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863
颗粒名称: 沂水县历史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沂水县历史沿革马玺伦沂水位于鲁中南泰沂山区的沂山南麓,北靠临朐县,东北界浯河与安丘、诸城二县相望,东与莒县毗邻,南连沂南县,西及西北部同蒙阴、沂源二县接壤。地踞沂河中上游。八百里沭河就发源于境内。
关键词: 历史沿革 历史地理学

内容

沂水县历史沿革马玺伦沂水位于鲁中南泰沂山区的沂山南麓,北靠临朐县,东北界浯河与安丘、诸城二县相望,东与莒县毗邻,南连沂南县,西及西北部同蒙阴、沂源二县接壤。地踞沂河中上游。八百里沭河就发源于境内。
  沂水历史悠久,有与“沂源猿人”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址。细石器、新石器遗址遍布全县,何家庄子“崮子顶遗址”、富官庄“凤台遗址”、阳早胡同“雾露崮遗址”等,出土了大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新石器、骨器和陶器。说明我们的祖先已在四千年以前,由山岭而平原,沿沂、沭等河流域劈蒿莱、建家园、聚族而居、渔猎而食,开发了沂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沂始载入史册,最早见于《禹贡》和《周礼》。沂之疆域,按《相勋封疆说》广袤五百里,兼古数国之地。……其北境东境入青州之域;其南境西境入徐州之域”。《沂水县志》沿革一节云:“地域有定,地域之沿革无定” 。
  西周时期,沂为根牟。《春秋鲁宣公九年》“根牟,周东夷国,曹姓,子爵,春秋时灭于鲁”・杜注:“根牟,东夷国也,今琅琊阳都县有牟乡”,《中国通史简编》指出:“根牟,今沂水县”。春秋时期,沂为郓地。《沂水县志》云:“春秋为郓地。为莒鲁所争之郓”。《春秋文公十三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即始为东郓,属鲁。杜注:“郓,城阳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郡国志》载:“东莞县有郓亭,在今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郓,春秋鲁地,在山东沂水县北”。按《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姑幕在今诸城西南一带,团城在今沂水城一带。《郡国志》今团城东北四十里,即今高桥镇东徐家荣仁附近一故城址,疑即故东郓城址。
  《左传闵公二年》“莒人归共仲及密,春秋莒邑”。《水经注》:“沂水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莒地。莒人归共仲及密而死是也”。时密山在沂水县西南四十里,以《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方位里程,在今刘家店子、姜家坪一带发现春秋城址和墓葬、疑即密邑。沂之南、西南一带春秋时属莒。
  春秋晚期,鲁国势渐衰,郓逐渐被莒侵占。“春秋成公八年楚人入郓”。杜注:郓莒别邑。“襄公十二年季孙宿帅师救台入郓。“昭公元年伐莒取郓”。此一时期郓之属,时莒时鲁。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鲁、莒为楚所灭。楚势逼近于齐,齐为御楚,在宣王和湣王间修筑了穆陵关东西一段长城。《齐记》:“宣王乘山岭筑长城,东至海,西至齐州,以备楚”。齐虽以长城为界,但其势力扩张又越过齐长城,侵占到鲁南各地。固此,在战国时期,沂境属齐。《春秋》载:“齐人归郓,=龟阴田”。其中心为盖邑。《路史》:“盖公先国在沂水西八十里。”《水经注》:“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又东,迳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绵之水,流经盖城东而南入沂”。今沂源县盖冶村附近一故城,疑即齐盖邑。沂地中心,故战国放在盖邑,便于齐国统领。
  秦王政26年,灭六国,成一统,称始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按《沂水县志》云:“秦属琅琊郡”。相勋封疆说。“秦郡天下,入于琅琊”。郡必有县,秦时此地属何县,无可考。
  西汉时期,《沂水县志》云:“东为徐州部琅琊郡东莞县,西为兖州部泰山郡盖邑,南为城阳国阳都县”。《汉书•地理志》:“琅珈琊东莞县。”县境有沭水;东莞县城据《汉书》孟康注,即“故郓邑,今郓亭是也”。东汉时期,《沂水县志•相勋封疆》说:“东汉光武定天下,仍为东莞属琅琊国”。《后汉书》载:“建武中省城阳国,以琅琊国治东莞、盖、阳都三县”。东汉末,东莞、盖两县升为郡,《续山东考古录》云:“建安初,于东莞县地置东莞郡,于盖县地置东安郡。”三国至两晋,《沂水县志》云:曹魏升东莞为郡,晋因之”。《晋书•地理志》:“太康元年……分琅琊置东莞郡”。领县八:东莞、朱虚、营陵、安丘、盖、临朐、剧、广。太康十年,以青州城阳郡之莒、姑幕•诸、东武四县属东莞。元康七年又分东莞置东安郡。
  南北朝时期,《魏书•地形志》:“南青州,治团城(即《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今沂水城一带)。显祖置,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改。领郡三、县九,东安郡,领县三:盖、新泰、发干;东莞郡,领县三:莒、东莞,诸;义塘郡,领县三:义塘、归义、怀仁”《沂水县志》云:“北齐废东莞郡,并属东安,北周又改曰莒州”。隋朝建立初期,沂属东安郡。《续山东考古录》:“隋沂州琅琊郡沂水县,东安县。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为莒州治。十六年改为今名(即沂水县),别置东安于古盖县……,大业二年莒州废,二县来属”。《隋书•地理志》:“琅琊郡沂水县。旧置南青州及东安郡。后周改州为莒州,开皇初郡废,改曰东安县,十六年改曰沂水。大业初州废”“东安县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即古盖之东安)。
  唐朝建立,以沂水等县属莒州。后莒州废改属河南道沂州琅珊琊。《旧唐书•地理志》:“沂水,汉东莞县。隋改为东安县,寻改为沂水。武德五年于县置莒州,领沂水、新泰、莒三县。贞观八年,省莒州,县属密州,沂水、新泰属沂州”。《嘉靖青州府志》:唐贞观元年置督都府,分全国为十道,沂水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肃宗至德年间,废道,置节度镇节度使,沂水县为兖海节度使辖地,仍属沂州琅瑯琊。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分裂时期。中国北方被梁、唐、晋、汉、周五代相继统治,沂地亦然。区划设置仍袭唐制。
  公元960年,赵匡胤结束了五代乱局,建立宋朝。北宋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仿照唐代道制,在全国分设二十一个路。《宋史•地理志》:“京东路沂州琅琊郡沂水县”。据《山东通志•卷十八》:“沂州琅琊郡县五:临沂、丞、沂水、费、新泰”。到了宋神宗熙宁七年时,又把京东路分成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东路领泰山以北,沂水流域之地,其西南属西路。东路治所在青州(今益都),西路治所在兖州。
  公元十二世纪初,北方女真族兴起,它先灭辽,后又臣服了西夏,接着进近中原,把宋朝统治者赶到江南,在我国北方建立金朝,开始了一百二十年之久的统治。“靖康之变”后高宗南逃,山东全境被金占领,从此,西起大散关,东至淮水流域,南属宋,北属金。《金史•地理志》:“山东东路治益都。沂水县”。
  公元1271年,北方蒙古族起而灭金,建立元朝。划全国为十一个行中书省,下设府、州、县。《嘉靖青州府志》:“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莒州沂水县。
  明代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明史•地理志》:“洪武三年,沂水属青州都卫,八年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九年分全国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沂水县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明末又改属沂州府。
  清承明制,分为十八行省,后增为二十二个行省。清初沂水县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沂水县志》:“雍正八年改属莒州,十二年又改属沂州府。
  1913年,废清制,改府,设道,沂水县属山东济宁道。1925年改属琅琊道。
  1928年道废,沂水县隶属山东省。1936年,设督察专员公署,沂水隶属第三区督察专员公署。至抗日战争后期1944年8月沂水属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194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沂水县属鲁中南行署沂蒙专署。1950年设沂水专署,沂水县属之。1953年9月沂水专署与临沂专署合并为临沂专署,沂水县属临沂专署至今。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自一九八三年以来,我县一、二届政协,遵照全国政协第四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广征博采,放手征集”的作法,广泛开展了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在征集过程中,得到了全县各级党、政、县直各有关部门、县政协委员和对沂水文史知情的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提供和撰写了大量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马玺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徐家荣
相关人物
沂水县
相关地名
临朐县
相关地名
蒙阴县
相关地名
莒县
相关地名
莒南县
相关地名
莒溪镇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