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丐杨殿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168
颗粒名称: “奇”丐杨殿法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0
页码: 143-152
摘要: 在旧蒙阴城东北二里之遥处,有一个小丘岭,岭上有一座庙堂,名曰"=蜡庙”。庙后另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一两丈见方的小庙房,但只有神龛,并无神象。神龛前有一长石桌。庙房有框无门,两个窗子则连框也没有了。这个庙房怕秋冬刮南风,南风一吹,寒澈肌骨;但更怕刮南风时下雪雨,雪雨飘来,房内几无容身之处。庙内什物甚少,只是在石条桌上有一方缺了个角的砚台,半截条墨,一两只齐了头的毛笔。在庙东北角的地上铺了一层豆秸或麦草。这就是本文的主人翁杨殿法居住的地方。
关键词: 杨殿法 个人传记

内容

在旧蒙阴城东北二里之遥处,有一个小丘岭,岭上有一座庙堂,名曰"=蜡庙”。庙后另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一两丈见方的小庙房,但只有神龛,并无神象。神龛前有一长石桌。庙房有框无门,两个窗子则连框也没有了。这个庙房怕秋冬刮南风,南风一吹,寒澈肌骨;但更怕刮南风时下雪雨,雪雨飘来,房内几无容身之处。庙内什物甚少,只是在石条桌上有一方缺了个角的砚台,半截条墨,一两只齐了头的毛笔。在庙东北角的地上铺了一层豆秸或麦草。这就是本文的主人翁杨殿法居住的地方。
  杨殿法究竟何许人也?人们都不太清楚。仅知他祖上本是外县人,其祖父和父亲在满清和北洋军阀时期都做过官。只因其父秉性耿直,得罪了某官宦,便横遭诬陷,父被诛,母缢死,殿法隻身逃走,沿街乞食,流落他乡。当他漂流到蒙阴的时候,大概是一十年代初左右,他已二十几岁了。
  他初到蒙阴时,栖无定址,城门洞、庙台子,就是他的家。后来,当他发现=蜡庙后面的小庙房时,真是喜出望外,从此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就算有了个家。他只有一身破单衣,黑布棉衣也露出了棉絮。一头从未剃过的头发,乱蓬蓬地还带着一些灰土。由于他经受过意外的打击,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他总是低着头走路。别人问他话时,总是用很低的声音嘻嘻地笑笑,很少回答。对于他自己的遭遇,也很少对人讲。只是问他是哪里人时,他才回答你"蒙阴人”。蒙阴人,他真是成了蒙阴人了。
  人们都说他是疯子,可他从来也没有疯过。
  他要饭也很特别,只拿了个小黑瓦盆,怀里揣个小瓷酒壶。他从来不拿要饭棍。他到人家要饭时,也不怕狗咬。说也奇怪,狗对他似乎也特别客气,只是跟着叫,从未咬过他。因此,杨殿法也就坦坦然然地往你家里走,一道走到他应该站住的地方。狗在这时连叫也不叫了。所以,人们一听见狗的叫法,也就知道是杨殿法来了。
  杨殿法要饭,向来是不吭声的。他走到你的门前一站,就悄悄地在那里等着,直到你发现他并很快拿上两个煎饼、而且里边总包上点豆沫子什么的递到他手里时,他才嘻嘻两声,一手接煎饼,一手从怀里掏出他的小酒壶,说:"有酒没有?”当你给他装上一壶酒(小酒壶最多能盛二两)时,他又嘻嘻两声,心满意足地走了 ,他出了北门,一边吃着煎饼,一边仰起脖子喝一口酒——应该说是咂几滴酒。当他走到他小庙的大门前时,大概只剩了一滴酒和一口煎饼,老远就可以看得见,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他拼命仰着脖子,一手把小酒壶对准他的嘴,停留很久时间才把手放下来,用袄袖子擦擦嘴,然后怡然自得地进了他的小院儿。大概过不了几分钟他也就呼呼入睡了。
  然而,人们却很喜欢他,因为他是个正派人,从来也没同人吵过架,即使穷得要饭,也从没拿过别人一点东西。他是一个自重自爱的人。因而人们除了喜欢他以外,不自觉地还有几分敬重。
  人们之所以喜欢他、敬重他,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奇特的书法家、绘画家(或者说美术家)。
  杨殿法生长在一个吏宦之家、书香门第。祖、父辈的教诲,环境的陶冶,使他在书、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论书法,他颜、柳、欧、赵的碑帖都临摹过,而且下的功夫很深。他二十几岁时,其书法艺术已日臻成熟。有人说,杨殿法的字不象颜、不象柳、不象欧、也不象赵;但也有人说,杨殿法的字,既象颜、又象柳,也象欧、更象赵。其实,这二位先生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因为杨殿法经过多年苦练,对颜、柳、欧、赵都深得三味,后来他就博采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他在四大家的书法艺术中扎的根子很深,因此,在自己的风格中,不可避免的流露出四大家书法的脉息。看来,他的书法艺术,既不属于四大家,又没有离开四大家,它是属于杨殿法自己的。
  使人奇怪的是,后来杨殿法写字不喜用尖笔,你若是送给他一枝笔,他总是立即向你要把剪子把笔尖剪掉,或者把笔带回小庙去,找块锋利的石片把笔尖剁去。这样,他写的字笔划上自然带出一些刺刺芽芽的毛边,但细看下去,却愈觉得苍劲有力,颇具古风了。
  但是,他的字是很少送人的,别人请他写,他也往往以写得不好而辞之。所以,在蒙阴城里,存有他的墨迹的人不多。记得有一年春节,他到我家拜年,他照例在供桌前咚、咚、咚地磕了三个响头,家里给了他一些零用钱,又给他装了一壶酒。他立即对着壶嘴喝了一口,嘻嘻地笑了两声。这时,家里趁着他的酒兴,拿出了纸、笔、砚,请他写一轴条幅。他把笔看了看,要了剪子把笔尖剪掉,然后饱蘸浓墨,一挥而就。他写的是:"阅透人情知纸厚,经过世路觉山平”。写完,他把笔揣在怀里,抬腿就走。当请他落款时,他只回头嘻嘻地笑了两声,便飘然而去,还没走出大门,他已仰起脖子,嘴唇对准酒壶了。
  “阅透人情知纸厚,经过世路觉山平”,这对旧社会的虚伪狡诈是何等入骨的嘲讽。杨殿法平时很少说话,见了人只是嘻嘻地笑几声,谁能想到,在他的心灵深处,愤世疾俗的思想感情却埋藏得如此之深啊!
  杨殿法的绘画,其功夫之深,也不亚于其书法。他是学画宋代米南宫的山水人物的,但也学画羽毛花卉。他画画不仅着眼于形似,尤其着眼于神态,力求传神。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不但会画,而且会泥雕,他糊的风筝不但飞得高,而且其工之细致传神,在当时来说也是罕见的。
  在蒙阴城曾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即当时重修城隍庙时,两廊的神象与壁画,系出自杨殿法之手。众所周知,蒙阴城的城隍庙,其规模之大,塑象之多,壁画之盛,是少见的。因此,世称蒙阴的三大建筑之一。但其特点并不在大、多、盛上,而在"传神"。固然,城隍庙里的塑象、壁画,塑的、画的都是鬼神,是迷信的东西,但其想象力之丰富,人物之有血有肉,实来源于人世。恩格斯曾经说过,不是上帝根据自己的面貌去创造人,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面貌去创造上帝。正是如此,城隍庙的塑象和壁画,正是人们对人世间的各种人物(特别是统治阶级的各种人物)进行了长期地、细致地观察,然后将经过观察所得的印象加以夸张和想象,才移植到了鬼神的塑象和壁画上,而蒙阴城城隍庙的建筑也无疑是经过了这样一个艺术创造过程的。
  据说,杨殿法就参加了这一艺术创造过程。
  蒙阴城的城隍庙,不同于一般的城隍庙,它的艺术水平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而是一个既有渊博的学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又有对人世悲凉有深切体会的人才能达到的。这个人就是杨殿法。
  城隍庙的神象除正殿外,东西两廊的十殿阎罗与鬼判们有近百座,壁画布满了两廓的墙壁,作者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虽说塑造的是神鬼,实际上却是人。作者实际上是把人世间统治阶说的嘴脸,把作恶的歹徒与无辜的芸芸众生搬进了城隍庙。庙内所有的群象都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所以,胆小的人一进城隍庙,便有些毛骨悚然。
  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城隍庙西廊房有一座吊死鬼的塑象,据说是杨殿法亲自雕塑的。这是一个受冤屈被迫自缢的女性,它的眼睛充满了复仇的火焰,是很吓人的。城隍庙建成后不久,有一个傍晚,杨殿法走进庙去,想再领略一下自己的创作,但一看见吊死鬼,自己也毛骨悚然起来,从此他再也没进过城隍庙。
  杨殿法与城隍庙的关系多半是传说,但在城隍庙的重修中,他塑了一些神象,画了一些壁画,而且是主要人物,这可是事实。
  杨殿法的绘画和他的书法一样,很少画了送人。我家保存了两件珍品,都是从风筝上揭下来的。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年正月,杨殿法绐我送来一个风筝,家里给了他一些钱,一壶酒。这个风筝是个大蝴蝶,是用桑皮纸糊的,其画工之细致逼真是很惊人的。眼球上面的两根须,肚子上的横纹,翅膀上的筋络、镜子,肚子两旁的绒毛,都是一丝不苟地描绘出来的。我曾经见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糊的蝴蝶风筝画册的复制品,其工之妙也算到家了,而杨殿法的风筝与之相比,也堪列昆仲的。
  杨殿法即使过着行乞的生活,从未间断过写字和绘画。他经常向人要一些废纸,有字的也要,或在街上拣一些破碎纸片,拿了回去就在上面写或画。正面用完了就用反面,直到把一张纸写(画)成黑的,然后一火焚之,或撕成碎片,丢到河里,不留一点痕迹。
  有一年,我和一位同学到他的住处去玩,他正脱了破袄在太阳底下捉虱子。我发现小庙内墙上画了一幅荷花。是一幅墨画,有四、五柄荷叶,两枝荷花,一枝莲蓬。下面有水纹,水纹上浮着水草。一看就使人着迷,水显得那样清,荷径是那样亭亭玉立,荷叶荷花似乎是刚刚放开,粉红碧绿,生意盎然,好象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向上生长。我们问他什么时候画的,他说不知道,说他来住时候就有。这显然是说谎,但你不能再问,因为他向来的脾气是说出来的话从来不加更改的。
  我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我的私塾老师,他说:"你请他给你扎个七角(土语读jiā)子,他在中问必然给你画一幅荷花,等他把风筝糊好,一对,就知道庙里荷花是不是他画的了。”
  当时儿童们扎风筝最流行的是“八卦”和"七角子”。八卦是八个角,中间画的是阴阳月,周围画上八卦的符号;七角子是去其一角,中间一般画的是荷花。有一天杨殿法来要饭时,我就请他扎个七角子,他答应了,并说三天可以扎好。我给了他一些钱买材料。第三天中午,我急急忙忙地跑到杨殿法那里,一看,风筝已糊好,中间果然画的是荷花,他虽然很"狡猾”,比墙上的荷花少了两个叶、一枝花,布局也有改变,但从它的风格上一眼就可看出,墙上的荷花就是杨殿法画的。
  我又给他留了点钱,兴味勃然地拿了风筝就走。回到家里就将风筝拿给我私塾的老师看,并说明墙上画的荷花同风筝上的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老师一看就说:"画的好! 一般工匠是画不出来的,他画得象扎花用的花样子。杨殿法把荷花的气质都画出来了”。又说:“杨殿法是有骨气的,他大约很喜欢周敦颐的《爱莲说》,他把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都画出来了,你看,最下面是用墨濡染的一片污泥,而生长出来的枝、叶、花却是锐意地把它们画得格外清洁乾净,这是有意地渲染出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的气质。杨殿法也是有这种气质的。”说完,他叫我用水把糊的地方湿透,小心地把那幅荷花揭下来,平整地裱糊在另外一张硬纸上,好好保存起来。
  接着,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父亲,他对这幅荷花很欣赏,但只叫我揭下来,等将来有机会拿到济南去裱糊。从此,我家又多了一件杨殿法的艺术珍品。
  过了一段时间,我路过=蜡庙子,顺便到杨殿法的住处去看看,他不在家,但我发现墙上画的荷花被用水刷掉了,不知为了什么?我们只能用他向来对自己的字画不愿在人世留下了痕迹来解释。
  在蒙阴城里,保存杨殿法字画的人确实不多,据说,北道沟的公子泽、韩桐坡两位老先生保存的有,王献忱老先生保存的也有,但恐怕经过战乱也己无存了。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爆发了,杨殿法的民族自尊心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见了人嘻嘻的笑声也听不到了。一天到晚总是低着头走路,别人问他话时,更是不吭声了。
  一九三八年一月,日宼侵占了蒙阴城,杨殿法竟忽然失踪了。这个消息当然很奇怪,蒙阴过去经常闹土匪,有时土匪闹到城跟前,杨殿法从未逃跑过,依旧安然地睡在他的小庙里,而这一回却失踪了。消息的奇怪,引来了传说纷纭,有的说他被鬼子抓走了;有的说他激于民族的义愤而自杀了,谁也不知道他的究竟。
  大概过了一年多,杨殿法却在刘家峪一带出现了,但以前见过他的人却感到他有了很大的变化,穿的衣服比以前更脏更破,拄着木棍,走路一瘸一瘸的。他的眼睛失去了以前仅有的一点灵光,整天直呆呆的,他的嘴唇也干裂了,一掀一翕地向着天空在自言自语,究竟说的什么谁也没听清楚。但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似乎在向一种什么不平进行着咀咒。可是杨殿法孤身一人,真所谓“==孑立,形影相吊”,是什么东西刺激了他的神经,使他不停地对天咀咒呢?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日宼的铁蹄对中国人民的践踏和蹂躏。
  但过了不久,杨殿法竟死了。据说是死在一片小树林子里的。大概他死了几天后才被发现,因为尸体已经有味儿了。
  乡亲们凑了点钱,赶着做了一口薄薄的棺木,在一个小山坡下把他葬埋了。杨殿法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人世。作为一个旧社会的知识分子,他刚正不阿,清白无私,他默默地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又默默地结束了他不幸的一生。
  我每逢怀念起他来的时候,眼睛总润湿湿的。我想,如果他能生活到解放以后,那该多好啊!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辑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分为名胜古迹、政治与军事、统一战线、人物传略、论坛、诗·文、资料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典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殿法
相关人物
蒙阴县
相关地名
=蜡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