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洪对天文、历算学的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165
颗粒名称: 浅谈刘洪对天文、历算学的贡献
分类号: K820.8
页数: 20
页码: 115-134
摘要: 刘洪出身于鲁王宗室.自幼“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有着渊博的知识。由于他曾担任过“上计掾”、“检书东观著作”等技术性、学术性的官职,"专心锐思于天文数术”,“探遗索引、钩深致远”,使他终于成为“密于用算”,"当世无偶”的天文历算学家。他所创制的《乾象历》,是我国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为后世历法工作者所尊崇,宗法。在天文学、数学领域里,他也有着独到的创见和成就。
关键词: 刘洪 个人传记

内容

刘洪,字元卓,东汉末年泰山郡蒙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
  刘洪出身于鲁王宗室.自幼“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有着渊博的知识。由于他曾担任过“上计掾”、“检书东观著作”等技术性、学术性的官职,"专心锐思于天文数术”,“探遗索引、钩深致远”,使他终于成为“密于用算”,"当世无偶”的天文历算学家。他所创制的《乾象历》,是我国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为后世历法工作者所尊崇,宗法。在天文学、数学领域里,他也有着独到的创见和成就。
  由于刘洪在《后汉书》中无传。因此,后人对其知者甚少,专门研究刘洪的著述亦不多见。本文试就从史籍中搜求到的零星资料,加以连缀整理,力求将其生平业绩做一连贯性的介绍,以期引起有关领导和学术界的注意。如能抛砖引玉,于愿足矣!并以此就教于诸位学者、专家。
  笔者学识浅薄,见闻不广,蜗居陋室,所能见到的资料太少。因此,疏漏错误之处,当所难免。敬请识者教我。在本文的“附录”部分中。我参考引用了任克来同志搜集地部分资料,特此致谢。
  一、刘洪的家世——鲁王宗室
  据《后汉书》转引《袁山松书》载:“刘洪…… 鲁王之宗室也。”(《后汉书》卷十一,304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下同)
  这个"鲁王”,当然是指东汉时期的鲁王。
  据《后汉书•光武帝记》载:刘秀在夺敢政权、建立东汉王朝的第二年(建武二年,公元26年),在首批分封"宗室四王”时,即封其"兄子章为太原王,章弟兴为鲁王”。(《后汉书》卷一,29页)刘秀的长兄刘縯,字伯升,是西汉宗室舂陵侯刘买之后,也是当时南阳地主集团的首领。王莽篡政后,他纠集地主武装,组成舂陵军,抱着"复高祖之业”的目的,加入了当时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队伍。他依仗舂陵军的实力,专横跋扈,自称柱天大将军,志在夺取起义军的最高领导权,后在争权中被刘玄所杀。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十五年追谥他为齐武王。
  刘縯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章被封为太原王,次子刘兴被封为鲁王,"嗣光武兄仲”。(《后汉书》555页)也就是说,刘秀的二哥刘仲早亡无子,刘兴实际上是出嗣于二叔,所以,在建武十五年,刘仲也被追谥为鲁哀王。
  刘兴"为人有明略,善听讼,甚得名称。迁弘农太守,亦有政声”。(《后汉书》557页)因为他有较高的政治才能。所以有时出任令守,有时在京协理朝政。“(建武)二十七年始就国”,(同上)“显宗器重兴,每有异政,辄乘驿问焉”。(同上)但是,在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时,他被改封为"北海王",原因是“以鲁国宜东海,故徙兴为我海王”。(《后汉书》556页)因为当时的鲁国辖"二郡二十九县,租入倍诸王”,所以刘秀在建武二十八年,就把鲁国归并给自己的儿子东海王刘强,而把刘兴改封为北海王,(封地在今寿光、广饶、昌乐一带)至此,“鲁王”这一封号,在东汉时期就消失了。刘兴在明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去世时,他的谥号是"北海靖王”;而北海王的爵位却一直被东汉历代皇帝所保留,直至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才与八个诸侯国同时"国除”。(《后汉书》384页)
  刘兴子女不少。建武三十年,刘兴的儿子刘复被封为临邑侯。中元二年,又有两个儿子被封为“县侯”。他去世后,其子刘睦嗣立为北海王,至于刘洪是刘兴的几代孙,或其嫡庶世系,于今就很难考证了。不过历代北海王室一直是“博通书传"、“并有才学”,其中,有不少列入《文苑传》。出现象刘洪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不仅不足为怪,也是有着政治原因的。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宗室诸王及外戚,刘秀及其继承者更是严加控制.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刘秀重申西汉时代的"阿附藩王法”严禁王子、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并于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从此,诸侯王室成员无志者则在荒淫逸乐中消磨时光,不甘消沉者则潜心学问,“专事著作”。只有如此,才能不被陷入随时都有杀身之祸的政治漩涡。
  刘兴的儿子,第二代北海王刘睦,有一次派使者代他至京师朝贺。临行前,他问使者:"如果皇帝问起我的情,况,你将怎样回答?"使者说:"我将如实回答:大王忠孝慈爱,敬贤乐士。"刘睦说:“唉,你要坑害我吗!你应该说:我到封国后,'志意衰惰,声色是娱,犬马是好'”。(《后汉书•北海靖王传》557页)刘睦知道只有装作昏庸无知,荒淫逸乐,才能避免疑忌,免遭身亡国除的大祸。当然,这个刘睦,并不是昏庸无知的人。也不甘心于“犬马是好”,"他性好读书”、"能属文”。曾著过《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直至他临去世前,明帝还“驿马令作尺牍十首”(同上)。他的兄弟、子孙如临邑侯刘复,平望侯刘毅、寿光侯刘普、刘复的儿子==,以及"谒者”刘珍,都擅长词赋,多有专著,《后汉书•文苑传》中均有介绍。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也曾担任过“北海相”。世称"孔北海”。从而可以看出,“鲁国北海”世系中,多出文人学者,刘洪出生于这么一个学术气氛浓郁的家族里,为他在学术上的杰出的造诣,无疑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刘洪的生平业绩
  1、刘洪的生卒年代
  刘洪主要的生活时代,正值东汉末年的桓灵时期,据史书记载,他于汉桓帝延熹年间(公元158—167)“以校尉应太史征,拜郎中”(《后汉书》卷十一)。他是以“校尉”的资历被征召而封为"郎中”的,估计这时的年龄也不会太小,大概在三十岁左右.那么,他出生时可能在公元130年左右。道至献帝元年(公元196),他还将自己所著的《乾象历》传授绐郑玄,据此,他的卒年应在公元196年之后。
  与他关系比较密切的著名文学家蔡邕的生卒年代是公元132年至192年,著名经学家郑玄的生卒年代是公元127年至200年,所以,刘洪的生卒年代在公元130年至196年之后,还是比较可靠的。
  2、刘洪的故乡
  刘洪是泰山郡蒙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这在各种史书志书中均有记述,无庸再考。但是,他的家乡的具体方位,抑或哪乡哪镇,由于史书无载,更兼近两千年的沧桑变化。当然更难考究了,不过,蒙阴自春秋秦汉以来,文化就比较发达,特别是有关东汉时期的遗址,传说,更是比比皆是,这就绐我们提供了进一步考查的依据。
  据《蒙阴县地名志》介绍:现坡里镇的"东指"村,"犁掩沟”村的命名,都与刘秀有关。《蒙阴县志》(清宣统三年修)中也有文记载:西汉末年,起兵反莽的刘秀,被莽兵追至一山沟,一个正在耕地的张姓老农将刘掩埋在犁垡下,当莽兵追至,逼问刘秀下落时,老农装哑以手东指,骗其东去,使刘秀幸免于难。从此,"犁掩沟”"东指”逐渐成为村名,至今犹存。
  在今联城乡的"吕家庄古遗址”周围,汉代遗址更为典型。这里,不仅汉砖汉瓦碎块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在吕家庄东一菜园内,还发现了一口陶壁古井。井深5米,井口直径80厘米,井壁陶层厚3厘米,制作精致。群众称为"古汉井”。现已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家庄古遗址附近尚有“大庄汉墓群”,亦名"吕娘娘墓”。也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刘秀被莽兵追逼,一位吕姓姑娘冒险掩护,使其脱险。刘秀称帝后,封其为娘娘,死后葬在这里。
  另外,在今桃墟乡的大庙村附近有鲁王台,(一说是鲁宣公读书台)村中古庙中原有汉柏,明末清初的王珣曾为此写过《汉柏逸记》,说他年幼随父在大庙读书时,曾经常小憩于树下,后毁于战火,表达了他伤惋之情。(文载《蒙阴县志》、《艺文志》宣统三年修),现在大庙村庙内古柏犹存,当是后人补植但的。
  刘洪的具体出生地点我们虽然暂时难以确定。但是,上述古遗址都给我们提供了线索,也说明了东汉时期的蒙阴,具备了刘洪在此生活成长的条件。
  3、刘洪一生从事的职务
  刘洪一生做过多种官职,这主要从《袁山松书》中得以了解。“延熹中,以校尉应太史征,拜郎中。迁常山长史,以父忧去官,后为上计掾,拜郞中,检书东观,著作《律历记》迁谒者,谷城门侯,会稽东部都尉。征还,未至,领山阳太守,卒官"。从这一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刘洪一生从事的职务可以大体分三类;
  (一)宫廷近臣及军事长官。
  由于刘洪是“鲁王宗室”,所以他在年轻时就担任了“校尉”之职,在汉代,校尉是仅次于将军的掌管特种军队的将领,如步兵校尉、屯骑校尉等(总称八校尉)。而在桓帝延熹年间,又应太史府征召,拜为郎中。在两汉时期,郎中的职责为护卫侍从,随时建议,或备顾问差遣,属郎中令领导,无定员。选拔郎中的条件有二:一是由"任子”赀选”二是由于文学、技艺等特长而被选拔。拜为郎中后,就可取得出任较高官职的资格,这是地主阶级子弟出任的重要途径。
  我想对"任子”一词加以说明,这对了解刘洪的身世或有帮助,据《辞海》“任子”条注释:"任子:西汉时,两千石(郡守)以上官吏,任满一定年限,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中,称任子。东汉沿袭不改”。从中可以推论,刘洪第一次应征为郎中,是否与其父官至两千石有关?选从他"以父忧去官“中,也可以佐证。当然,凭刘洪在天文历算方面的超人"技艺”而被征召,也有可能。不过,这时他毕竞还很年轻。拜为郎中后,他担任过一段常山郡长史(郡守的副职)。由于父亲去世,返乡丁忧而离职。
  刘洪担任过的较高军事职务是"会稽东部都尉”。"都尉”是协助郡守,负责一郡军事防务的长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东汉建国后,刘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也做了不少重大改革。建国不久,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实际上取消了地方军队,借以削弱地方势力。只有在某些边远地带和民族、阶级矛盾紧张地区,才复设都尉。当然,要由皇室信任的人来充当。
  由于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以及统治者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压榨,特别是东汉后期的七八十年之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仅以会稽郡那一带而论,公元132年(顺帝阳嘉元年)。就爆发了曾族领导的起义,攻杀了句章、鄞、鄮、三县县长。章河则领导了杨州六郡人民起义,先后攻打四十九县,当然也波及到临近的会稽.(见《中国古代史》38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会稽人许生自称’越王’、'寇郡县’”。(《后汉书•孝灵帝纪》334页)公元172年,正值刘洪四十岁左右,被派去担任会稽东部都尉”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这以前,刘洪还岀任过“谒者”和“谷城门侯”。“谒者”是负责给皇帝引见外官和传达政令的近臣。东汉时期该职多由宦官担任,刘洪被任为此职,足见其为皇室所信任。"谷城门侯”是负责保卫京都洛阳城防的官职。据《后汉书•百官志》载:"洛阳城十二门,城门每门侯一人。”其中“谷门"是洛阳城的正北门。"谷门北中,位当于子”。
  综上所述,刘洪担任过的"校尉”、“谒者”、“谷城门侯”以及“会稽东部都尉”都属于宫廷近臣和军事要职。这和他出身于宗室贵族,为皇室所信任不无关系。
  (二)地方行政长官
  刘洪在其父去世前,曾任过“常山长史”、“曲城侯相”,晚年担任过"秩二千石”的“山阳太守”,并死在任上。在他担任这些职务期间,"政教清均,吏民畏而爱之,为州郡所礼异”(转引自《博物记》见《后汉书》3043页)可见,他有着较高的政治才能。
  (三)技术学术方面的职务
  刘洪在丁忧期满后,曾担任过"上计掾”。
  "上计"是自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成成绩的方法。战国时群臣于年终前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卷,呈送国王考核,称为上计。汉代由县令(长)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东汉时郡国上计形式上虽归司徒总核,实际上有尚书主持。县级上计由县丞代行,郡级由郡丞代行。东汉时改派地位较髙的掾吏,凡入京执行上计的人员称为“上计吏”、"上计掾”。(参看《辞海》“上计”条)很明显,“上计”是一项需要庞大数字计算的会计、统计工作。刘洪之所以能充任此职,当然是由于他杰出的数学才能,同时,在他担任这一工作期间,也无疑地发挥和锻练了他的数学才能。使他终于成为一个"密于用算”、“当世无偶”的杰出的数学家。
  刘洪的数学才能,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学术界的赞誉,有人把《九章算术》也归为刘洪所著(见唐释慧琳《大藏经音义》卷六),一般认为《九章算术》成书的年代是西汉末或东汉初(见《中国史稿》第二册381页,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就与刘洪的生活时代不符。不过刘洪精通《九章算术》却是为历代史家所公认,如在范文澜编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说:"汉末……郑玄、刘洪、王粲等人都精通《九章算术》”。(见该书236页)刘洪在数学史上的成就,为世公认的是他在《乾象历》中创造的“正负数”:强正弱负,强弱相并,同名相从,异名相消。其相减也,同名相消,异名相从,无对互之。(严敦杰注:刘洪的"无对”与《九章》的"无人”同义。)(见1916年版适园丛书《后汉艺文志》)
  数学是研究天文历算的基础。当刘洪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了"当世无谓"的地位后,又"意以为天文数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遂专心锐思"(《后汉书》3043页)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方面的问题。"熹平三年,(公元175年)......常山长史刘洪上作《七曜术》”。《七曜术》是一部杰出的天文专著,"七曜”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七个天体。刘洪在《七曜术》里,精确地推算出了“五星会合”的周期。以及它们运行的规律,它的数据,与现代用精密的天学仪器测算的"差值”甚微,有的还完全相同。《七曜术》的完成,为其创建《乾象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数据基础。
  《乾象历》五星会合周期与今测值比较表:
  (据《中国数学大辞典》)
  刘洪杰出的数学才能和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当时皇室和学术界的重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在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就上书汉灵帝推荐刘洪与其“共述”《后汉记》、《律历记》,他在表章中说:“郎中刘洪,密于用算,故臣表上洪”。后来,由于蔡邕"上封言事",得罪了宦官而被流放,全书未能完成。但是,由于邕能为文,清浊锺律;洪能为算,述叙三光”。他们一个是文章泰斗,一个是数学大家。二人合璧而成的《律历记》却被"集录为上下卷,放续前志,以备一家”。其中的许多资料,又被《续汉书•律历志》所采用。
  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关于蔡邕和刘洪的关系,蔡邕不仅在著书时请求刘洪与其合作,即便是在被诬陷罪的流放途中,在其"戍边上章"中还向灵帝举荐刘洪,可称得上“相知甚深”。蔡邕在遇赦回来后,继续受到宦官集团的迫害,不得不“亡命江海,远迹会稽,依太山羊氐,十二年"。(《后汉书•蔡邕传》)在这漫长的流亡中,他主要是藏在会稽和太山一带,而此时刘洪正担任"会稽东部都尉”,刘洪处当然可以托迹。另外,刘洪的故乡可是"泰山蒙阴”,二位密友当然也有见面的机会。至今,蒙山及其附近仍有蔡伯喈洞(邕字伯喈)和蔡邕墓等遗迹。(见《壮丽的山河》66页,山东美术出版社)就是蔡邕曾"亡命”于蒙阴的佐证。
  刘洪在与蔡邕编写《后汉记》•《律历记》之后,还曾担任过"检书东观”这一工作,“东观”是汉代的皇家藏书之所和学术研究机关的名称,自西汉武帝时即已建立。他派人广泛搜求图书,或抄写书籍的复本。成帝时,又大规模地征求遗书。并设立"检书东观”和“校书东观”等官职,专门从事对书籍的检查、校对、整理等工作。并负责时人的著作和科研成果进行检验,评价。刘洪所担任的主要是《考验日月》,以及对当时科学家所研制的天文历算成果的检查验证。关于这一点,在《后汉书•律历志》中多次记述。如他参与了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对王汉所著《月食注》的审查,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对张恂、宗诚等人的"推计行度”方法的课校。从中可以看出刘洪的才能在当时已高出于众,复校课验结果,往往是"遂用洪等”。他的意见一般就是结论。在课验考察别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无疑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为其《乾象历》的创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刘洪一生的主要贡献——创建《乾象历》
  刘洪在继完成《七曜术》这一天文著作之后,又一项造福后人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创建《乾象历》,它是历史上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它的完成,是我国古代历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大进步。
  1、《乾象历》成书的时间及其时代背景。
  《乾象历》是在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184)完成的。光和中,谷城门侯刘洪始悟"四分”于天疏阔,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计分,而造《乾象法》,又制《迟疾历》以步月行方于"太初”、"四分”、“转周密矣”。(《后汉书》、引司马彪注,见3081页)由于当时全国已处于农民起义蜂起,政治上极端混乱的时期,统治者自身难保,无暇顾及其它的事。所以《乾象历》在当时并未实行。不过创建以后,当时著名的博学家郑玄,三国时吴国的太子太傅、中书令阚泽都曾经注释过 《乾象历》。(参见《晋书》卷十一和《三国志》卷五十三)在阚泽的倡议下,吴国自建国起(吴大帝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就采用《乾象历》直至吴亡。魏晋以来的治历,也都参照《乾象历》。
  2、《乾象历》的主要内容及其贡献
  在对《乾象历》进行较为详细的论释之前,有必要对我国古代历法的历史做一概略说明。
  秦统一全国后,在历法上也把战国以来各自为历的局面统一起来,规定用《颛顼历》。汉承秦制,西汉初期,沿用《颛顼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残篇记录了以《颛顼历》推算相符的部分五星会合周期。其中金星“五出,为日八岁”,即金星会合周期的五周与八年的日数相同,这数据的准确性在当时来讲是很惊人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历谱也是用《颛顼历》推算出来的。由于时间的推移,天文学上微小的误差积累起来,就逐渐使历法“后天”。于是,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征召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二十余人议定改历,从而制定了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太初历》(后被刘歆改为《三统历》)。这部历法具备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改用新的《四分历》。在实行四分历期间,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贾逵、李梵等人创造"黄道铜仪”,测定了二十八宿黄道距度和太阳月亮的运行度数。从而发现:(1)月亮每日运行的速度是不均勻的;(2)月亮的近地点也在移动。也就是说,关于"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现象,在刘洪之前,已被科学家所发现。而刘洪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建。
  刘洪在《乾象历》中的主要创见是:他进一步确定了 "黄白交角值”,近点月周期,交点退行和月亮每天实际运行的度数。
  刘洪的创见,使我国古代关于“月球运动”的学说得到了初步定型。这也是刘洪毕生中最大的功绩。(见《中国史稿》第二册,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
  古代的历法,为什么要不断改制呢?这当然是各代历法都不够精密,“于天疏阔”推行时间久了,就会发生与"天象”不相适应的观象。早在东汉初年,人们就发现,日月合朔常有提前现象。日食日期也有提前一天的现象。这主要是《太初历》回归年测算不确的缘故,实行《四分历》后,对《太初历》的"后天”现象有所校正,但历行数十年后,"后天”现象仍复出现,特别是月食预报错误明显。因此,改历已是刻不容缓,刘洪的《乾象历》也就应时而生了。
  《乾象历》这一部传世的优秀历法,扬溢着刘洪杰出的天文历算才能;当然,也凝聚了他毕生"笃信好学”"钩深索隐”的辛勤汗水。他不仅善于总结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也注重实际考察和实验,勇于创新。"汉灵帝时,会稽东部都尉刘洪,考史官自古迄今历注,观其进退之行,察其出入之验,视其往来,度其始终,始悟'四分'二天疏阔,皆斗分太多故也。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计分,作乾象法。其为是也,依易为数,循行相长,潜处相求,名为乾象历。”(《晋书•律历志》)从中就可以看出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乾象历》是他毕生艰苦钻研的结晶。
  《乾象历》以岁实(回归年)365145/589,纪法589,计分145,合内外两纪为乾法,1178为基本数据,以之推求其它各数。主要内容:(1)有朔望的求法,(2)近点月的求法,(3)月行迟疾求法(三道术),(4)求食限数和兼数(黄白交角)术,以及推行五星运行参数的方法。(详见附录)这些,都是刘洪的发明和创见,一直为后世编历者尊为宗师。
  3、《乾象历》的基础数据和推求方法
  (一)基础数据
  1、纪法:589得以实测,是由回归年分数部分而来(回归年之分母)
  2、乾法:1178
  589X2=1178倍纪法得之。
  3、周天:215130-个纪的日数,由回归年乘以纪法数所得:
  365145/589X589=215130
  4、通法:43026
  215130-/5=43026周天除以5得之。
  5、岁中:12三统乘四得来,源于三统历。
  6、周岁:199+10=19合天地终数得之,即
  19个回归年为一章(源于颛顼历)。7、章闰:7闰法中一章置七闰,来源于《四分历》的月均天行度数137/13。
  8、会数:47三天九,两地十合数。9X34-10X2=47
  9、会岁:893会数乘章岁,得会岁。
  47X19=893
  10、章同:235五倍之会数,47X5=235
  (一章235个朔望月)
  11、会率:1882—会之交食数。
  12、朔望合数(即交点年数):941即月行交周数。1882/2=941
  13、会月(即朔望月数):11045十二倍之会岁加会数乘章闰893X12+47X7=11045
  14、纪月:7285—纪之朔望月数
  7285=589X12+31x7(即589年中有31个章岁,每章岁中有7个闰月,再加上589年中的每年12个月数。)
  15、月周:7874一纪月行周天数,
  7874=7285+589即一纪中的恒星月数
  16、小周:25一章月行周天败254=235十19(即一章中的恒星月数)
  《乾象历》的内外纪为:
  内纪:1、已丑。3、丁卯,5,乙已7、癸末,9、辛酉,11、已亥13、丁丑(太初元年)。
  外纪:2、戊寅,4、丙辰,6、甲午,8、壬申,10,庚戍,12、戊子,14、丙寅。
  《乾象历》推求方法:
  以内外两纪为纪法,它们的计算过程为:用60去除纪法,余数49。从已丑开始起算,查天干地支表,得戊寅。然后再以戊寅起算,查表得丁卯,依次类即得14纪首名。
  求纪首朔旦冬至日名时,用60去除周天,余数30,命上元甲子朔旦冬至,则一纪文之后,查表应知该日应在甲午,二纟己之后朔旦冬至日又回到甲子,故乾象历以二纪为纪法。内纪以甲子为首日,据乾象算法,以周天215130为基本数,以纪法除之得到一年的日数;365149/589日,则分数部分145/589=0.24618。较《四分历》的1/4=0.25为小,即《乾象历》减少了计分,以校正《四分历》的日益后天现象。这是我国汉代天文观测精密度提高的标志,也是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周天以纪月(31章为纪月,共7285月)除之,得一月之日数为29773/1457=29.53054221,也就是等同于通法去除日数,数值是一致的,但有验算作用。29.53054221为一个朔望月的日数,与现今的精密数值仅差小数点后第五位上的数值,可见其精密程度之高。
  周天以月周除之得215130/7874=27.321564即月行周天的日数,即今之恒星月的天数,亦相当精密。关于月行迟疾的算法:它以纪法除月周,得13217/589度,再以31除其分数部分,得13百度,这正是月行平均度数,亦是19年置7闰的根据。刘洪知道月行速度不均匀,有时慢而不足13°,有时快则达14°多,因而快慢相差3°左右。其近点月27.554756日和近代值27.554550日仅相差0.000206日,其测算的精密度之高可见一斑。
  刘洪为了测算兼数(黄白交角),创立了“三道术”,中道为黄道,内道为阴历在黄道北,外道为阳历在黄道南,测得月行出入黄道术,即可算出黄白交角,也就是月亮黄纬的变化,随日期逐日改变,也测得每月的第八天(上弦)兼数最大,为6°1'(合现今5°55'17〃),即黄白大距,也就是黄白交角数值。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测得的黄白交角数值,成为“后世师法”。
  月行迟疾和黄白交角的测出,使刘洪得以创立定朔望的计算方法,这在我国历法史上是一大贡献,这个方法的计算过程大致为:
  (1)先按平均运动堆算出各朔望月的朔望时刻也就是通常用的平朔(平望),(2)推算平朔在一个近点月周期中的位置,即平朔时刻距近地点的距离(时间),(3)按月行近点周期表,计算平朔时刻月亮平均运动对真实运动的校对值,(4)把计算的校正值加到平朔时刻上,就得到真实的合朔时刻,即为定朔,实质上就是测定"月离表”,这在现今也是十分困难的一项工作。
  刘洪测得的"月离表”如下:
  这里“日转度分”,由实测得到“列衰”表示月7行变化,"换益"表示月行对平均137/19度的变化,“益”表示多于平均行度(计算时以19分为一度,便于计算。)“盈缩积”为“换益率”之代数和,即“益转相益,换转相损,盈缩积也”。(《晋书•律历志》)。“月行分”是将“日转度数”栏中的度化为分,来表示的月行距离。有了此表,即可根据平朔时刻距近地点的时间,求出这段时间中的盈缩积分数,找到定朔校正数以改正平朔。
  《乾象历》由黄白交角的数值计算出了食限,在合朔时,月亮离黄白交点不超过十五度半时,才能发生日食,这个数值为后世的许多历法所沿用。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辑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分为名胜古迹、政治与军事、统一战线、人物传略、论坛、诗·文、资料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明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洪
相关人物
刘秀
相关人物
刘縯
相关人物
王莽
相关人物
刘仲
相关人物
刘强
相关人物
刘复
相关人物
刘睦嗣
相关人物
刘睦
相关人物
刘毅
相关人物
郑玄
相关人物
刘兴
相关人物
刘章
相关人物
泰山区
相关地名
古汉井
相关作品
吕娘娘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