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湖形成县治的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038
颗粒名称: 界湖形成县治的概况
分类号: K928.43
页数: 9
页码: 151-159
摘要: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发展武装力量,斗敌顽,征腐恶,同时建立民主政权。1939年12月建立南沂蒙联防办事处,翌年三月改称沂南县行署。当时,形势险迫,环境艰辛,县领导机构转移频繁,直至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粉碎了国民党以及地方封建残余势力的进攻。这方奠定了沂南县境的稳定局面。47年以后,沂南县党政领导机关陆续迁入界湖。县政府在东口里一带。公安局、法院设在三皇庙,县卫空院设在北街原卫生西药房,文化馆、新华书店设在南门里街东;县直各商业系统基本上按照原商号经营性质,在其原址设点门市。
关键词: 湖泊 界湖

内容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发展武装力量,斗敌顽,征腐恶,同时建立民主政权。1939年12月建立南沂蒙联防办事处,翌年三月改称沂南县行署。当时,形势险迫,环境艰辛,县领导机构转移频繁,直至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粉碎了国民党以及地方封建残余势力的进攻。这方奠定了沂南县境的稳定局面。
  47年以后,沂南县党政领导机关陆续迁入界湖。(本文指围子里以内区域)县委、县武装部先后驻扎在原聚成酒坊。县政府在东口里一带。公安局、法院设在三皇庙(《界湖街道概况》认为三皇庙在围子外,误),县卫空院设在北街原卫生西药房,文化馆、新华书店设在南门里街东;县直各商业系统基本上按照原商号经营性质,在其原址设点门市。界湖,初步具有县治雏形。
  界湖,东西长约三百余米,南北约五百米。大多数机关以及新成立的企事业单位还得借住民房。民房陈旧、狭窄。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党、政、群、农、工、商聚集在总面积不足0.15平方公里的区域里。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从51年开始向围子以外扩建。当时,原计划在界湖与中疃之间征用土地,后来为了避免荒废良田,决定改在界湖以西的荒地上,动工兴建房屋。这一带旧社会叫做“官荒”、“舍陵”(埋葬赤贫入家、无主饿殍的、地方),荆棘丛生,沙石堆累。从三皇庙前出围子西门、沿路向西北,到处都是荒坟野冢,榛荆杂草。开始建筑新房是为了发展教看事业。为培养师资,于1952年寒假期间成立沂水专区第二速成师范。在今县招待所。(51年开始建校)1952年寒假招生,两个班100人,10月一班结业50人,53年寒假结业一个班50人。这一年失慎,速师毁於一炬,后来学校迁往沂水县。建完速成师范,建筑县银行(在今县府东北角住宅区内)。以后几年接连银行向西发展建了县邮电局(今文化路东端路南,落有遗迹可寻)、油脂公司(后并入粮食局)、兽医站、印刷厂、汽车站。现在的汽车站是60年代迁去的。那里清末民国初有几家民舍,叫做闵家寨。那里,沙石荒岭一直延伸到今气象站、教师进修学校以南。
  53年在今县联社,百货大楼的地方建窑烧砖(青砖)、瓦(泥瓦,这类瓦渗水,生苔)。开始建筑县人民委员会各机关用房,然后才是县委。与此同时又建立了沂南县的第一所中学和县医院。中学所在地原先叫“火石沟”,山洪湍激,乱石嶙峋。旧社会没有火柴,人们常在此寻找火燧石,击镰取火,故名。县医院孤零零地建在乱石荒岭上、打井汲水用人力链式水车,没有两人推,转不动它。
  前期的建筑特征是门、窗上端,均青砖半圆起拱。当时县人委小礼堂是麦秸苫顶。现在是车库的地方,过去是炊事所在。菜屋在东,饭屋在西,以后才在小礼堂与菜屋、饭屋之间,架设了石柱、竹架、席棚,以供就餐人员遮阳、避雨。干部不分上下,一律自行在菜屋买菜、饭屋买饭,在席棚下站着吃、或蹲着吃。
  '小礼堂,之称,援引至今,其实,並不算‘小'。为什么叫‘小’呢?由于形势大发展,召开全县性质的会议,礼堂容纳不下与会人员,故在县委与中学之间又建一幢==釉瓦,花棂门窗的礼堂。在50年代这是全县最大的建筑物,山墙顶矗立着三叉避雷戟,外观堂皇、气势宏伟,使来县参观的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这座建筑叫‘大礼堂’,相形之下,原先那个草苦礼堂,不得不‘小’。今日看来,大礼堂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让位於拨地而起的现代化层层高楼。
  砖瓦窑拆除后,地基上建筑了县联社和其南面的县粮食局(今界湖粮管所),那里原先是地主袁田家的果树林。从今县政府向南转西有:核桃行、桃行、李行、杏行(行,念杭)。至今这一带民家仍有称之‘桃行’的语习。而县联社墙西又是一片野冢荒坟,这里是旧社会的刑场。再往西,在今武装部东,很早以前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季节性小水沟。今莲花巷一带,沙石,黄泥膏土质上覆薄沙层,是个涝洼地带,遍生野草,界湖人叫它‘牛毛莎’(sub )。
  这条小沟是山洪冲刷而成,在旧社会,每年布雨季节(阳历七月上、中旬)来临,山洪自北、西北、西,向界湖滚滚冲来,围子街道水没腿肚,积久难消。雨过则满街泥泞,深淹脚脖。俗语说:“界湖三多”。就是:蚊蝇多、泥泞多,舍陵多。57年县直机关参加义务劳动,:如深、加宽了淤滞的水沟而成现今的常流渠道。界湖堂子庙向南、向西各有两条平行条便是当年防止泥泞的权宜措施。县委並且发动县直各机关义务劳动。在水湖套西山 (很早以前叫'穷汉山',山上除了石头,只有荒草)挖‘鱼鳞坑’,以减小和缓冲山洪的流量。
  56年建县食品公司和棉花加工厂(今县武装部和供销大楼所在地)。在现在的文化路东端路北,建贸易公司(58年撤销)、百货公司和药材公司(后移至人民路西端)。
  现在的界湖派出所、储蓄所,原先是一,片菜园地。56年建成露天电影场。观众自帶座位,如果不愿搬石块垫腚,亦可盘腿坐地。下雨时观众头顶苇笠,身披蓑衣。观众不散,电机不停。寒冬,观众脚套蒲鞋,手拎火罐。夏夜阵风骤起,飞土扬尘,银幕顿成危船鼓帆。饶貞趣味的是每票五分钱,不成文的规定,携带儿童免票。观众拥挤时,座列近抵银幕,儿童们仰脸观看变了形的图象。甚至挤到幕后,观看左手敬礼的反面图象。16毫米的小放映机,一场电影有二、三次片间休息,观众都回过头来看放映员换片。
  唯一建筑在围子墙内的是填平了蚊蝇=生的‘四海汪’(在现在界湖卫生院东端住宅区内)。55年建立了露天剧场…翌年改建成木架茅草苫顶的‘沂南剧院’。它比剧场‘阔气',院内埋设木桩,上钉木板,以充座位,不必对号,不嫌拥挤的话,坐多少人也没有人管。这是界湖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物,可容纳五六百人,比‘小围子地主袁田的房子还要大。每逢外聘演员名角,观众仍然自带交叉,蒲团、机、椅,在台前、两廂、过道中,见缝插针。甚至还有攀沿梁柱的,真是里三层,外三层,上三层,热闹非凡,皆大欢喜。
  56年年底,县直各机关单位全部撤离界湖,迁入新址。现在,界湖分设东“南、西、北四个村。民宅散布面积是围子墙的三倍。而新兴城市一一沂南,扩展面积已超过二平方公里,是围子墙的十四倍。工厂林立,层楼耸起。马路纵横,店铺棋布,人民路、市场路笔直通向郁郁葱葱的水湖套西山山麓,穷汉山不穷,涝洼地不涝,坟蝇根除,野冢绝迹。前辈创始历尽艰辛,后人继往开来责任更重。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人民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是不可同年而语的。今天我们回顾露天电影场、沂南剧院的情景,也许怀疑它是一个难以置信的笑料。谁能断言,我们今夭熟视无睹的城市马路打麦扬场,尘舞屑飞的情景若干年以后,不会是桩笑料呢?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收入有关诸葛亮的部分资料考辨”、“诸葛亮与琅邪诸葛氏”、“诸葛亮离开阳都时间考证”等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天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界湖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