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组描述明末战争的史诗看诗人公鼒的忧国深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272
颗粒名称: 从一组描述明末战争的史诗看诗人公鼒的忧国深情
分类号: K820.8
页数: 28
页码: 92-119
摘要: 在“前后七子”所倡导的“拟古主义”影响下,摹拟抄袭,无病呻吟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末诗坛。而生于万历、天启年间的蒙阴籍诗人公盖鼒(Zī资),却以他质朴犀利的语言,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敢于直书胸臆,评议国事,有时直指“天子”,毫无顾忌。
关键词: 公鼒 个人传记

内容

在“前后七子”所倡导的“拟古主义”影响下,摹拟抄袭,无病呻吟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末诗坛。而生于万历、天启年间的蒙阴籍诗人公盖鼒(Zī资),却以他质朴犀利的语言,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敢于直书胸臆,评议国事,有时直指“天子”,毫无顾忌。
  “他丁国家之多难,伤时事之日非,忧天逐日之感,往往于诗文发之”(《蒙阴县志》)。而他描术明末战况的一组史诗,更集中地体现了他“我独深忧杞国崩的”爱国热忱和"无路说忧天”的满腔激愤。
  因为公鼒一生没有显赫的功名和地位,而又处于明代将亡的战乱时期,致使他的作品未能得以广泛流传.为使这些宝贵文学遗产不致长期淹没,特写此文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教正。
  一、公鼒的身世生平
  公鼒,子字敬与,号浮来。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明末诗人,书法家,剧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的馆阁大家里。自其从高祖公勉仁始,代代蝉联进士,至其兄公鼒考中万历辛丑科进士后,正是所谓"五世进士”。他们或武功、或文治,都多有建树,且皆长于文学,都有诗文专莫行世,成为明代江北少有的“文学世家”。特别是其父公家臣,其兄公鼐,都任过翰林院编修,担任过"实录纂修官”。“修国史,教圣君,诚不易也”。
  其父公家臣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考中进士,授输林院编修后,幼年的公鼒(其兄时年十四岁),即随父进京读书。在其父兄及当时的"翰苑文英、词林名宿”的指导和薫陶下,从小就盛负才名。他"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重京师。文章雄浑澹雅,以经济自负。”
  为了炫耀自己的才气,并为以后的功名铺平道路,"谒选时,”他曾"献赋三篇”,一时震动京师,倍受赞誉。"吏部爱之,特令赴中书科侯会试”。关于这件事,他自己也津津乐道,引以为荣。他曾自豪地说:“一自文章惊海内,便将名姓老长安”(《秋日田居》)。"君不见前年献赋窥明光,轩眉吐气何扬扬!” (《饮秦质之集虚馆同友人赋》)。然而,由于其父因得罪首辅张居正而被贬官滁州,他的前途也随之黯然了。
  家庭的变故,官场的倾轧,使他的前途一直坎坷无望,直到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才得中举人。他只好"沉论冷署,驰骋艺苑”,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倾诉自己满腔的愤懑。
  在整个年轻时代,他一直滞留北京。一面侯试,一面在内阁中书省抄写"诰文”"邸抄”。他精美的书法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显露的机会”。一时诰文多出其手,得其只字者,皆珍重之,以为秘宝。"可见,他的字写得是何等之好。
  由于他长期"待诏金门”,专司抄写"诰文”(皇帝发布的重要文告、命令)、"邸抄”(内阁发布的重要消息和政治情报),所以,他对国事不仅最先了解,而且特别关心。他早期的诗中,对国事多有评论,感情激越,笔锋尖锐,有时直指"天子”,毫无顾忌。忧国之心,溢于言表。有时也掺杂着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公鼒一生,一直郁郁不得志.到头来,只担任过"工部屯田司主事”这样一个小官。晚年回到故乡蒙阴,筑"小东园”以自取娱,过着闲适清贫的生活.其晚年诗作多对自己沉缅于山水烟霞生活的描绘,然愤愤之情仍不时直透纸面。
  他一生的诗文辑为《小东园集》三十卷,并有传奇(明代戏剧)《千金裘》。可惜现在都找不到了。我们目前搜求到的,仅有其诗作七十余首。
  二、从一组描述明战争的史诗看公鼒的忧国深情前以提到,公鼒的诗敢于直书胸臆,批评国事,而他写的反映当时几场战争状况的一组史诗,包括 《辛卯纪事》五律二首和《战釜山》、《宁夏平》、《播被执》等三首歌行体古诗,更是其中的代表作。
  上述诗中所描述的几场战争,都发生在十五世纪九十年代,即明神宗万历十九年至二十八年之间。这些诗的写作时间也应该是此时或稍后。
  明代延至神宗(公元1573年——1619年)时,已进入封建制的没落时期,政治黑暗,经济凋蔽。而明神宗朱翊钧本人,更是个贫财成癖的昏君。他不理朝政,荒淫奢侈。为了满足其永五止境的贪婪和供他挥霍享乐,他派出的大批太监,作为矿监税使,巧立名目,四处搜括。以至于"吸髓饮血,以供进奉”。因而造成了国库空竭,兵饷无源;城镇破产,农村崩溃的局面。加以宦官邪党,藩王之间的争权夺势,结党营私,使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不仅城镇民变,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处于边远地区的外族也乘机骚动,反叛朝庭,侵犯内地。朱明王朝已经危如累卵,亡征已统治集团内部却不知反思,骄奢如初。自身于官宦家庭的公鼒,其阶级立场当然是"忠君爱国”,但他又是个"以经济自负”,有思想、有见地的人。出于对大明王朝的忠心,对这样的"天子”多有不满,深怀规劝,而自己地位卑下,难睹天颜,“无路说忧天”。而面对当时狼烟遍地、四夷称兵的危险局面,更是忧心忡忡,焦急万分。然而他一介书生,何能为力?只好把满腔的焦虑和愤懑,用诗的形式倾诉出来。
  在这组诗中,《辛卯纪事》是其总纲。他首先以沉痛的心情指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天子坐斋宫,君门真九重”,"帝阍真虎豹,无路说忧天”。皇帝深居后宫,不理朝政,而朝庭被"帝阍”把持,闭塞言路,使宝帝不能了解国爭已经到了岌岌可危,不可收拾的境地。而身居高位的大臣们,又是:"汉臣唯植党,虞相不和衷”。他们只知结党营私,文武不和,又怎能去平叛御侮呢?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西徼猖龙种,南荒至犬戎”,"狼子戎心狡,狐疑汉策编”的严重局面。面对这种局面,他们仍然只知高谈阔论,互相推诿。“纷纷廷议者,谁肯乂王躬! ”又有谁肯真心实意地为国出力呢!
  明代边境叛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宫逼民反”,咎由自取。由于明朝廷的高压盘剥,民族歧视,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更兼边臣肆意贪黩,使兵民忍无可忍,这才造成了 "异服称兵”的局面。公鼒所写的 《宁夏平》一诗,开头就道出了其中的根蒂。
  《宁夏平》所描述的是在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宁夏退休将领哱拜率兵反明及明廷平叛的经过。诗的起句,即以简短而肯定的语气,说明了哱拜及其部下之所以杀官造反,是因为"军粮克”和"军令骄”。由于克扣军饷和排除异己、虐待士卒,愤怒的士兵才将巡抚党馨乱刀砍死,将其副使石继芳斩首示众,然后重建旗鼓,起兵叛明。
  同时,诗人对明朝守边将领耽于酒色,疏于职守的行为也做了大胆的揭露。在叛军们“杀人转斗红尘嚣”,“贺兰山外阵云黄”的严重时刻,明驻军却"军中奏伎乐未央”。这样的军队,怎能守边保国!
  诗中对平叛主帅们的决策失误,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是去积极平叛,而是一意使用挑拨离间、诱降就抚的计策,结果叛军识破其阴谋,反更坚其同生共死、负隅固守之心。而平叛后的肆意杀戮,伤及无辜,破坏了与少数民族和平相处的"和戎”政策,诗人也毫不放过:"用’间’只招知负固,伐谋岂忍僇和戎” !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明末边境叛乱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少数民族上层“土司”,为了扩张权势,与明廷争权夺利而起,的。《播被执》中描述的自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宣慰使(苗族土司)杨应龙起兵反明,就是一例。这场持续了十年之久的边塞战乱,性质是属于苗族上层与明廷及其贪官污吏间的权利之争,却使苗汉等当地各民族人民遭受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参看吕振羽《中国简明通史》下册,关于这一点,政治头脑清晰的公鼒,在诗的开头就一语道破:"御史勘播州,军前多俘囚;将军下汉水,江上多新鬼!”在明军大军压境之下,苗族叛将首领杨应龙,为保住自'己的身家权势,就主动地"面缚请罪,输四万金以自赎”,并将其部下"首恶者”八十多人“献俘军前”,做为自己的替罪羊。而负责征讨的"御史”、"将军”们在得了好处后,也就"释之”。使其续继在边疆作恶,稍不如意,他就又称兵再反!这样反复无常的讨价还价,受害的只有当地苗汉人民。"江上多新鬼”,当然都是平民百姓的冤魂!
  对于这种抗脏的交易,诗人作了大胆的揭露:“吁嗟功成何太奇,献俘谁得分华夷!君王御楼但命赏,通侯金印看累累”!将军们从杨应龙那里接受了巨额的贿赂,回京后又受到"通侯金印”的嘉赏;还要争风吃醋,纠缠不清。这样的政权焉能不亡?所以,作者在诗的最后悲愤地唱道:“诸君但争平羌绩,我独深忧杞国崩” !
  对于不同的战争,作者所持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旨在描述于万历二十年开始的明廷援助朝鲜,共同抗倭的《战釜山》一诗,作者就以高昂的情绪,真挚的感情,热情地谱写了一曲中朝人民共同御侮的赞歌。
  十六世纪中叶,日本的关白(丞相)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极力向外扩张。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他发动了侵朝战争。侵朝日军从釜山(朝鲜东南端的港市,扼朝鲜半岛要冲)登陆,占领王京(汉城),攻陷开城、平壤,战火弥漫朝鲜全国,朝鲜国王遣使向明廷告急,明廷于1592年12月,派宋应昌、李如松为提督,率兵四万入朝抗倭。1593年3月,中朝军队联合作战,进攻平壤,大败日军。不久,开城、汉城相继光复。日军被迫自釜山退兵,朝鲜国土几乎全部光复(参看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
  对于这场正义的战争,作者以难以遏止的激情,以形象洗炼的诗句,大加赞颂。他先写明军出征时的雄壮军威,“东凤吹潮白波立,楼船昼压鱼龙蛰。烽火高连若木昏,羽书飞报余皇集。十万官军截海行,天边洲岛遥堪拾!”“万队旌旗荡日明,三韩鼙鼓连天急”次写战斗的激烈和战果的辉煌:"一战都潜龙女宫,再呼真叫鲛人泣。狖穴亲看灰烬扬,马蹄乱踏头颅湿。谁遣波臣鼓鬣,坐教酋长元戎执”。在写到战争大获全胜,中朝军民共庆胜利,欢迎凯旋而归的英雄们时,情调更加激越:“属国壶浆动地迎,辕门气色光晶莹.节下威仪怜父老,军前牛酒动公卿”。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中朝两国人民共同御侮,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又是何等真挚,真是感人肺腑,振人心弦。
  应该指出的是,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改过去的态度,对明廷和出征的将领们也是加倍赞扬:"汉主亲推阃外权,将军号令神灵戢”"壮猷元老成先发,圣世深忧界外宁!”面对明廷正确的决策和将军们的身先士卒,因而使得国威大扬,友帮获救的正义之战,作者的爱国心弦是难以平静的!因此,诗的最后,诗人赞道,“但愿策如班定远,不须功似赵营平! ”
  我们说这是一组史诗,是因为这些诗都是根据当时的战况如实写成的。这些战争,在《明史》的《神宗本纪》、《魏学曾传》、《邢玠传》、《倭寇传》及有关历史书藉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诗中所涉及的史料几乎都能从上述书籍中找到根据,虽说是诗,实则是史;所以用“史诗”称之,我想是不以为过的。
  "我独深忧杞国崩”。诗人公鼒并非“杞人忧天",明王胡覆天的命运,不幸被诗人所言中,在这些诗篇写成的几十年后,朱明王朝就一命呜呼了!从此也可看出诗人深远的政治眼光。
  为了使读者对这组诗得以全面的了解,现附录于后,并加以注解,以省却读者翻阅资料的时间。错误之处,尚请指教。
  辛卯纪事二首①
  庙议安邦略,犹闻马市先②。
  岂能容再误,何必待来年。
  狼子戎心狡,狐疑汉策编③。
  帝阍真虎豹,无路说忧天④。
  〔注释〕
  ①这是作者于辛卯年(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有感于边事频仍,明廷只镇抚无力而写下的两首五律。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满怀焦虑和无可奈何的愤懑情绪。
  明万历时期,由于明神宗深居后宫,沉于荒淫奢侈的宫廷生活,国库空虚,兵饷竭源,朝政又被宦官邪党把持;朝臣们也忙于结党营弘,无心国事,致使边远地区的外族伺机进犯,反叛宫廷。仅据《明史▪神宗本纪》所记载的万历十九年边事就有:“十九年春正月,缅甸寇永昌、腾越(今云南西南部)”。“二月乙酉,总兵官败火落赤部于莽刺川”。
  “五月壬午,四川四哨番作乱”。“冬十月癸丑,河套部乱犯榆林。延绥、(今陕西北部)”另外,日本的丰臣秀吉,也于是年专权,命其沿海诸藩造船储粮,并“拟定方针,先灭朝鮮,然后用'唐人'为导,入侵中国的闽浙沿海。福建同安人陈甲商于琉球,设法以其情来吿”。然明廷战、和两派意见始终不能统一。本诗可能即由此而发(见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下册)。
  ②庙:庙堂,指朝廷。庙议:帝王或朝廷对于国家大事的议计。安邦略:安定国家的策略。犹闻马市先:听说仍把“马市”做为最主要的政策。马市:明代中叶之后,为了笼络北方的蒙古族,开放边境城镇,允许蒙古人来此用马匹换取内地物品,称为“马市”。此代指对外友好或妥协的政策。
  ③ 狼子戎心狡:狼子,指外族侵略者。戎心:侵略野心。狐疑:狡猾窥视的意思。汉策编:中国的版图。
  ④ 帝阍:阍(hùn昏),守门人。帝阍指把持皇宫的守卫人员。真虎豹:象虎豹一样的凶猛,拒人以宫门之外。忧天:对国事的忧虑。
  其二
  天子坐斋宫,君门真九重①。
  汉臣唯植党,虞相不和衷②。
  西徼猖龙种,南荒至犬戎③。
  纷纷廷议者,谁肯乂王躬④。
  〔注释〕
  ① 斋宫:后宫。九重:九道宫门。
  这句诗批评皇帝深居后宫,不理朝政。九道宫门使皇帝远离了臣民。
  ②汉臣:原指汉朝大臣,这里是指明代大臣。唯植党:只忙于结党。明代后期,朝廷内外,党派林立。有以沈一贯、方从哲为首的浙党,以开诗教为首的齐党,以应震为首的楚党,以汤尹宾为首的宣党等。他们彼此倾轧,争权夺利。虞(yú于)相:虞,都虞侯的简称,这里泛指武官。相:丞相,这里泛指文官。不和衷:不团结,不一心。衷(zhōng), 内心,诚心。
  ③西徼(jiào):西面的边界。猖龙种:指不驯服的边境少数民族。南荒:国境南部的荒凉地区。犬戎:古代少数民族。经常与汉族冲突。这里是指南下不满于明朝统治的民族。
  ④ 廷议者:在朝廷上议论国事的大臣。乂(yì疑):治理。王躬:帝王关心的大事。
  这句诗的意思是:又有谁肯挺身而出,来帮助皇帝安定、治理国家呢?
  战釜山①
  东风吹潮白波立,
  楼船昼压鱼龙蜇②。
  烽火高连若木昏,
  羽书飞报余皇集③。
  十万官军截海行,
  天边洲岛遥堪拾④。
  大将宁论卫霍才?
  飞刍尽向银黄入⑤。
  万队旌旗荡日明,
  三韩鼙鼓连天急⑥。
  汉主亲推阃外权,
  将军号令神灵戢⑦。
  一战都潜龙女宫,
  再呼真令鲛人泣⑧。
  狖穴亲看灰烬扬,
  马蹄乱踏头颅湿⑨。
  谁遣波臣鼓鬣狂,
  坐教酋长元戎执⑩。
  属国壶浆动地迎,
  猿门气色光晶莹⑪。
  节下威仪怜父老,
  军前牛酒动公卿⑫!
  从此箕封仍卜世,
  何愁异服更称兵⑬。
  漫言翡翠通消息,
  遂使麒麟画姓名⑭。
  壮猷元老成先发,
  圣世深忧戒外宁⑮。
  但愿策如班定远,
  不须功似赵营平⑯!
  〔注释〕
  ①釜山:朝鲜东南端的港市,扼朝鲜海峡要冲。战釜山,指1592年明朝廷为援助朝鲜而进行的抗日战争。
  十六世纪中叶,日本关白(丞相)丰臣秀吉战胜了国内其它割据的诸侯,统一了日本。为了满足国内封建领主和商人贪财嗜利的欲望,极力向外扩张。1592年(明万历二十总),他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以小西行长、加蕾清正为先锋,率兵十万,在朝鲜釜山登陆,战领王京(汉城),攻陷开城、平壤,战火弥漫朝鲜全国,朝鲜人民惨受祸害。朝鲜国王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政府深识,“关白之图朝鮮,意实在中国”,决定派兵援朝。1592年12月,明廷以宋应昌、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兵四万渡过鸭绿江援助朝鲜。1593年3月,中朝军队联合作战,进攻平壤,大败日军。不久,开城、汉城相继光复。日军被迫自釜山退兵。朝鲜国土几乎全部光复。(参看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183页)。《战釜山》一诗,作者饱含爱国激情,热烈歌颂了英勇善战的明明朝将士,谱写了一曲中朝联合御海的战斗凯大战。
  ② 楼船:多层的大船,战船。鱼龙螯《zhé哲):蛰本指动物冬眠蛰伏。这里说大海里的鱼类在战船的声威慑迫下,白天也只好潜伏水底。
  ③烽火;战火。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生在昆仑山的极西处,日落的地方。这里形容战火高烧,连太阳也吓得回到了若木(日落)的去处。羽书: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余皇:船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楚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余皇”。余皇集:指战船接到命令纷纷集合。
  ④ 截海行:横穿大海行进。遥堪拾:岛域离得太远,看超来很小,就象能顺手拾起来一样。
  ⑤宁论:不用说。卫霍才:卫青、霍去病那样的才能。卫青、霍去病都是西汉名将。飞刍:指对出的箭。银黄:本指金银,这里指铁制敌船。
  ⑥荡日明:映照日光发出明亮的光。三韩:朝鲜古称韩国。汉城、开城、平壤是该国的三处政治、经济中心,历史上有时分裂为三国,故称三韩。鼙鼓:战鼓。
  ⑦汉主:指明朝皇帝。闽(kún捆)外权:闽,指国门。闽外权,指大将在外不用上报皇帝就可行使全部指挥权。神灵戢(jí集):神灵也因将军的号令而收敛自己的行动。戢:止息,收敛。
  ⑧鮫(jiāo交)人泣:鮫人是传说中的人鱼。这里代指藏入水底(潜龙女宫)的敌军,吓得哭泣。
  ⑨ 狖(Zòu又)穴:本指猿猴的洞穴,这里指“敌巢”。
  ⑩鬣(1iè猎):马颈上的长毛。坐:只不过。酋(qióu求)长。元戎:都是指敌军头目。执:被俘虏。这句的意思是,谁派遭这些海军(波臣)来逞凶狂呢?结果只落得大小头目们都被俘虏。
  ⑪属国:指朝鲜,在明朝是中国的附属国。壶浆:茶水。指当地人民欢迎、慰劳凯旋的明军。辕门:军营驻扎的地方。此指领兵的将帅的营门。光晶莹:装饰的鲜艳光洁。
  ⑫节下:犹麾下、部下。此指明士兵。怜父老:可怜:谨慎,父老,老百姓,意指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动公卿:意指面对朝鲜父老的盛情慰问使明朝军官(公卿)非常感动。
  ⑬箕封:象箕子那样的波封三侯。箕子是商代贵族,首封于箕。异服:服装穿戴不同的人,指外族。更称兵:再谈军事,指重新发动战争。
  ⑭翡翠:一种嘴长而直,月兰色和绿色羽毛的鸟,终年留居在我们的福建、广东等南沿海地带。麒麟:指麒麟阁。汉宣帝时曾将霍光等功臣的像画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后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
  ⑮壮猷:(yóu犹):指宏大的谋划或功绩。《、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猷”。(圣世:指明代朝廷,戒外:国界之外,“戒”通“界”。
  ⑯策:计谋。班定远:即东汉名将班超,他率三十六人平定西域,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被封为定远侯。赵营平:即西汉大将赵充国。在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侵扰,英勇善战,后又平定芜族贵族的反叛,并在西北屯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用。后因军功被封为“营平侯” 。宁夏平①
  军粮克,中丞磔②;
  军令骄,使者枭③;
  御史台前建旗鼓,
  杀人转斗红尘嚣④!
  隔河呼虏虏骑合,
  千门万户如漂摇③。
  城里杂夷况未徒,
  时时侧耳风飙起⑥。
  前驱转为游魂死,
  牙城出战驱龙子⑦。
  贺然山外阵云黄,
  军中奏伎乐未央⑧!
  胡姬度酒酒如乳,
  汉舞当筵月如霜⑨。
  明姝果是能倾国,
  长夜应怜不续亡⑩。
  天子愀然正西顾、
  将军从天赫斯怒⑪!
   手决长河浪卷山,
  身披犀甲军飞渡⑫。
  将令俄传不受降,
  槛车急挽燕山路⑬。
  哀哀野哭彻苍穹,
  居者樵苏行者凶⑭。
  用“间”只招知负固,
  伐谋岂忍戮和戎⑮。
  今日区区正尔法,
  争言:“早不下关东”⑯!
  争言早不下关东,
  使我将士轻易能成功⑰!
  〔注释〕
  ①《宁夏平》描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明廷讨平宁夏叛车哱拜、承恩的战争经过。诗中除指出叛军头目最后被杀,这是咎由自取外,也揭露了明朝军队将官克扣军饷,专横跋扈、排除异己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对明军将领们沉缅酒色,不理军政和决策失误,贻误战机等作法,也提出了有力的抨击。
  哱拜,本是宁夏西部的土著人,在明嘉靖年间,因其父兄被其“部长”所杀,而投降明朝。后因战功而被任命为“副总兵”。兵变前,他本已年老退休,其职务由他的儿子承恩袭。万历十九年,青海土著火落赤率众进犯洮河(黄河上游支流,在甘肃省西南部)地区。明廷命令承恩率部随宁夏巡抚党馨出征。而哱拜请求和他儿子一同出征,这本来是件好事,而党馨却“恶其自荐”,斥为异己,数次欺侮嘲弄哱拜,并借故令其副使石继芳将承恩“笞至二十”。哱拜的其他部下,也屡遭斥责,都怀恨在心。
  引起这次兵变的导火线是党馨等克扣军饷,引起士卒的不满。“会戌卒请衣粮久弗给,拜遂嗾军锋刘东旸、许朝作乱”(《明史“魏学曾传》万历二十年三月,愤怒的士兵将巡抚党馨乱刀剁死,并把骄横跋扈、动辄传令鞭打将士们的巡抚副使石继芳砍头示众。就在巡抚衙门前重组军队,公开叛明。叛兵们推举哱拜为谋主,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联合火落赤部,占领宁夏镇城,并逮捕明朝驻宁亲王庆王为人质,派兵向陕西一带进犯,由于明军将领平日骄奢成风,防务松驰,所以,叛军长驱直入,震动朝廷。
  明王朝为镇压叛乱,先派魏学曾为主帅,率师进剿。由于魏学曾慑于叛军势大,又据城固守,就主要釆取了诱降招抚和离间敌人的计谋,结果被叛军识破其阴谋,更加同心拒敌。魏学曾出师不利,明朝廷将其逮赴京师,而又以叶孟熊为主帅,叶孟熊决开黄河大堤,水淹宁夏城,致使叛军军援无着,只好于万历二十年九月开城投降。这时哱拜自杀,其子承恩被俘。明军拒其投降被押送京师,“献俘阙下”,后被处死。至此宁夏叛乱才得以平息。(详见《明史•魏学曾传》及《神宗本纪•二》)。
  ② 军粮克,中丞磔:克,克扣。中丞,指宁夏巡抚党馨,“中丞”是他的虚衔。磔(zhè哲):古代的一种酷刑, 即分尸。
  这句说:由于克扣军粮,巡抚党馨被叛军分尸而死。
  ③ 军令骄,使者枭:骄,骄横专权。使者:指巡抚副使石继芳。枭:砍头示众。
  这句说:由于副使石继芳掌管军令,骄横跋扈,任意鞭打将官,激起兵变,被砍头示众。
  ④御使台:即巡抚衙门前的点将台。这里的御便是巡抚的虚衔,俗称。建旗鼓:建立军旗,战鼓,意即重新组建部队,脱离明军体系。转斗:辗转战斗。红尘嚣:被血渍红的尘土在空中喧嚣飞腾。
  这句说:叛军们在巡抚的点将台前组建队伍,到处转战杀人,尘土被血染红,在空中喧腾飞扬。
  ⑤隔河,隔着黄河,呼虏:招唤火落赤部的叛军。虏骑合:叛军的骑兵与他们会合在一起。虏骑:"虏”本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是指青海火落赤部的叛军。骑(ji寄),骑兵。如漂摇:居民被叛军驱赶,象被洪水冲淹一样。
  ⑥ 杂夷:夷,少数民族。即汉族和反叛的少数民族混在一起。未徙:来不及迁徙。风飙(biāo彪):狂风。指混战时的声浪。
  ⑦牙城:主将所居之城。这里指被叛军占领了的宁夏镇城(今银川)。驱龙子,龙子是皇室子弟。这里指驻藩宁夏的庆王。驱赶明代亲王,来要挟攻城的明军。《明史▪魏学曾传》:“朝、文秀(叛将名)胁庆王上东城”。⑧贺兰山:在宁夏西北边境。阵云黄:由于征战激起的尘土使得云雾变黄。极言战争的激烈。军中:指明军军营。奏伎(jì记):演奏乐曲的歌女。未央:未停止,未完。这句说:叛军在贺兰山外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但明军军营内,仍在饮酒作乐。极言明军军纪松驰,疏于防守。
  ⑨胡姬:供侍奉的胡地的女子。胡:泛指塞外少数民族。姬(jì记):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为姬。度酒:劝酒。汉舞当筵:汉族舞蹈面对筵席演出。这句极言明驻军首领只知花夭酒地,而不顾叛军进犯。
  ⑩ 明姝:美女。倾国:本是对美女的谀称:她的美丽能使全国人倾倒。这是用做明将只知沉缅于女色,定会带来亡国的结局。
  ⑪天子:指明万历帝朱诩钧。愀(qiǎo悄)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恼怒。正西顾:注意力集中到西部边疆。将军:指叶梦熊。由于原来的征讨叛军的主帅魏学曾作战不力,被明廷逮赴京师,以叶梦熊接任主帅。从天:从夭而降。极言其神武迅捷。赫斯怒:勃然大怒的意思。《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
  ⑫手决长河浪卷山:叶梦熊接任主帅后,于万历二十年七月,决开黄河大坝,放水冲淹据守宁夏城(今银川)的叛军。“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叛军才被击败。身披犀甲,明军将士身披犀牛皮作的盔甲。军飞渡:军队迅速渡河追杀。极言明军的威猛。
  ⑬俄传:突然传达。俄,快,突然。不受降:不接受叛军头目投降。原来魏学曾任主帅时,曾多次用“离间”和诱降的计策来招抚叛军,并允许他们戴罪立功。槛车:囚车。指叛军头目承恩(哱拜的儿子)被逮捕。急挽:匆忙地赶车。燕山路:通往京师一带的道路。这句说:押送承恩的囚车为“献俘阙下”而匆忙地走在通往京城的路上。
  ⑭哀哀野哭:指俘虏们在路上的哭声。彻苍穹(qióng穷):响彻天空。苍穹,借指天空。居者樵苏:居民们又开始了打柴、割草的正常生活。樵苏,打柴、割草。范城大 《科桑》诗:“饱尽春蚕收罢茧,更殚余力付樵苏。” 行者凶:被押送的俘虏们的命运可就凶险了。
  ⑮用“间”:使用离间的计策。只招:只能招致。知负固:懂得只有负隅固守(才有生路)。《明史•魏学曾传》载:“初,学曾欲招东旸、朝(叛将),令杀拜父子(叛首哱拜及其子承恩),遣卒叶得新往、四人方约同死(同生共死),折得新胫,置之狱”。伐谋:征伐敌人的计划、策略。岂忍:哪能容忍。僇(lù):通“戮”。这里当破坏讲。和戎(róng容):古代把与外族维持和平关系称为和戎”。
  这句说:采用离间的计策,只能导致敌人内部更加团结,负隅固守;征讨叛军也不能肆意杀戮,而破坏了 “和戎”的民族政策。
  ⑯区区:只不过。正尔法:将你正法(判处死刑)争言:“早不下关东”:由于此时日本侵犯朝鲜,明廷征召天下兵马援朝,允许犯罪将领阵前报效赎罪。所以,叛首承恩在临行前大呼,后悔不早投降,到关东(朝鲜)去杀敌!
  ⑰最后一句,诗人以揶揄的口气重复了承恩临死前说的话,并说:如果真是那样,不仅你能免一死,我们的将士也不用再战,使平叛战斗轻易就可成功了。播被执①
  御史勘播州,军前多俘囚;②
  将军下汉水,江上多新鬼!③
  一姓相传八百年,
  往来不敢窥西川。④
   竹杖常随天马至,
  玉环频向舌人传。⑤
  一时荒服称乐土,
  千里提封久安堵。⑥
  但使覊縻备牧圉,
  不须挞伐劳钟鼓。⑦
   我皇神武振雄才,
  建章未起柏梁灾!⑧
   伐木千艘尽西去,
  诛求穷谷声哀哀!⑨
  况是边臣肆贪黩,
  火未及燃手先扑。⑩
  岂有螳螂敢怒车,
  竟似飞蛾争赴烛。⑪
  吁嗟功成何太奇,
  献俘谁得分华夷?⑫
  君王御楼但命赏,
  通侯金印看累累。⑬
   中原采山诏频下,
  闾阎处处愁间架!⑭
  小喜须当知大忧,
  艾陵兵胜吴争霸。⑮
  尝闻假《易》天难凭,
  又闻好战为亡征。⑯
  诸君但争平羌绩,
  我独深忧杞国崩!⑰
  〔注释〕
  ①本诗忠实地再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进行的镇压播州苗族首领杨应龙叛乱的战、抚经过。指出这次战争是明王朝及其贪官污吏与苗族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权利冲突,但深受其害的却是苗、汉等族人民。诗中指斥了明神宗朱翊钧的肆意杀戮和贪得无厌。并予示了明王朝必将自尝这种“镇边、残民”的严重后果。
  诗题中的“播”,指播州。在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自唐熹宗乾符年间设置播州以来,其大权一直操纵在苗族土司杨氏之手。入明以来,明朝政府把那些忠于中央政府的“土官”提拔为“流官”,取消“土司”制度,使他们成为明政府的正式地方行政官员,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目的。杨应龙的祖先及其本人,都被封为“宣慰使",主抚播州。
  由于明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中的统治集团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此,少数民族的首领不断发动武装叛乱。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也是基于上述情况,为了满足自己扩张的私欲和不满于明朝廷的盘剥,遂于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起兵反明,进攻合江、綦江,连胜明军,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明廷派兵部右侍郎邢玠总督川贵军务。在大军压境的严重时刻,杨应龙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权利,就宣布投降,面缚请罪。并两批献出“作恶首徒”八十余人。又献上“四万金”以自赎。这样,邢玠将“首恶之徒”斩于重庆,杨应龙却“奉诏释之”,继续在播州主政。万历二十五年十月,由于明廷在重庆杀了他的“次子可栋”,乃又反明。持续至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廷派李化龙、马孔英、吴广等,率军分八路合进,经过一百多天的战斗,杨应龙被迫自杀。持续了十余年的反叛活动,才得以平息。
  "播被执"即指杨应龙在播州被逮捕。被执:被拿获。②御史:古代官名。明代设置监察御史,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往往作为总督,巡抚的加衔。据《益都县志•邢玠传》载:“万历二十二年,转玠左侍郎、总督川贵军务。玠至蜀,乃檄谕应龙,谓当待以不死。应龙果面缚请罪,并缚献黄元等十二人。……又献作恶首徒七十余人,斩于重庆”。此处的御史即指邢玠。勘:勘察,巡视。军前多俘囚:在明军压境时,杨应龙主动献出“首恶者”以求得保全自己的名位。
  ③“将军”句:杨应龙归附明朝后,因其次子可栋在重庆被杀,而又起兵反明,持续至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廷派李化龙、马孔英等为将军,率军八路沿汉水进剿播州,杨应龙战至最后自杀。这次战争,历时“百十有四日”,沿途苗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江上多新鬼”当即指此。(参看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下册,752页,人民出版社)。
  ④一姓相传八百年:播州自唐乾符年间建州,一直处在土司杨氏的统治之下,至杨应龙时被剿灭,取消播州建置,以其地置遵义、平越二府,历时共八百余年。《明史。李化龙传》中也说:“播自唐乾府入杨氏二十九世,八百余年,至应龙而绝”。往来不敢窥西川:这句说自播州归入中国版图后,土司杨氏一直安守本土,不敢对北部的四川一带有任何骚扰企求。窥(kuī亏):偷看,偷寻可乘之机而有所企求。
  ⑤竹杖:播州盛产的竹杆。天马:古指西域产的名马。即指播州向朝廷进贡的名马。玉环:古代用于佩饰的玉石雕琢的环。舌人:即通事,翻译人员。
  这句说:播州盛产的竹子经常伴随贡马一起运至京师;把用宝石雕琢的玉环献给朝廷使者表示臣服的诚恳态度。⑥“一时”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代里,这片异服者的荒凉土地上,人民安居乐业,堪称“乐土”;周围千里的封疆之内,多年来一直宁静太平,象有围墙保护一样的安全。提封:也作“堤封”,指侯或室的地。安堵:安全的围墙。
  ⑦但使:只要让他。羁縻(jī鸡mí迷):束缚,笼络使他不生异心。牧圉(yu语):养马。挞(tà它)伐:征讨。钟鼓:古代用击鼓、敲钟来指挥战士的进退。这里代指军队。
  这句说:只耍好好笼络他,让他为朝廷养牧战马,没有必要去征伐他而劳师动众!
  我皇:指明神宗朱翊钧。神武振雄才:本意指皇帝天生威武,发挥他的雄才大略,这里是讽刺神宗贪得无厌,专事征伐。建章、柏梁:都是汉代的宫殿台阁名,这里喻指明代宫殿。柏梁灾:指明代宫殿多次发生火灾,殿阁被焚。据《明史》及《北京历史纪年》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坤宁宫火灾,延及乾清宫,一时俱焚”。“二十五年,皇极、中极、建极三殿火灾,……延及文昭、武成二阁。周围廊房,俱焚"。
  这句说,“我皇”,虽然具有神武雄才”,想据天下财物于一身,享受人间荣华,可惜的是“建章宫"尚未修好,“柏梁台“又毁在火灾中。
  ⑨这句说:为了重建宫殿,皇帝命令征寻木料的干艘船只全部向西方(播州一带)进发;用诛杀威逼来搜求木材,使得深山野谷里传来一片哀哀哭叫声。
  ⑩ 边臣:戍守边防的大臣。肆贪黩(dú毒):肆意贪污,滥用职权。
  这句说:何况守边大臣们滥用职权,肆意贪污;人民反抗的斗争烈火尚未燃起,即匆忙地赶去镇压。
  ⑪这句用“螳臂挡车”和“飞蛾投火”两个成语,说明边境的少数民族无意也不敢去反抗朝廷,哪能象飞蛾投火那样地自取灭亡呢?这样就把造成人民反抗的罪责完全归咎于明朝廷的肆意盘剥,残酷镇压。
  ⑫吁嗟:叹词,“唉呀”,语含讽刺。功成何太奇:成功得为什么这么容易,而令人感到奇怪。献俘:指陈应龙为保全自己而主动献出部下。谁得分华夷:华,指中国内地。夷:指边远地区。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二十二年逮杨应龙诣重庆对簿,论法当斩,请以二万金自赎”,不难看出,这场斗争,其性质是明朝廷及其贪官污吏与苗族上层的权利冲突,而受害的则是苗、汉人民。
  这句诗说:唉呀,明朝廷胜利的为什么这么容易呢?而又是谁能分享这次平叛的功绩呢?内地和边疆的权利再分配又是怎样进行呢?
  ⑬御楼:皇帝检阅军队、处理外事的场所。通侯:爵位名。臣二十等爵的最高一级。这里泛指最高的官位。累累:沉甸甸的样子。
  这句诗说:皇帝并不了解平叛的肮脏内幕,在御楼上只是一个劲地命令赏赐。一颗颗沉甸甸的通侯金印,馋得大臣们眼花瞭乱。
  ⑭中原:中国内部地区。采山诏:命令开采矿山的诏书。闾阎:本指街巷的门,借指平民。
  作者在评述了明廷的边事之后,笔锋一转,指斥了明神宗的“采山诏”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明神宗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需求,重修屡遭火灾的宫殿,弥补空虚的国库。他下令由太监监监强迫各地臣民开矿,强征矿税,给人民带来极大摧残,据《明史•食货志》载:“迨神宗时,两宫三殿灾,营建费不资,始开矿增税,……中官(太监)遍天下,……所至肆虐,民不聊生,随地激变。”
  这句说:在内地,皇帝命令开矿增税的诏书频频地下达,全国的平民百姓都被架在愁楚之间。
  ⑮艾陵,古地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莱芜县东北。
  《春秋•哀公十一年》:“齐国书帅师与吴战于艾陵,齐师退绩”。
  这句的意思是;要懂得,为了满足小小的私欲,会带来大的忧患,就象吴国一样,被艾陵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后来在与邻国争霸中反而亡国。
  ⑯尝闻:曾经听说。假《易》:借助《易经》上的卦词卜筮。假:借助,亡征:亡国的象征。
  这句说:我曾经听说过,借助卜卦算命,(说自己是真命天子),然而天意是难以凭信的;我又听说过:热衷于发动战争是亡国的先兆。作者直接向朝廷提出了警告。
  ⑰诸君:指当时的文官武将。但:只一心。羌: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泛指当时的边疆民族•平羌绩:镇压少数民族的功绩。杞(qí
  起)国崩:这是成语“杞人忧天”的活用。《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夭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作者在这里借用这一成语,说明自己已经从上述事件中,予见到了明王朝覆灭的危险。
  这句说:你们这些文官武将们,只知道在争夺镇压边民的“功绩”,我却从上述迹象中,予感到了明王朝即将覆灭的危险。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辑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分为蒙阴风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烈士英名、世俗民情、历史人物、资料、诗文八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明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公盖鼒
相关人物
公勉仁
相关人物
公鼒
相关人物
公家臣
相关人物
公鼐
相关人物
蒙阴县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辛卯纪事二首①
相关作品
其二
相关作品
战釜山①
相关作品
宁夏平①
相关作品
播被执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