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下瑰宝要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791
颗粒名称: 临沂地下瑰宝要述
分类号: K872.52
页数: 5
页码: 96-100
摘要: 临沂成陆之时暂无考。仅从九曲乡孟于埠村出土之两颗马牙与三颗牛牙化石来看,距今已有1200余万年。成陆之时当更早。此时,人类尚未出现,马牛均为野生。马有三趾,牛有一对大弯角及前高后低之脊棱。
关键词: 临沂 地下瑰宝

内容

苍茫大地,万物竞生。繁衍进化,史纪始成。欲探索临沂古风人情,需求助地下瑰宝。
  五亿年前古生代奥陶纪海底之头足类动物——角石(因形似菊花又称菊石)在我县马厂湖乡西桥村出土。所见有直角与盘角两种,其介壳分成多格,身体则居于最外一个敞开之格。头部生有众多触手,用以捕食与行走。角石之发现,可证临沂大地在五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
  临沂成陆之时暂无考。仅从九曲乡孟于埠村出土之两颗马牙与三颗牛牙化石来看,距今已有1200余万年。成陆之时当更早。此时,人类尚未出现,马牛均为野生。马有三趾,牛有一对大弯角及前高后低之脊棱。
  距今100万年之纳玛象化石,近几年在我市多处发现。有义堂镇张家行,涑河乡后洞门,白庄乡七里沟,程庄乡彭家坡。这种脊棱前高后低,耳朵较小的乳齿类古象之出现,说明当时之临沂尚处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
  人类起源于300余万年之前。然临沂究于何时始有人类之活动?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我市19个地点发现了细石器。其最早地质时代是新生代第四纪之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距今约一至二万年。此乃旧石器时代晚期,临沂之部分地点 (多为临河之高坡)已有人类活动矣。
  细石器,顾名思义系一种细小之石器。与普通石片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经人类有意识的二次加工,其打击点有一定之规律,而非自然碰击破碎之石片。所用石质盖较坚硬。多为燧石、石英、玛瑙、水晶等。据其形状与用途,可分为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类。目前,我市各地点采集之细石器已达数千件,它是我祖先东夷民族用以生活与生产劳动之原始工具。
  至新石器时代(距今4一8千年),临沂之原始部落群已遍及全市各地。目前,已查明之遗址已达50余处。已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者30处,其中尤以龙山文化遗址为最多。
  龙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4一5千年。其典型器物为磨光黑陶,全系轮制。黑陶中又以薄如蛋壳之镂孔高柄杯为最,并已誉为蛋壳陶。其陶质坚硬,黑里透光。一般分杯、柄两大部分,杯可盛酒,不渗不漏。柄之形式多变,皆为空心镂孔。早期镂孔较简,常见有小点形或长条形两种。以后,镂孔越大,花式越多,由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几何图案组成。工艺精,造型美,不愧为原始陶器之王。如今虽有仿制者,但难以达到相当之水平。
  临沂出土蛋壳陶之遗址有;相公镇大范庄、罗庄镇湖西崖湖台、义堂镇朱保等处。总数已达60余件,为全国之冠。其中已定为国家一级品者就有8件。
  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之生活、生产工具,装饰品以及专为随葬之明器众多,它使我们了解当时人类生存之条件有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例,有锤、斧、铲、凿、锛、镰、刀、箭、网坠、纺轮等等。湖台遗址出土的一件双孔玉铲、磨制精工、质纯无瑕,已定为一级品。生活工具又有:针、锥、栖、碗、壶、瓶、缸、豆、杯、盆、鼎、鬶、=、匜等等。大范庄遗址出土的一件双层口白陶鬶,造型优美奇特,犹如昂首挺胸之金鸡报明,也列为一级品。
  鉴于物质文化之不断提高,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西周时期,临沂属鄅国,治所在今城北南坊乡古城村。1966年4月,枣沟头乡花园村一座西周墓中出土一批育铜器。其中有一套编钟,大小九件。最大者高38厘米,最小者高22厘米。虽在地下己沉睡2700余年,敲之仍铿锵悦耳。之外,尚有鼎三件,盘、匜、罂、鬲、戈、剑、削各一件。
  春秋时临沂先后增筑古城多处,有中丘(隐公七年筑),今白沙埠镇诸葛城。有祝丘(桓公五年筑),今汤河乡故县。有小谷(庄公32年筑),今义堂镇前城子。有启阳 (哀公三年筑),今临沂城。地下文物亦随之增多。
  1963年10月,册山乡五寺庄之一座春秋墓也出土一套青铜器。有鼎三件,匜、罍、盘、罂各一件。其中的匜有铭文14字,系邾国人之物。邾国本在山东邹县一带,其物在临沂出现,可能是作为礼品相赠,或是婚姻陪送。总之,它是两地友好交往之证件。
  上述西周与春秋两墓,因是群众于生产过程中发现并挖掘的,缺乏科学资料,器物也可能不全。最近,为兴建兖石铁路,省地市联合组成考古队,在铁路沿线做发掘工作。
  1982年底于相公镇王黑墩村东之凤凰岭发掘了一座战国奴隶殉葬墓。主墓近于方形,面积约100平方米。因早年被盗,仅出土几件小玉器和碎铜器。在墓主人四周却意外地发现13个殉葬之奴隶,分里外两层,里层6人尚有棺木,看来身份稍高。外层7人则不见葬具,有的还是孩子。可见奴隶社会人殉制度之残忍,主人一旦亡故,其妻妾奴仆随之召来灭身之祸。
  该墓以北25米尚有一器物坑,出土编钟、编镈各一套,均九件。另有:鼎7、籃2、舟、献各丨;矛14、戈9、弓4、箭镞一宗。夫九鼎为王,盖七鼎者当为公侯之爵也。
  两汉时代,临沂之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琅琊王刘京迁都开阳(今临沂城),更促使社会之繁荣兴旺。该时期岀土文物遍布全市,数量众多,价值连城。
  1978年5月,南坊乡洪家店村一座西汉墓中出土金镂玉衣一套。其特点是仅有头、手、足五个部位,而无上衣与裤子。这与国内其他地区所见之玉衣均不相同。该墓还出土玛瑙印章一颗,上有篆刻“刘疵”两字,当为墓主人姓名。查史书虽无“刘疵”之记载,然此人既姓刘,更有金镂玉衣作为葬服,该是汉代皇室成员无疑也。同时出土的尚有铁剑三把,弩机两件,说明刘疵当为一员武将。
  临沂城南之金雀山、银雀山为两汉主要墓葬地,现已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4月,银雀山发掘了两座西汉墓。一号墓姓司马,二号墓为召氏,推测他们系一对夫妇。出土器物除陶器、铜器、漆木器及钱币外,最有价值的是一批竹简,可分为三部分:
  甲、周秦诸子:包括《六韬》《孙子》《尉缭子》《管子》《晏子》《墨子》。
  乙、佚书之一:包括《汉元光元年历谱》《齐孙膑兵法》《相狗经》。
  丙、佚书之二:包括《曹氏阴阳书》《风角占》《灾异占》《杂占》。
  过去曾有人将周秦诸子之书说成是伪书,这次发现证明了它的真实性。《汉元光元年历谱》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之历谱。而失传一千七百余年之《齐孙膑兵法》更解决了长期争论不休的孙武与孙膑之存疑。
  1976年5月,金雀山九号墓出土一幅西汉帛画,生动地描绘了土大夫阶层之生活情景。该画长2米,宽42厘米。以红色细线勾勒,平涂设有篮、红、白、黑等色。内容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赊、玉兔。人间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前有琼阁。阁内24人分为五层:第一层为四婢侍主(墓主老夫人);第二层为四男一女琴笙歌舞;第三层五个男子皆为文人墨客;第四层为五男一女问医、纺绩;第五层为角抵三力士。地下绘有一著衣怪兽驾驭两条升龙。西汉帛画不易保存,故所见甚少。1978年10月,又于金雀山发掘了西汉周氏墓群,其中有周宽信、周宽之、周遂三对夫妇。共出土器物180余件,其中之琉璃壁、漆盒黛板砚、带竹笔筒之毛笔、彩绘顶水壶女陶俑、熬药用之小铜釜、带髹漆木鞘之墨漆汞青铜长剑均为罕见之物。
  鲁南之汉画象石墓形制多异,富有特色。1964年3月,在白沙埠镇西安静村清理了一座东汉画象石墓。墓室东西长15米,南北宽10米。墓门向西,两门并列,均双扉。内由前后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出土画象石26块,其中有透雕窗棂、辟邪座雕花园柱以及多种平面浮雕、线刻画等。由于该墓曾被盗,出土文物仅剩一件卧式小石羊,一件青瓷小瓶及几件铁制工具。之后,经“文化大革命"之破坏,这批画象石基本无存。
  1972年底,又于白庄乡李白庄清理了一座东汉画象石墓。该墓东西15米,南北9米(未计南边墓道)。墓门向南,四门并列,均双扉。内由前后廊、主墓室、两个东侧墓室,三个东西耳窒以及围绕主侧墓室之甬道组成。出土画象石43块(因局部破坏,尚缺数块),其中有透雕双凤啣绶半圆门额,透雕盘龙立柱,高浮雕异兽承重柱,减地平面线刻浮雕梁柱,线刻拱形门楣等。内容有宴饮、乐舞、杂技、车骑、庖厨、神话、动物、怪兽等等。由于该墓多次被盗,随葬品大都不仅收集到水晶兽一件,松绿石小兽三件及部分青瓷器碎片,新莽、东汉货币一宗。
  汉以后,临沂战乱渐多。特别在西晋末年,诸王避乱南迁,临沂之鼎盛时代也就逐步消逝。之后,地下文物尚有晋代的青瓷辟邪水注,隋代的青瓷盘口四系瓶,唐代的银杯,宋代的白瓷碗,金代的巡检铜印,元代的铜权,明代的影青瓷瓶等等,因为数不多不再赘述。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收录了在临沂会见陈毅将军、忆抗日战争时期,临沂军民五次讨伐王洪九、临沂阻击战、诸葛亮与琅琊诸葛氏...王汝涛刘家骥、临沂地下瑰宝要述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周宽信
相关人物
周宽之
相关人物
周遂三
相关人物
相公镇
相关地名
南坊乡洪家店村
相关地名
西汉帛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