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公鼐文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三缉》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203
颗粒名称: 第三部分 公鼐文辑
分类号: I207.62
页数: 10
页码: 99-108
摘要: 第三部分是公鼐文辑共六篇。公鼐是明末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公鼐

内容

重修寿圣寺记
  窃以灵山标峻,树妙果于十方;觉海澄涧,辟元关于九洛。慈云遍洒,比屋登大梵之筵;慧烛
  长悬,欲界尽多罗之境。是以英皇感梦,英主舍身。托六趣而飙驰,指三清而日上。教之行也,有自来矣!第神明有宅,斯灵爽攸归。香花高座,依鹫岭以逶迤;金色如来,入祇园以延伫。盖钩陈太乙,为大帝之明堂;若元圃樊桐,作群仙之灵府。故使望舒得御,耀素魄于寰中;坷伯乘龙,布嘉霖于域外。倘非宝刹,孰启仁王?
  蒙阴山寿圣寺者,李唐氏之所造也。舍卫名疆,恒河净域。星分武库,邻东壁之森严;地接齐渊,限北溟之=流;亭云拱峙,绝大岘以西驰,蒙峰岧峣,朝岱宗而左折;玉都瑶室,杳冥震旦之阿;宝镜金轮,想象须弥之顶。红泉翠壁,目不暇观;方岭孤标,情不给赏。断碑鸟迹,多存大历之词;枯树龙鳞,犹有元符之记。缁服思元之士,抚桂景而长留;伽梨修慧之徒,恋桃源而不返。六合之内,八极之中,求厥名胜,鲜可及也!
  但世更三古,祚移数姓。中间兴废循环,更偞未数.肃皇在看,旧贯仍新;穆考凝图,冥基载展。迨于今上即位之九祀,儿二纪矣!历年孔多,觏变不少。香城寂寞,轩城兴茂草之悲;法众萧条,松柏积摧薪之痛.寻远公之社,路隔莲塘。探支遁之山,塵违竹屿火炎昆岳,龙宫为麋鹿之场;水涨秋溟,雁塔入虫沙之浦。遂使神人惋叹,遐尔恻心。乃者,运屋登三化.高明一顾,惟盛典实待熙朝。
  弟子德住傀海等,游神妙律,卜宅空门。喜帝泽之方流,惜慈风之未畅。爰告四众,共结三生.还苦海之舟,同趋定水;挥邪山之刃,早破昏衢。开八部而稽诸天,列十洲而通群帝.净财普会,法物兼施.鳞集响应,兢趋㣼利之宫;云合影从,速赴毗邪之国.龙神启藏,输金锡以垂衣;天女拈香,涌芙蓉而结座;隋侯投璧,即成助月之明;郢匠挥斤,各运成风之巧;务使祥宫大辟,俯象法而高临;沙界重光,驾长虹而耸构。三十二相,徊翔宇宙之间;千二百人,逴铄
  乾坤之表。灵憧鼎建,永清四谛之遥源;法鼓恒鸣,长作三轮之心印。银台金阙,归华藏以生天;翠竹黄花,证真如而得路。
  布告世界,咸使奉行。
  
  清源观三官庙碑记
  道,一而已。载之以形,而贯之以气。凡形之大者,必有所竟,而其究,必至于毁.至大而不毀者,惟天地。何以常存?以其运而无所积也。盖其所存者形,而所以至是形者,则有气焉.彼气不可见,必有所附丽。以直其所附丽者何也?曰:“水是已!”水者,奇于形气之中,周于形气之外。观诸庶物,有之则荣昌,无之则枯灭,未有不消焉息焉于此者。而天地可知已!故曰:水浮天,天包地。天之所以凝而不散,地之所以润而不竭,皆水为之。此其独能超乎五行与仪并也。
  .道书"三元”,亦以天地水为配,而各为一官,夫大道无名而强为之官,“三元"无言而代为之语。取释氏轮回之谈,附上清虚无之教,无亦附会不伦乎?然道家者流,杂而多端,有清净、服炼、符录、科教诸品。若"三元”者,盖科教之宗也.即经典所载:浮丘之别号,海渎之总名,而又为人旋转,善恶彰彰如是,岂凿空驾诞之传可比拟哉!
  去蒙百里,艾山之支曰岐山。之南,旧建"三元宫”,灵异*亘赫,岁时伏腊,四方顶礼之人麋至.故庙刹不称,且以岁久故圮.里人张子汉臣,笃行长者,慨然独任其事.鸠工聚材,亲操畚插,为作者先。凡力田治生之务,省于众,不以烦四方之人.期年而功毕.庙貌神象,周垣陛墄,视昔倍加焉。厥功亦伟矣!
  张子阇修之士,非求福益者。而为其事,必有其功,天之报施善人,固不爽也!落成之日,远近欢呼。天气清晏,庆云来降。神之格思,不卜可知!
  予与张子契交,素喜其功而乐观之也!为之记,实以俟来者。录自《蒙阴县志》康熙十一年版卷之三
  
  沂水县旧志明万历公鼐序
  沂水,青州之剧邑也。其在春秋,为齐鲁之交,莒鄫要害之地。汉时列坡相望,最称殷繁;编户人才,雄于东海,魏、晋陟而为郡;封建亲藩,益以加重。永嘉而后,戎马云扰烬焉!兵=之余,始兆衰矣。再遗唐末,强藩之割据,南北之攘窃,以故隆替悬绝,杀气数吏然。而历考前史地志,每代必于此置县。虽名号稍异,而建城树长,莫之或废也。
  今率沂之境,广百里,纵二百余里。临沂处南,朱虚处北,西至蒙阴,两隅错其半,东则与莒相终始。四封之内,山六之,水三之,民处一焉。土多薄不治。其贡税,邑居不足当昔日一井之盛!则县之恒置也,何故?愚谓统摄辽邈,河济以东,沿海以西,青治距兖六百里,无尉侯焉。雨沂地于二郡适中,则他邑可废,而之恒置有以也!故是土形胜风物必有可纪。不有志也,其何以述?而阙然千百里焉者,岂以文献为不足耶?
  夫沂当东方子午道。齐之国四面险绝,东北二境极于海,西南青石一线之车不列,马不比也!浮于沂,达于泗,遵蒙羽南放,梯航万里,不啻建瓴;临淄、即墨之甲下,而威荆蛮。邾、薛、曹、滕之君,拱而朝。方伯行李之往来,戎车之驰驱,匪是途也,焉出?《传》称:申孙之仇,释于堂阜;盟莒之坛,设于浮来,是也。浮沉之祀,莫大东海;上古封禅,二岱主之。秦汉之君,侈心者,登琅琊而骋望;纪功者,升之罘而勤崇。云飞之驾,徂东则警跸于是乎?驻琮璜于是乎?刘侯九牧,辐辏一隅,供屯之区,兵食所系。史称:岐伯赞成于轩后,公玉阵符于秦初,是也。大岘横亘数百里,中设重关,而封泥丸。则吴楚不敢窥南门;东负海,无狼顾之忧;有龟阴、汶阳之腴,屯田而饷绐;尽汶之西为界,力专一面,退足以守。引莱潍之粟,通渔盐之利;塞亢文之险,渐宫河上;跃马三台,淇卫间进足以争。曾巅、段龛,慕容氏保而据之,矻然一函谷也!其在今日,地接五洲,流民往来,客主杂处。与滕费相比邻,控御之势,悬于一邑,故是邑之置于夫!任是邑之人,于今尤重焉!
  齐地故多名山,而沂为诸镇之冠,沂故岱宗之亚也。诸峰蔓延旁出,环城四周,俨如列墉,南之首,则蒙山庐山,雄奇秀绝,襟带邹鲁;当阳都、临沂之上游,英贤辈出,实钟于斯。沂水之源,出于县北鄙大弁诸山。泉而下逼,侧于崖谷之间:奔湍迅激,近县则溢为洪流,可负舟楫。汶水自蒙阴西来入之,历沂兴,至河阳百里间,两岸皆为上腴,土宜稻麦。《传》所谓;“琅琊之稻,十专其五”。而林壑芊绵,岩岫深暝。夏无绝炎,午无停日。烟水之胜,轶于江南.余束发知游,悉济悉涉,据奇索幽,应接不逮。每谓图川,行山阴道上,直取名,耳!然尤有异焉;青州之浸,是曰沂、沭。而其源,咸在蕞尔之境内。则沂之托,顾不大哉!
  沂地今虽齐隶,大抵当鲁者十九,当齐者十一。礼信之俗多,夸诈之俗少。士弘诵占咕哗,民耒耜袯=之外,无他慕。尤勤树畜,饶物产。蚕妾红女,缫盆机楺之声相闻,千树之素封,接畛而居。丹砂、钟乳之灵异,赤箭、云芝之秘室,以至涧溪沼沚所生,具神农书者不可悉数。治閼父、曹邴氐业者,遗址者尤多。铅松=丝、夏翟孤桐之属,兼青徐之产。采山煮海,渔泊之利,不蓄而富。则土瘠而民不重困之明验也。如“五六十,方六七十,可以为邦;有民人焉,有社稷焉,可以为治。”而况沂之为名,有闻今昔,其形胜风物之可纪,彰彰如是者乎!有是地而无文献,生是地者之耻也!有文献而无纪载,官是地者之任也!以千年阙焉之典,而俟一朝举之.使掌故于以有据,图籍于以有凭,后贤奕于世以有稽,益莫大焉,责莫重焉!
  余小子末学芜陋,岂是以膺此役?惟是为蒙东野之民,即沂之故履也。文志所传,耳目所悉,稍足以备窥管之末。因掇拔所录,取其有徵者著于篇,以俟作者之损益云。
  原注:此序得之孝廉相=补志本。其时为万历丙申年。姑幕辨
  姑幕,古商侯国。汉置姑幕县,为都尉治,或曰"薄姑”莽时曰“季睦”。《晋志•通典》、《十道纪章》;怀太子俱以姑幕为薄姑,而实非也!薄姑乃古爽鸠氏之地。太公封于营邱,初得临淄以东,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益太公地。六世胡公徙居之于是。薄姑为齐郡邑。《括地志》曰:“薄姑城在博昌县东北六十里.”《路史》曰:“在临淄西北五十里。”今博兴县北十五里有薄姑城,是也。故城当在密州。魏收《地形志》、《博物志》皆曰:姑幕有公冶长墓.《寰宇记》谓长墓在密州西北五十里。则姑幕为在密州者似矣!按:《春秋•昭公五年》:“营、牟夷以牟晏,及防兹来奔”。杜预曰:“姑幕县东北有兹亭”,夫营子国,方六十里止耳!岂期履临淄以西之地?即密州亦非所宜也!《水经注》引京相璠曰:“琅琊姑幕县南四十里员(郧)亭,故鲁郓邑”。《郡国志》:“东莞有郓亭,而后齐时尝并姑幕入东莞。”则知姑幕即东莞之境。密州去东莞二百余里,安得有四十里之郓亭乎?则以姑幕为在密州者亦非也。《后汉书•刘盆子传》载:“莒人逢安导起兵从樊崇,攻营不下。转掠之姑幕,遂北入青州。”据文:自营而姑幕,自姑幕而青州。正与今壤地道里合,故并取之以为证。
  原《沂水县志》注:姑幕亦非沂地.按《郡国志•形胜》:“沂水曰东莞名区,莒州曰姑幕遗封。”则姑幕之非沂境较然。宗伯此论,谓“姑幕即东莞之境,似有待辩。其论在郡志之前,备存一说。
  阳都辨
  《汉书•郡国志》:阳都,属城阳国。应邵曰:“齐人迁阳,故阳国是”。后汉及晋属琅琊,自是以后,不见其名,故世远迹灭,无所考证.《范蔚宗书•明帝纪》:“十五年,征东平王苍会阳都。”章怀注曰:“阳都,故城在沂州沂水县南”。于钦作《齐乘》,列记古郡邑城郭之迹,独不著阳都所在,岂以无所考证致然欤?按《水经注》:“沂水,经东安县故城东,又南,桑泉水及巨围、堂阜诸水入之,此即会所谓汶河。又南,东卢川水注之。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三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澌奔乱流,经城阳卢县。”故盖县之卢上里也,今卢阳社地是。"沂水又南,迳(经)阳都县城。县故阳国,齐利其地而迁之者也。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即今蒙山之地,在卢山正东。东流,经阳都县南”。(注:沂今无县、里、社之名。)蒙山以东,葛沟以北,皆县界也。“水出蒙山之阴”,己在蒙山北境,而曰:“东迳阳都县南”,而阳都犹在蒙山之北可知也。诸葛孔明,琅琊阳都人。后世求阳都而不得,遂以沂州为孔明故里。然沂州乃临沂,非阳都也!以章怀注证之:则葛沟之间,其在阳都故墟乎?《齐乘》亦称:“沂水南迳诸葛城至沂州”。城尚远,而今葛沟在两界之间,且诸葛之名非无因而起也。故知阳都在县境内无疑。注:以上三篇录自《沂水县志》
  
  公文介《乐府自序》
  郑涣仲曰:“继三代之作者,乐府也。乐府之作,宛同风雅。今之行于世者,声乐无用。崔豹之徒,以文说名;吴兢之徒,以事解目,盖声失则义起,乐府之道几乎熄矣”。此言乐府原为诗乐之用,而事义则必所由起,均不可废也.愚谓风雅后有乐府,如唐诗之后有词曲。声听之变,有所必趋;情辞之迁,有所必至,古乐之不可复久矣!后人之不能汉魏,犹汉魏之不能风雅,势使然也。如汉《朱鹭》、《翁离》之作,魏晋诸臣拟之,以鸣一代之事,易名别调,各极其长,岂以古今同异为病哉!后世文士如李太白,则沿其目而革其词.杜子美、白乐天之伦,而创为意而不袭其目,皆卓然作者,后世有述焉。
  近乃有“拟古乐府”者,遂颛(专)以拟名其说,但取汉魏听传之词句,抚而字合之。中间岂无"陶之阴误,“夏玉”之脱?悉所不校。或假借以附益,或因文而增损。跼蹐林屋之下,探胠滕箧之间,乃艺林之根蟊,学人之路阱矣!以此语于作者之门,不以愧乎!
  李于麟曰:“拟议以成其化。”噫!拟议将以变化也,不能变化,而拟议奚取焉?予知其不可而不能不为也”第命曰:“古乐府”。不敢以“拟”称云。
  录自《青州明诗抄》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三缉

《蒙阴文史资料第三缉》

本辑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公鼐诗选注,共二十五首。第二部分是公鼐诗辑共八十七首。第三部分是公鼐文辑共六篇。第四部分是公氏七世诗辑。其中有公鼐诗选注十五首,诗辑六十七首;公勉仁诗选注一首;公一扬诗选注一首,诗九首;公家臣诗选注六首;公家邻诗选注一首;公光国诗选注一首;公襄诗选注一首;公秉文诗选注一首.第五部分是公鼐研究资料,这一部分除收录了一些历史、资料书籍、县志及一些历史名人对公鼐的介绍、评价文章二十余篇外,还有朱明秀同志撰写的《公鼐家族世系考》、《试论公鼐的仕途政绩和文学成就》两篇文章,比较详细地考证了自元朝末年至明朝末年蒙阴县公氏家族的兴衰过程和公鼐的生平、简历及其一生业绩,这一部分有些内容虽不属文史资料范畴,但为了给公鼐诗文研究爱好者提供方便,也一并收进。

阅读

相关人物

公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公鼐
相关人物
重修寿圣寺记
相关作品
姑幕辨
相关作品
阳都辨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