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名城一南武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邑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857
颗粒名称: 古代文化名城一南武城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5
页码: 137-149
摘要: 在平邑县城南四十五公里处,有一座古代文化名城—南武城故城遗址。南武城又称南城、武城,今属平邑县魏庄乡。城址内现有南、北武城两个村庄。武城始建于春秋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春秋》载,“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城武城”,以防御齐国侵略,称武城,为鲁国城邑。战国时为齐占有,西汉置南城县,《史记》称南武城,《汉书》称"南成〔城〕”,属东海郡,《后汉书》称“南城”,属泰山郡,晋以后称南武城。《舆地志》载“南武城县子游为邑宰者也’ ”《四书释地》说,“〔南武城〕今费县(旧属费县),曾晳父子、澹台灭明,皆此地人。”
关键词: 文化名城 南武城

内容

在平邑县城南四十五公里处,有一座古代文化名城—南武城故城遗址。南武城又称南城、武城,今属平邑县魏庄乡。城址内现有南、北武城两个村庄。武城始建于春秋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春秋》载,“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城武城”,以防御齐国侵略,称武城,为鲁国城邑。战国时为齐占有,西汉置南城县,《史记》称南武城,《汉书》称"南成〔城〕”,属东海郡,《后汉书》称“南城”,属泰山郡,晋以后称南武城。《舆地志》载“南武城县子游为邑宰者也’ ”《四书释地》说,“〔南武城〕今费县(旧属费县),曾晳父子、澹台灭明,皆此地人。”
  武城北起印盒山麓,东至苍山脚下,西面、南面以南城山,曾子山为屏障,祊河侧身而过,依山傍水,地处要塞,为南北交通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伐鲁,便是先占领了武城而后进入泗水,直逼曲阜,严重威胁着鲁国都城的安全。战国时期又被齐国占领。齐威王曾说:“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领袖王肖武在武城揭竿而起,占据苍山,与另外八人各结山寨,号称“九山王”,英勇地抗击清军,屡攻费县和峄县等县城,使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只好调集大量旗兵前来围剿。至今,当地群众中仍流传着带有神话色彩的王肖武及其胞妹造反的民间故事。苍山、富贵顶、印盒山等山顶上还可看到大片营房残迹和旗杆窝等遗迹。
  武城不仅以“武”著称,而且以“文”闻名。几乎家喻户晓的《论语•阳货》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书法作品欣赏之六作者孟漫书法作品欣赏之七作者杨广森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说的是孔子的弟子言偃(字子游),做武城邑宰(武城最高长官)的时候,用礼乐教化邑人,所以邑人大都能鼓瑟唱歌,到处可以使孔子听到弦歌之声。在当时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世人多不懂礼乐,而言偃独能继往开来,大行礼乐。孔子骤然闻弦歌之声,怎不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呢?因孔子欣喜若狂,物极必反,故用反语相戏,意思是言偃管辖的不过是一个武城小邑,何必行此礼乐大道呢?子游正色相答,说是过去曾听到老师您(孔子)常说过,君子、小人都必须学道,行礼作乐。这样君子学了更能爱人,小人学了更为安顺。不管君子小人,职位高低,都必须习学礼乐,这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开化很有好处。所以,城邑不大,也必须教之以礼乐。因此,孔子最后实言相告,说是自己刚才不过开开玩笑罢了,还是这样做好。言偃的所做所为是很对的。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化教育和音乐活动是何等发达。同时,这段记载中出现的“弦歌之声”、“莞尔一笑”、“割鸡焉用牛刀”等等,常被后人辗转引用,已变为成语典故,丰富了汉语词汇。这是尽人皆知的。
  关于武城人的文化和音乐活动,见诸典籍的记载不在少数。如曾点父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曾点,字皙。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其他人并祀于曲阜孔庙崇圣祠中。相传他志趣高洁,不慕荣利,爱好琴瑟,喜欢唱歌。《论语•先进》记载,有一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身边。孔子诱导他们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稍大一点就不便畅所欲言。平时你们常自负地说没人了解我呀,假设有人了解你,知道你们的才能足可以经世致用,请你们去做官,你们将怎样去回答应付人家呢?请你们试着给我谈谈各人的志向吧!子路急忙站起来抢着回答说:如果有千辆兵车那样的小诸侯国,介乎两个大国之间,加上敌国兴兵而至,又遇是荒年歉收,军民挨饿。这时有了解我才能的人让我去帮着他们治理国家,待到三年考察政绩,我就会教他们鼓足勇气,同仇敌忾,并且使国家的民众和军士都懂得礼义纲常、上下一心等各种治国治军的方法。孔子听了,微微冷笑不言。孔子又问冉求说:“求呀,你的志向怎样呢?”冉求回答道:“地方六七十里的小国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冉求去治理,我就会开源节流,发展生产。等到三年考功之际,可以使百姓都富足起来。我用礼乐教化风俗民情,等待深通礼乐的君子受到吸引不断纷沓而来”。孔子没表示什么态度,接着又问公西华:赤(公西华的字)呀,你的志向如何?公西华回答说:礼乐的事我不敢说有什么大才能,但愿意学做宗庙社稷的祭祀礼仪,至于不定期的国王征讨之事,设坛于郊外,会诸侯,搞同盟,这都是行礼作乐的好机会。我就穿上黑色而宽大的礼服,戴上华丽端庄的高帽,甘心情愿做个糕君行礼的小小相礼(礼宾司仪,协助举行礼仪的临时小官)。最后,孔子问到曾点说:"点呀,你呢?”曾点若无其事地正弹敲着琴瑟,听到孔子发问,于是将弹瑟的速度放慢,然后戛然而止。只听到瑟弦“铿”然发着余音。曾点用手把瑟推开,站起来,悠然回答道:"我曾点的志趣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那不妨,都是各人谈个人的志向嘛。”曾点说:“在三月暖暖和和的暮春天气,穿上过去的旧单衣,有成年朋友五六个人,领着六七个小学生,在沂河洗洗澡,在祭天祷雨的高台子上吹吹风,凉爽一会儿,然后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返回家中。这是感到最惬意痛快的事了。”曾点出身没落的旧贵族家庭,他祖先的鄫国被人占领,因而讨厌侵略战争,由此也鄙薄富国强兵、拼命争夺权势以及与此相关的钻营追求等等企图。这时孔子也因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怀才不遇,有点心灰意冷,所以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示与曾点颇有同感。其实孔子骨子里还是积极用世,热中功名利禄的,与曾点并不相同。相传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点和别人一块前去吊唁,众人都忙着行礼致哀,而曾点却独自倚着门唱歌。因而人们曾称他为“鲁之狂士”。(见《二论典故》等)曾点的儿子曾参,字子舆。从十六岁他就开始受业于孔子,并且深得孔子的器重。《论语》中几十处地方提到他。据朱熹考证推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本身,并不是孔门弟子所为,而是曾子的弟子根据曾参的回忆辑录而成的。孔子说:“参也鲁”(《论语•先进第十一》)。鲁,就是鲁钝,看来并不太聪明。然而,曾子的学业“竟以鲁得之”,“圣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卒传其道乃质鲁之人尔。故学以诚实为贵也”(程子语)。又有人说:“曾子之才鲁,故其学也确,所以深造乎道也”(《论语集注》尹氏语)。他主张和强调“慎独”,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也能不胡思乱想、胡作非为,仍然必须严肃认真,谨慎从事。他很注意个人品行的修养,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一格言,历代为人称道。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就曾经引用过。他还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夫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死而后矣,不亦远乎?”(《论语•伯泰》)相传曾子述《大学》,作《孝经》,将孔子的思想传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传给孟子,形成儒家学说的思孟学派。因此,后人尊曾参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并被晋代萧广济称为孔门弟子中的两大孝子之一。元朝的郭居敬又为曾子列入古代“二十四孝” 之中。
  曾参办事认真,言行一致。《韩非子》载,有一次曾参的妻子有事去赶集,孩子哭着要跟着。她哄孩子说:“你要是不跟着,回来给你杀猪吃。"她赶集回来后,见曾参果然杀了猪。妻子说:“我不过哄哄孩子,何必这么认真?”曾子说:“对孩子怎么能说谎哄骗呢?孩子是学父母言行的,如今你哄着孩子,是教孩子学骗人,怎能教育好孩子?”
  曾子不贪占分外之财。《说苑》记载,曾子务农,衣衫破旧。鲁国国君两次派人去封赠一座池给他做采食邑。都被曾子谢绝了。使者劝道:"这又不是你向国君乞求的,而是国君主动封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生怕得罪馈赠者;送给人家东西的人,往往会对接受者显露骄色。尽管您送来东西又不显露骄色,但是我能不怕得罪您吗?”到底没有接受鲁王的封赠。总之,曾子是古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著作家和歌唱家,儒家学说的一代传人,他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功绩卓著,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和文化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曾子死后葬于武城,配享曲阜孔庙大成殿和受祀于费县关阳镇"二贤祠” 。
  武城自古为山水形胜之地,人才辈出之乡,人杰地灵,名家荟萃。与曾子同时的文化名人还有一个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据《论语》记载,以文学见长的孔门弟子言偃(子游)做武城邑宰时,孔子曾到武城选贤培养。子游荐贤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品行端正,不走邪路。不因公事,不到邑署。”于是孔子接收为弟子。但因灭明相貌丑陋,又不随声附合,孔子不悦,以为他不会有所造就,灭明只好远离孔子,苦心自学,终于学有所成。后到吴国讲学,弟子三百,名扬诸侯。对南方诸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和很大影响。孔子晚年曾自责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死后葬于武城附近。今魏庄乡土桥村有澹台墓。子羽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从祀于孔庙大成殿。后费县关阳镇“二贤祠”改称“三贤祠”,作为主祀。吴国人民为了纪念他,把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命名为澹台湖(在今江苏省内),并且大兴土木,为之建庙立碑。
  春秋之后,武城的经济、文化持续繁荣发达。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又涌现出了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画家。其中,羊祜,字叔子,出身名门世家。祖父羊续为汉南阳太守,父羊道为上党太守;前母是孔融之女,生母是蔡邕之女,文姬亲姊妹;胞姐为景献皇后,堂孙女羊献容为晋惠弟皇后;堂弟羊琇、羊瑾、堂侄羊玄之均为名流,羊祜是三国归晋的主要谋士和将帅,对统一中国有特殊贡献。同时,文学成就亦令人瞩目。时人誉为 “文为辞宗,行为世表”。
  汉代刘向作《列女传》载春秋武城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到陈国做官。五年后归家途中,见采桑女甚美。于是他赠金挑逗,遭到拒绝。回家才知还是自己的妻子。妻历数丈夫种种劣迹后投河而死。元代石君宝据此编成剧本《鲁大夫秋胡戏妻》,近代又改编为京剧《桑园会》,又名《秋胡戏妻》,情节略有出入,但久演不衰,流传极广,影响不小。
  清人有《咏武城》诗:
  当年此地起弦歌,
  以武名城意若何?
  万里岩疆资保障,
  四围山势逼嵯峨。
  斩蛟曾奋畸人剑,
  投杼偏停慈母梭(曾子之母事)。
  赖有勾吴贤邑宰,
  两言学道总无颇。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
  途经蒙山,也作诗道:
  颓址荆蓁说武城,
  弦歌昔日闻此声。
  牛刀小试犹崇道,
  况我寰区待化成。
  著名的古代文化基地南武城,今后必将谱写出更新更美的诗章,在中国文化史上必将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知识出处

平邑文史资料第一辑

《平邑文史资料第一辑》

《平邑文史资料》的选辑过程中,我们坚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指导方针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史料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特点,坚持把好“三关”(政治关、史料关、文字关),广泛征集,重在“抢救”,慎重编选。同时,也得到领导和各界朋友们的关怀和支持。今后,仍然热诚希望曾在我县工作、战斗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和各界朋友,将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和各个历史阶段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撰写成稿寄来,我们将陆续选辑出版,使之广传于世,使这些资料更好地为我县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振兴平邑更好地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常松
责任者
王晓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肖武
相关人物
杨广森
相关人物
孟漫
相关人物
言偃
相关人物
曾点
相关人物
子路
相关人物
曾参
相关人物
澹台灭明
相关人物
羊祜
相关人物
羊续
相关人物
羊道
相关人物
秋胡
相关人物
平邑县
相关地名
峄县
相关地名
南武城故城遗址
相关作品
《咏武城》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