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知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964
颗粒名称: 科举知识
分类号: G424.74
页数: 7
页码: 157-163
摘要: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需参加“童试”(明清两代初级入学考试之称,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童生的别称,即文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
关键词: 科举考试 科举

内容

沂水县明清科第名录
  沂水县明清科第名录
  沂水县明清科第名录
  沂水县明清科第名录
  科举知识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需参加“童试”(明清两代初级入学考试之称,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童生的别称,即文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廩生”,(生员名目之一。即禀膳生员之简称。明代府、州、县学生员最初都给廩膳,补助其生活。以后,须经岁、科两试高等,方能取得廩生名义,成为资深的生员。习惯上称为“补廩”。故而有“秀才补了廩,纱帽头上滚”之说),其次称“增生”(生员名目之一。即增广生员之简称。原意是在定额以外录取入府、州、县学的,次于廩生),三是“附生”(生员名目之一。即附学生员之简称。明、清时代,凡初入府、州、县学的都称附生,以后经岁、科两试高等,方能递补增生及廩生)。只有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此时各县、州、府的应试者齐集省城,由朝廷派官主考,录取者称为“举人”,其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会试”则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对取得贡生资格者在殿廷上所举行的考试。殿试的成绩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状元的由来起于唐武后的试贡士于殿前,门下用奏状报其等第,因此居首者称状头,后通称状元。中状元者亦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第二名称“榜眼”(宋时一甲第二、三名均称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后始以专属第二,而以第三名探花),第三名称“探花”(唐时进士在杏园举行“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折取名花。南宋以后,才专指第三名),一、二、三名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传胪”(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古代以上传语告下为胪,即唱名之意,状元、榜衆、探花后的第四名,通称传胪,三甲第一名亦间有称之)。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以上所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人们看小说或看戏时,常会看到某个落魄士子,一朝得志,“连中三元”,从而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其实,据有史可查的资料,自有科举制度至其消亡,连中三元的仅有十三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河、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檠和陈继昌。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第三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 第三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三辑》收录了略述抗日战争中沂水县的统战工作、巧破连环套、南墙峪反“扫荡”纪实、智布罗网——忆徐向前指挥的孙祖战斗、回忆葛庄战斗片断、葛庄战斗亲历记、热血洒尽英名永存——忆抗日英雄曹世范、国民党五十一军某部参加对崮顶战斗的追述、水桑麻话、郑佐衡先生与同兴丝厂等三十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又新
相关人物
崔元翰
相关人物
孙河
相关人物
王曾
相关人物
宋庠
相关人物
杨置
相关人物
王若叟
相关人物
冯京
相关人物
孟宗献
相关人物
王崇哲
相关人物
商辂
相关人物
钱檠
相关人物
陈继昌
相关人物
童试
相关专题
儒童
相关专题
生员
相关专题
廩生
相关专题
补廩
相关专题
增生
相关专题
附生
相关专题
会试
相关专题
殿试
相关专题
乡试
相关专题
状元
相关专题
榜眼
相关专题
探花
相关专题
传胪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