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609
颗粒名称: 清泉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7
页码: 68-74
摘要: 清泉寺在郯城东北三十里马陵山。是郯城县依山傍水环境幽美的一座寺院。
关键词: 清泉寺 寺庙

内容

清泉寺在郯城东北三十里马陵山。是郯城县依山傍水环境幽美的一座寺院。
  寺名的传说
  清泉寺,原名云门寺。始建何时,无文记载。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不详姓氏的僧人,一天,涉足马陵山清泉寺,佇立于山峰嶂峦之间,俯视翠柏葱郁,环顾叠嶂幽险,耳闻虫鸣鸟唱,泉水潺潺。青山碧水,实是一块宝地,决心在此建寺定居。便四处化缘,八方求助,一直游化到云南,云南黎民百姓,感其虔诚,念其志坚,纷纷施舍捐赠,不日聚银一船,海运来郯,建成了寺院。取名“云门寺”。
  "云门寺"究竟建于何代,寺名因何取名“云门”,亦无从查证。是否源于禅宗的五大支派之一 “云门宗”,尚待考证。
  “云门寺”改为“清泉寺”不知起于何年,但从现存的典籍看,可能始于明末或清初。明万历五年重修该寺时,立石记为“重修云门寺记”。清康熙七年县令冯可参曾作"游清泉寺"诗。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郯城县志载:“清泉寺在郯城东北三十里马陵山。”从这些史料看,"云门寺”更名时间应是明万历五年以后的事。
  更名原因传说有二:一是“以景更名”。因寺旁有一清泉,为郯城名泉之一。重修郯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载:“清泉在马陵山,傍有清泉。”县令冯可参曾作“游清泉寺” 诗,诗意是咏泉,其文曰:
  灵液澄澄映古庵,时和野水落寒潭。
  擎来若有金山冽,烹就还同玉峡甘。乍酌已知喉可润,频斟何虑性能贪。陆翁若也曾经此,应羡名泉在古郯。这些都说明了“清泉”的影响,有可能以“泉景而更寺名”。另一说:相传裂庄有一施主李清泉,主持过重修该寺(经查裂庄无此人),为纪念重修人而改名"清泉寺"。现将两说并存。
  寺院、佛像
  清泉寺寺基南北长31米,东西宽20.5米,占地近一亩。大殿三间,单歇式建筑,依山顺势,座北面南,殿后为红石山包,后壁以山崖为墙,显外部位高约一米,前墙一米向上和山墙是青砖结构。其他红石砌成。殿内有四根直径约20公分的红色杉木明柱,支撑屋梁,明柱下有80公分见方的红石底座。地板下是空洞,通向寺前山涧。大殿中间靠后设一神坛,坛上坐1.5米高泥塑佛爷像。坛四角有"四犬接力神",以扛坛状支撑。佛像前有“阿难"、"伽叶"二尊泥像相对而立,站在矮于主像坛20公分之泥台上,台前放一木条几,几上置香炉和盛香火钱之萝筐,东侧置放约一人高之牛皮大鼓,鼓旁架一大铁磬。主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神态表情各不相同,肤色服饰,因人而异,有的骨瘦如柴,有的肚大腰圆,栩栩如生,恍似真人。寺院建筑和东西廊房全系红石,屋宇是山红草缮顶。就地取材,别具风格。现仅存门前一红石发䃠拱桥,桥下为东西走向之山涧。桥西侧为清泉(现已淤塞)。寺内石碑,只有明万历五年“重修云门寺记”石碑一方,现移放在司家村北,碑中刻诗二首,署名李萼。其一曰:
  雾锁溪桥山径深,青苔到处漫追寻。
  苦海原来无色相,菩提那得□□音。
  枝头鸣鸟空啼月,廊下行僧谁住林。
  世事远观成慷慨, 虚名□□莫关心。
  其二:
  山房静处白云深,仰止遗迹费讨寻。
  自古庄严成往梦,至今飞锡继何音。
  有情残月窥朱户,无因野花锁梵林。
  衣钵难逃方寸地,借伊□海修其心。
  出寺门,过石桥,向南渐呈簸箕形约五、六亩之开阔地,其地虽不广,但地势甚佳,系一山水环绕之小盆地。游人至此,举目四望寺居半山坡,势若交椅。南面曲径幽幽,缓坡而下,仰观群山,只见无山不树,无树不绿,峰壑交错,堆绿叠翠。春夏之交,云雾横飞,人在其中,仿佛置于仙境。
  遗址现状
  清泉寺旧址,现仅存白果树一株,一九五七年,郯城县在清泉寺一带建立林场。取名"清弟寺林场。”现在清泉寺遗址东侧为林场场部办公室和汽酒厂,向南为小卖部,再南为食堂和职工家属院,东为面粉加工厂。护林场房,在各山头星罗棋布。林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寺院北为罗框崖,西北为东风水库和桃花涧,山顶为跑马岭(过去奶奶庙逢骡马大会时是蹓马的跑道),如今痕迹尚存。偏西为牛鼻泉子、晒金台。寺南为龙潭沟和独龙涧。沭河之滨为清泉寺隧洞口,隧洞东西走向,自寺后穿山而过。这是郯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兴办的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
  清泉寺实是郯城一大名寺。
  清泉寺平面图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收集、编印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主要记述郯城县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文化景点、古寺庙建筑、墓葬和历史传说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清泉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