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妇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605
颗粒名称: 孝妇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41-45
摘要: 孝妇祠位郯城城南约二里处,面向东。现酒厂南侧。祠分南北二部。南部为孝妇祠,系嘉庆元年知县周履端所建。道光五年知县徐铭增修后殿。孝妇祠自前向后为山门、正殿、后殿三个部分。
关键词: 祠堂 孝妇祠

内容

孝妇祠位郯城城南约二里处,面向东。现酒厂南侧。祠分南北二部。南部为孝妇祠,系嘉庆元年知县周履端所建。道光五年知县徐铭增修后殿。孝妇祠自前向后为山门、正殿、后殿三个部分。山门系古式,高脊走兽,台阶三级,朱门双开,其势雄伟,衬以郯城书法名人朱烺如题写的对联:“六月飞雪天报孝,三年不雨帝鸣冤。”观之者无不为孝妇之死而伤感。入山门约五、六十尺即到正殿,正殿面阔三间,殿前为九级正方形月台。殿中木龛内端坐凤冠霞帔慧眼微开孝妇塑像,像前供案上安放雕刻精致的牌位。正楷金字“勅封柔嘉康济雨部正神东海孝妇之神位。”梁间、柱上,悬挂历代州、府、县等官员题献的匾额十馀架。钟、罄、皮鼓、木鱼、香炉以及祭器等,分布像前,井然有序。殿中布置庄严肃穆,步入殿内,令人肃然。最末为后殿,原无神像,民国二十二年前后,由郯城佛教住持人然玲多方募化,将后殿改为二层楼房,并添塑孝妇神像。
  祠之西北隅,栽植松柏、丁香、紫藤等树木花草,景色宜人,幽雅寂静。
  孝妇祠紧靠御路。旧社会皇帝走过的路叫御路。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走过,后在此建感恩亭。门前石碑成群,素有“碑林"之称。碑文多系官员为皇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冗文,间有瞻仰孝妇祠抒发感想垂训未来之作。如清乾隆进士官山东督粮道孙星衍之碑刻,草书俊秀,词义隽永。更刻有郯城知县刘增騄的跋文,字体潇洒劲秀,常为后人垂帖临摹。孝妇祠门前百步以外,有戏台一座,供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唱戏祭神之用。全部祠院占地多亩,因几经变迁,建筑全无,仅述梗概,以免失传。
  附:
  (一)重修孝妇庙记
  嘉庆十三年次月十八日使者赐假南归,过郯城东海孝妇庙,庙为周令履端修葺。令言元年四月旱不得雨,至孝妇墓祷求,甘霖立沛,请记其事。使者前官兖沂曹济道,曾为孝妇立碑。孝妇之事见汉书于定国传,为太守冤死,郡中枯旱三年。考太平御览雪部引汉书,有五月下雪之语,知今本脱之。又考搜神记载此事,言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行刑已,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极标,又缘幡而下。此事正史阙载。干宝晋人,去汉未远,当本诸传记不妄说也。今方志以孝妇为窦娥,当因流俗观优,附会其事。太平寰宇记,孝妇庙载在东海县,是今海州,汉东海郡治郯,当以此为是。孝妇有冢,在郯城东五里余,回风吹沙,至此加积,岁且增高,疑有神助。至孝感天,“亦同崩城、飞霜之应。”宜阅千载百世尚有祷雨之验也,既为书佚事于碣,又为书名立栗主于庙。周令常州阳湖人,久于其任,故有循政,能百废具举,因并识之。是年庆平月七日赐进士及第山东督粮道加授通政犬夫阳湖孙星衍撰。
  孝婦祠平面图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收集、编印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主要记述郯城县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文化景点、古寺庙建筑、墓葬和历史传说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烺如
相关人物
徐铭
相关人物
孙星衍
相关人物
郯城县
相关地名
东海县
相关地名
孝妇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