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邑牧马城及出土黄陈国铜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965
颗粒名称: 密邑牧马城及出土黄陈国铜器
分类号: K876.41
页数: 8
页码: 164-171
摘要: 1977年春,在时密山西南麓群众称“牧马城”的地点,发现了一处春秋时期的遗址;1978年冬,在时密山的南麓偏西,俗称“额盖顶”的地点,群众深翻挖土,发现了两座大型春秋墓和一道车马坑;1979年春天,又在两座大型墓的西边100米处,发现了十多座小型春秋墓。在出土的遗物中,还发现了两组黄、陈两国带铭铜器。根据调查的情况和出土的实物资料,使我们对密邑与牧马城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 密邑 铜器

内容

密邑是春秋时期鲁国远及二、三百里建在东鄙的一个边邑。今在山东沂水县城西南四十里时密山西南一带。《左传•闵公二年》“莒人归共仲及密”,即指此地。
  密邑遗址,因年代久远,几经沧桑,早已湮没。但关于共仲其人(即仲庆父鲁庄公的庶兄亦称孟氏)的故事却留传至今。仲庆父为了争当国君,在鲁庄公去世后,鲁公子般即位不久,他便派人杀死公子般;闵公即位二年,他又派人杀死闵公,制造了鲁国大乱。为了逃避罪责,他出奔莒国。鲁国为了除掉内患,便用贿赂求莒送归,就在回归鲁国,途经密邑时,畏罪自缢而死。后人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根据史料记载,对密邑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1977年春,在时密山西南麓群众称“牧马城”的地点,发现了一处春秋时期的遗址;1978年冬,在时密山的南麓偏西,俗称“额盖顶”的地点,群众深翻挖土,发现了两座大型春秋墓和一道车马坑;1979年春天,又在两座大型墓的西边100米处,发现了十多座小型春秋墓。在出土的遗物中,还发现了两组黄、陈两国带铭铜器。根据调查的情况和出土的实物资料,使我们对密邑与牧马城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密邑与牧马城
  春秋密邑,《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东经118度19分,北纬35度37分。其方位就在今沂水县城西南约四十里处时密山西南麓一带。时密山地理座标为东经118度27分,北纬35度42分。《水经注》沂水条:“时密水,水出时密山。春秋莒地。左传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今群众称为“牧马城”,遗址就在今时密山西南麓,与地图集标注的“密邑”,水经注记载的“密地”三者方位基本相同。这样可以推测,“牧马城遗址”有可能就是“密邑遗址”;春秋墓群可能就是密邑官民的墓地。今看时密山西南麓一带地理面貌,在春秋墓地以北以东,牧马城遗址以南,地势平坦。北靠海拔396,3米高的时密山作为自然屛障;面向时密水可以据守自如;东连沃野千顷濒沂水与莒相望;西去谷壑连绵直达鲁国都由阜。“密邑”之名,即以“密山密水”而得。其面积南北约800米,东西1000米。按《左传》隐公元年《正义》云:“天子之城方九至,诸侯礼当降杀。则知公七里,伯侯五里。子男三里”。作为春秋鲁莒接壤间的城邑。建在此地其范围还是可观的。
  二、密邑牧马城遗址墓葬出土遗物
  “牧马城”遗址,高出地面1—3米,面积范围由于自然毁坏不清。文化层100-65厘米。有红灰烧土,兽骨陶片。陶片有灰、黑、红并伴有少量的夹沙陶。器形有鬲、豆、罐、盆等,纹饰有细绳纹、细弦纹。小型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形制和纹饰质地和遗址出土的陶片完全一样。两座大型春秋墓和车马坑內出土的铜镞、削等器物又和小型墓中出土的铜镞、削也完全一样。这说明“牧马城遗址”与春秋墓群时代一样,都是春秋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下面仅将一号墓中出土的两组带铭黄、陈国铜器作一介绍。=盆两件。覆钵状盖,盖顶部有三个虎钮,虎作爬形状,虎背有使用磨损痕迹,盖顶中部有一对铺着衔环,盖沿有四个兽首卡纽。盆口有斜沿,唇方,束颈,折肩,腹斜收,小底内稍凹,肩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器盖和器身饰蟠=乳钉纹。盖、底同铭:“佳正月初吉丁玄。黄太子伯克作其=盆,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通高27、器高17.5、口径22.3,底径13.2厘米。
  铃钟九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排列,扁椭形体弧形口绹索状纽。通体饰蟠螭纹。栾和鼓面有铭:“陈大丧史中高作铃钟,用祈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一号墓是一座长方竖井墓,墓口南北长12.8、东西宽8米;墓底长8.5、宽5.8米。墓室内有用木板构筑的椁室和两个器物库。椁室位于墓室中部略偏南,葬具为两椁一棺。器物库构筑在椁室的南北两侧。殉葬器物有铜鼎、壶、簋等,陶器有罐、鬲等,还有金、玉石器等共四百七十余件,分别陈放在墓的椁室、棺内和南北两个器物库内。椁、棺内主要陈放金、玉石器,南器物库主要陈放青铜礼器,“=盆”出在南器物库;北器物库主要陈放青铜乐器,“铃钟”出在北器物库。铸铭铜器还有鼎、簋、壶、戈等二十余件,大都是“公铸鼎”、“公铸壶”等铭。
  三、有关密邑历史所属和黄、陈两器问题
  密邑历史所属史书记载不一。《左传》“莒人归共仲(庆父)及密。”杜予注:密,鲁地。郦道元《水经注》云:“时密水,水出时密山,春秋时莒地”。这是由于时间的推移,历史所属和史料记载不一。从庆父杀闵公的时间看,是闵公二年,即公元前660年即有密邑。这与鲁国建在同一方向也在沂水县境内的东郓邑比较,该邑为《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杜予注:“郓,鲁地。”文公十二年,即公元前615年,比庆父死于密邑时间还晚四十五年。郓邑后也为莒所占有《春秋•成公九年》“冬,楚人入郓”。杜予注:郓,莒别邑。成公九年,即公元前582年,时隔七十八年的时间,同在鲁国边远的密邑自然也早被莒占领。《水经注》郦氏所言:“密,莒地。”是指在成公以后了,这与杜氏所注并不矛盾。
  黄、陈国两组铭铜器,从形制和铭文看,“黄太子伯克盆”与“传世的黄太子伯克盘”当为一人所作。其形制与河南潢川磨盘山墓葬中出土的铜=极为相似。所以,这里提到的“黄”当系河南潢川之黄国。该国于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按照郭沫若同志所说:“凡黄之器,大率在春秋初年。”
  “陈大丧史中高作铃钟……"其铭文与传世铜器中“丧史=” 。丧史,即《周礼·春官》所载的“职丧”的官名。
  古代重丧葬之礼,国家设有掌管丧礼的官。《周礼•春官》记大宗伯的官属中有“职丧”,“掌诸侯之丧,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之丧,以国之丧。涖其禁令,序其事。”《逸周书•大聚》也有“立职丧以恤死”之语。
  不仅国都有专官管理丧礼,就是在乡、曲也有类似的官职。《逸周书•大聚》: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恤死,立大葬以正国。”从上下文看,似乎是指地方的官职。罗福颐先生的《汉印文字征》收集了“宣曲丧史”,“都乡丧尉”、“丧尉”印。这些“丧史”、“丧尉”都是乡、曲职丧之官。铃钟铭文中的“陈大丧史中高”应是陈国地位最高的“职丧”官,“中高”是人名。此器当系陈国之物。
  黄、陈两国远在河南,国力弱小,与鲁、莒相距千里,其间又有许多诸侯国相隔,按当时两国势力难于到达此地。故黄、陈两组带铭铜器很可能通过各诸侯国混战掠夺或者会盟、婚姻馈赠等途径而来。
  四、结语
  春秋时期,在山东地)区还有为数众多的诸侯国,作为国都以下的城邑更是星罗棋布。密、郓二邑是春秋早期建在鲁国东鄙的两个城邑。位于密、沂、沭三水之西,不但防御莒国西犯,还可以控制整个沂蒙山区。密邑虽小,但从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铭文为“公铸”,这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密邑所处地位的重要。黄、陈两国在密邑出土,这又为研究山东地区和河南地区各诸侯国的关系和历史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第三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 第三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三辑》收录了略述抗日战争中沂水县的统战工作、巧破连环套、南墙峪反“扫荡”纪实、智布罗网——忆徐向前指挥的孙祖战斗、回忆葛庄战斗片断、葛庄战斗亲历记、热血洒尽英名永存——忆抗日英雄曹世范、国民党五十一军某部参加对崮顶战斗的追述、水桑麻话、郑佐衡先生与同兴丝厂等三十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仲庆父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
罗福颐
相关人物
密邑牧马城
相关地名
山东沂水县
相关地名
密邑
相关地名
密邑遗址
相关地名
牧马城遗址
相关地名
铃钟
相关作品
一号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