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廷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130
颗粒名称: 王兴廷传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6
页码: 115-120
摘要: 王兴廷,字献臣,蒙阴县城关镇人。1917年曾任旧政府山东省第三届省议会议员,至议会解散。
关键词: 王兴廷 人物传略

内容

王兴廷,字献臣(1893.5——1972.1.16),蒙阴县城关镇人。1917年曾任旧政府山东省第三届省议会议员,至议会解散。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被推选为各界人士委员会委员。他一生敏慧好学,医文兼习,弱冠即通晓五经,谙于诗文,尤精岐黄。从事临床六十年,学术上推崇吴鞠通,对《温病条辨》有较深的研究。擅长内科,对妇科、儿科亦有造诣。
  早年虽不以行医为生计,然乐施仁术于乡里,至中年即专业中医,先后在济南、新泰、岱崮、蒙阴城等地行医治病;解放后任城关镇联城诊所中医,蒙阴城郊因卫生院中医。在县内外享有盛名.老骥自知夕阳晚,不待挥鞭自奋蹄。先生花甲之年,自感体力骤衰,精力日减,即开始整理验方、医案,以备编纂成书,广传医林,济世活人。积一生经验,耗十年心血,撰成《温病治验》、《验方集锦》书,均于文革中散失无存。
  立志学医服务于广大人民医徳高尚杰林中千古流芳他生于岐黄之家,其父一生医儒兼学,擅长针灸,善治咽喉、羊痫疯症。舅父,姨父均是当地知名中医。受其熏陶,袭其家传,至十八岁时,已熟谙中医四大经典,旁及历代医家名著。系统地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较熟练地运用中医中药为病人诊病处方。当时并不以此为生计,而是以慈善为本,以济世活人为乐趣。后来,他目睹传染病暴发流行,社会上不少庸医,以治伤寒之法,疗温热之疾,死者无算。病家不知庸医杀人,自叹天数命定。感叹之余,遂发奋精研温病,救治了不少危重病人。
  中年专事中医,先后在济南、新泰、岱崮等地开设《同仁药室》,为民治病。此间广结医林名士,诸如刘惠民、韦继贤、潘义臣、马京伯等,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渐至医理纯熟,技术精良,常提起沉疴,屡除痼疾,渐至求诊者络绎不绝。
  他行医一世,出诊不论远近,从不在病家吃饭,开设药铺,不牟暴力。尝云:"家有病人,如火焚心,让人招待,于心何忍!“"发病之财,尤如打劫之歹徒”。每遇家道贫寒之人,他常施医捨药,予以周济,乡中父老,受益者颇多。
  晚年体弱多病,但值班从不计较时间,求诊病人多时,常废寝忘食,甘献余热,造福人民。后来积劳成疾,暴病卧床十载,虽是风烛残年,仍不较医事,求诊者甚多。后来不能执笔,命儿媳公茂梅代笔处方,离去世十几日,仍为病人诊病,有时正诊着昏迷过去,醒来后强打精神再诊,向不辞掉一个病人。致使无数患者感于此景,手捧处方,热泪交流。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患者无限热忱,为了人民的健康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为蒙阴县广大干部、群众所传颂。
  尊古不泥用药善于权变胆大心细治病智圆果断他一生非常重视阅读和研究中医古典著作〉凡历代医家名著,他大都读过。对古藉的学习从不囫囵吞枣,对古人的经验向不机械照搬,而是深刻领会,反复实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尊古而不泥古。一九五〇年南竹院村王维生之妻,年七十余,患热痉,请他诊治时,已穿寿衣,置灵床之上。病人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唇燥裂,齿黑舌焦起芒刺,角弓反张,卧不着席,大便十数日不下,时时有小汗出,脉象弦滑而细。《灵枢•热论》云,”热而痉则死”。如此典型病例,实医者罕见。患者年过古稀,体质素差,正虚已甚。他仔细揣度,当机立断,既尊古法又灵活变通,既用古方又不墨守成规,处方以大剂大承气三合增液白虎汤加味治之,两剂病情大减,以后随症加减,调理半月而愈,该妇九十六岁方逝。他在《验方集锦》曾这样总结:”治急重症如救火,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扬汤止沸,贻误良机,无济于事。只有如孙思邈那样:‘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谨守病机,知常达变,方能奏效"。
  临床辨证有真知灼见立法处方有独到之处他尝云,“名医治病不是单凭以病套方,以方碰病,而是要辨证明确,立法得当,处方精炼,药量适中。"以上十六字是他对辨证论治要则的集中概括。他一生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为人治病的。他在辨证中注意抓主要矛盾,善于发现和掌握不同的病中由于病因、病机转归的相同而出现的相同证候。在处方上,反对堆砌,力求方精,药专效宏。例如他运用自拟消炎镇痈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胁痈(胆囊炎)、腹痛(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不完全肠梗阻)、蛔虫等,每获良效。特别对诸病中的顽固性呕吐一症,真可谓药到病除.如县邮电局话务员吕桂凤,于七O年患脉痛(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呕吐黄绿水不止,在某医院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后求他诊治,予消炎镇痛汤一剂(半夏二钱、黄连一钱半、黄芩二钱、党参三分、云苓一钱、炮姜三分、甘草一钱、生姜汁一盅为引),服后呕吐即止,疼痛亦减,饮食渐进,药不数剂,竟获临床治愈。
  善治温病著成《温病治验》一书袭具家传治疗白喉屡起沉疴他一生以治温病见长,对吴又可、叶天士、王孟英、薛生白各家有关温病的著作均有研究,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尤为推崇。他认为现时之外感病以温病居多,真正如张仲景所述伤寒病较少,再拿仲师治伤寒之辛温解表法治温病,犹如火上加油,必成燎原之势。他一生治温病多从吴鞠通三焦辨证立法,用药剂量轻重适度,用方随症化裁,普通一方,了了数药,即收效卓著。晚年将一生治温病医案编次整理,撰成《温病治验》手书一册。书中案例典型,系统全面,既有引经据典,又能抒发己见,运用中医辨证,西医论病,中医合参,融会贯通,后附麻疹辨证并论治一篇,实医林珍籍,临床萃荟。可惜书已写成未世,毁于文革动乱时。
  因其世代善治咽喉而闻名,他业医后,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挥,修订出一首治白喉的效方。在白喉预防接种还未施行之前,靠这首方,救人甚多,后来成为许多医生的通用方。一九五二年,召子官庄刘守经的儿子患白喉,持续高烧,神志昏迷,汤水不下,喉间痰呜,生命垂危。在某医院治疗无效,抬回家去,坐以待毙;时值亲朋探视病人,举荐其救治。他令将病人抬来家中,亲自为之煎药灌药,日下二剂,第二日即神志清醒,少进米汤,后改为日进一剂,七、八日即获全愈,如此病例,枚不胜举。
  年高志壮好学精神难能可贵培育后学蒙阴山区桃李满园他一生学而不厌,悔人不倦,对不同学派及同仁不抱门户之见,不搞文过饰非,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前人的经验,同仁的特长,现代医学知识他都热衷于学习。在《验方集锦》一书中就有不少来源于同事,经他验证做以修改载入册子。如李仁甫先生以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外用治流注的验方,就被他收入《集锦》一书。他对同仁及门人纰漏乐于指正,对不同的学术观点敢于争呜,对自己的经验不吝惜,不保守。遇到医药界的“知音”,常促膝做彻夜之谈。碰上有价值的医籍,不惜重金购买,每阅读至通宵达旦;平素很注意收集医案,总结经验,积录成册,启迪后学。
  他反对旧的传统观念,热心教育后学,尝云:“留下一个方,救活无数人”。他积极带徒,传授经验,六一年他和当时的卫生局副局长秦贞照、李仁甫,中医张立堂先生等共同倡导在城郊区医院创办了蒙阴县有史以来第一届中医学习班.他不讲条件,不要报酬,坚持门诊值班,业余备课、授课,直至病重不能起床。学习班的学员及他的门人、弟子许多已成为蒙阴县中医界的骨干。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

《蒙阴文史资料》

出版者:蒙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包括“蒙阴县概况”、“蒙阴县历史沿革考略”、“晋蒙城考证”、“蒙阴八景简介”、“闻名天下的孟良崮”、“杜洽蒙阴地方利弊详文”等近三十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克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兴廷
相关人物
蒙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