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祖父刘心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050
颗粒名称: 回忆祖父刘心甫
分类号: K825.2
页数: 32
页码: 33-64
摘要: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沂南县活跃着一位老人,抗战热情十分高涨,不顾六十多岁的高龄,奔走在山区的各个角落,为抗战贡献了全部力量,他就是我们的祖父刘心甫。祖父一八八O年出生在原沂水县九区上高湖村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的五世祖刘桴曾任清朝大名府知府,在上高湖建有豪华的住宅,后因战乱及人口繁衍,及到祖父这一代,家道已经破落。对此,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人士无不义愤填膺,纷起反对。祖父非常热心教育事业,认为这是提高国民觉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刘心甫

内容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沂南县活跃着一位老人,抗战热情十分高涨,不顾六十多岁的高龄,奔走在山区的各个角落,为抗战贡献了全部力量,他就是我们的祖父刘心甫。
  祖父一八八O年出生在原沂水县九区上高湖村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的五世祖刘桴曾任清朝大名府知府,在上高湖建有豪华的住宅,后因战乱及人口繁衍,及到祖父这一代,家道已经破落。
  <—>
  祖父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四书,擅长诗词,为人正直热情,对新事物敏感,有强烈的爱国心。他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受最大屈辱的年代,列强入侵,割地赔款,清政府卖国求荣,签订了耻辱的辛丑、马关等不平等条约。对此,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人士无不义愤填膺,纷起反对。做为知识分子的祖父,” 认识到只有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中国才有出路。他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于一九O九年加入同盟会,进行秘密的反满活动。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祖父应召奔赴东昌府(今聊城)和其他同盟会员一起到了北平,直接受到了革命洗礼,学到了许多革命知识。他在东昌府剪去发辫,是沂水九区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然而,多少烈士用热血换来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夺,多年来为之奋斗就目标,中途夭折。军阀混战,各据一方,盛祸频仍,人民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祖父为此痛心疾首。他经常阅读报纸及各种进步书刊,渐渐明白了辛亥革命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没有唤醒民众。千百年来,封建愚昧笼罩着农村,贫穷落后困扰着农民。多年民主革命并没有深入到农村。广大的农民群众还是老样子,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不知道,也不关心。祖父剪去辫子的革命行动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受到多方责难与辱骂。祖父深感唤醒民众觉悟是最迫切的事情。他曾反复讲过“不把广大民众唤醒,干什么事都不会成功。不能空喊口号,要脚踏实地地去做”・祖父教育家人,不信神,不拜佛,要求家属人人识字明理。他的儿子们都上学读书、女儿、儿媳在家学识字。他提倡妇女放足,我们家缠足的妇女都放了足,是村中最早放足的。
  为了把变革推向社会,祖父带头废除了“屈膝礼”。旧社会,上高湖村的穷人,每逢过年(春节)都得到地主家拜年。天寒地冻的时节,一大早,穷苦人一家一伙的前往地主家跪在院内雪地里叩头。这种人压迫人的陋习,祖父早就反对。一九二七年除夕,祖父在自家门外和大街上贴出“免除屈膝礼”的字幅。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轰动了全村及邻村。地主们大骂他坏了祖宗的规矩,穷苦百姓则衷心称颂。祖父向封建礼教的勇敢冲击,为彻底废除这一陋习铺平了道路。
  祖父还敲锣打鼓,带头过阳历年。群众都来围观,祖父趁此向老百姓讲解公历、农历等科学知识。起初群众不懂,甚至还讪笑,祖父也不计较。他告诉他的儿子们,“进步的事靠宣传,时间长了群众就懂了。”祖父就是这样脚踏实地的推动社会进步。也博得了群众的拥护与爱戴。祖父非常热心教育事业,认为这是提高国民觉悟的重要途径。当时教育界有二种办学形式在争斗着:一种是旧的私塾,只知读死书做八股文,严重束缚着广大青少年,但因有千年的影响,势力强大;另一种是刚兴起的学堂,(即学校)教授各种科学知识,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材。为了争夺教育阵地,祖父于一九一六年,在自己家中办起了沂水九区第一个学堂,并亲自任教。开始时很困难,只有几个学生入校。为了鼓励儿童入学,祖父拿出自己的钱,凡来念书的都可得到一些补贴。由于教学质量好,学生不受体罚,新式学堂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学生数量日渐增多,私塾在本村已无人问津。祖父很高兴,但是校舍太小,祖父想将西庙改为学校,却遇到了强大的迷信势力的阻挠。祖父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终于说服了本族及村中的长者,又亲自带领学生将庙内泥神胎搬出,一手创办了上高湖小学。
  为了使更多的儿童,接受新教青,祖父又联络岸堤一带名流如刘方汉等人,共同创办了岸堤小学,祖父被聘为校长。
  在任教期间,祖父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他经常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到岸堤,马牧池,依汶等集市进行宣传,一边游行,一边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并即席演说。他们是天才的演说家,从不用讲稿,侃仇而谈,妙趣横生,群众都爱听。祖父还多次组织抵制日货,游行示威,远近颇受影响。
  祖父很注意培养学生前劳动观念,带领学生修房铺路,植树造林。单在上高湖小学,植桃树三百余株,每年春天,校园内外,落英缤纷,学生如置身花海,环境之幽雅美丽,为全县之冠。
  祖父的学生有如满园桃李,抗战初期,在祖父的影响下,大部分参加了抗战,成为抗日干部。
  由于祖父在教育事业上成绩卓著,1928年被沂水县政府聘为县视学员。因此祖父经常到各地查学,发现私塾立即制止,池畔村的私塾就是被祖父查出后停办的,学生全部转到新学校去念书。遇到没有新学校的村庄,祖父设法创办,如中高湖一带当时无学校,祖父视查后发现村东头有一块骨地(无主地)适合建学校。这时村中地主出来当横,说这块地是他家的。早已掌握了全部情况的祖父据理力争,地主无理取闹,最后只好打官司。结果祖父胜诉,在这块无主的荒地上建起一座小学,使几十名儿童受到了教育。
  祖父充分利用查学的机会,针对当时的按治情况,对教职员工进行教育,从国家大事到男女平等都是讲话的内容。他特别要求各学校动员女孩子上学。
  当时学员工作很辛苦,却没有报酬,所有的吃、住、车马等费都是自己出。祖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卖地,先后共卖出四十多亩地,直到抗战开始,土地仅剩下廿余亩,几乎难以维持全家十五口人的生活。
  祖父在教育事业上历尽艰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沂水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一九二九年县教育局举办“小学教职员训练班”,祖父结识了在此任教的邵德孚先生。祖父很敬佩邵先生对国家前途的见解,及对时局的精辟分析。邵先生也很敬重祖父为人正直,思想进步,两人关系很好,时常往来。一九三三年邵德孚被捕,祖父方知其是地下共产党员。多年来,祖父积极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很仰慕苏联十月革命,但真正接触共产党员,这是第一位。这对祖父的影响是很深的。邵德孚同志的光辉形象,使祖父初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
  几十年来祖父热心公益事业,在当地很有名望。一九三六年秋,被推举为崖子乡乡长。在任乡长期间,为人公正清廉,为民排难解忧,受到民众的拥护。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祖父自动离职,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救亡工作。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目,日宼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宼铁蹄即将践踏沂蒙山区,当地罗圈崖村李丕功劝祖父牵头成立维持会,当即遭到祖父痛斥。李丕功是旧知识分子,祖父的好友,他以为搞维持会是好事,祖父严肃的向他指明,维持会是为日本人服务的汉奸组织,李先生才明白过来,他称赞祖父心明眼亮,大事面前是非分明。
  早在“九一八”日宼侵占东北时,祖父为之痛心疾首,对家人说:“小日本目的是要占领全中国;是要亡我中华;是要我们世世代代做亡国奴。当亡国奴的滋味比什么都痛苦,”说到凝昂处欷歔失声。家人也都黯然垂泪。祖父对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极为愤慨,针锋相对地说:“不抵抗怎么行呢!我们一定要抵抗,我们决不当亡国奴。”从那时起,他心中就埋下了抗日的种子。他积极参加抗战决不是偶然的。
  祖父坚决拥护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积极响应抗敌后援会的号召,组织群众捐钱捐物支援前方。与业同时,他积极设法与八路军联系,一九三八年二月,通过老友,共产党员邵德孚同志的介绍,祖父非常高兴地结识了刘云伍等五位同志。从此,祖父与八路军,如鱼得水:他逢人就说“共产党八路军是真正抗日的队伍,我们要坚决拥护八路军”。他以身作则,率先支持他的三个儿子同时参加了八路军。在他的影响与带动下,他的学生、亲戚、族人近百人参加了八路军。
  诅父的热心抗战是有口皆碑的。他满头白发,背着匣子枪,经常奔走在山间小路上,利用集市村头,向老百姓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他的讲演很有感染力,句句扣人心弦,口干声哑,也不肯停歇。有一次在中高湖集上,祖父站在一张桌子上,周围围了上千的人嗓声聆听他讲演,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讲到高潮时,他身子一跳一跳的,神情高昂使人振奋。有些认识他的人说“四老头子(祖父排行第四)宣传抗日宣传疯了”,这话形象地反映了祖父当时的情景。大众赞他的讲演“每一个声
  每一句话,都充淹了对敌人的仇恨,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正气……激昂的声调把全场的人都鼓动起来”。
  祖父还自编了一首歌叫“打倒日本小娃娃”,十分通俗顺口。他经常唱给老百姓听;教给老百姓唱,鼓舞群众的抗战斗志。至今还有一些老人会唱。歌词共三段:
  一、好一个日本小娃娃,国家小来野心大,依仗飞机和大炮,出兵侵占我中华,毛主席啊发号召,坚决打他回老家。
  二、好一个日本小娃娃,力气小来人不大,打仗使出吃奶的劲,瞪眼裂嘴呲着牙,如果遇到八路军,抱头逃窜叫了妈。
  三、好一个日本小娃娃,他的鬼计真毒辣收买汉奸维持会,他要以华来治华,中国军民齐奋起,打倒日本小娃娃。
  同志们为祖父的精神所感动,曾为他写过赞歌、快板词,并在群众大会上演唱,号召群众向他学习。可惜收集不全了,有人还记得零散的几句:“蒙山青,汶水长,心甫先生好榜样……・” “刘心甫老先生呀,宣传抗日不放松……他是抗战的老英雄……”。
  祖父为抗日而奔走,不知疲倦的活跃在游击战场上,被誉为老青年。在当时,“老青年”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影响在沂南县很大,威信也很高,许多领导同志如廖容标、范明枢、马保三、邵德孚、李子超、何方宏、李铎等都与他经常接触。政府召开的会几乎都请他参加,请他讲话。他很有号召力,为因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祖父抗战积极,办事热心,三八年十一月,经岸堤干校政治部主任徐元全推荐、民主投票,祖父被选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岸堤乡第一任乡长。在这期间,他积极组织民众,全乡很快成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团体。群众都有了自己的组织,抗战热情高涨,锄奸工作基础坚实,汉奸很难在此立足。
  乡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筹措公粮,这任务是很艰巨的。当时我们家生活已很祖父仍将自家定为村驼户一一交公粮的重点户。家属有些抱怨,祖父教育说“我们吃野菜、南瓜也能过的去,无论如何不能让同志们饿着肚子打鬼子”。
  祖父对收交的公粮要求很严,每批公粮交来他都亲自检查验收,从不马虎。有一次小峪庄刘XX交的公粮里掺了水,祖父不因他是老朋友而了事,而是毫不留情的批评了他,并责令把掺水的粮食全部退回,重新换上好的。只要查出不合格的,都按这个办法处理,从而保证了公粮质量,受到上级表扬。祖父亲自发动了三十余人,动员和强制部分地主献枪三十余支,成立了乡分队,岸堤干校派人帮助训练。祖父与青年人一起出操,一起练射击。这支队伍经常打击鬼子汉奸,保卫着根据地。一九三九年秋,大汉奸刘黑七部突然包围了乡政府,祖父亲自指挥乡分队打退敌人进攻带领乡政府安全转移。
  袒父虽然工作很忙,但他时常抽空去岸堤干校旁听,如饥似渴地学革命道理。是年龄最大的旁听生,一时传为佳话。
  岸堤乡地处沂水蒙阴交界处,经常受到住蒙阴的鬼子汉奸的搔扰,尤其该乡西北一带更甚,很多老百姓受到威胁,不敢与八路军接触。祖父经常深入各村宣传,争取绝大多数人站到了八路军一边来。也有一些富户听信汉奸谣言,对共产党的政策产生误会,祖父总是尽量争取他们共同抗日。如下里庄地主张升番,抗战初与八路军对抗,祖父数次上门劝说,终于说服了张家愿与八路军合作,自动解除武装,并将全部枪枝交给了八路军。
  朱位地主武羽生依仗坚固的围墙,拉起儿十人的民团,与八路军为敌。祖父与李丕功先生一同前去劝说。当接近朱位时,炮楼上的民团开枪射击,情况十分危险。李先生劝祖父回去,祖父坚决不回,对李先生说“为抗日不怕死,豁上我这条老命也要去。”他按排李先生隐敝在一棵大树后面,自己冒着枪弹接近了围子大门。朱位民团头子武羽生认出了祖父(战前认识)便不再打枪,但闭门不出,拒不接待。祖父只得在围子外大声规劝。劝他与八路军携手共同抗日。武羽生顽固透顶,鸣枪威胁。祖父毫无惧色,严加痛斥。返回后受到上级较高的称赞,称他为老英雄。
  一九四O年祖父被选为县参议员,这时他已六十一岁,辞去了乡长职务,接受了组织士绅名流参加抗战的任务。
  为了加强统一战线,政府决定把士绅名流组织起来。这些人虽然年纪大,但在各村都有一定的权威与影响,是一支不可忽视检力量。我们不主动去组织,汉奸必然会来拉拢,这对巩固根搞地极为不利,所以,政府委派祖父去组织他们。
  这部份人士抗战之初在祖父的影响下曾形成过一股抗日力量。到了四O年前后,他们对抗战态度产生了分化:少数人积极,大多数对抗战前途认识不清,表现动摇;也有些人比较顽固,对八路军有抵触情绪,要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祖父接受任务后四处活动,不怕碰璧,不怕坐冷板凳,挨村挨户联络动员,凭着他的威望,他的抗战热情,发动了100多位老人于一九四O年四月成立了耆老会。祖父任会长。这是共产党批准成立的正式抗日团体。也是全国唯一的老年人抗日组织。在祖父前倡议下,同年八月,县政府组织五十岁以上老人集中受训,每人发一支红樱枪,十分威风。老年人的抗战热情被鼓舞起来了。这对巩固抗日根据地,及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祖父对耆老会工作抓的很紧,他要求会员带头送子女参军,带头交粮交税。特别在日寇扫荡时,他更是不怕艰险,突破敌人重重包围,到各个村庄召集耆老会员开会,以民族正气来勉励他们“守死不投降”,“不为鬼子办事”,大众日报曾作过这样的报道。“……在心甫先生领导下前沂南耆老会的会员,普遍在沂南每一个地方,他们不仅在平时,能以乡里长老的身份示范乡里,积极从事抗战工作,协助政府推行抗战法令,且多能在敌人残苦的扫荡中,一本中华民族正气,和山东人民的斗争传统,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引文均见大众日报,1942年七月一日第三版)耆老会与其他抗日团体一样,在民族解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祖父光明正大,声张正义,对的就表扬,不对的就批评,就是亲朋故旧做错了事,他都不留情面。
  祖父爱憎分明,对同志对朋友肝胆相照。祖父与范明枢参议长有着很深的友谊,范老是山东省著名教育家,又是抗战先锋。祖父十分敬重范老,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楷模。范老也很尊重祖父。一九四一年范老在桃花坪一带躲避扫荡,就是采纳了祖父的建议。这里地处深山,入烟稀少,正是躲避扫荡的好地方,离我们家只有数里,来去十分方便。祖父经常秘密前去探望,对笵老的生活起居十分关心,每次见面必谈至天黑方归。
  祖父对八路军同志视若亲人,八路军的病号经常送到我们家休养,总是得到祖父热情周到的照顾。他一再嘱咐家人把病人生活改善好,并亲自为他们弄药治病,为他们的安全操心。先后来养病的有刘烈、高扬、林波、陈志忠等十余人,在祖父及家人的照料下,安全康复归队。同志们都把我们家视为安全可靠的后方。我们家被誉为抗战家庭。
  正因为祖父,抗战坚决,是共产党最可靠的朋友,是抗日统一战线的一面大旗,日寇、汉奸便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八年间对我们家袭击过三次,都不能动摇祖父的抗战决心。最后一次袭击是一九四二年夏天,这天,祖父及其长子刘禹田(抗日干部)因开会路过,顺便回到家中,被敌探发现, 勾结旧寨汉奸于当夜袭击了我们家,将祖父逮捕,五花大绑,汉奸一边对他拳打脚踢,一边扬言要活刮了他这个死心塌地的老八路。面对敌人的淫威,祖父坚贞不屈。在这紧急关头,其长子刘禹田早已潜到野外,利用天黑与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用手榴弹打击敌人。四周民兵闻声,立即向这赶来,顿时枪声四起。汉奸慌忙押着祖父向北撤退。祖父坚决不走,大声叫骂。汉奸急了,对着他的头开了枪。因当时天很黑,又加敌人惊慌,子弹只从耳垂穿过。祖父受惊倒地,敌人以为他死了,遂逃窜而去。满脸血迹、双手反绑的祖父回到家中,见他的次子刘曰疆(抗日干部)已在与敌人搏斗中英勇牺牲,祖父悲痛已极。面对这巨大的不幸,祖父强忍泪水教育家人说“不要哭,要和鬼子汉奸斗到底”。第二天,他拒绝劝阻,带伤回到了工作岗位。祖父被劫一事,对各界震动很大,大众日报以“壮哉刘老”为题报导了此事,赞扬他“宁为战死鬼,不作阶下囚。”
  一九四四年,祖父再次被选进县参议会,并升任驻会议员。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用鲜血换来的胜利使根据地军民欣喜若狂。八年间很少回家的祖父立即赶回山村,将这特大喜讯告知村中父老。在庆祝大会上,祖父高声朗读他新作的诗,并与其他耆老会员一起跳起了秧歌舞,高兴之情不言可喻。
  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发动内战,祖父坚决拥护自卫反击,新的战争又把他卷入繁忙的工作之中。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祖父不顾年老,紧跟共产党与敌人周旋,沿途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揭露国民党反动内战的罪行,宣传党的土改政策,七月过黄河,被安置在渤海地区。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祖父担任沂南县政府人民委员。这时他已进入古稀之年,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晚年欣逢盛世,祖父心境极好,每逢参加重要会议或节日,他都作诗以示祝贺。县政府对他极为关心,在界湖为地盖了新房子,与刘佛缘先生为邻,安度晚年。两人时常在一起谈古论今,颂扬民主政府,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希望。
  一九五七每十二月,为民族、为正义奋斗了一生的祖父,因脑溢血逝世,终年七十八岁。祖父一生,大公无私、平易近人、办事认真、百折不挠,在统战中作出过卓越的贡献,的确,在沂南县民主人士中,祖父不愧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他的事绩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祖父而感到自豪。
  本报特讯:
  南沂蒙联防办事处,北沂蒙联防办事处,沂蒙动委会等机关,为建立沂水县参议会,以推行县政,实行民主,特于二月二十九日在XX地召开沂水县军政民联席会议,出席者有沂水县十个区的农救会代表、动委会代表、青救会、妇代会、工救会代表,各区政府代表、区抗日武装代表及来宾共八十余人。
  最后,大会为响应山东宪政促进会的号召,当决议成立沂水县宪政促进会,除通过出席大会代表为执行委员外,并加聘本县士绅名流刘民生、杨云阶、李贯一、杨希古、刘惠民、刘蓉阁、刘邑同、刘心甫、刘佛缘、仇复、刘滋泉为执行委员,并推刘华、马月如、刘滋泉、仇复、阎娟等五人为常委。大会进行两日始胜利结束。
  (《大众日报》1940年三月四日 )
  壮哉刘老!
  “宁为战死鬼,不作阶下囚。”(沂蒙讯):五月十四日夜,伪军五六十人突然将沂南老会长刘心甫老先生住宅包围,刘老先生措手不及,不幸被俘,其次子刘曰疆以手榴弹英勇抗敌,竟中弹身亡,附近游击小组闻讯来援,伪军仑皇逃窜,刘老先生拼令抗拒,为伪军一炮击倒,幸末中要害,得以脱险,事后利老先生致函县府,报告遇事经过,自责不应疏忽为敌俘虏,并曰:“由此得以下经验教训,遇敌只有拼命,宁为战死,不作阶下囚”云,(口吾,斌)
  摘自《大众日报》1942年7月1日忆心甫老先生
  吴健
  听到心甫老先生被汉奸队劫持的消息,同时也听到刘老先生获救的消息,确实是又惊又喜,由惯怒而转为兴奋。在兴奋当中,在我眼前浮现出一片幻影,一个六、七十岁的白髯老者,举着一颗手榴弹,睁着光亮的眼睛,在和四围的敌人进行不屈苦斗。
  很快,我又忆起,我第一次认识这位老者,是在上高湖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庄里,这时候,正是沂蒙山区大扫荡结束不久,我去参加蒙阴县政府召开的一个士绅名流座谈会,主席杨县长报告了开会意义后,立即从几十个士绅行列里,站起一位老者,自我介绍以后,便鼓着有点沙哑,但却很宏亮的喉咙,高歌:“打倒日本小娃娃”,歌唱完毕便开始讲话,激昂的语调,把全场人的心情都鼓动起来:“不管敌人扫荡怎样残酷,我们誓死不投降,反扫荡的胜利是我们的,……我们的东西被抢光,房屋被烧光,壮丁被杀被抓,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要复仇……我们还要接受经验教训,协助抗日民主政府,救灾济难,抗战到底!”他的每一个声音,每句话,都充满着对敌的仇恨,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正气!
  于是,在散会以后,我们便熟识了,他很谦虚的进行自我介绍:“我是刘心甫,沂南耆老会的会长!”为了想知道在扫荡中耆老的情形,我们便约好在第二天作一次畅谈。
  第二天清晨,我在一所小茅屋里找到了他,一见如故,便开始了亲密的谈话。寒凤不断从门隙吹来,但是我们越谈越感到暖意。
  从这次谈话中,使我对心甫老先生和沂南耆老会,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心甫老先生领导下的沂南耆老会的会员,普遍在沂南每一个地方。他们不仅在平时,能以乡里长老前身份示范乡里,积极从事抗战工作,协助政府推行抗战法令,且多能在敌人洞残酷扫荡中,一本中华民族正气,和山东人民的斗争传统,与敌人进行不屈的斗争。XX老先生,当敌人派了汉奸来,要挟迫他来“维持”,他的答复是:“要我的老命可以,要我维持不行!”后来他终于乘隙跳墙逃出来。XXX老先生当地方汉奸万分嚣张的时候,他曾前去晓以大义,提出严历的警告;XXX老先生曾在敌情报紧张的环境中,把一个受伤的战士秘密的掩藏起来,最后把他安全的护送出危险的境地。象这一类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从心甫老先生朴素的谈话中倾泻出来。在谈话中,他自己也感到很大的兴奋,无限的光荣,可是並没有一点骄傲。
  至于他自已哩?虽然他很自谦,但也有不少可钦可敬的事迹,从谈话中表露出来。据说:当敌情紧张的时候,为了不甘坐待敌人的摧残,他曾不顾自己老弱的身体,独自一人冒黑夜的北凤,突破敌人重重包围,有时他还到各个村庄,召集庄中耆老开会,以民族正气来勉励他们:“宁死不投降!”遇着壮丁他便告诫他们:“鬼子来了,一定要跑,宁被打死,不被抓去受罪!不去开会欢迎鬼子!”有时遇着留散在地方的小同志,他便带着他们一齐跑,殷勤的照顾他们,把他们安置到妥善的地方去!
  九月以后,我路过高湖,曾想乘便去看望心甫老先生,但是没有遇着。他家里人说:出去已好几天了,大概到沂南行署去开会一一他也是沂南的参议员。据说因为他对任何一件抗战工作,都是很热心的去干,所以,他很少在家,而乐于在风尘之中奔走。
  可是,最近心甫老先生,竟在家中遭了汉奸队的袭击,自己虽然脱了险,却牺牲了一位英勇抗敌的儿子,这不仅是他的损失,也是抗战的损失,在这里使我不由的记起了心甫老先生一句话:“我们全家都是抗战的!”的确,如今他儿子的鲜血已证实了这句话!
  我忆起了心甫老先生,我感到兴奋,我似乎看到年老的心甫先生,高举起一颗手榴弹,投向残暴的敌人,而且高声呼唤着:“我们要复仇!”
  摘自《大众日报》1942年7月1日
  沂南沂中成立县参议会
  民主选出两县县长好多劳动模范当了参议员
  鲁中讯:经过很久筹备前沂南县参议会成立大会,于本月二十三日正式开幕,共开了八天,选出正议长朱亦楷,副议长刘翔鸥,驻会议员刘心甫、李铎等七人。并选出县府行政委员何方宏、张学春等七人。又一致推举艰苦缔造政权和沂南群众共生死的何方宏同志为县长。
  在隆重闭幕典礼中,由朱议长亲自向劳动模范和积极生产者(共七人)献花。王兑一、王聪荣、郑开和、刘曰文、陈兆宽、田易和、张大娘等笑容满面的站在主席台上。王兑一说:“我没心思到还能活到今天这个样。”刘曰文说:“要好好尽上参议员的责任。”
  沂中县参议大会也在五月二十七日开幕,选举杨希古、吴金明正副议长,李贯一、代子服等九人为行政委员,李县长以六十四票又被选为县长。大会五天,讨论大会提案,其中对拥军提案讨论特别详细,有的议员提出,每个议员要扩大一个战士参加主力。青年议员黄予堂首先提出,回去保证完成任务,妇女议员沈业玉站起来说:“我回去一定叫俺儿子参加主力。”立即激起全场一片掌声。接着又是学习沈业玉的一阵激烈口号。下午休会时,敌占区来的朱老先生说:“我来到这里真高兴,才来吃一个馒头,现在能吃两三个,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农民议员张学余说:“过去咱这样的上不了大事场,今天咱也说话了。"
  又沂东县政府在广大群众的要求下,也在五月二十日成立了,到会代表百余人,由鲁中联办委任袁子扬代理议长,根据“三•三制”原则聘请刘准等十一人为行政委员。
  (《大众日报》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五日第一版)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四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入“沂南县、沂临边联县参议会概况”、“王寅同志”、“爱国民主人士尹星桥事略”、“来信摘登”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晓黎
责任者
刘芳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云伍
相关人物
邵德孚
相关人物
刘心甫
相关人物
李丕功
相关人物
廖容标
相关人物
范明枢
相关人物
马保三
相关人物
李子超
相关人物
何方宏
相关人物
李铎
相关人物
刘禹田
相关人物
徐元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