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111
颗粒名称: 蒙阴县概况
分类号: K901.9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蒙山北麓,东汶河上游,是沂蒙山区腹地,北纬35°26'—36°02‘,东经117°45’—118°14‘;北接沂源县,东邻沂水、沂南县,西北、西南与新泰、平邑县为界,南以蒙山与费县毗连。全县总面积1,586.67平方公里,现辖15个乡镇,1,550个自然村;428,172人,其中少数民族518人,耕地面积527,120亩。县人民政府驻蒙阴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蒙阴县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
关键词: 蒙阴县 概况

内容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蒙山北麓,东汶河上游,是沂蒙山区腹地,北纬35°26'—36°02‘,东经117°45’—118°14‘;北接沂源县,东邻沂水、沂南县,西北、西南与新泰、平邑县为界,南以蒙山与费县毗连。全县总面积1,586.67平方公里,现辖15个乡镇,1,550个自然村;428,172人,其中少数民族518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442,708人,其中少数民族552人),耕地面积527,12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2%)。县人民政府驻蒙阴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蒙阴县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河流纵横。南部有蒙山,东西绵延百余里,是与费县、平邑县的分水岭。这一区域高低相差悬殊,最低处是垛庄镇的西师古庄(海拔130米),最高点是蒙山第二高峰挂心崛子(海拔1,026米),主要有黑云长风麻岩、斜长角闪岩、花岗斑岩等古老变质岩构成,土壤多为沙质壤土。东汶河、梓河两岸为山地丘陵,间有小片平原,海拔200——300米;多由石灰岩、页岩、砾岩等构成;其间的山,顶部浑圆,海拔较低,如尧山、巨山、黄土山等。东北部为山地,海拔300—700米,有龙须崮、岱崮、卢崮等36崮,素有“蒙阴、沂水七十二崮”之称;崮顶四周都有高达数丈的悬崖,极为险峻陡峭,大都由各类风麻岩、石灰岩、页岩等构成,土壤为黄粘土。西部为平缓丘陵,呈条带状,海拔200—400米,多由黑云母变粒岩,黑云母斜长风麻岩等构成,土壤多为含磷风化土。北部、西南部为沙石丘陵地带,土壤为沙砾土或沙质壤土。全县总面积238万亩,其中荒山134.8万亩,占56-6%;山地27万亩,占11・4%;丘陵61・9万亩,占26%;平洼地14・3万亩;占6%。
  境内沟河纵横,壑谷万千。长十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5条,分别汇入东汶河、梓河、蒙河。东汶河发源地有二,分别出自常路镇的聚粮山和联城乡的青山,在龙冈埠汇合,东流经县城入岸堤水库,此段长约56公里,河床宽100一300米,流域面积442平方公里,最大流量3,010秒立方;主要支流有:高都河、住佛河、城子河、东关河、保德河,贯穿县境西南部。梓河发源于坡里镇的后雪山,向东流经井旺庄、贾庄至上旺村南流,经坡里至尹家洼入沂水县境,到高庄转向西流再入蒙阴县境,经坦埠、故县、诸夏、北楼而入岸堤水库,全长62公里,河床宽100--300米,流域面积72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3,500秒立方;主要支流有野店河、燕窝河、下旺河等,贯穿县境东北部。蒙河发源于垛庄镇的旗杆山、华皮岭下,东流经石马庄、下峪至垛庄改向东南流,至西师古庄而入沂南县境,在蒙阴县部分长21.9公里,流域面积197平方公里。
  以上河流均属季节性河流。由于发源于山岭间,坡度大,水流急,汛期常导致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往往造成灾祸。建国后,党和政府带领群众对山、水、林、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大大减轻了水患。
  蒙阴县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由于大陆性气团和海洋性气团的影响,有春迟、夏热、秋爽、冬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2.8°C。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一2.8℃,极低温一21.1℃;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C,极高温40℃。年平均降水量820毫米,雨量较充沛;但分布不均匀,有60%以上雨量集中于6、7、8月,12月至次年2月少雨雪,一般不超过30毫米。总的特点是:春天干旱,夏季高温,初秋涝,晚秋旱,冬季寒冷干燥。霜期始于10月中旬末,终于次年4月上旬末,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自然灾害频繁,春、夏、秋三季都有冰雹出现,以麦收前后出现次数较多,危害较大,重灾地区常造成农作物绝产。据清宣统《蒙阴县志》记载,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的一场冰雹,"小者如卵,大者如升”。蒙阴县为全省暴雨强度最大地区之一。1960年8月16日垛庄镇日降雨量358毫米;1963年7月23日夜桃墟乡两个小时降雨176毫米,水营、前城一带暴发特大山洪,死亡20余人,大量农田、房屋被毁。有些年份6、7月还有龙卷风出现。一年四季常受干旱威胁,尤以秋旱为害最甚,有“秋旱如刀刮”的农谚。冬季屡遭寒潮袭击,ー次大的寒潮莅境,往往冰封三尺,使越冬作物遭受冻害。雨淞、雾淞也时有发生.全年日照时数为2,507.7小时,5月最多,月日照时败为265.8小时;2月最少,为176.1小时。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65%,7,8、9三月湿度最大,一般在72%以上。冬春干湿度适中,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蒙阴县的矿藏资源比较丰富,已勘探查明的有十余种,如金刚石、铁、金、煤、铝、水晶、石棉、磷、草炭等,分布于各乡镇。尤其金刚石矿,是稀有的原生矿,且分布广,蓄量大,含量高,国家已正式进行开采,曾发现一颗重45.798克拉的大金刚石。
  在1945年以前,蒙阴县可以说没有什么工业,只在县城有两处私人手工业作坊(每个作坊不足20人),用土机织布。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工业生产有了飞速发展,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了重工业。全县现有农机修造、农具、汽车修理、化肥、水泥、橡胶、电池、煤、陶瓷、棉纺、染织、被服、酿酒、无线电元件、印刷、木器、砖瓦、副食品、面粉、肉联等厂矿。
  蒙阴县在旧社会素有“山高岭薄,地瘠民贫”之称。那时是童山秃岭,山穷水恶,农民只靠天吃饭,粮食亩产不过百斤,生活十分困苦,每遇灾年,只好离乡背井,扶老携幼,外出讨饭。据查,1927年前后,全县每年到东北逃荒谋生的有上千户,四、五千人。1949年全县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业,面貌大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兴,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花生、黄烟为主。境内现有林地451万亩,覆盖率19%,树种以剌槐、杨、柳、马尾松、泡桐为主。县有园艺场、苗圃各一处,国营林场三处。果树生产发展迅速,1979年全县累计栽植各种果树43,000万亩,其中苹果26,200亩,板栗12,000亩,山楂、核桃、大枣、桃、杏等4800亩。1979年干鲜果总产3,000万斤,其中苹果2,500万斤;花椒23,039亩,总产82.2万斤;茶园4,700亩,总产15.8万斤;桑园10,400亩,产蚕茧94.3万斤;金银花总产6.1万斤。全县淡水养鱼面积59,000亩,主要鱼种有鲢、鳙、草、鲤等,年捕捞量167吨。到1979年全县共建成水库95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岸堤水库,属临沂地区管理),中型水库6座(黄土山、黄仁、石马庄、东指、朱家坡、张家庄等水库),小(一)型水库26座,小(二)型水库62座;塘坝450座:总蓄水量9.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亿立方米。建电灌站340处,打机井918眼。全县有水浇地25.4万亩(岸堤水库的水不能灌溉蒙阴县土地),其中旱涝保收田17.3万亩。
  蒙阴地形复杂,过去交通极为不便。现在以县城为中心,公路四通八达,计有石(臼所)泗(泗水)线、济(南)新(沂)线、韩(旺)莱(芜)线、南(麻)坦(埠)线等公路137公里,县级公路240公里,每日有来往班车、支农班车,比较便利,1979年公路运输货运量达776,191吨。
  解放前,蒙阴是文化十分落后的地方,全县只有一处师范讲习所和五处小学,另外各区有一至二处私塾小学,学生总共不超过500人。据1979年统计,有完中13所,联中80所,师范学校一所,在校学生16,522人;小学522所,在校学生63,4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解放前本县几乎没有什么固定的文化娱乐组织和场所,只有民间的三、四处业余戏班子,在农闲时或春节期间演唱几天;现在拥有880个和1,500个座位的影剧院两处。县有电影管理站,有电影放映队;县建立了文化馆、图书馆、职工俱乐部、豫剧团,乡镇有文化站;大大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县有广播局,乡镇有广播放大站,有线广播遍布农村。报纸已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要学习材料之一,全县报纸杂志发行量达44,000余份。县有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站和药品检验所,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疾病的流行,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蒙阴县自西汉置县以来,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代和现代又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著名革命老根据地。全县有较多的革命纪念地和古遗址,这都是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益场所,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编者略有删节)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

《蒙阴文史资料》

出版者:蒙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包括“蒙阴县概况”、“蒙阴县历史沿革考略”、“晋蒙城考证”、“蒙阴八景简介”、“闻名天下的孟良崮”、“杜洽蒙阴地方利弊详文”等近三十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地名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蒙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