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598
颗粒名称: 城墙史话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郯城有两个城,一个是北老城,它是春秋时期郯子的封地,已有人著文考证;一个是现在党政机关驻地的县城。
关键词: 城墙史话 郯城

内容

郯城有两个城,一个是北老城,它是春秋时期郯子的封地,已有人著文考证;一个是现在党政机关驻地的县城。
  这个城的城墙和其他城墙不一样,其墙下砌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半碌碡,所以号称"碌碡城”,很早就名扬省内外。
  相传在建城时,屡建屡倾,县令无计,往求于“术者”,“术者”曰:“此地属蛴螬地,蛴螬能翻动土地,故城墙不立,欲营造必有镇物,俗云:’天大的蛴螬拱不动碌碡",要建成须围城一周,砌一万个碌碼。"后,县令随出示,以斤计价,收购碌碡,价格从优,不日,乡民运送碌碡于城四周,整整一万。开称之日,县令舞弊于称,使重逾千斤之物而碇不及斤,众方知受骗,内一老石工愤怒已极,对准县官一锤击去,恰中碌碡,碎其一半,因此砌到城墙下的碌碡,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半。
  这则传说,已无从查考,但城墙下砌有一周碌碡确是事实。在五八年拆除城墙时,毎个碌碡,历历可数,砌排正齐。碌碡石质不一,有红石、有青石。大小不等,一般长69公分,直径51公分,有辋无辋的均有。但具体数目无人查考过。
  这个城墙下为什么砌了一周碌碡,是事出有因,但无志可据,是否受堪舆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个城的始建年代据《郯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重修本)记载,元朝时候,沂州守御王信搬迁新建。城周围长五里八十步,墙高一丈二尺,阔八尺。修城门三个,南门叫通淮门,西门叫瞻鲁门,北门叫拱极门,城墙建筑为青砖结构。当时没建东门,其原因是否是因城东十多里是沭河,经常泛滥决堤,不设东门以防洪水。或有其他原因,有待考证。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知县黄琮,下令拆沭河西岸禹王台石头,重修北门,并建城楼。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知县郎湘,修南门、西门,并各建城楼,同时,沿城外凿池深九尺,阔三丈。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知县赵蛟,建小角楼四座。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大雨淋漓,南门倒塌,知县颜若愚重修,并建祠于东城,供文昌君像,名为文昌阁。后在南百多步建魁星楼,塑魁星像。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知县文广,用砖砌各门,并建重楼,规制恢敞,女墙鳞次,巍然壮丽。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郯城强烈地震,城楼垛堞,倒塌一空。十七年(公元1678年)沭河泛滥,大水直冲城根,整个郯城一片泽国,北城墙被冲塌六十余丈。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知县方殿元,修筑东北角四十五丈。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知县荆文康,修筑西北角十五丈,城墙复完。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次收复郯城县城,城墙有毁有修,原墙已非昔日面貌。
  解放战争时期,郯城是山东解放区的南大门。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发动对山东重点进攻,一月二十六日侵占郯城,大肆修筑碉堡、城墙,加宽加深城河,河外密筑鹿砦,郯城五、六里内的林木,几乎被砍伐一空。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郯城解放。从此,郯城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今日之郯城,旧时城墙已被拆除,城区扩大,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宽阔平坦,两旁楼房,鳞次栉比,绿树成荫,葱笼郁翠。郯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腾飞于富民兴郯的大道上。
  这是城墙基之碌碡郯城县城图
  (一九四一年,藏省图书馆)
  现存城墙基遗迹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收集、编印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主要记述郯城县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文化景点、古寺庙建筑、墓葬和历史传说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颜若愚
相关人物
赵蛟
相关人物
黄琮
相关人物
方殿元
相关人物
荆文康
相关人物
郎湘
相关人物
文广
相关人物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