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离开阳都时间考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029
颗粒名称: 诸葛亮离开阳都时间考证
分类号: K236.2
页数: 20
页码: 55-74
摘要: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生于东汉光和四午,卒于蜀汉建兴十二年,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在阳都渡过了金色的少年时代。因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而离开了家乡。唐代大诗人杜甫赞颂“诸葛大名垂宇宙”①、清高宗(乾隆)“端推诸葛是全人”②,后人对其推崇及其影响之深即可想而知了。为了进一步开展对于历史名人的全面研究。目前,国内持此说者较多。与之相应,东汉政府亦对这些军阀们所任用的官员不予承认,或以正统的名义重新派遣他人。鉴于袁术已杀死原扬州刺史陈温,朝廷便任命刘繇以继之。
关键词: 诸葛亮 古代史

内容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生于东汉光和四午(181年),卒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享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在阳都渡过了金色的少年时代。因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赴任而离开了家乡。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怪乎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唐代大诗人杜甫赞颂“诸葛大名垂宇宙”①、清高宗(乾隆)“端推诸葛是全人”②,后人对其推崇及其影响之深即可想而知了。
  纵观古今研究成果与被人广为传颂所及者,几乎都是诸葛亮二十七岁出由以后经历中的事件,而对这位“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前半生”情况,所论极少。即便有所涉及,记述亦过简。加上有些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
  为了进一步开展对于历史名人的全面研究。,当前,进行脚踏实地的重论证而不妄加推断和曲解、重有新意而不搞“烫剩饭”式的人云亦云,对于开拓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填补尚未触及到的空白点,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目的,在于“观今宜鑒古”,使今天的工作能得到有益的借鉴,而不是其他。所以,我非常赞成四川师大苏恒教授的意见:“我们是应该呼唤一种正常的学术空气:提倡百家争鸣,而不是八面讨好。”③
  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代。其父诸葛圭,字君贡,汉末曾做过太山郡丞,“圭生三子,长瑾、次亮、次均。圭与妻章氏相继卒,三子俱叔玄抚养。”④据《三国.志•诸葛亮转》记载:“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这段记载表明:诸葛亮是在其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时,把他和弟弟诸葛均带到任所而离开阳都的。但由于对他离开家乡阳都的具体时间,史无明文记载,因而现在说法上很不一。
  一是十三岁,即公元193年。
  持此说者,有的直接写道:“诸葛亮十三岁时,跟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投靠刘表。”⑤有的仅说“诸葛玄任豫章太守是袁术据淮南时举荐的,袁术初到寿春为公元193年”,进而根据《三国志•葛葛亮》传中“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革莱,归圣化”的一段自述,将其离开阳都的时间“大体上可定为193年的事,是年诸葛亮十三岁。”⑥
  二是十四岁,即公元194年。
  目前,国内持此说者较多。电视剧《诸葛亮》亦主此说。而考证之文却不曾见。由于不少出版物叙述简略,又未注明出处,引用者信手而来,不作任何推敲,因此,似是而非的说法屡见不鲜。如“大约诸葛亮十四岁那年,他叔父诸葛玄丢了豫章太守的职务,只得带着侄儿和侄女前往荆州去投靠荆州牧刘表”⑦、“大约十四岁左右就跟叔父玄到豫章太守上任过活”⑧等,就是这种情形。鉴于以上种种,笔者认为专门论证诸葛亮究竟何时离开阳都这个问题,对于研究他早期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云:“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亦有记载有异于此⑨,本文不采。)根据此记,要搞清诸葛玄去豫章的时间,就得首先简述一下与此事至关重要的袁术情况。
  袁术,字公路,大贵族司空袁逢之子。汉末,靠镇压黃巾起义而起家。后他领兵和从兄袁绍一起“讨董卓”,占据今南阳、豫东一带,自称南阳太守,为割据的主要“群雄”之一。当时,袁绍占冀州、刘表占荆州、刘焉占益州、公孙度占辽东、公孙瓒占幽州..这些军阀凭借手中的兵权,为所欲为,实际上已成为各霸一方的大小皇帝,与名存实亡的东汉政权分庭抗礼。他们对东汉政府所任用的官员,可以任意废立,当然更谈不上什么“举荐”或经过批准了。例如袁术初平四年(193年)春被曹操和袁绍打败,退至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后,“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⑩,“自用故吏琅瑯惠衢为扬州刺史”⑪便是非常明显的一例。与之相应,东汉政府亦对这些军阀们所任用的官员不予承认,或以正统的名义重新派遣他人。象“为袁术所署”的豫章太守诸葛玄就是这种情况。诸葛玄刚到任不久,“汉朝更选朱皓代玄。”⑫朱皓代玄之事,除 《三国志》外,刘艾《献帝春秋》说得也很明白:“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
  袁术从193年春始占淮南,此事《三国志•武帝纪》有明确记述。自那时起,直到199年6月病死前的七个年头里,袁术一直在淮南地区活动。"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之事,时在袁术抵淮南以后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只有自此豫章才属袁术的势力范围。但由于袁术在淮南并非一年,把他193年春到达淮南之时,就作为他“举荐”诸葛玄的时间,显然是讲不通的。要解决诸葛玄“为袁术所署”的具体时间,只有通过考查此期间袁术在淮南地区的活动,以及与诸葛玄赴任时有关联的人和事,才能得到准确而使人心悦诚服的结论。
  前面说过,诸葛玄任豫章太守被朱皓所代替,但朱皓上任时,虽然身负汉命,却并非一帆风顺:他是在扬州刺史刘繇帮助下,用武力把诸葛玄赶下台的⑬。可见,扬州剌史刘繇、后任太守朱皓,也是解决诸葛玄赴任时间的重要线索。既然朱皓代玄发生在刘繇任扬州刺史期间,那么就得首先摘清刘繇的任期。
  《三国志•刘繇传》称:繇“避乱淮浦,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由此可见:刘繇任扬州刺史始于193年春之后。鉴于袁术已杀死原扬州刺史陈温,朝廷便任命刘繇以继之。繇负命后,考虑袁术已“自用故吏琅琊惠衢为扬州刺史”,他又害怕袁术,不得不将自己的扬州刺史治所改置于江左之曲阿(今江苏省丹阳)。是时,孙策之从兄孙贲为丹阳都尉,其舅吴景亦在丹阳。“繇至,皆迫逐之”。刘繇派樊能、于麋东屯橫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抗拒袁术。术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身孙贲等共同进击樊能、张英,结果“连年不克”⑭。在这种情况下,孙策便主动提出协助吴景等进攻刘繇,这一请求得到了袁术的批准。
  孙策于195年进攻刘繇之牛渚营,此事《江表传》有确切时间可证:“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195年)也。”此次战役中,孙策攻破刘繇之张英和樊能等部,“获男女万余人”。战败后,刘繇退出曲阿,“奔丹徒,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⑯这时,刘繇并未被解除扬州刺史之职。所以,他任期上限为193年春后,下限为195年是确凿的。谢锺英《三国大事表补正》称“兴平元年(194年)七月,桓王策从袁术,术表为怀义校尉……遂渡江败刘繇于曲阿,繇奔豫章”的说法,是不符合《三国志》及其他记载的。占此相应,刘繇为扬州刺史的时间乃是初平四年(193年)至兴平元年(194年)这不长的一段时间之中”的说法, 是不确切的。
  朱皓代玄时在刘繇任扬州刺史期间,但他何时、于何处向刘繇求兵把诸葛玄赶出豫章呢?是193年或194年从曲阿借兵吗?非。乃是195年刘繇被孙策赶出曲阿,“南保豫章,驻彭泽”时。请看,《献帝春秋》讲得一清二楚:
  “是岁,繇屯彭泽,又使(笮)融助(朱)皓讨刘表所用太守诸葛玄。”(按:此处刘表应作袁术)这里的“是岁”,上文己引证为195年,而繇屯彭泽”和《三国志•刘繇传》中“驻彭泽”所记也十分吻合。关于扬州刺史刘繇“驻彭泽”时在195年,以下这段记载亦可证实:“及策东渡,助贲、景破英、能等,遂进击刘繇。刘繇走豫章。策遗贲、景还寿春报术,值术僭号”⑰“值术僭号”,正表明时为兴二平年。由此可知,朱皓代玄为195年是清楚的。
  有人认为“刘繇退出曲阿后,己无力去帮助朱皓赶走诸葛玄。”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刘繇新败于孙策,而他奔豫章时,兵力还是较强的。因刘繇死后其部下还有万余人⑱可以为证。死前,刘繇曾和笮融发生争夺豫章的激烈战斗,他“为融所破”后,“复招合属县,攻破融”。⑲可见,战时双方损失都是很大的。除去在战争中减员外而还剩万余人,他在彭泽时出兵助皓代玄是完全有条件的。
  朱皓代玄时间既己澄清,那么,解决诸葛玄赴任之时就不难了。下面,必须再回过头来考察袁术在淮南地区的活动,并认真分析诸葛亮本传中“为袁术所署”的真正含义。
  有人说:“所署”就是''举荐”。翻阅《三国志》一书后,发现《诸葛亮传》中的“所署”,用法很独特。而“举荐”之意,该书枚不胜举。不过,是用“表”字而不是“所署”。例如:“术表(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⑳“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㉑“曹公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㉒“太祖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㉓等等。“为袁术所署”,应解释为为袁术所管辖的试充官职。
  何时“为袁术所署”呢?根据《三国志•袁术传》记载;“兴平二年(195年)冬,天子败于曹阳。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众莫敢对……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僭号。”袁术195年在寿春自称皇帝,国号“仲家”。〔按;《后汉书》本传称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自称帝,考其有关联事件,此说则下确,本文注释17即为一例。〕这是他在淮南、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此时,他在政治斗争角逐中的表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僭号之前,袁术的势力己扩充到扬州(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水、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汉末治所移寿春㉔及其以外地区。他为了登上皇帝“宝座”,对外结好于其他军阀,藉以博得他们的支持(如:“术欲结布为援…遣使韩胤以僭号议告布。”㉕;对内则又积极利用门生、故旧或合适的贤能为其服务,把他们纳入“所署”范围。诸葛玄任豫章太守,正是在这种广为用人的形势下产生的。在袁术辖境内作官,是符合《三国志》“为袁术所署”之本意的。
  对于袁术自称皇帝一事,反映十分强烈:当吋的军阀们尚且不予承认而“群起攻之”,即使其部下,闻术欲称帝也都“众莫敢对”,难道作为朝廷命官的《三国志》作者史学家陈寿,不更懂得这浅而易见的道理么?陈寿鉴于汉朝皇帝尚存、而袁术又业已称帝的事实,巧妙地采用“为袁术所署”的说法,寓意是很深刻的。因此,笔者认为,诸葛玄任豫章太守,应始于袁术195年称帝前后不长的时间里,是更合乎情理的事情。那么,诸葛亮离开阳都也应在是年,时亮十五岁。
  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在《中古文学系年》中,根据梁章矩《三国志旁证》所附《诸葛亮年表》,确定诸葛亮十五岁那年离开阳都。虽然笔者对他们怎样考证的详情不了解,但可断言,陆侃如先生主此说时,是不会忽视上述诸条件的。
  诸葛玄于195年去豫章任所,不久就被朱皓赶下台,而他的后任朱皓命运也十分不佳,他短暂间即被笮融杀死㉕,由怂笮融自己“代领郡事”㉗。不久,笮融在和刘繇相互攻击中失败,逃入山中,为民杀死,豫章又落到孙策手中。策“以孙贲为豫章太守”㉘。这种走马灯式的此上彼下并不奇怪,因为它正好体现出从公元190年到208年前后十九年中,由于“群雄割据”,使中国境内成为大屠场的特征。
  我们既已得出诸葛亮十五岁离开阳都的结论,即否定了其他时间之说。那么,到底如何理解《三国志•诸葛瑾传》中谨的那段自述,那段自述是否即为证明诸葛亮十三岁离开阳都的依据之一呢?
  经查考,诸葛瑾所说的“遭本州倾覆”,系指194年夏,曹操二次讨伐徐州牧陶谦而言(第一次讨谦时在193年秋,地点不在琅琊)。《三国志•武帝纪》云:“兴平元年夏。”曹操“使荀或、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关于此事,《资治通鉴》和《三国志•陶谦传》均有记载。诸葛瑾说他自己与殷模等人帶着继母(即“老”)㉙避乱江东是可信的,但是,在这里,诸葛瑾并没有涉及到其叔父与弟妹等人是否出走,没有谈到他们,怎么就表明他们已于前一年离开家乡呢?如果只说自己和家中某个成员去干某件事时,没有涉及到别的家庭成员,并不等于就没有别的成员。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诸葛瑾的自述,和这个道理不是一模一样的吗?
  话退步讲,即使诸葛玄和诸葛瑾等在那次战乱后一起离开阳都,但也不能排除诸葛玄在考虑自己负担等情况下,让已“弱冠”并能独立生活的诸葛瑾去另谋生路的可能。古人常以 “狡兔有三窟”㉚为鉴,以避免一旦不测、全家遭殃的危险。这个道理,诸葛玄是不会不三思而后行的。况且,他又怎能带着其胞兄的续嫂去上任呢?
  诚然,曹操二次讨谦的重点是东海和郯东地区,但是阳都也属“重灾区”。尽管诸葛瑾的自述含有在吴主面前控诉曹操罪行之意,多少带一些形容,但战争范围是很广的,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否则,诸葛瑾就不会背井离乡了。
  曹操与陶谦之战结束时,正值袁术积极忙于自称皇帝前夕。袁术得知故旧诸葛玄近况后,在大量用人之际,觉得他出任豫章太守是个合适的人选。而此时的诸葛玄,不仅要负担自己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述得抚养诸葛亮等人。面对袁术“雄据海内”之情景,感到外出作官,起码可解眼下艰难境遇的燃眉之急,于是,他欣然点头同意。紧张筹备,不言可知。冬去春回,万物昭苏。195年春,诸葛玄带着诸葛亮等,一路餐风饮露,星夜赶往豫章。综合分析前后因果,这种推断,并非是牵强附会之言。
  持十四岁离开阳都之说者,结论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不应武断臆测。不过,从事历史研究时,人云亦云的那种“捷径”,是实在不可取的。
  诸葛玄失郡之后,携诸葛亮等技奔素与有旧的荆州牧刘表㉛。玄死后〔《献帝春秋》称玄死于建安二年(197年)正月,非是。〕,诸葛亮在襄阳城西二十余里的隆中“隐居”了十余年。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躬热陇亩”的“卧龙先生”自此出山,开始实施他“霸业可成,叹室可兴”㉒的计划。注释:
  (1)杜甫《咏怀古迹》:
  (2)清高宗(乾隆)《题琅琊五贤诗》;
  (3)1987年第三期《青年作家》;
  (4)见《诸葛氏谱》;
  (5)巴蜀书社1985年4月《诸葛亮研究》一书,张孝元:《诸葛亮襄阳人事关系初探》;
  (6)《临沂文史资料》第四期《诸葛亮与琅琊诸葛氏》;
  (7)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沂蒙风物史话》;
  (8)1985年3月本《临沂市地名志》;
  (9)刘艾《献帝春秋》:“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
  (10)《三国志、袁术传》;(11)(14)、(20)、(21)、(28)《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12)(32)《三国志•诸葛亮传》;
  (13)《献帝春秋》:'‘皓从扬州太守刘繇求兵击玄,玄退西城,皓之南昌。”
  (15)见《江表传》;
  (16)(19)《三国志•刘繇传》:
  (17)《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18)《三国志•太史慈传》.
  (22)《三国志•吴主传》;
  (23)《三国志•公孙度传》;
  (24)《辞海》1979年缩印本;
  (25)《三国志•吕布传》;
  (26)《三国志•刘繇传》:“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
  (27)《献帝春秋》:“融到,果诈杀
  皓,代领郡事"”(29)韦曜《吴书》:“瑾少游京师,……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 。
  (30)《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31)《三国志•诸葛亮传》:“玄素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九八六年五月初稿一九八七年四月修改
  本文作者唐士文:中共临浙市委党史资料
  办公室主任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收入有关诸葛亮的部分资料考辨”、“诸葛亮与琅邪诸葛氏”、“诸葛亮离开阳都时间考证”等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士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诸葛亮
相关人物
袁术
相关人物
朱皓
相关人物
孙策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诸葛瑾
相关人物
诸葛玄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