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兴毡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365
颗粒名称: 顺兴毡铺
分类号: TS106.8+2
页数: 5
页码: 119-123
摘要: 1915年旧历五月十九日,这天晴空朗朗。位于小珠山北麓的独垛子村格外清幽。这里不仅是因风景秀丽而引人注目,更主要的是有远近驰名的陈百万和他的顺兴毡铺的存在。下午2时许,一阵尖利的枪声刺破了长空,陈百万的顺兴毡铺瞬间在火光中化为乌有。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早已颓败的废墟仍不时唤起人们对一些往事的回忆。
关键词: 毛毡 顺兴毡铺

内容

1915年旧历五月十九日,这天晴空朗朗。位于小珠山北麓的独垛子村格外清幽。这里不仅是因风景秀丽而引人注目,更主要的是有远近驰名的陈百万和他的顺兴毡铺的存在。下午2时许,一阵尖利的枪声刺破了长空,陈百万的顺兴毡铺瞬间在火光中化为乌有。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早已颓败的废墟仍不时唤起人们对一些往事的回忆。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一王姓迁居此地,几代人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垛子村。时逾340余年。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一天,有一风水先生从此村路过,受到王家盛情款待。风水先生过意不去,便围村寻视一周,察看王家的风水,说:“此村王家应住村北,再请陈姓压阵才能大有可为。”王家深信不疑,便从诸城东南乡红石头村请来一家贫寒陈姓(富户请不动),这便是百万富翁的先人。
  时光转瞬到了道光年间,陈家已经米满仓腰缠万贯了。但陈家并不满足于农佃租利,又干起了毡铺行当。他们从山西聘请了名师,办起了“顺兴毡铺”。那时没有机械,全凭人工擀毡。铸造了一口足有800斤重的大生铁锅,用来煮擀毡用的原料:羊毛、牛毛、驴毛之类。那时没有化学染料,就用橡子。如果是要绛紫色,就用去壳的橡子仁来煮;如果是要黑里透红的色调,就连壳带仁一次去熬。
  产品以毡帽为主,品种多样:有单片帽,有双片帽,后来还有翻卷帽。这些手工产品经人工弹绒、手工切片、条子抽制,擀成的毡帽挂起来可以抓着荡秋千而不断。由于毡帽质量好,畅销香港、上海等地。一顶小小的顺兴毡帽风靡了大半个中国。
  后期主持陈家家业的是陈景新。1911年,旧历正月初九,一股土匪将“财神爷”陈景新绑了票。陈家用5匹骡子驮着银子去赎,匪首不要,声称只要“老头票”(俄国纸币),陈家只好用高价买“老头票”23万元,匪首独吞18万元,余者匪徒平分了之。“财神爷”保住了性命。
  1915年旧历五月初十这天,有一村妇正在村头的碾屋里碾米,突然闯进碾屋7个人,其中有5名日本人,2名中国翻译。他们荷枪实弹,凶神恶煞。其中一个翻译问:“你村财主在哪儿住?”那位妇女不予理睬,只是漫不经心地说:“我不知道谁是财主呀。”
  陈家的门卫看见几个日本人在村子里乱转悠,但一会儿又不见踪影。门卫便鸣枪搜觅。那伙日本人听到枪声后窜由村庄,陈家门卫和村里的男人们紧追不舍。5名日本人和两名翻译犹如惊弓之鸟,向西山“大土石”奔去,人们紧紧地追了上去。日本人无奈,脱下小白褂举在头上摇摆,以示投降。不知村里人看不懂还是不愿看,上去生擒了4个,追到山赵家东山活捉了两个,逃走了一个翻译。
  村里人们把这5个日本人和1名翻译一个个绑上了大石头,从山上往下滚了 “跑石”。
  陈景新得知打死了日本人,把脚一跺道:“这下儿坏事了,戳下天来了,赶快逃命吧!”于是陈家28口人弃家逃命了。
  五月十四日,日本人来了,找到了6具尸骸,他们用布裹好驮回了青岛。
  五月十九日,日本人从红石崖、灵山卫登陆,直奔独垛子,将村子团团围住。抓走了15名村民,纵火烧毁250多间房屋、顺兴毡铺也成了一片废墟。历史上黄岛地区唯一的一家大手工业作坊,从此成为历史了。

知识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第一辑

《黄岛文史资料第一辑》

本书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的史料,包括“黄岛历史沿革(资料)”、“沈鸿烈时期的薛家岛”、“往事回忆”、“朱仲区大刀会的兴亡”、“刘王大庄抗匪记”、“汉奸葛明山之死”等近二十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进秀
责任者
陈善文
责任者
吴彩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景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