。南朝至隋朝废除县治。至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置鄫城县和鄫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鄫城县与鄫州俱废入丞(读cheng承,后称峄县),属沂州。现鄫国故城墟尚存,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蔇(读ji计)据志书记载,为古国名,彭姓,位于车辋附近。始封无考,后被商朝所灭。春秋时,是鄫国的一个城邑。公元前685年鲁庄公和齐国的大夫(古官职名),曾在这里立誓缔约(《春秋•庄公九年》:“公及齐大夫盟于蔇。”),并留有盟台,今已无存。西晋时,曾称“蔇
  亭”,属琅琊国缯县的一个城邑。
  向位于向城西南1公里。春秋时为鄫国的城邑(《续山东考古录卷十八之卷二十一》注:“向邑故城……今向城镇,春秋地名”)。因鄫国弱小,向邑常被莒国侵占。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鲁国讨伐了莒国,收复了向邑。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所灭,属齐国。公元前553年孟庄子和莒人曾在这里立誓缔约。在城西北西泇河边上,旧有会盟城;相传为春秋诸侯会盟处,后来毁坏于河中。
  次室(兰陵)春秋时,为鲁国的城邑。战国时,被楚国并吞,改称“兰陵”。《史记•孟荀列传》记载:“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东汉时,称“次室亭”。从战国末期至西晋,均为县治,属东海郡。东晋时,改设郡制。隋朝至唐初,又为县治。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兰陵为丞,另置兰陵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兰陵县并入丞,属沂州。兰陵城中旧有“次室亭”,今已无存。
  襄贲(贲读ben奔)战国时,为鲁国的城邑。据《续山东考古录卷十八之卷二十一》注:“襄贲县故城在郯城西少北六十里长城店”,即今长城镇。从秦朝至西晋均为县治,属东海郡或东海国。
  柞今卞庄镇柞城。始封无考,但从柞城历次出土的文物推测,属战国时期的遗址。城内西北有椅子型高台,约50亩,据传是当时柞王的宫殿。高台下曾出土过商代遗物。因此, 故城是否是建在商代遗址上,还需进一步考证。

知识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刊整理、收录山东省苍山县(2014年恢复兰陵县旧名)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苍山县建置沿革》《从山大王到鲁南军区副司令》和《绚丽多彩的苍山民间艺术》等12篇稿件。

阅读

相关人物

石传俊
责任者
李学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苍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