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乡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122
颗粒名称: 难忘的乡亲
分类号: K265.9
页数: 7
页码: 66-72
摘要: 一九八一年国庆节前夕,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四十年前曾战斗过的地方—沂蒙山区孟良崮下的垛庄。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军民关系

内容

一九八一年国庆节前夕,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四十年前曾战斗过的地方—沂蒙山区孟良崮下的垛庄。
  在垛庄,我首先去拜访当年的房东彭大娘和韩大娘,可惜这两位老人都已去世了。于是,我又爬过山坡到了杜家岭、间家村,走访了朝大娘的女儿韩旭兰。记得当年我养病的时候,她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呢,现在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她看我来了。忙着倒水沏茶,炒花生米。当年曾和我并肩战斗过的贾子新同志,也闻讯赶来,紧紧抓住我的手,含着激动的泪花,一遍又一遍地说:"老刘啊老刘,今天盼,明天盼,总算把你们盼回来了!"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关切地问道:"日子过得好吗?”这下可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老刘,真是算得天翻地复啊,我的根基你知道,过去是光棍一条,穷得叮当响;现在是丰衣足食,子孙满堂,没有共产党,哪有我贾子新的今天?"我们坐在韩旭兰的房中,吃着香脆的花生米,喝着、自产的蒙山茶,抚今追惜,感慨万千,过去战争年代的多少往事一齐涌上我的心头。病重期间一九四一年初,我告别了故乡胶东半岛,来到沂蒙山区,在青年干部学校进行了短期的训练之后,分配到孟良崮的垛庄一带做组织工作。就在我到达垛庄的这年秋天,一场伤寒病使我躺倒了,组织上把我留在彭大娘和韩大娘家里养病。
  四十年前,伤寒病是一种称为"瘟疫”的恶性传染病,当时许多人被这种不治之症夺去了生命。日宼、伪军扫荡我们根据地,听说谁家有伤寒病人,吓得连院子也不敢进。彭大娘和大娘两位老人,却不的恶病传染,自己睡草窝腾出床铺让我住;吃糠咽菜,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省出来给我吃。在那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我的病情日渐严重,有时连续儿天高烧不退,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吃不进饭睡不好觉。病情最严重的那几天,两位老人含着泪水,日夜守候在我的床边。有一次,我又昏迷过去了,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才清醒过来,只见彭大娘正给我上热敷,韩大娘给我喂水,两位老人的眼皮都哭肿了。我知道这是伤寒病传染最历害的时刻,就着急地说:“大娘,你们……你们快离开我!”两位老人边抹泪边对我说:"傻孩子,你是谁?我们又是谁?你不是常说,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吗?”我连忙解释:“大娘,这病传染上有危险……两位大娘的脸上露出慈详的笑容,几乎同时对我说:"危险?俺才不怕呢,只要能够把你救出来,大娘就是搭上老命也心甘”我再也没让可说了,激动得热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从那以后,两位老人就更加忙了,又要照料我的食宿,还得到处打听脸方,亲自上山挖草药。在两位大娘的精心护理下,我的病情逐渐好转了。有一天,彭大娘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杀了。当她端着热气脸腾,香喷喷的鸡汤送到我床前的时候,我的眼中又一次涌出了激动的泪花。大娘一面向我嘴里喂着鸡汤,一面亲切地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等你把病养好了,打垮了小日本,咱们就在这山坡上,养它千儿八百只老母鸡,让你天天吃鸡肉,喝鸡汤。”大娘不仅对我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还经常给我拉家常,谈心事,鼓励我安心养病。有一天,我正愁眉苦脸地在院中坐着,大娘回来了,拍着我的肩膀问:“小刘,愁啥?想家啦?” “不是”我矢口否认,“大娘,麻烦您这些天,我真得好好谢谢您哪。”大娘脸一沉:“这是说的些啥?孩子,这儿就是你的家,大娘就是你的亲人,别胡思乱想啦,只要养好了病比用什么感谢我都好。”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到彭大娘、韩大娘养伤养病的何止我ー个。当时,两位老人都是出名的支前模范,他们家中,不仅是当地革命工作人员集结的地方,也是外地干部、战士的落脚点。她们对待干部、战士,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记得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歌谣:“高梁红岗岗,谷穗黄又黄,韩、彭大娘工作忙。抗日老模范,拥军是榜样,捐衣、捐鞋、又捐粮,人人都夸奖。”严寒季节在我病愈不久,日宼集结了五万人对我沂蒙山区行进了大规模的"铁壁合围”,他们所到之处,疯狂地实行烧光、抢光、杀光"三光”政策。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和当地村千部,民兵离开了垛庄,出没在孟良崮、大崮山一带,开展反扫荡斗争。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北风呼呼,雪花纷飞,我只穿着一身粗布制成的单衣,又加疾病刚好,身体非常虚弱,风雪袭来,浑身就象扎入无数钢针似的难以忍受。
  一夭晚上,我们偷袭了扫荡的敌伪军之后,回到了孟良崮下的夹山沟。连日的奔波,再加上又饥又饿,我不知不觉蜷曲在石崖下一个草滩上睡着了。平时睡觉,总是愈睡愈冷,躺下不久就被冷醒了:这次却不然,越睡越香甜,一觉醒来,天已经快亮了,觉着身上压着个软绵绵、沉甸甸的东西。我猛地爬起,借着晨曦的微光一看,原来是北家村联防支部书记贾子新同志那件又大又厚的棉袍子。怀抱着棉袍,我的心无比激动。这不单单是一件棉衣,这是人民群众在风雨中给子弟兵送来的伞,在风雪中送来的炭,是人民群众在艰苦的岁月里给子弟兵送来的一颗赤诫的心啊!我抱起棉袍向外走去,在一个山洞的避风处,找到了贾子新同志。他穿着单薄的衣裳,偎缩在黄草窝里,冻得瑟瑟发抖。看到这情景,一股暖流传遍我的全身。我赶紧把棉袍披在他身上。他拽下来硬往我怀里塞,推来推去,把老贾惹急了,他装作愠怒的样子说:"军民一家,鱼水情深,这些话都是你讲的,现在怎么外气起来?”没等我张口,他以命令的口气说:"穿上!你的痛刚好,肩上的担子又重,万一有个好夕,怎么能和我们打鬼子灭汉奸啊!你承认咱们是一家人,还分什么彼此,快把棉袍穿上。”他看我为难,又和颜悦色地说:"小刘,你放心,我今夜摸回村再找件棉衣穿。”说着,不容我推让,硬把棉袍披在我身上。
  那年冬天,贾子新同志的大棉袍,就成了我驱冷防寒的"护身宝”。白天穿着它行军打仗,夜晩铺着它休息睡觉。这件浸透着阶级情谊的棉袍随着我渡过了整整一个严寒的冬天。
  紧急关头这次扫荡之后,日寇在垛庄安了ー个大据点;孟良崮一些比较大的村也安上了小据点,岗楼林立,碉堡密集,形势十分险恶。当时,我和村干部、民兵集结在孟良崮东南的夹山沟一带。这一带悬崖峭壁,地形复杂。夹山沟里有个村庄叫竹园,名曰村庄,实际上只有刘曰发一户人家,我们经常吃住在他家里。刘曰发家只有两间草屋,一个团瓢(一种用茅草搭成,没有四壁的园房)。他腾出屋子让我们住,我们硬是不肯。每当休息的时候,大家就在房外的草地上,山坡上,石洞里睡觉,蓝天做被,黄土做床,别具一番风味。
  由于日寇和伪军的封锁,我们吃粮相当困难。当地群众想方设法送粮食支援我们。我们也派人下山,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我们储粮食的地方,用褂袖,裤腿做布袋,背些粮食来;刘曰发家有个小磨,就推成糊子,烧饭喝,贴饼子吃,有时干脆囫囵吃高梁粒子。
  在夹山沟我们不光和饥饿作斗争,还要随时准备打击前来搜山的敌人。一天,日寇和伪军数百人窜进夹山沟搜查,经常住在上竹园的干部和民兵闻讯转移了;只有我们几个游击队员,和当地的一部分群众钻进了大崖洞。这大崖洞巨石林立,洞洞相连,上下贯穿。敌人发现我们藏在洞里,派兵封锁了洞道。他们不知道洞里藏了多少人,不敢贸然入洞,只好不停地往洞里射击,扔手榴弹。见我们仍不出来,竟搬来柴草,放上辣椒,放火熏洞。一股接一股的浓烟,翻滚着冲进洞里,呛得我们头晕眼花,气喘吁吁,泪水直流。万恶的敌人边放烟熏洞,边向洞内叫喊:"土八路赶快出来吧,交枪不杀。再不出来,就把你们熏死在洞里。”在这紧急关头,军民同生共死,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我们几个游击队员忙于监视、阻击敌人。彭大娘、韩大娘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撕成一块块碎布,包上湿土,送给同志们防烟。还有人把自己的棉袄用水浸湿,让同志们把鼻子贴在湿袄上,防止烟呛。
  时间一秒秒地过去,人们坚持着,继续坚持着。傍晚,敌人一无所获;我们却从鹑鸽洞里跑出来,很快又和转移的干部、民兵汇合在一起,继续活跃在垛庄周围,狠狠打击日寇伪军,直到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旧地重游,战友重逢,亲切的话儿怎么也说不完,这儿的山水养育了我,这儿的人民用生命保护了我。想起了战争年代那漫长的岁月和军民渔水深情,想起了那同甘共苦的战友和难忘的乡亲,我的心总是感动不已。今天,我们这些当年的土八路,虽然白发苍苍到了暮年,更应该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胜利,继续发扬过去革命战争的光荣传统,争取在有生之年,为四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

《蒙阴文史资料》

出版者:蒙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包括“蒙阴县概况”、“蒙阴县历史沿革考略”、“晋蒙城考证”、“蒙阴八景简介”、“闻名天下的孟良崮”、“杜洽蒙阴地方利弊详文”等近三十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继先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垛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