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区地名掌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383
颗粒名称: 市北区地名掌故
分类号: K901.9
页数: 2
页码: 52-53
摘要: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德县路以南的前海一带划为洋人居住区,修建西式洋房,将四方路以北的原大鲍岛村一带划为华人、华商的聚居区。当时的大鲍岛包括今天市北区的海泊路、高密路.、胶州路、即墨路、李村路、沧口路一带。这一带地处青岛市中心,商业发展很快,1904年就有瑞蚨祥绸布店在胶州路开业,义昌仁铁行在李村路开业。随后,各行业的商民也纷纷来此设店经营,成为较繁荣的中心地区。现在,大鲍岛这一名词已完全被人遗忘了。
关键词: 历史地名 历史地理

内容

大鲍岛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德县路以南的前海一带划为洋人居住区,修建西式洋房,将四方路以北的原大鲍岛村一带划为华人、华商的聚居区。当时的大鲍岛包括今天市北区的海泊路、高密路.、胶州路、即墨路、李村路、沧口路一带。
  这一带地处青岛市中心,商业发展很快,1904年就有瑞蚨祥绸布店在胶州路开业,义昌仁铁行在李村路开业。随后,各行业的商民也纷纷来此设店经营,成为较繁荣的中心地区。
  当时附近农民来市内购物,都说“到大鲍岛去”。现在,大鲍岛这一名词已完全被人遗忘了。
  小鲍岛
  在大鲍岛东北方一公里处为“小鲍岛”,是市北区继大鲍岛发展后的第二个华人聚居点。它包括今天的吉林路、锦州路、辽宁路、益都路、博兴路、周村路、铁山路一带。德国侵占青岛前后,这一带荒芜偏僻,污浊混乱,后被指定为劳动人民居住区。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大批日侨涌入青岛,分别居住在市北区的聊城路和小鲍岛两个移民点。这一带每条街道,多数为日本人所占住。他们在靠街的门头房开设各种类型的商店,并在锦州路设立一处“若鹤市场”,专供日人所需用的鱼肉蔬菜。当时规模和市场三路的“劝业场” (今人民市场)差不多大。
  抗战胜利后,因这一带日本侨民多,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在这里为所欲为,搞得乌烟瘴气怨声载道。
  脖螺油子
  位于市北区的胶东路,是青市唯一的两头高中间低、路面窄、坡度大、蜿蜓崎岖的所谓羊肠小道,人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脖螺油子”。
  这条路南起莱芜二路,北至热河路,长约400米,宽不足3米。沿着地势由上而下,经无棣四路、三路、至谷底二路,然后再由一路曲折北上至热河路。因坡陡而长,不能修筑石阶,设计者煞费苦心,用小方蘑菇石铺面,很像海螺,所以人们就叫这条路为“脖螺油子”。这是一条不能行驶机动车和自行车的路。
  海关后
  1901年,小港码头已经建成,大港码头尚在计划中。当时的胶海关在兰山路办公,为了便于征收关税,就在小港一路2号设立了海关分卡。因之海关分卡后面的冠县路、邱县路、金乡路一带就统称为“海关后”。
  在过去,这里处大小港之间,是通往市区的交通要道,所以这一带五方杂处,商业发达。特别是舞厅、酒吧,触目皆是。青岛共有平康里六个,海关后就占了三个。在当时这是一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地带。
  这个“海关后”并未正式命名,也无文字记载,但却在人们口头上流传至今。

知识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为市北区综合性史料,收录“中国最早的《国歌》”、“沈鸿烈辞职与挽留经过”、“抗战时期的崂山风云”、“沈鸿烈轶事拾遗”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义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大鲍岛
相关地名
小鲍岛
相关地名
脖螺油子
相关地名
海关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