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中的四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592
颗粒名称: 古代典籍中的四方
分类号: Z838
页数: 4
页码: 345-348
摘要: “四方”作为一个单词,在古代典籍中频频出现。它代表着古人的视野,也辐射出古人的追求。在先秦诸子的主要著作中,都有“四方”这个词。几千年来经过不断的运用和修饰,“四方”表达出多种的思想含义,构成了许多名言警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试从部分古代典籍中摘取数则含有“四方”一词的文句,从这些语句中,或可领略“四方”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 四方 典籍

内容

“四方”作为一个单词,在古代典籍中频频出现。它代表着古人的视野,也辐射出古人的追求。在先秦诸子的主要著作中,都有“四方”这个词。几千年来经过不断的运用和修饰,“四方”表达出多种的思想含义,构成了许多名言警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试从部分古代典籍中摘取数则含有“四方”一词的文句,从这些语句中,或可领略“四方”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诗经·大雅·抑》)
  意思是:没有比得到人才更有力量的了,如果重用人才,四面八方的人都会受到感染,学到榜样。不用说,大批的优秀人才就会引进来了。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君王能做到礼、义、信,就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外面的人也会怀抱着孩子,拖家带口来投奔,不必亲自去从事生产。他在这里说的是政通人和的关系,强调政策的作用。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他回答说:能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出使到其他诸侯国家而不辜负使命,就可算是知识分子。这是孔子要求学子达到高层次的标准:保持谦虚并且能够挑重担,胜任重要任务。
  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之所与,知所去。(《列子·天瑞第一》)
  对于有的人离家在外游历,别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列子认为只有有学问的圣人能作出是非的判断。从文中语气分析,显然列子是支持“游于四方”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知识,同时也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得到真知。到外面去求发展,换一个环境,虽然付出一定的牺牲,却会有更大的进步。可见列子很懂得这个道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气势磅礴,之所以流传千古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这首诗的内容深刻。他取得政权后就感到了外患的压力,希望国家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有忧患意识,保持警惕,是必要的。
  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淮南子·齐俗训》)
  朴,指大木材;眇通妙。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规和矩都是量具,但东汉的学者在《淮南子》一书中却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穷的,科学发展是无限的,都是不可测量的;因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学问,在宇宙的时空中也是微乎其微和有局限的。两千一百多年前总结的这条经验,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
  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汉书·谷永传》)
  意思是:如果形成听取意见的风气,各地的高级优秀人才都会不远千里而来,聚集到这里。
  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晋·欧阳建:《临终诗》)
  意思是:如果抱有志在四方的决心,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环境,从容潇洒。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茅屋为秋风所破”的一代诗圣杜甫,长年过着穷苦的生活;但他人穷志不穷,以“志在四方”自勉:“大丈夫怎能回避穷困,经不起困难的考验呢?”
  四方丈夫事,行矣勿咨嗟。(宋·陆游:《鼓楼铺醉歌》)
  “大丈夫应当有远大抱负,行动起来吧,不要在那里悲观叹息发牢骚了! ”饱经忧患的大诗人陆游,以切身经验这样大声疾呼。

知识出处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四方文史资料第三辑》收录了四方区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的亲历、亲见、亲闻资料共计48篇。记录了近现代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历史人物等方面的部分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宋荣昆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邦
相关人物
列子
相关人物
欧阳建
相关人物
杜甫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