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家下河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194
颗粒名称: 尤家下河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1
页码: 338-348
摘要: 尤家下河村位于九水东路北侧,因村中从云南迁来的占产户为尤姓,故名尤家下河村。尤家下河村是个四四方方的村落,东面是宾川路,北面是金水路,南临九水东路,西濒李村河上游的支流。此河发源于上臧村北山,流经大金河,汇集于上臧村的“蛤尔湾”水库,然后从水库直流而下,到了炉房改叫金水河。金水河与流经上臧村“兔子网”水库的河道交汇后,向南流经尤家下河村,然后汇入李村河。这条河宽约30米,河道由北向南而去。所以,南面的毛公地村称尤家下河村为“河北”,因为那时的尤家下河在这条河的北面。
关键词: 乡村 尤家下河村

内容

尤家下河村位于九水东路北侧,因村中从云南迁来的占产户为尤姓,故名尤家下河村。
  尤家下河村是个四四方方的村落,东面是宾川路,北面是金水路,南临九水东路,西濒李村河上游的支流。此河发源于上臧村北山,流经大金河,汇集于上臧村的“蛤尔湾”水库,然后从水库直流而下,到了炉房改叫金水河。金水河与流经上臧村“兔子网”水库的河道交汇后,向南流经尤家下河村,然后汇入李村河。这条河宽约30米,河道由北向南而去。据说,原先河水到了村中央不再向南直流,而是拐了个弯,向东南流去,现在尤家下河居委会办公所在地一带,原先就是河中央,以前村民们在此翻地时,还挖出过河沙。所以,南面的毛公地村称尤家下河村为“河北”,因为那时的尤家下河在这条河的北面。据村中老人讲,大约在明清时期,曾多次发洪水,洪水四处横行,在正南方向冲出一个缺口,缺口越来越大,河水不再向东南方向拐弯了,而是直接从北向南流去,因为那时人们改变自然的能力低,只能顺其自然。这样,尤家下河村就不是毛公地村所称的“河北”了,而成了“河东”。
  以前,这里的生态环境自然和谐,村子周围到处是桃树、梨树、杏树、樱桃树。每到春天,千树万树春意闹,一片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村西的河边杨柳依依,槐花飘香,河里水草丰茂,水清可鉴。河里有石螺、小鱼、小虾,其中有种叫“红眼螺子”的鱼,大的约十七八厘米,小的约七八厘米,肚子呈上下两色,下白上黛,形状与崂山仙胎鱼有些近似,其他地方并无此鱼,唯此处有,可惜现在已经绝迹了。还有一种“四不寨”,像小鲫鱼,但没有小鲫鱼宽,生命力旺盛,只要有水,很快就繁衍起来,孩子们经常能捉到。河里的青蛙十分活跃,每到夏日的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坐在树下听着蛙声阵阵,有种“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安逸祥和。
  尤家下河村占地仅仅0.2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00余户,300余人,是九水路街道所辖的最小的村庄了。村中姓氏以王、尤、刘姓为最多,另有周、于两姓,只寥寥几户。据村中老人讲,最早来到尤家下河村的是尤姓。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尤姓先祖文龙、文虎、文豹从云南迁来,在此定居落户,是此处的占产户。从迁来之后,大约经历了“文、复、进、商、成、克、先、和、顺”等20辈人,现在已有两辈人无辈字相沿了,家谱至今未续。王姓是明朝万历年间由云南迁到登瀛村,后有一分支于清朝年间迁到尤家下河村,有一分支去了烟台、威海一带,还有一支去了即墨。尤家下河村的王姓从登瀛村迁来时,为第十世,“宗”字辈,名叫王宗洲,后经历了“仕、进、仁、公、守、克、显、俊、佩、业、尧、兰、连、洪、谨、慎、春”等辈。王姓的祠堂在登瀛村,每年过年都要上登瀛村去“上名”(就是将自己死去祖先的名字写在宗谱上)。当时登瀛村的祠堂很大,“轴子”很多,从西数到第七个“轴子”才是尤家下河村王家的。
  刘姓是清朝末年从毛公地村迁入,至今也有5代人了。周姓也是清末从毛公地村迁入,现在村中只有3家,于姓是20世纪70年代从于家下河村迁入。村中原有杨姓、曲姓,后来都从尤家下河村迁走了。
  尤家下河村清末属即墨县仁化乡;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属胶澳租借地李村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属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李村军政署,后改属李村民政分署;1949年8月属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李村区;1961年6月称崂山县李村人民公社尤家下河生产大队;1984年11月恢复行政村,属崂山县李村镇;1994年6月属李沧区李村镇;2000年1月属李沧区九水路街道;2004年10月实行“村改居”,成立社区居委会。
  自尤姓、王姓、刘姓迁到尤家下河村以来,三姓皆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尊老爱幼,每逢有喜庆婚宴、老人去世,或盖房筑墙,各家皆出钱出力,进行帮扶,是个和睦的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前,尤家下河村主要以种植地瓜为主,那时的主粮就是地瓜干,也种植少量的小麦,还有谷子、花生、玉米,另外种植少量的果树,主要是传统的窝梨、恩梨。但因为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村里有很多人都从事一种手工编织业。当地流行着一句顺口溜:“郑庄的糖球,苏家的火烧,庄子的鼓手,编筐子编篓在大杨树里头。”大杨树里头,指的是刘家下河村。据尤家下河村中老人讲,这话绝对是张冠李戴,虽然过去所说的“大杨树里头”千真万确指的是刘家下河村,但是李村一带编筐子编篓的,却只有尤家下河村。
  新中国成立前,尤家下河村主要编“驮篓圈”。“驮篓圈”是一种放在马鞍上的用具,中间是拱形,用粗实的柳树条子弯曲成形做成,两边相接两个筐子,可以用来放置物品或放小孩子,是用棉槐条子编成的。棉槐属于灌木,也叫紫穗槐,可以保持水土,槐树条子可用来编筐子。当时编“驮篓圈”是人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新中国成立后,生产队里成立了副业队,专门负责编筐子、编篓子,从而促使了该行当渐渐形成规模。村里专门有负责编筐篓的能手,另有村民负责砍伐棉槐、运输棉槐,还有专门负责销售的。当时一般都送往李村、沙子口、河西、下河等供销社。后来,编的品种就增多了,有筐子、篓子,还有盛地瓜干的“囤”。“囤”是农村每家每户必备的设备,共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囤底,是用较粗的棉槐条子编制而成的圆形、低而浅的大筐,直径有两米、高约30厘米;二是折子,即芦苇劈开后编成的苇子席,长约10米,宽约30厘米,.可以围在囤底的上面,以方便囤底向上加高,多盛粮食;三是“苫”,是用麦秸草打成的草帘子,将地瓜干堆满囤后,要尖起顶来,呈圆锥形,然后盖上草帘子,可以防风、雨、雪。生产队主要依靠编篓子、筐子和囤底的收入,来购买农具和肥料。编织手工业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里引进果树后,才渐渐消失了。那时,南方竹子筐开始流行了,竹子筐轻便结实,不易腐烂,用的时间长。虽然是已经消失了的行当,但是它曾经养育了一方百姓,作为一种记忆,它仍然留在尤家下河人的心中。
  新中国建立前村民在柳编行里做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里为发展经济作物,根据村子离城区较近的方便条件,开始引进桃树。农村有句俗语叫“隔宿不贩桃”,意思是指桃子容易腐烂,不易保存。而尤家下河村位于李村郊区,离销售市场近,白天用车子推到李村集上,很快就卖了,不存在“隔夜桃”问题。而且,桃子的生长期短,三年就可结果,见利快,所以就选择了桃树。当时村里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部门引进了“上海005”、“上海水蜜桃”、“北京26”、“北京27"、“大红袍”等品种,当然,最好吃的还是“大九宝”和“秋玉露”,据说“大九宝”原是从日本引进的,这种桃子不仅个头大,甘甜多汁,关键是“生逢其时”:“大九宝”上市时,正是其他品种的桃子青黄不接时期,早期上市的桃子已经“下行”(过了上市期)了,晚期的桃子还青涩未熟,在这交接时期,“大九宝”大行其道,独领风骚。物以稀为贵,虽然销售价格很高,但销售市场却很好,由于它优良的品质,很受市民欢迎。“秋玉露”是中晚期桃子,个头没有“大九宝”个头大,但果肉离核,可以一掰两半,皮可以剥去。熟透之后,色泽新鲜,老年人尤其喜欢吃,市场销售极好,到了市场上很快就抢购一空。当时家家户户都种“秋玉露”。果树种植一直是尤家下河村的重要经济来源,直到1999年,村里将土地统一收回,果树大多数被伐掉了,种植业才渐渐消失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村民深翻地,细耕作,并在村西沿河一带打了好多水井,以加强灌溉。尤家下河村地处河流下游,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村民也特别吃苦耐劳,所以尤家下河村可以说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粮食种植得到充分发展。虽然村子小、土地少,但公粮上交都是超额完成计划。手工编织业当时也极其兴旺,村中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尤家下河村很早就着手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村里曾对民居进行了统一规划,动员会瓦工、木工的村民组成建筑队,统一为村民翻盖房子。当时,尤家下河村的房屋分布比较分散,街巷很窄,不像现在这样井然有序,宽敞开朗。1969年开始,村里统一进行了“民居改造”,加宽街道,集中住宅,规划建设新农村。盖房子不用村民自己出钱,只需用工分相抵,年底将工分交给生产队即可。按照当时规定,每翻盖一间房子需向队里交150工分,新盖一间房子需交250工分,但材料需要个人自备。石头可以从村后的石崮上打,然后买上砖和水泥即可。实在买不起水泥的,也可就地取材,用村中的黄坚泥土掺上沙子代替水泥。建房子时,队里规定个人不许管饭,等到房子起屋时,给谁家盖房子,队里就在谁家举行个起屋仪式。
  改造后的房子与过去的房子相比,有几大特点:一是房屋格局发生改变,正间面积加大,变得宽敞亮堂了;二是人畜分开,原先人和猪共用猪圈作厕所,改造后单独设计了卫生间;三是草房全都变成了瓦房。改造后的街道也发生了变化,原先村里只有一条南北大街,改造后的东西街巷和南北街巷都加宽了,且村中街巷四通八达,没有死胡同。经过统一的房屋改造,尤家下河村焕然一新,展现了一片文明清新的新农村气象。尤家下河村统一翻盖房子的举动,受到了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当时上级部门多次组织邻村大队前来参观,李村公社54个大队几乎都来参观过。现在,尤家下河村民所住的房子大都是当年翻盖的。
  20世纪60年代末,公社在村南路口上用砖建造了一面照壁,高5米有余,宽约4米,用水泥砌平后,请驻崂山南屋石村部队里专门画像的师傅在上面画了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那时,生产队的口号是“生产军事化”,一切行动听指挥,每天早上上工都要吹哨子,在毛主席画像前集合,向毛主席庄严宣誓,说“永远跟着共产党,永远忠于毛主席,今天一定好好干活、好好生产”等誓言,宣誓完毕,再排着队,打着红旗,雄赳赳、气昂昂的往田野里去。到了地里,将红旗插在地头上,就干劲十足地干起来。
  在当时的政策影响下,青年人办喜事也是新事新办,摒弃了一切传统习俗,改成“革命化婚礼”。革命化婚礼就是由生产队干部主持,由集体出资,不用个人掏一分钱,请村里老小一起喝个水、抽个烟,举行个简单的座谈会,让一对新人发发言,念几段毛主席语录,然后发给新人一把锄、一把锨,夫妻双双就去地里干活。村里当时提倡移风易俗,提倡婚姻自由,反对要彩礼,反对买卖婚姻。村中有户人家女儿出嫁,女婿家里经济条件尚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给了女方父母200元钱,女方家里坚持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说:“我们不要钱。”男方不同意。没有办法,女方家见盛情难却,留下20元钱,结果又买成布票送了回来。村里还有个男子前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村干部问:“小伙子,你订婚花了多少钱啊?”小伙子随口答道:“给了200元不够,还要再拿哩!”村干部一听,马上严肃起来,说:“不行,你这是买卖婚姻,不准登记!”小伙子一下子傻眼了,婚结不成了!后来找了家族里的一个长辈里外周旋才登记上。尤家下河人向来善良勤恳,与人为善,在那个年代更是坦诚,毫不计较。当时上臧村的可耕地不够种的,尤家下河村毫不吝惜地就将村北的部分土地白送给了上臧村。时隔多年后才发现,现在脚下的这块土地竟成了村中最大的财富了。
  尤家下河村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抗战时期,日军进入青岛后,村里就有人上山加入了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其中有个王姓村民枪法很准,几乎可以百步穿杨,游击队里有两支上好的匣子枪,他就佩带其中一支。此人十分正派,每次回家,从不在家吃饭,怕给乡邻添麻烦,对游击队里某些鱼肉百姓、混吃混喝的人也是疾恶如仇。有一次他回家,听说邻村一个游击队排长正在邻家要饭要酒,顿时义愤填膺,出门找他算账。刚刚迈进邻家大门,他就开口大骂。那个游击队排长正在烫酒呢,见他来了,知道他最恨这种行径了,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王姓村民一把从炕上拖了下来,他爬起来后,一溜烟逃掉了。当时,老百姓的日子很苦,因为尤家下河村地处崂山游击队和日本侵略者交战的必经之路上,不是服徭役,就是交钱粮,真是民不聊生。所以当时的村长都是轮流干,谁也不愿意干这个不讨好的差事。有天晚上,山上有人冒充游击队员到轮到当村长的村民家里收钱,这个村民看出有诈,拒绝交钱粮,这个蛮横的家伙就将村长的头给打破了,鲜血直流。村民们闻讯及时赶来,好好教训了这个家伙一顿,竟将他给打死了。
  抗战时期,村里有人到国棉一厂上班,当时国棉一厂有共产党员常常宣传党的政策,动员工人入党。后来有人告密,说某某某是中共党员,共列出了40多人的名单。日军得知后,来了好几辆车将国棉一厂层层封锁,点到谁的名字就抓谁,名单上的人几乎全部被抓。只有两个人侥幸逃脱出来,其中有个就是尤家下河人。据说,一个藏在锅炉里,尤家下河村那个村民被他哥哥藏在一间废弃的仓库小屋里,反锁在门内,钉上门板,才得以逃脱。被抓的40多个青年男子全部被日军处死。厂里有人透信给尤家下河村的这个村民说,赶快走,远走高飞,越远越好,于是这个村民就去了东北闯关东。弟弟跑了,就抓哥哥,后来他的哥哥没办法也出去躲了一阵子,等风声过了,才敢回村来。去东北的弟弟直到土地改革,才得以回到家乡。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告密的汉奸被揪了出来,他在东北某个地方当厂长,死者的家属都强烈要求将之带回青岛正法。后来,在东北枪毙了这个汉奸。
  尤家下河村自建村以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但留下来的古迹却几乎没有。只能从村中老人那里听到关于这个古老村庄的一点脉络。原先村后面的一户村民的后院里,曾生长着一棵怪树,谁也不知道这棵树是何时何人所植,树的学名叫什么,只知道这棵怪树有着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刮头篦子”。叶子呈椭圆状,小枝呈四棱形,枝上生有扁条状翅翼,树身粗壮宽厚,一人合抱不过来,后来,树身渐渐干枯中空,四周仅留一层嶙峋的树皮包裹着。国民党青年军“8489”部队来村时,将这棵树砍掉了。查了有关资料才知道,它学名叫卫矛树,也叫鬼箭羽,俗称“刮头篦子”,常常生于山野,或植于庭院,树形优美,可作观赏,也可入药,可以治跌打损伤,也可治气血不足,北方并不是其原生长之地,它本是长江流域的灌木,但在北方,却能长成树身粗壮的乔木,说来也是怪事。
  尤家下河村没有什么身怀文韬武略的大人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村民们一直就这样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地在这片土地上勤劳耕作。他们是老老实盖垫及纸浆制作的面缸人和手艺人,凭着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尤家下河村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根据王佩洲、尤克理、刘丰欣等口述整理)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李沧文史第四辑》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收集李沧文章,勾画出了村庄历史发展的轨迹,记录了当地的民风民情。是一部反映李沧区农村生活的瑰丽画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傅春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尤家下河村
相关地名