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口建设小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519
颗粒名称: 青岛港口建设小史
分类号: U65
页数: 11
页码: 49-59
摘要: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隅,扼胶州湾之咽喉,地当黄海之要冲,地理座标为北纬36°04'•0,东经120°19'•5。港口区域分为内港、外港,东自太平角起引一直线,西南越海至象嘴,即淮子口;又由团岛向南引一直线至脚子石嘴,即下奄,在此三角形内属外港;外港以西由孤山角,即湖岛子向西南引一直线至黄山嘴,即黄岛之东角,又折而东南至显浪嘴,在此人字形内属内港。
关键词: 港口建设 建设工程

内容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隅,扼胶州湾之咽喉,地当黄海之要冲,地理座标为北纬36°04'.0,东经120°19'.5。港口区域分为内港、外港,东自太平角起引一直线,西南越海至象嘴,即淮子口;又由团岛向南引一直线至脚子石嘴,即下奄,在此三角形内属外港;外港以西由孤山角,即湖岛子向西南引一直线至黄山嘴,即黄岛之东角,又折而东南至显浪嘴,在此人字形内属内港。
  青岛港的形势是以山为里,以海为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基本不冻不淤,港湾深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现有码头八座,按顺序为第一、二、三、四、五、六号码头,煤炭专用码头(七号)、黄岛原油专用码头。此外,尚有第八号码头正在建设中。码头岸线总长八千多米,港区水深可供万吨级海轮停泊。原油码头可靠五万吨级油轮,拥有泊位数四十多个,库场三十多万平方米,并有三座防波堤,全长一千多米,口门宽二百六十米,高潮时吃水十二米的海轮进出自如。在国防、交通、贸易上的地位,都十分重要,是驰名中外的天然良港。
  青岛港对内连接华东、华北、中南广大地区,腹地辽阔,有雄厚的消纳力量,并有扩大发展之潜力;对外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地区)贸易往来,每年进出港的国内外海轮平均达三千艘次,港口职工达一万三千人,近几年吞吐量达二千万吨左右,在国内仅次于上海、大连、秦皇岛港,是我国七大海港之一。
  古代青島港口的演变
  青岛濒海,岸线漫长,又拥有著名的胶州湾,发展海运、港口的条件堪称优越,历来是我国海运港航活动的重镇。我国最早的权威地理书之一《山海经》,就有关于胶州湾的记载。《山海经》云:“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扶木”。“幼海”,晋郭璞注:“即少海也”。少海之名始自战国,直至清朝道光仍用旧称,即胶州湾。“齐景公与宴子游于少海。”(《说苑•正谏篇》)按,齐景公卒于公元前四百九十年。可知起码在二干五百年前的春秋中期,胶州湾已有港航活动了。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我国社会进入大动荡时期,激烈的战争对航海事业提出了更髙的要求,海港亦是依据这一形势发展起来的。当时,我国港航最为发达的地方,主要是从山东到江浙沿海一带。距青岛不远的琅琊即是与渤海的碣石港、山东半岛的转附(烟台)港、江浙一带的会稽(绍兴)港、句章(宁波)港齐名的著名海港。齐景公和越王勾践都到过琅琊港,并以此为立足点,从事游览或军事活动。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曾三次到琅琊港,并在海上游览。
  但是,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中心,毕竟不在比较偏僻的琅琊,再加秦王朝寿命很短,此后战火迭起,琅琊港于是逐渐冷落,丧失了往昔的盛名。至隋朝则在今青岛辖胶县地方设胶西县治,属密州,胶西作为港口亦应运而生。唐高祖武德六年,省胶两入高密县,以县东鄙置板桥镇。唐时巳立市舶法,时密州虽未设市舶司,但已经较为繁盛。唐时著称的胶西八景里,就有“麻湾渔乐”一景。麻湾,胶州湾也,当时指的是海口。宋时港口进一步得以发展,元祐时在密州(州治在诸城)设立了市舶司,并在板桥镇(即今胶县)设抽解务。“板桥久为海船孔道,朝臣与高丽往来由此。” (《胶州志》)密州是当时设市舶司的有限几个港口之一,与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杭州同为我国五大港口。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熙宁十年以前,密州在山东的所有州县中,商税额推首位,近三万七千贯,在全国也属上流水平。所以,《胶澳志》称:"胶澳之海上交通,肇于唐而兴于宋”,是有其史实根据的。
  元朝以后,历朝均建都北京。明朝曾建都金陵,后亦迁至北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渐,但青岛海运港航盛兴不衰。即便是明、清海禁,对我国港航发生重大的影响,青岛的近海航运也始终未断。元朝开辟的第一条沟通南北的航线,是绕岸而行的,就途经青岛所辖灵山卫、胶州湾口、鳌山卫等处,几乎包括青岛的全部海岸。元时,还开凿过胶莱运河,欲贯通山东半岛,联接莱州湾和胶州湾,以避大海风浪之险,并可缩短航程,少行一千多里海路;如成,则青岛港口的发展在当时就至为可观,但由于其时政治、经济,特别是科技条件的限制,尽管明、清亦做过努力,终未成功。元至元二十二年立胶州,胶州港(仍以板桥镇等处为据点)亦甚繁荣。明时命名的胶州八景,就有“少海连樯”之说。此后,由于运河的淤废,港口才移至塔埠头。塔埠头,位于大沽河下游之西,塔埠头河之岸,货船可直抵胶州。货物由塔埠头卸载,转货于东、西、北各地。当时从塔埠头起始而見之于文字的航线就有五条:塔埠头一一盛京线,塔埠头一上海线,塔埠头一一宁波线,塔埠头一一福州线,塔埠头一一香港线。。“一时商贾辐辏,帆樯云集,故有金胶州、银潍县之谚。自胶澳开埠,铁路交通,水陆货物皆转移于青岛,而胶县商务乃至一落千丈。”(《重修胶志》)
  其实,青岛作为一个港航集散之地,比上述时间要早得多。据在女姑口发现的《重正旧规》石碑载:“自前明许公(按即即墨县知县许铤)奏:青岛、女姑等口,准行海运。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既通,农商之利益普。” 可見早在明朝,青岛作为港口的活动已经相当活跃。道光版《胶州志》载:“金家口、青岛口海船按装卸货物抽取税银,尽征尽解无定额;仓口、沙子、登窑三小口装花椒梨果同”说明此时这里的港航活动已比较正规,而咸丰十一年设东海关,在青岛和塔埠头设分卡(《胶澳志》青岛作为一个港口的重要地位就更不容忽视了。
  近代青島港的建設和发展
  清朝末叶,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有見识的清朝官员也注意到青岛地位的重要。光绪十二年,“许景澄建议山东胶州湾当南北洋中,东为浮山,西为灵山,口狭而水深,宜规划形势,为新练海军屯港,与旅顺口东西相应”(《清史稿》),提岀了建港的设想。许景澄在摺奏中指出:"西国兵船测量中国海岸,无处不达,每艳称胶州一湾,为屯船第一善埠,"其用意可测,故应“先令我之师船屯藏安国,乃可蓄锐以击敌船。”(《许文肃公遗稿》).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清廷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赴青岛驻防。章至后,于一八九三年在青岛港建成栈桥一座,这是兴建在青岛港的最早的码头之一。一八九七年,德国帝国主义借口巨野教案,于十一月十四日上午十一时半在青岛登陆,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强迫清朝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强租青岛九十九年,许景澄的顾虑不幸成为事实。
  一八九八年九月,德帝宣布青岛港为自由港。其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来勘察、设计、准备,开始由德国国会拨款五百万马克,继又追加三百五十万马克。同时,德国政府竭力鼓励国内资本家投资,如把建港工程包给德商“回利格”公司监督进行,从而使工程大规模展开。在建筑中采取“赶山填海、建城建港同时并举”的方针,将开劈大鲍岛所出的石料土方,用以修筑小港码头,在小鲍岛铲除的高坡,其土石方则就近用于大港码头的建设。一九O一年,小港即告竣工;同年,举行大港建港开工仪式,一九O四年三月六日,为纪念胶澳租约签订六周年,首先将建成的第一码头(只完成北岸)对外开放,同时,胶济铁路亦通至大港码头。接着,至一九O六年,第二、四、五号码头相继建成。德国帝国主义为经济掠夺和军事扩张,建港不惜巨资,费用在三千五百万马克至七千万马克之间。
  青岛港以大港为骨干港。大港以一圆形防波堤围绕之。该建筑系利用岩礁与岛屿相连之利,填沉石块于其间,然后用水泥敷设而成,堤高五米,上设铁道与胶济路相联,而直达堤端。在堤的尖端填筑成煤炭堆积所。并在其后设了造船所。该造船所用了四年时间,至一九O六年,建成一万六千吨的浮船坞,船坞长约一百二十五米,外宽三十九米,内宽三十米,深十三米,三十人工作即可举起三万吨级的海轮,耗费达六百余万元。这在当时应说是一项创举。所建第一码头只供系泊普通商船,建了四个仓库;第二码头专供德国海军舰艇停泊,建有三个仓库,第四码头用以装卸煤、盐及油类,第五码头专供造船使用及堆积军用煤炭,并备有一百五十吨的起重机。
  大港以南则建了一座船渠港,主要为保管修造码头及筑港之必要工具、用具。再就是小汽船、驳船以及其他工作船舶停泊的小港。总之,德国帝国主义统治时期的青岛港,作为国际上著名的一个重要海港,其所必需的灯标、雾警笛等港航设备都较为完备,尤其是电话配线箱,可供船舶靠岸时和陆地通话。这在当时远东各海港来说,是最为先进和完备的。
  青岛港建成以后,其地位立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仅以青岛、烟台、天津、上海四港的外贸进口额相比较,从一九O七年至一九一一年,青岛港增长了一点二七倍,仅次于上海的一点七五倍,居第二;外贸出口,青岛港则猛增二点三四倍,居第一;以外贸进出口总额而论,这五年中,靑岛港亦以一点六一倍的增长幅度,稳居第一。可知这一时期中,在上述四港中,青岛港的发展是最快的。以青岛港自身来比较,发展则更为显著,从一九OO年到一九一三年,青岛港进出口贸易总额竟猛增了七十四点五八倍! 一九一三年,在全国四十五个港口中,一跃成为前六名。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青岛易手,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一时期,青岛港不仅没有什么新的建设,日本帝国主义还把德国在青岛的资财掠为己有。他们从一九一五年二月至八月,用了数月时间,清除浮雷和不利于港航的障碍,特别是在第五码头的近海,捞出了德国当局不忍炸毁的大型浮船坞。这个理应成为我国财产的船坞,被日军于一九一六年七月四日偷偷地劫往日本佐世保军港去了。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十日,青岛港归还我国,处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下;一九二九年五月,国民党政府从北洋军阀手中接收了青岛,遂成立了青岛特别市政府;此后,才有青岛市港务局的名称出现。
  这以后,港口的主要建筑有:(一)第三号码头。由于码头不敷应用,于一九三二年五月开始招标建筑第三码头,六月定盘,由日商“福昌”公司以三百九十万元之最少数得标承包,同年七月一日起动工兴建,预计四年完成,结果于一九三六年二月提前完成,并同时对外开放,主要用于装卸煤炭和木材。(二)客运设施。第二码头为青一一申、青一一连等航线客货轮停泊之所,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颇为拥挤。于是于一九三三年冬在第二码头南面增筑旅客走廊一座,候船室一所,一九三六年又于第一码头增建旅客候船室一所。
  (三)海军栈桥。一九三四年六月,在西镇四川路附近海岸建成栈桥一座,长一百八十三点五米,宽二点五米,为铁筋混凝土建筑,专供海军使用。(四)改筑前海栈桥(亦称青岛栈桥)。该栈桥为章高元所始建,德占后曾予扩建,增长至三百五十米,供德国海军使用。章筑部分为北段,是石基灰面;德筑部分为南段,则钢架木面;到青岛归还我国时,德筑部分钢架为潮水侵蚀,朽烂不堪,虽经港务局迭次小修,无以治根本。一九三O年冬,经港务局切实计划,将工程包给外商信利洋行承办,投资二十五万八千元。这项工程自一九三一年九月动工,一九三三年四月竣工。全桥增长至四百四十余米,并于桥端筑“迴澜阁”,不仅满足了港航事务的需要,亦为游客增兴,成为青岛的风景之一。
  一九三八年一月,日本帝国主义二次侵占青岛。此次侵占和上次不同,上次犹如强盗趁火打劫,捞一票算完,对港口无何建树。此次则野心甚大,妄图灭我中华,称霸世界。因此,除了疯狂掠夺我资源外,亦搞了些建设,并有较为长期的设想。首先,侵占青岛的第二年,即一九三九年八月,日踞青岛的兴亚院即决定在第一码头南面新筑第六码头,作为专用盐码头,并于同年十二月二日动工,于一九四三年初竣工。此外,扩建了第一码头南岸壁约六百米,从一九四三年起扩建第五码头约长八百米,五码头扩建工程尚未完成,日本投降,工程中断。
  一九四五年,国民党政府接收了青岛港,美军亦随后进港。美蒋统治时期的青岛港,未从事新的建筑,主要从事一些修补工程。如日建第六码头,由于设计草率,工程简陋,码头高度亦不够,遇大潮则水上码头,货物遭淹。为解决此问题,决定对六码头进行修建。一九四七年一、二月着手测量设计,三月招标,四月初正式开工,六月十二日全部完成,修筑改造后的第六码头,可以存盐二十五万吨左右,且无潮水淹损之虞。此外,对港内码头也进行了一定维修,如修复第五码头的塌陷部分等。但是,当时青岛港主要从事的是军运,码头仓库多被迫用于军事,商运寥寥,处在严重的危机中。青岛港工程局长在一九四八年的元旦献词中亦难以掩饰这一现实,他说:“青岛现有码头,多被美军使用,船舶停靠,时苦拥挤,军商运输,因受阻滞。各码头又多年久旧坏,亟需修整……,同时第一、二、四等码头,基桩败蚀,岸壁倾裂,百孔千疮随处危险。”(《港工》一卷三期)
  解放后青島港的建設和发展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日,青岛港回到人民手中。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港口的恢复、建设和发展,在解放后的三十多年中,港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解放以后,青岛港首先致力于打破美蒋的海上封锁,疏浚航道,维修码头,开展近海运输,努力发展生产。一九五O年,即完成了日占时期中断的第五码头扩建工程,一九五二年新建大港客运站,同时引进机械,努力实现港口装卸运输机械化。小港在解放前仅有三个浮码头,一九五三年增建客货轮用浮码头一座;一九五八年建成货轮用浮码头一座;一九六O年建莘县路岸壁码头一座。一九六二年四月,小港划归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经营管理至今,成为该局所属及山东各县市海运公司船舶在青岛港的码头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青岛港的建设有了一个飞跃。首先是一九六六年五月开始,兴建机械化煤炭专用码头,至一九六八年五月建成投产,这个码头的设计、施工、安装都是青岛港自己承担的。它从卸煤、输煤、堆煤、供煤至装煤,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程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装一条万吨煤船一般仅需二小时,最快达到六十五分钟,这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在国际上也属于先进水平。比之于解放前几百人抬半个月,才能装满万吨船,确有天壤之别。六十年代末,还对第一码头南岸壁进行改造,安装了门吊,使之成为矿石装卸专用泊位,同时使矿石装卸效率比前提高了四倍以上。
  一九七三年初,毛主席、周总理指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青岛港的建设进一步发展,主要计划兴建黄岛原油码头,第八码头以及对六号码头进行总体改造。一九七三年即以黄岛号轮作为浮码头,接运胜利油田的原油;一九七四年起,由昌潍建港指挥部承建黄岛原油码头,投资七千万元,于一九七六年九月竣工投产。这是我国有数的几个现代化的石油专用码头之一,年输出量可达一千万吨以上。油码头包括原油装输、燃料油装输、供水和污水处理四大生产系统。伸向大海深处的栈桥码头全长一千二百多米,栈桥码头可同时停靠五万吨级和二万吨级油轮各一艘。它的污水处理系统在我国别具一格,每年可处理污水二百万吨以上;一九八一年黄岛油码头还建成了我国港口原油运输第一套大型的自动计量装置,从而实现了远距离自动操作和输油定量控制,每小时装船的原油流量可达六千立方米,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一九七三年下半年开始,对六号码头进行总体改造,填海六十万立方,敷设铁路二公里,新建了可停靠“青一一申”、“背一一连”线客货轮的客运泊位。该工程于一九七五年九月基本竣工。另外,从一九七五年四月底动工兴建青岛港客运站,一九七七年十月一日正式投入使用。青岛港客运站是我国大型的海港客运站之一。总使用面积迖七千五百平方米,前大厅内设有售票处、小卖部、邮电所、行李存放处,后大厅为旅客候船处,可同时容纳二千人。青岛港客运站每年接送客轮二百四十艘次以上,接送旅客三十万人次以上,基本满足了青岛海路客运需要。
  青岛港第八码头亦是规模较大的一项建设工程,国家投资一亿多元。一九七四年开始兴建,现已初具规模,预计一九八五年即可竣工使用。该码头有五万吨级深水泊位二个,三点五万吨级泊位一个,二万吨级泊位三个,投产后,每年可增加吞吐能力四百多万吨。
  (转自《社会科学动态》一九八二年第三期)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第三辑

《文史资料第三辑》

《文史资料》第三辑,选编了有关青岛地区政治历史沿革史料九篇、经济建设方面的史料十一篇、文化教育方面的史料十一篇,共三十一篇。目的是介绍青岛历史概况和主要风物。

阅读

相关人物

寿榻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勾践
相关人物
青岛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大连市
相关地名
胶州市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烟台市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青岛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