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苍山县民间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340
颗粒名称: 绚丽多彩的苍山县民间美术
分类号: I057
页数: 14
页码: 175-188
摘要: 苍山县以第二次国內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苍山暴动”而得名。它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仅以民间工艺美术为例,那别致的造型,不假繁饰的工艺,就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人看了赏心悦目。近年来,我县文化馆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对民间美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向上级文化部门和工艺美术单位推存和加工了大批民间美术品。由笔者设计的剪纸门笺《吉庆有余》,一九八二年五月参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民间美术展览”,首府报纸在《东方艺术传到西方,使剪纸成为优秀的艺术》一文中作了报道。
关键词: 民间美术 民间工艺

内容

苍山县以第二次国內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苍山暴动”而得名。它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仅以民间工艺美术为例,那别致的造型,不假繁饰的工艺,就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人看了赏心悦目。
  近年来,我县文化馆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对民间美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向上级文化部门和工艺美术单位推存和加工了大批民间美术品。有些作品不仅多次在省地展出,而且曾有幸两次晋京分别参加了 “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销会”和 “山东省民间美术汇报展览”。由笔者设计的剪纸门笺《吉庆有余》,一九八二年五月参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民间美术展览”,首府报纸在《东方艺术传到西方,使剪纸成为优秀的艺术》一文中作了报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还把我县的民间美术选作教材范例。省内外一些刊物,如《美术》、香港《美术家》《山东画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和《群众艺术》等,都曾发表过我县的民间美术作品,它受到了不少艺术家的喜爱,有的被当作艺术珍品加以收藏。
  我县的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是由手工匠人在极其简易的生产条件下制作的,是一种集体的、传统的艺术,显示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智,凝结了非比寻常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相当高的观赏和审美价值。它和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歌等姊妹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县的民间工艺绚丽多彩,品类繁多,主要以下列几种为代表。
  生动逼真的皮影戏
  皮影艺术是剪纸工艺与戏曲艺术的紧密结合,当地称为"影子戏”。皮影戏在我国起源很早,传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时常想念,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在布帐上武帝看到布帐上的影人,很象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兴,这可能就是我国皮影戏的雏形。清初时期,我们这一带已开始流行,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观赏。
  皮影戏最初是用素纸雕刻成形,后来采用羊皮或驴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罩油,然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形象。皮影人一般高约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的琴弦绞连,接上三至五根的钢质细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非常生动和逼真。音乐的伴奏和歌曲,也都是地方特色的民间腔调。
  皮影雕镂精致,色彩鲜明,刻画出各种性格特征的人物,主要着重于夸张人物的眉、眼、鼻、嘴和胡须等。其纹样装饰,男性多用龙、虎、云和水等,女性多用花卉、云和风等。涂染用色有江、冰、黄、蓝、黑等,每色又分深浅层次,文武小生、旦角、白净及其他表演白脸膛者,用透雕;黑头、红净和花脸等,则都用半透雕。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我县的仲村、贾庄、新兴等乡村至今还保留着这类戏班。流传的剧目有《西游记》、《八仙过海》和三国故事等。模具造型生动,刻绘优美,便于携带,适宜流动性演出。其历史之久,可谓现代电影艺术的前身。
  精细雅洁的剌绣
  刺绣工艺在我县有丝绣、挑花、割花等形式,在枕头顶、鞋面、鞋垫、儿童帽、小兜兜等服装物品上,用五色丝线刺绣的各种图案,表现的形与色,想象与变形,玲珑剔透,富有神味。充分显示了农家女描风走云,心灵手巧的本领。这些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美好的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良好的愿望和追求。每逢农贸集市,你若漫步街头,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被那些琳琅满目的刺绣工艺品所吸引:一对绣有鸳鸯戏水的枕头顶、一只手绣的五彩荷包会激起你纯真感情;一顶色彩鲜丽的儿童帽、一个嘴脸夸张的布老虎,也许又让你置身于童年的天真、欢乐之中……特别是那饶有风趣的虎头鞋,更是别具一格,引人注目。旧时,幼儿周岁或生日,父母总要(或请人)替自己的孩子做双鞋,鞋头绣上一只虎头,俗称“虎头鞋”。虎为“百兽之王”,民间有穿虎头鞋壮胆、避邪的习俗,又有祝愿孩儿长命百岁的说法。虎头鞋非但做得考究,而“虎头”也是想象多变:有红丝绣的“龙头”,绿丝绣的“凤头”,黑丝绣的“猫头”,还有“狮子头”等。造型优美而生动,虽经变型夸张,却很逼真,色彩艳而不俗,绣图清秀而有乡土风味。当做母亲的给自己的小宝宝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时,你从她那幸福而又充满期望的笑脸上,仿佛看到又一条山东大汉已经站在人们的面前了。
  古朴素雅的民间印花布
  民间印花布这种工艺,在我县分兰印和彩印,以兰印流传最为广泛。兰印花布是防染方法印制而成的。印花板过去采用油纸刻制,现大多改为塑料板。用豆浆、石灰、蛋清等混合成为涂料,透过印板刷在白布上,晒干后再用靛兰进行煮染。染出的布呈兰底白花,古朴素雅,富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我县这类染坊较多,几乎遍及各乡镇,印染品各式纹样达数百种。长城村老艺人翁羽,祖传七代开染房,现仍存印花板六十余块;卞庄镇驻地七十六岁的杨玉田保存多年的四块兜兜印花板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专家们所赞赏。我县还有一些专门镂刻印花板的民间艺人,大仲村镇的王思凡刻制的印花板,刀法整齐利落,纹样清新细腻,多次承担了上级工艺部门交给的刻制任务,具有较好的工艺水平。
  民间兰印花市的图案构成既具有一般图案结构程式,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多以圆点、短线和小块面组成,最为常见的是以七个小圆点组成图案。君众称它为“猫蹄花”。民间印花布的形式简洁、明快、浑厚,富有装饰趣味,有些酷似汉代画像石。印花艺人把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印花板分别称为花布板、边板、角板和芯子板,印染时可根据需要,大小变化,调节使用。印出各式各样的花布、被面、褥面、门帘、包袱、兜兜等。印花布的题材多以梅、兰、竹、菊、牡丹、鸟、龙、凤、走兽等为主,并带有明显的谐音和美好的寓意。象“富贵盘长”,“福寿双全”,“喜鹊闹梅”,“连(莲)年有余(鱼)” 等,用来象征吉庆、平安和幸福。
  印花布的用途很广,它既有较普遍的使用价值,又有一定的审美装饰价值。作为流行服装,它不仅在中国服装史上留下了体面的一页,而且,至今仍受到不少群众的喜爱。仅从大仲村镇的两处染坊看,近三年来印染制加工兰印花布数千尺,这些花布被当做展品、资料、纪念品或礼品,几乎遍及祖国各省市。在一些大城市甚至成了流行的时装,引起了服装行业的极大兴趣和纺织工业的重视。
  栩栩如生的民间玩具
  民间玩具,在我县多以木、纸、布、泥土等为原料制成,以小郭村生产的泥玩具水平为代表。这个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能做。在解放前,是穷苦人家养家糊口的重要手段。他们把本地产的黄泥,经多次踩砸,泥模成型,凉干烘烧,加以彩绘,进行批量生产。小郭村的泥玩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些恰似出土的唐俑。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泥巴,经过民间艺人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戏人物、吉祥的寿桃和令人喜爱的胖娃娃。
  小郭村的泥玩具,外部造型完整统一,夸张而又情真,简洁而不粗俗。其功夫主要放在彩绘上。彩绘是在泥模的外型上先涂以白粉作底子,再根据需要涂以胶水调出的大红、桃红、翠绿、黄、紫等品色颜料,最后用墨来“提神”。色彩艳丽,对比活泼,给人以热烈明快之感,充分体现了我国彩绘艺术的特点。泥玩具的底部和背后大都露出泥土的本质,乍看似不经意,其实颇具匠心。泥土的諸石色做为红绿的中间色出现,瑰丽中见古朴,跳跃中显稳定,既起到了一种色彩的装饰效果,又突出了泥玩具的质感。泥玩具的背后或底部还大都装有芦哨,轻轻一吹就发出“吾吾”的音响,深受儿童们的欢迎。有的卖者,用牛头泥哨还能吹出几个简单而又有节奏的音阶:“多来米、米来多、多来米来米来多”,真是饶有情趣,用来招揽生意,可谓别开生面。泥玩具“抱花女”早在六十年代就为专家们赏识。李现志、李玉法父子制作的戏曲人物:杨宗保、穆桂英、张飞、赵云和童子骑牛,栩栩如生,成为不少收藏家橱桌上的座上客。
  五彩缤纷的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是具有双重价值的工艺品,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各乡镇较大的集市都有剪纸出售。千姿百态,争相斗艳的枕头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恋人们选购的鞋垫花,应有尽有。朵朵纸花,表达了人们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大仲村集市上,美术工作者们曾见到过一位农家巧妇,她手执剪刀,飞快绞动,洁静的白纸上下翻舞,不一会,朵朵美丽的鞋花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边剪边唱:“鸡啄白菜狗撵鸡,小孩活到九十一”,招来一些女青年争相购买,场面十分生动感人。
  每当节日或婚庆嫁娶之际,更是剪纸艺人展示身手的好机会。在那锁呐声声,送嫁队伍招遥过帀的时侯,人们会发现,每一件嫁妆上都贴上了红色的剪纸纹样。脸盆上有,茶盘上有,镜子上有,连那入时的大立柜的玻璃上也贴上了大红“囍”字。
  提到剪纸,不能不特别提一下我县的门笺艺术。
  每当新春佳节,苍山一带的城镇乡村的色彩显得格外绚丽。家家户户不仅贴有春联,在门楣下还垂挂着一排排五彩缤纷的门笺。它迎风飘舞,火爆兴旺,和春联、门画交相辉映,与冰天雪地、色彩单调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给节日的新春增添了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这是多么巧妙地表达情感的装饰形式,我们不能不对先辈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力表示钦佩。
  门笺,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它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我省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等地市。其形狀如小幡,纹饰如人胜。古代用幡胜表达人们意愿的凤俗,最初见于《后汉书•礼仪志》。到了南宋,开始把幡腔“元旦(即春节)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清初,“除夕贴挂钱”,已与现在流行的门笺相似。从幡胜到门笺,从丝绢到五色纸,走过了一千多年的漫长道路。"过门钱”改称门笺,在我省始于一九五九年,由原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叶又新同志命名。他把“过门钱”省去了个“过”字,又把“钱”字换成了 “笺”字。二十多年来,已被报刊采用,约定俗成,也就不再另用别名了。
  门笺在我县主要在春节时张贴,其他地区也有在婚庆时张贴的。各地张贴的张数和大小也不尽相同。我县一般是一门五张,每张一色。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红)、五兰(或紫)。”结构为黄金律似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
  门笺的装饰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膛子由花卉、乌、龙、凤、鹿等纹样组成;第二类,膛子由图案衬托着吉祥的文字组成。如“万象(春)更新”、“欢度(福)新春”、“吉庆(福)有余”等。
  由于门笺悬挂门楣下,要承受一定牵拉,因此膛子和边框、穗子之间必须象网络一样紧密相连。再加上构思巧妙,衔接自然,就使得门笺形成了一种富有线条韵律装饰特点的艺术风格。
  我县门笺全部采用凿刻方法生产。由于产地不同,风格也各有所异。小岭风格比较精细,西城前的比较古朴,而长城和冯村两处又以挖补套色取胜。
  套色门笺,俗称换膛子,是把用五色纸刻制的门笺图案拆开,重新搭配组合而成。这种套色方法,使得门笺这一形式更加绚丽多姿,统一中富有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门笺艺术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已成为剪纸艺术宝库中一枝瑰丽的花朵。近些年来,不少美术工作者学习民间传统,创作了许多新门笺,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被称为是“带花的标语,”使门笺又无出了新生面。我县参加出国展出的新门笺就是这样设计岀来的。作者用蒸蒸日上的红太阳,昂首长鸣的雄鸡,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手法上对现代剪纸和汉画像的特点兼蓄并收,用一双鲤鱼连在一起,寓意人民群众的生活连年有余。作品设计出后,民间艺人复制了不少,从上市的情况来看,销售速度较快。
  我县门笺不仅在我省一些地区流行,有的还远销江苏、河南、安徽及东北一些地区。上级文化和工艺部门对我县门笺非常重视,多次前来征集。工艺美术家叶又新同志在论文中称赞它“直可与法国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创作的色彩剪纸相媲美”,给予很高的评价。
  民间美术和人民生活联系是极广泛的,它象乳汁一样哺育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风貌。高尔基把民间美术看作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界,黑格尔把民间美术看作民族文化的摇兰。但是由于旧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愚昧和偏见,民间美术和它的生产者、制造者一样,始终处于被压迫、被歧视的地位,被排斥在艺术的大门之外,以至许多珍贵的资料没能够保存下来。特别是由于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巧取豪夺,大量艺术珍品外流。我国最早的民间玩具要到美国去找,最早的剪纸要到日本去找。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被收藏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博物馆里,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呀!现在,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党中央非常重视民间美术工作。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多次举办这类展览,筹建国家民间美术馆,进行一系列的挖掘、收集和整理收藏工作,从而开创了民间美术的春天。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给我县民间美术带来新的活力。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使这朵民间的瑰丽之花扎根乡土,开放得更加妍丽,更加芳香。

知识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刊整理、收录山东省苍山县(2014年恢复兰陵县旧名)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苍山县建置沿革》《从山大王到鲁南军区副司令》和《绚丽多彩的苍山民间艺术》等12篇稿件。

阅读

相关人物

相焕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苍山县
相关地名
皮影戏
相关专题
剌绣
相关专题
民间印花布
相关专题
民间剪纸
相关专题
门笺
相关专题
套色门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