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鼐家族世系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三缉》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251
颗粒名称: 公鼐家族世系考
分类号: K820.9
页数: 8
页码: 205-215
摘要: 公氏家族,自明代开始,一直走蒙阴一带的旺族,直至于今,公姓仍列蒙阴姓氏之首。所谓"蒙阴县,公一半”,实非虚言。 蒙阴公氏的远祖,可追溯到元末,而在明代初叶,就逐渐登上仕途.从公勉仁始五世连科进士,又皆长于文学,多有专集行世,成为江北屈指可数的文学世家。特别是公鼐及其父公家臣,"父子同入翰’ 修国史,大不易也”。
关键词: 公鼐 家族世系

内容

公氏家族,自明代开始,一直走蒙阴一带的旺族,直至于今,公姓仍列蒙阴姓氏之首。所谓"蒙阴县,公一半”,实非虚言。
  蒙阴公氏的远祖,可追溯到元末,而在明代初叶,就逐渐登上仕途.从公勉仁始五世连科进士,又皆长于文学,多有专集行世,成为江北屈指可数的文学世家。特别是公鼐及其父公家臣,"父子同入翰’ 修国史,大不易也”。
  公鼐的远祖,在元代是世袭的"万户”°是元代军职’受中央的枢密院领一导,统领"万夫”,即"万夫之长”。(《见辞海》)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们当然在镇压被管制之列。当时的"万户”公海就被遣送到辽东戌边。原来明朝延为了防备蒙古地方统治者的袭扰,即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鎮,谓之"九边”,辽东是其中之一.士兵的来源,有元朝的世袭军户,也有军民犯罪被谪发的"思军"。(见《中国古代史》下册98页、15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当时规定,戌边者年过四十,允许儿子代还。公海有四子:守道、守信、守权、守敬。至期公海的三个儿子都不愿去,唯有守敬独自抱着刚刚十个月的儿子公兟前往。在走到金州(今辽宁金县)时,被海险阻挡,同行者都因害怕海浪而中途折回,唯有公守敬托付葛姓者将其儿子带回,寄养在大哥家。他一人冒险越海而去,竟代父还。当公兟十五岁肘。听说父亲在辽东,终日啼哭不止,终于渡海寻亲。抵辽东后,父子不相识,后来公守敬验看了儿子脖子后面的疮疤,才抱头大哭.这件事使当时的官员.大受感动,于是呈请将其父子注消"军籍"。发回原籍。后公兟以“考行”受到举荐,担任了广宗县县丞。从此,公氏即从"军籍”登上了仕途。(参看《蒙阴县民国志资料》80页)
  公兟的儿子公评,已广有家私,《蒙阴县志》上说他"富而好施,睦族劝善”。为公氏家族的振兴奠定了经济基础。公施的孙子公忠,"孝友承先,诗书启后,公比之兴,始于忠"。而公氏真正登上仕途和文坛,成为江北声名显赫的文学世家”还是从公兟的曾孙公勉仁始,也就是公氏"五世进士"的"第一世"。
  公勉仁:号西埠。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授“行人”升江西道按察御史,太仆寺少卿"明武宗正德初年,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降为四川参议。后因战功,又升为都御史巡抚大同,"选将练卒,勤修烽垒,在边十年无警”。著有《东山集》行世。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仅有《舟中野望》七律一首。见《蒙阴县志》卷四)
  公跻奎:原名志厚。勉仁侄,景仁之子’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以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升湖广副使。后调广西,累立战功。著有《中岩诗草》行世。我们从《蒙阴县志•艺文志》中尚能读到他咏 "蒙阴八景”的律诗八首。
  公跻奎有五个儿子:长子一载任知县;二子一鸣任县丞;三子一扬任工部郎中;四子一跃任岷州卫经历;五子一翔任京卫千户。
  公一扬: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 《闲音集》。其《秋夜弹琴》、《卜筑》二首及《蒙阴八景》等诗尚能找到。
  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他是公跻奎的长孙,兴济县令公一载的长子。生于嘉靖(癸巳)十二年(1533年),卒于万历(癸未)十一年(1583年),终年51岁(据冯琦《公太史公葬黄山记》推算)。他“天资诚朴,不苟为异同,读书务求经世之学”。于隆庆(辛未,五年(1571)中进士。初选庶吉士,授编修。万历 (丙子)四年(1576年),充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 《世宗(即嘉靖帝朱厚熄)实录》,完成之后,受到万历帝钦赐金币的嘉奖。在万历五年(1577年),他由于主持正义,受到当时当权者张居正的忌恨而被贬官,以此沉伦不起。张居正,湖广江陵人。嘉靖进士,隆庆元年入阁。明穆宗死后,他与宦官冯保勾结,驱逐首相高拱,由他取而代之,由于神宗(万历)年幼,国事由他主持,专横跋扈,目无百官,动辄以皇帝的名义“挺杖”大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在他当国的十年里,使得军政败坏,财政破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事不堪收拾。万历五年(1577年),他的父亲去世,按明制应立即辞官守丧,但他贪居高位,暗示皇帝及其亲信求他“夺情”,带丧理事,这于封建礼法是不合的,因此,百官纷纷责其"越礼"。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赵用贤上疏皇帝,责其“违制"。张居正竟勾结太监冯保“挺杖”二人。并令“即日驱出都城”。当时吴中行“气息已绝,投药乃苏”。为他们求情的人也遭到“挺杖”,在这种情况下,公家臣却毅然让他的长子公鼐,护送吴赵二人到潞水(今通县,运河河口)。视他们启程后才回来。公家臣一直反对“夺情”,已经引起了张居正的忌恨,这一举动,更使张居正火上浇油。所以他借故将公家臣及赵志皋、张位(都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一同贬职。(见《明史•吴中行传》、及《蒙阴县民国志资料》)。
  公家臣被谪后,开始担任泽州判官,后移官至广平司理及南京户部主事。万历十一年(1583年)死在滁州。其子公鼐迎丧归来后,安葬在他自选的黄山墓地里.终年五十一岁。
  公家臣一生诚朴正直,不苟异同,“立朝正色,居乡谨厚”,他的不幸遭遇受到当朝人士的同情。连天启帝赠他的"诰命”中也说:“宏文博物,懿行作人;居号义门,仕为良史……而天年不待,世永惜之”。所著集为《东塘集》。至今《山左明诗抄》及《蒙阴县志》等书中尚载其诗六首。
  公鼐及其弟公鼒:公氏家族的集大成者,当推“第五世”进士公鼐。我们当另文专述。这里要说说他的弟弟。
  鼐(音nai奈):大鼎的意思。鼒(音zi资):小鼎的意思。《诗经•周颂•丝衣》中说:“鼐鼎及鼒”。公家臣将两个儿子取名为"鼐”、“鼒”,无疑是在仕途上对他们寄有厚望。希望他们“官居鼒鼐”。旧时因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合五味。往往用“鼎鼐及鼒”,来比喻宰相的权位。
  公鼐:字敬与,号浮来。万历(丁酉)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主事。志书上说他:“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重京师”。"谒选时,吏部爱之。特令其赴中书科候会试。一时诰文,多出其手。得其只字者,皆珍重之,以为秘宝。”从中看出,他不仅长于文学,也是“名重京师”的书法家。他的诗“长于近体,与乃兄风格相似,”。另外,还著有传奇(剧本)《千金裘》。他的诗文辑为《小东园集》三十卷。晚年隐居蒙阴,不求仕进,专志著述。遗憾的是,现在我们搜集到的他的诗文仅有七十篇左右。公鼐的子孙。
  公鼐有子三人。长子公光国,字宾王。少牵中秀才后,屡试不举,于是弃文从武。因军功升为副总兵防守徐州。年四十余岁早逝。他的叔父浮来先生悼诗曰:“病里尚期尸马革,归来谁料首孤邱。”惜其壮志未酬而早逝。著作有《自适吟》、《寄乐园》等诗文集。次子公端,担任过光禄寺署丕。三子公甸,仕至南京户部郎中。由于承受乃祖、乃父之荫,家境富裕。崇祯(庚辰)十三年(1640年),蒙阴发生蝗灾,“蒙民大饥”。公甸捐资施粥,贱粜以救饥民。第二年(1641年)山东巡抚王公弼、总兵官刘泽清统兵三万追剿巨寇,路过蒙阴时,军饷告艰,“官兵所过,劫掠胜于盗贼”。公甸只好拿出粮食千石"犒师”,才把官兵打发走,地方上得以安堵。
  到了公鼐的孙子辈,科名及家道就逐渐衰弱了。公鼐的长孙公秉文,以“恩荫”担任过刑部郎中,死在旅途中。“家赤贫,子幼,妻常氏苦守贞节”。我们从他的一首诗中也可以看出其生活的寒酸和仕途艰难了。“日在破村西,风高野路迷。败垣唯卧牸过午不闻鸡。云脚分山麓,水声碎马蹄;仆夫饥欲宿。指点渡前溪”(《雪后山行》)。而公端的儿子公显文,也只靠“恩荫”任过鸿胪寺序班,已是属于 “职员” 一类的职务了。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三缉

《蒙阴文史资料第三缉》

本辑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公鼐诗选注,共二十五首。第二部分是公鼐诗辑共八十七首。第三部分是公鼐文辑共六篇。第四部分是公氏七世诗辑。其中有公鼐诗选注十五首,诗辑六十七首;公勉仁诗选注一首;公一扬诗选注一首,诗九首;公家臣诗选注六首;公家邻诗选注一首;公光国诗选注一首;公襄诗选注一首;公秉文诗选注一首.第五部分是公鼐研究资料,这一部分除收录了一些历史、资料书籍、县志及一些历史名人对公鼐的介绍、评价文章二十余篇外,还有朱明秀同志撰写的《公鼐家族世系考》、《试论公鼐的仕途政绩和文学成就》两篇文章,比较详细地考证了自元朝末年至明朝末年蒙阴县公氏家族的兴衰过程和公鼐的生平、简历及其一生业绩,这一部分有些内容虽不属文史资料范畴,但为了给公鼐诗文研究爱好者提供方便,也一并收进。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明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公海
相关人物
公守敬
相关人物
公兟
相关人物
公评
相关人物
公忠
相关人物
张居正
相关人物
冯保
相关人物
高拱
相关人物
赵志皋
相关人物
张位
相关人物
吴中行
相关人物
赵用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