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解放前临沂县医药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322
颗粒名称: 忆解放前临沂县医药概况
分类号: K901.9
页数: 8
页码: 8-15
摘要: 我于1920年出生在小河崖村一个四代行医,的家庭。先曾祖高友三,字益圃,清朝光绪年间在京业医多年,后被选为太医,在太医院任"吏冃”,誉满京华.其为人豁达大度,乐善好施,重名轻利,学识渊博,年老返里后,两袖清风,在郯城、临沂乃至赣榆等县均享有盛名,乡里尊称为御医。先祖父腾松,先三叔祖腾桢一生均业医,先父广渠、先三伯广沂也是一生业医,由于先辈四代行医,我自幼对祖国医学耳濡目染,倍受薰陶。
关键词: 建置沿革 历史地理

内容

我于1920年出生在小河崖村一个四代行医的家庭。先曾祖高友三,字益圃,清朝光绪年间在京业医多年,后被选为太医,在太医院任"吏目”,誉满京华。其为人豁达大度,乐善好施,重名轻利,学识渊博,年老返里后,两袖清风,在郯城、临沂乃至赣榆等县均享有盛名,乡里尊称为御医。先祖父腾松,先三叔祖腾桢一生均业医,先父广渠、先三伯广沂也是一生业医,由于先辈四代行医,我自幼对祖国医学耳濡目染,倍受薰陶。
  1928年至1934年读了六年书,辍学后,即随先父侍诊,兼之务农。1952年在临沭县人民医院参加工作,又经党多次培训,医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县医院中医科工作二十二年(包括莒南县医院)。于1978年办理了退休手续。我的晚辈有多人在医务界工作。可以说我家是世代行医了。现将我所了解的解放前我县医药概况回忆如下。
  (一)解放前的医药概况
  解放前直至建国前,我县基本上是缺医少药的地方。由于西医不发达,完全依靠中医药治疗疾病,至1938年始闻我县蛟龙区王宅子有王正甫、王如珍二君学成西医,采用西药治病。而后有姚文朋在朱苍、彭作尧在坊头,庞式孔在黄庙一带采用西医方法为群众治病。除此之外,临沭一带全系中医。较早的著名中医有:张宝信、杨希贤、崔学增、郝兰溪、高洪祥、姚兴帮、高堪序、高其节、韩仁山以及前面说过的我曾祖父,三叔祖和我父亲等。这些老前辈医徳高尚、学识渊博,素为当地群众敬仰。而后与我年龄相仿的医林人物有:高子森、龚乃元、赵硕廷、吴兴连、崔士英、张济川、王清峰、张庆生、王克、赵迪吉、张奎贵、王福达、孙子明、宋善常等等,当然还有许多,不便一一列举。
  中药来源。在我县范围内,仅有南古庄"济生堂福春药栈”,蛟龙湾的"天真堂”(张严恩主持)、夏庄的"胡徳沛药栈”和重沟的"大年堂”这五处药栈供应中药。
  对疾病的治疗,完全沿用祖国医学传统的方法。
  外治法有、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热敷等等。内治法有:膏、丹、丸、散和饮片(煎剂)。
  解放前,由于我县的中医人员医学基础不同,文化有高低,有的是祖传,有的是师承,也有自修者,多数未经系统学习,更谈不上受过高等医学教育,因此各有所长,有善外科、内科、儿科和妇科者,有专治传染病者等等。
  旧社会,由于统治阶级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人民贫穷落后钱治病,加上缺医少药,一旦瘟疫和传染病流行,总有许多人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二)解放前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有:天花、麻疹、流脑、霍乱、伤寒等等,慢性传染病有:黑热病、麻疯病、疟疾、血吸虫病等等、现就我所耳闻目睹的旧社会几种急、慢性传染病流行蔓延的情况记述如下:
  天花:在旧社会,临沭一带几乎每年春夏之交都有天花(出痘子)流行,那时虽己发明"牛痘苗”,但大都是地主阶级和富贵人家的小儿使用,种牛痘的先生大都是北方淄博一带来的人,价钱较贵,一个孩子两臂种六颗痘子,需银元一块。那时我们这一带地方习惯早婚,因而出生率高,密度大,往往一对夫妻有生十多胎者,民间有句俗话"穷人孩子多,洼地蛙子多”。生活贫困,种牛痘费用又高,实在难以负担。所以一旦天花流行,有的一家几个孩子同时病倒,大人疲于奔命,患儿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科学的护理,重者丧命,轻者终生麻相,麻疹:麻疹也叫出痧子。有一种瘟疹,也叫山茧紫,是麻疹中特险特重的类型,病死率极高。此病多流行于春夏之交(有的年份四季都会发生),它们有的时候同时登门,在一病人身上既出疹又出痘叫做疹夹痘,死亡率最高。上面说过,穷人虽然生育过密,但最终成人者无几。因此人们有句谚语"小儿出了疹和痘,这才抹去阎王扣”,这是真情实言,毫不夸张。1948年春,我次子三岁,患天花,经我父亲治疗和护理,幸而治愈。当时我西邻高广西之妻年约30岁,亦患痘,因痘毒深、病情险,周身布満水泡,面目肿胀,实属恶候,终未治愈而死,遗有一子、二女、其夫鳏居至今,受尽苦楚。每当天花、麻疹或者脑炎流行时,因为医生少,病人多,即便日夜奔忙救治,也是"杯水车薪"治不胜治。而且患者家属多是文盲,生活困难,护理不周。于是,一者耽于治,二者误于护理,况且那时都用中药,病儿服药十分艰难,有的吃药灌个半死还吃不进去,由于种种原因,故疫病流行时,死亡率特高。小儿死后,弃于义冢官地(也叫乱葬岗子)多不掩埋或者浅埋,意在犬食,利于下胎不死。故各义冢中,破腹露脏之儿,日有所见,人过其处,惨不忍睹。天花一害,直至建国后上级党和政府对全县儿童免费普种牛痘预防,才逐渐绝迹。
  黑热病:建县前临沐一带地方"黑热病”(又称大肚痞)较为普遍。我自幼常听父亲说:我村有数人患此病,都己病死,唯有一个混名叫"三皇上”者贪食驴肉,病了数年而免于死。此病最易侵犯儿童,个别成年人亦有患者,得病后,低热常时间不退,逐渐脾脏肿大,肚大青筋外露,患者四肢倦怠,面目黧黑,贪食嘴馋,行动缓慢。本病用中药治疗,缠绵难愈。最后消耗殆尽而死,十不一生,此是解放前的现象。直到1943年我县始有西医姚文朋在东朱苍村用西药"吐酒石”注射治疗,每到注射日,病人盈门,但疗效较慢,一个病人往往需半年乃至更长时间方能治愈,但总比以前是进步多了。至1948年我国又研制了多类型的针剂,如“可乐锑”、"斯锑黑克”等,用此药对病人注射4一6针即告痊愈。建国后数年,本病己被根除而绝迹。
  麻疯病:当年最惹人厌恶而又害怕的莫过于"麻疯病"(又名大麻疯),古医籍称之为"症疯”,各医家都认为是一种顽疾或恶疾,治疗药方多种多样,多不见效或疗效甚微,有的病人能活数年乃至数十年,旧社会在我县为常见病。其症状:有的鼻塌面肿、满脸疙瘩,形如狮子面,或四肢破溃流水,臭气薰人,其形貌极端丑陋.患者多数无人过问,生活困苦,有的流浪街头,或行乞于肆市,人人见而生畏,故而一人生病,合家遭殃,村人亲朋皆远避之,该病直至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普查普治,按期送药上门,免费治疗。至1965年县皮防站建麻疯村,把全县病人收容一处治疗,在药物不断改进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每年都有成批的病人痊愈出院。目前我县麻疯病己基本绝迹。
  疟疾:疟疾系一种蚊子叮咬人之后,把疟原虫传染给人而造成的一种疾病。解放前每年秋季发病甚多,有数月而不愈者。那时这一带贫穷落后,很少有蚊帐和防蚊设备。四十年代俺村约400口人,没有一户有蚊帐(包括一家小地主),夜间听任蚊虫叮咬,造成疟疾大面积发病。在古医籍中,治疗疟疾的方法虽亦不少,有的有效、有的疗效不明显.久治不愈的病人,因寒热有时,就认为疟疾是一种"疟子鬼”作祟,因而想尽千方百计驱逐、躲避.有的患者在疟疾发作前过水躲之,有的走亲戚避之,有的向狗或者碌碡之类叩头,口中默念"疟子鬼你跟它们去吧!”以求解脱。说起来可笑,我在校念书时,我的恩师何维严老先生,乃饱学之士,书画雕刻无所不善,他见学生病疟,也竟然弄来一本小册子,按发病之日起,推算疟子鬼在何方,依书所言扫除之。今思之,也是一种"精神疗法”。
  我先父生前在朱仓、相沟、蛟龙、黑林一带行医二十余年,每年秋季疟疾流行,多有求其就诊者。他在某书内择一方药是:番木鳖1两、硃砂1钱、雄黄1钱,共为末每服一钱,温开水冲服,服后盖被发汗,往往一付取效。
  此病直至1947年秋,栗行村伏亮亭,在外地贩有西药"疟疾丸”,系奎宁制剂,效果甚佳。每年来夏庄出售,往往销售一空,足见当时疟疾病人之多。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治疟疾病,重预防,抓灭蚊,送医送药上门,实行免费治疗。再者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家家户户有蚊帐,各类灭蚊药物大量生产,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病的传染源.因此,现在疟疾病在我县已绝迹。
  (三)巫医为害
  解放前,我们这一带地方,贫穷落后,群众文化素质差,封建迷信猖獗,加上缺医少药,儿童一旦生病便去求神拜佛,找巫医,这是巫医神汉能够存在的社会基础。那时我们这一带地方巫医颇多,几乎村村都有。巫婆大都是为人狡猾,心术不正之刁妇,她们利用群众愚昧无知,治病心切和迷信心理,故弄玄虚,装神弄鬼,胡说什么:这孩子是某观音面前的童子,特来要账的;或说这是个坑人鬼等等需要"还愿”。孩子的病侥幸好了,她说这是神仙保佑,证明她治病有方,病家需买酒菜办供桌,请亲朋参加,向柳筐内扔钱,名之曰"买命钱”。事后,巫婆吃喝一顿,把供菜和钱囊括一空而去。如果孩子的病不好,他便说这是心不诚所致。那时我们这一带最出名的巫医巫婆,有南古庄的吴佃其,夏庄的云秃子。更有甚者,他们还胡乱扎针,残害病人。我村有一个小儿因高热抽风,搦拳瞪眼,巫婆一见,气势汹汹,骂道"奶奶的,我叫你再瞪眼”,顺势将针刺入眼内,后虽没死,但终成残疾.还有:我村有一布商叫陈龙江,年约30岁(原籍淄博人,在我村成家居住)。于1945年秋患肠痛(阑尾炎),请来夏庄的巫医云秃子,竟用劈针放脓。针后无脓,不数夭而死。另有我村高树林年约40岁,同年深秋也患阑尾炎,亦请云秃子用针放脓,针后不久亦去世。两家都撇下一窝老小,生活极其悲苦.仅此几例可见巫医为害之深。
  按当时的医疗水平,该二患者用中药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无奈患者及其家属,均愚昧无知,迷信巫医而酿成惨祸。建县后党和政府便着手取缔了巫医,破除迷信,人民才免受其害。
  以上所述,虽然唠叨不少,但也不能表述我县人民在解放前所受的贫病交加之万一。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更关心人民的疾苦,培养大量的中西医药人才,输送全国各地。以我县而言,县医院和各乡镇医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迅速发展,卫生室遍布各村。县医院自1949年成立以来,如今已发展到300多名医护人员,开设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放射科等等,挽救了无数的垂危病人。如今不仅有多种多样的精密仪器,而且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如今我县的医疗水平和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有了保证,旧社会那种缺医少药、贫病交加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第五辑

《临沭文史资料第五辑》

临沭文史资料第五辑收录山东省临沭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共设有老区新篇、发展足音、峥嵘岁月、警世大案、史海钩沉、苍马名人、地方特产、乡土文物和古体诗词选登等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树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正甫
相关人物
姚文朋
相关人物
朱苍
相关人物
彭作尧
相关人物
张宝信
相关人物
杨希贤
相关人物
崔学增
相关人物
郝兰溪
相关人物
高洪祥
相关人物
姚兴帮
相关人物
高堪序
相关人物
高其节
相关人物
韩仁山
相关人物
高友三
相关人物
高树森
相关人物
高腾松
相关人物
高腾桢
相关人物
高广渠
相关人物
高广沂
相关人物
王如珍
相关人物
庞式孔
相关人物
高子森
相关人物
龚乃元
相关人物
赵硕廷
相关人物
吴兴连
相关人物
崔士英
相关人物
张济川
相关人物
王清峰
相关人物
张庆生
相关人物
王克
相关人物
赵迪吉
相关人物
张奎贵
相关人物
王福达
相关人物
孙子明
相关人物
宋善常
相关人物
张严恩
相关人物
吴佃其
相关人物
云秃子
相关人物
陈龙江
相关人物
郯城县
相关地名
临沂市
相关地名
天花
相关专题
麻疹
相关专题
黑热病
相关专题
麻疯病
相关专题
疟疾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