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县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511
颗粒名称: 即墨县考略
分类号: P942
页数: 5
页码: 21-25
摘要: 即墨县位于胶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屏依崂峰,山川壮丽,历史悠久。
关键词: 即墨县 自然地理

内容

即墨县位于胶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屏依崂峰,山川壮丽,历史悠久。
  据《县志》记载:即墨以故城(在平度县东南古岘公社朱毛村)“地临墨水”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云:“墨水在平度州东,源出东北六十里之墨山”。今城也是地临墨水,但此水发源于马兰岭(崂山县三标山),汇入淮涉河,绕贯城南,西流入海。该河现巳通称墨水河。
  即墨之远古虽无史可考,但尚有迹可寻。仅据近年发现的多处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就有地处东北沿海的金□公社北阡、南阡和店集公社东演堤,有地处南部丘陵地带的留村公社石原,以及西北部低洼地带的移风公社徐家沟。经考古验证,可以肯定远在五、六千年之前,先民们已分布在这一带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出土的许多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文物,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按即墨故城之地理位置,为古东夷地。在商当属莱,在西周当属夷,春秋时期当属棠,后归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威王加封即墨大夫以万家(约在公元前三四七年左右),即墨之地名始見于史籍。史称:“齐有即墨之饶,连袂挥汗与临淄并夸。”在战国时期,即墨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富庶繁华可与都城临淄媲美的地方。早期的货币“齐刀”中,已发现面文上有“节墨法化”、“节墨之法化”、“节=之法化”等字样的几种,据《钟鼎彝器款识》:商周青铜铭文中的“节”通“即”、”=“通”墨”、“化”通“货”,说明当时的即墨可以发行通货,亦足見其在经济贸易上的地位。
  齐湣王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五年),燕将乐毅攻齐,长驱直入,连降七十余城,唯即墨与莒坚持数年不下。即墨大夫战死,众推田单为将,坚守孤城以拒敌,单出奇兵,火牛破燕,乘胜追击,失地尽复。即墨遂成为历史名城。
  棠在即墨故城近南,春秋时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为齐所灭,战国时巳属于即墨。《县志》云:“据《左传》襄六年围棠,注:“棠之为国、为邑、为乡、名与时移,而其在墨则确然可据”,又记“北古城”云:“县(按系今县址)西北七十里,基地宏阔,不减壮武,非古之王侯国,即通都大邑无疑也……此城应为古之棠邑……”民国初年的《即墨县地图》则在现移风公社移风店南标以“古棠邑”。《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春秋战国时齐地之棠,其位置与今即墨移风公社之前后古城很接近,唯棠之标记在今大沽河西,而今之前后古城则在大沽河东。但“棠”系游动座标,此一差异,或许并不存在。
  秦统一中国,设郡置县。即墨县为胶东郡驻地。公元前二 O六年,项羽分齐,徙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
  西汉时,即墨为胶东国的都城。当时在今即墨境内除含有故即墨的东南部外,尚有壮武县、皋虞县和现已划入崂山县境内的不其县。即墨今城址当时在不其县内。壮武县《县志》记为“南古城”,据载:“古城址距栾(蓝)村里许(今蓝村公社古城村)。《地记》云:古夷国,汉壮武县,属胶东国。汉宋昌、晋张华皆封于此,遗址犹存。”皋虞县,属琅琊郡,古城址在今皋虞公社皋虞村附近。《汉书》云:"元封元年(公元前-O年),封胶东康王子建为皋虞侯,子孙相承六代。不其县属琅琊郡,古城址在今崂山县城阳公社城阳附近。王莽曾改即墨为“即善”、壮武为“晓武"、皋虞为“盈庐"。东汉光武建武中,即墨、壮武均隶青州刺史北海国,皋虞县废,不其属东莱郡,又分其地立汛乡侯国(和帝时废)。三国时属魏,即墨隶北海国,壮武隶城阳郡,不其属东莱国。西晋初,即墨、壮武隶属关系未变,不其属长广郡。永嘉之后,历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燕等,隶属关系转移无常。南北朝时,宋废壮武县,即墨属宋时,隶北海太守,魏时与不其同隶光州长广郡,北齐时废,不其亦废。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在今址重建即墨县,兼有原壮武、不其、皋虞三县之地,隶属于东莱郡。唐、五代以至宋、金都沿用隋制。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一二二七年)改隶胶州。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一二六五年)即墨县废,析地入掖县,胶水(今平度县),后建制恢复,但年月不详。《县志》注云:“按王思诚文庙碑铭,董今重建庙学,在至正十二年(公元一三五二年),是即墨已复于元,而正史略之,年月无考。”明洪武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即墨归胶州领,属莱州府。
  明初,倭寇断扰我沿海。即墨东南坏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海防重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一三八八年),在县东四十里边海设鳌山卫(在今鳌山公社)筑城守备,并南北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县东北九十里边海,在今丰城公社)和浮山守御千户所(县南八十里边海,现属青岛市郊区),直隶莱州府。宣德八年(公元一四三三年),从城南七十里金家岭寨(现属崂山县)移置“即墨营”于城北十里处(在今营上公社),与登、莱二营相呼应,以加强防务。
  清沿用明制,乾隆间,即墨直隶莱州。当时的县界是:
  “东尽栲栳岛,黄山界,边海一百二十里;西近壮武城(旧址)至胶州界六十里(至州治一百里);南至浮山寨,边海九十里,北至三渡河,接登州府莱阳界六十里(至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尽巨峰,边海九十里;东北至金家口,入莱阳界八十里;西南近胡埠接胶州界六十里;西北距沽河接平度界七十里(至州治一百四十里)。光绪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强行租借胶州湾,清廷划出沿岸的部分土地为德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的仁化乡,白沙河以南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这些地方沦为殖民地达二十五年之久(德军占至一九一四年,又为日军夺去,至一九二二年,才为我收回)。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国初年废府设道,即墨县属胶东道(后改鲁东行署)。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翌年一月县城沦陷,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收复。抗日战争期间,原即墨县以青(岛)烟(台)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期间,沿用“两即”的建制,属南海地区。
  一九四九年六月解放。中华人艮共和国成立后,一九五一年撤销南海地区,“两即”属胶州地区。一九五六年“两即”合并为即墨县,属莱阳地区。一九五八年改属青岛市。一九六一年改属烟台地区,同时划出城阳、棘洪滩、马哥庄、河套、阴岛公社归青岛市郊区(今崂山县)。一九七九年又改属青岛市。现在的县界是:东至黄海,北至五沽河为界邻莱西县,东北以金口,店集、官庄等公社邻莱阳县,西北以大沽河为界邻平度县,西以七级、蓝村等公社邻胶县,南以白庙、留村、三里庄、城关、下泊、南泉、蓝村等公社邻崂山县。东西七十二公里,南北三十二点五公里,总面枳一七二六点五平方公里。
  (转自《青岛市地名考证资料选编》第一册)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第三辑

《文史资料第三辑》

《文史资料》第三辑,选编了有关青岛地区政治历史沿革史料九篇、经济建设方面的史料十一篇、文化教育方面的史料十一篇,共三十一篇。目的是介绍青岛历史概况和主要风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即墨区
相关地名
胶东街道
相关地名
莱阳市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即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